幼儿心理学幼儿的想象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

幼儿心理学教案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复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二、课程内容:1、想象的概念①定义: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古代人们面对美丽的月亮产生了___的想象,创造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②补充: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1.黏合:如___、美人鱼等形象。
2.夸张与强调:如大头儿子。
3.拟人化:如黑猫警长。
4.典型化:文学创作运用普遍,如___笔下的阿Q、___等。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例子?明确:想象发生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储存作为想象的对象,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以便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2、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①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中的作用:想象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复杂的知识,创造性的完成研究任务。
游戏中的作用: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依靠幼儿的想象。
结构游戏中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进行结构活动。
②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三、教师小结。
四、课堂练:1.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
2.人是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想象的。
3.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5.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6.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教案幼儿教育的心理准备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教案幼儿教育的心理准备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教案:幼儿教育的心理准备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一、引言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幼儿的心理准备,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本教案旨在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活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二、理论基础1. 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期的认知发展经历着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阶段。
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想象和创造能力逐渐显现。
2. 想象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它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灵活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幼儿实现自我表达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均具有积极影响。
三、培养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方法和活动1.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幼儿通过感知世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多彩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如颜色、声音、形状等,来拓展幼儿的感知范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 扮演角色和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鼓励自由绘画和手工制作提供幼儿进行自由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立绘画站和手工制作区,引导幼儿使用各种材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4. 提供开放性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问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想飞到哪里去?”或者“你认为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的?”5. 故事和绘本阅读讲故事和阅读绘本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选择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和绘本,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绘本阅读活动,鼓励幼儿自己创作故事或绘本插图。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试卷总分:68答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参考答案: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该事物的稳定形象。
参考答案: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也叫做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参考答案:元认知: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识”。
它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自我调节。
二、选择题三、填空题想象[3分]1.表象[3分]2.直观行动思维[3分]3.元认知[3分]4.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
[2分]-----正确答案(C)1.无意想象A 有意想象B 再造想象C 创造想象D 幼儿想象的主要形式是( )。
[2分]-----正确答案(C)2.无意想象A 有意想象B 再造想象C 创造想象D 思维的核心特征是( )。
[2分]-----正确答案(A)3.概括性A间接性B逻辑性C直接性D3岁前的儿童思维主要是( )。
[2分]-----正确答案(A)4.直观行动思维A 间接性思维B 具体性思维C 抽象性思维D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可分为 无意想象 和 有意想象 。
[每空2分]1.思维具有 概括性 、 间接性 、 逻辑性 等主要特征。
[每空2分]2.0~3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产生了词的概括 、 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 。
[每空2分]3.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为 相对具体性 、 不可逆性 、 自我中心 。
[每空2分]4.儿童形成数的概念,经历了 口头数数 、 给物说数 、 按数取物 、掌握数概念 四个发5.四、简答题参考答案:(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识想象;(2)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3)想象从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幼儿想象的发展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想象的发展》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幼儿时期是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活跃的阶段。
而想象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幼儿认知、情感、言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导学案将围绕幼儿想象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想象力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培养方法。
二、目标1. 了解幼儿想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掌握幼儿不同年龄段想象力的发展规律。
3. 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重点内容1. 幼儿想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想象力发展。
3. 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四、拓展学习1. 通过故事、绘本、游戏等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 利用角色扮演、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
3. 鼓励幼儿参与创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课堂实践1. 初步介绍幼儿想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幼儿为何会有想象力。
2. 分组讨论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想象力发展情况,并结合实例进行分享和总结。
3. 设计一些启发想象力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发展。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不仅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让每一个幼儿都成长为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幼儿想象的定义和特征。
2.认识幼儿想象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3.探讨幼儿想象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导学内容1.什么是幼儿想象?2.幼儿想象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3.幼儿想象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幼儿想象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5.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
三、导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让他们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和奇妙。
2.理解幼儿想象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教师向幼儿阐述幼儿想象的概念,引导幼儿讨论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幼儿想象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幼儿想象的发展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想象的进步》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标:本次作业旨在援助幼儿培育和进步他们的想象力,增进他们的创设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内容:1. 绘画活动:让幼儿依据老师给出的主题,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创作。
可以是关于梦想、奇幻故事或者将来世界等主题。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呈现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创意游戏:设计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不同的场景和情境,激发他们的创设性思维。
4. 故事创作:引导幼儿叙述自己编造的故事,可以是关于动物、超级英雄或者魔法世界的故事,援助他们培育想象力。
三、设计步骤:1. 引导幼儿沉思:在开始作业之前,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沉思,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对主题有更深度的理解。
2. 活动筹办:筹办好绘画纸、颜料、角色扮演道具等材料,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创作空间和工具。
3. 活动进行:依据设计内容,组织幼儿参与绘画、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呈现自己的奇特创意。
4. 分享沟通: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或经历,与同伴沟通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彼此的创设力和想象力。
四、评判方式:1. 老师评判:老师可以依据幼儿的作品、表现和表达能力进行评判,鼓舞他们继续进步想象力。
2. 同伴评判:可以让幼儿互相评判对方的作品,增进沟通和合作,让他们学会观览和尊重他人的创意。
3. 自我评判: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判,援助他们熟识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设力,激发他们的自大心。
五、延伸活动:1. 书法创作:让幼儿通过书写诗歌、故事或者自己的想法,呈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2. DIY手工:引导幼儿利用废物或者简易的材料进行手工创作,让他们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和成就感。
3. 科学试验:设计一些简易有趣的科学试验,让幼儿在实践中培育创设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信任幼儿们能够在培育和进步想象力的过程中,不息探究和创新,呈现自己奇特的魅力和创设力。
6心理学 第六章 想象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想象一、想象概述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1)想象按其功能分为: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2)根据想象有没有目的,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3)根据想象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差异,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①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
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③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①想象往往能引发情绪。
②情绪影响想象。
(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想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想象,也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
(4)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
(5)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换言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和发展1、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1)想象发生的年龄:1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
(2)想象发生的原因:1大脑皮质的成熟儿童语言的发生生活经验的积累(3)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表现为下列特点:①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②简单的相似联想。
③没有情节的组合。
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的特点: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例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喂洋娃娃。
看见小汽车,就想要玩开汽车。
看见书包,又想去当小学生。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例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她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第二节-想象

▪ 标志: 1.独立性
▪ 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 受暗示性少
▪
2.新颖性
▪ 记忆表象与知觉原型基本相同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 ▪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
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 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 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 点改造。可以说,既是模仿,但又不是完全 的模仿。 ▪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 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相似性。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具体表现如下:
01
OPTION
02
OPTION
03
OPTION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岁婴儿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感知过 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
简单的相似联想
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 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3)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1.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上。 “萤火虫的尾巴上是不是有一个小电灯啊” 2.自编新故事 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快乐的挤奶工》
幼儿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异同比较
困难。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 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如通过老师对故事前半部分的描述,幼 儿会进行有目的性的想象,续编故事的 结尾。 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有了一定的独立 性。他们开始对想象内容有了一定的评 价,即有意性增强,并日益丰富了。
幼儿心理学教案-幼儿的想象

课后作业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幼儿想象的发展。
第五章幼儿的想象
章节课题
第三节幼儿想象的培养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幼儿想象的培养策略
能力目标
能初步运用想象理论发展幼儿的想象
素质目标
重视幼儿的想象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幼儿想象的培养策略
一、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
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三、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
四、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发展幼儿想象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幼儿想
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小组交流研讨
你在幼儿园见习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哪些活动中有想象?面对幼儿的想象活动你会怎么指导?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师生互动等)
案例导入
新授: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播放音频
思考:
1.天生的盲人可以想象出刚才那段话中的景象吗?为什么?
2.你想象出来的跟你记在脑海里的一样吗?
(一)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A.无意想象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2.在幼儿自主表演游戏中起主要作用的心理现象是()。
A.想象B.性格C.感觉D.知觉
3.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想象是()。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空想D.有意想象
4. 5岁幼儿画西瓜比人大,两排尖牙在人脸上占大部分。这段时期幼儿想象的特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夸张性想象
无意想象 为主,有 意想象开 始发展
1、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
有的幼儿看到别人有漂亮的娃娃或“冲锋枪”,他会说,“我们家也有。”可事 实没有。
再造想象 为主,创 造想象开 始发展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 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加上眼睛嘴巴,让汽车可以看和说话。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区别: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
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道的事物;
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的、现实生活甚至可 能不存在的事物。
想象有时 与现实混
淆
再造想象分类:
✓ 经验性想象:中班超超对夏日的想象是:“小朋友们在水上世 界玩,一会儿游泳,一会儿又吃冷饮。”
✓ 情境性想象:中班苏力对“暑假”的想象是,坐在电风扇下, 阿婆从冰箱中拿出冷饮让我们一起吃。
✓ 愿望性想象:大班幼儿小明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 样,做一个老师”。
车;看见小书包,就 小朋友一起玩搭积木 爸爸赶来,把老鹰啄
要去当小学生。
游戏。
死,又救回小鸡。
无意想象 为主,有 意想象开 始发展
(一)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的再造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例如:孩子看到布娃娃,随手抓起并做出喂其吃东西和哄睡觉的动作。
再造想象 为主,创 造想象开 始发展
想象有时 与现实混
淆
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一位中班小朋友听邻居讲去玄武湖公园玩的事,很开心。于是这位小朋友 也有了去玄武湖玩的愿望。他把玩的“过程”想象了一下(即根据别人的描 述而想象),然后到幼儿园去对同伴说他自己去玄武湖公园玩的“经历”。
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 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 如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 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
•梦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一定的预定目的、自觉 进行的想象。
如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设计理想的各种奇特造型的房子;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看图片创编不同情节不同结局的故事等。
(三)再造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什么是想象呢? 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 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无意想象
三、想象的分类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 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 想象。
03 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三、学前儿童 想象的发展
01 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 象开始发展
02 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 象开始发展
03 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无意想象 为主,有 意想象开 始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想象
1、想象的目的性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
不明确
界的干扰而变化
3、想象过程受 受情绪和兴趣 的影响。
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 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如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 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
朱自清的《背影》,根据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父亲的细 心体贴,关爱儿子,内心十分坚强的形象
(四)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为主,创 造想象开 始发展
想象有时 与现实混
淆
【1】如, 一个幼
【2】中,幼儿正在当“医 小鸡游戏中,本应以
看到小碗小勺,就想 生”,忽然看见别的 小鸡被老鹰捉住而结
像喂娃娃吃饭。看见 小朋友正在用积木搭 束,可幼儿同情小鸡,
小汽车,就要玩开汽 高楼,他就跑过去和 想象出让鸡妈妈和鸡
幻想
•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 物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 幻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要正 确引导,大胆培养儿童敢于幻想、善于幻想的品质, 让他们对未来充满美丽的憧憬。
三、学前儿童 想象的发展
01 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 象开始发展
02 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 象开始发展
幼儿园里小班幼儿正在玩“狡猾的狐狸,你在哪里”的游戏,当老师扮演的 逮着小鸡(小朋友饰),装着要吃她的时候,这个孩子大哭起来说:“你是老 师,怎么可以吃人呢!”拼命挣扎。
四、想象与幼儿活动
(一)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二)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