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传统与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传统与发展
6.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提供教学设备、教材和培训教师等方式,提升这些地区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7.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民族民间美术师资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或客座教师,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1.结合地域特色
根据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2.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施跨学科教育
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与历史、民俗、人类学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2.传统教育模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等形式进行。师傅言传身教,弟子心领神会,使民族民间美术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三、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
1.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逐步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美术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民间美术内容,使广大青少年有机会了解和学习民族民间美术。
八、培育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人才
1.设立专项奖学金
设立民族民间美术专项奖学金,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与创作。
2.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在高等院校、艺术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中,建立民族民间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3.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与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传统与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传统与发展

艺术教育108■ 封美言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传统与发展民族民间美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

民间美术不仅表现本民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审美理想,而且经千年来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润,已经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征。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对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美术进行美术教育这一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

民族民间 美术教育 传统 发展内容摘要:关键词:一、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1.弘扬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与精神的载体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说过:“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它,人的心理需要它,我们走向未来需要它。

”这就是生活,就是艺术的来源所在。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间美术因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表达体现,产生出了鲜明的美感特点,其质朴与淳厚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是人们生活与情感传达的重要文化载体,新疆喀什民间工艺彩车,新疆巴州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无锡泥人,陕西、河北、山东的剪纸与民间玩具、皮影等,充分反映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显示出民族特色与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使民间美术处于逐渐被遗忘的角落。

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就有人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不需要发展,不需要大量投资,只有现世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先进文化。

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江上月来源:《家庭文化》2015年第01期院子里拉了几道麻绳,上面搭满了新娘的手艺,金边毡帽,绣花的腰带、枕头、头巾、荷包……婚礼上种种的喧嚣热闹都笼罩在这一片五彩斑斓之中。

土族女儿在婚礼上用这样的摆针线仪式来展现自己的针线女工,以此为婆家获得巧媳妇好福气的好口彩。

摆出来的新嫁衣包含了头饰、服装、鞋袜、佩戴饰物,是土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的手艺结晶,她们为之倾注了青春和心血。

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谓是土族盘绣技艺的集中体现。

土族盘绣是独具特色的土族刺绣艺术,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35公里,人口38万,是一个有土、回、藏、蒙等11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其中土族人口12万。

互助县位于祁连山麓南侧,据说土族最早的祖先是居住在辽东的鲜卑族慕容部,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支鲜卑人逐渐向外扩张,在青藏高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王国,长达350年之久。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

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

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者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

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

土族盘绣的操作方法为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特点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结实厚密、耐于保存,图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极图等等,蕴涵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含义,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还常用于一些宗教仪式与一些装饰和造型艺术当中。

它是华夏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处处都散发着华夏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和谐的气息。

标签:剪纸;民俗;镂空艺术众所周知,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因其材料容易获得、成本低廉、适应面广受大众的欢迎。

在义乌,剪纸这门艺术,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县志上也无记载。

剪纸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使用金银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纸去剪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做为装饰。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

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

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

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

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大多来源于民间题材,如灯花、窗花、帽花、衣花、鞋花、兜兜花等。

剪纸的内容也包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如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这些自然景观。

剪纸的稿样世代流传,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画、插图、国画、木刻等等。

透过民间剪纸的纹样和装饰现象,人们可以窥视到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1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1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汉 绿 釉 陶 楼
汉代硬陶器烧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造 型浑厚而饱满,器物表面广泛施釉,其 规模和质量后世难以超越,而且青瓷烧 制技术的发展,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 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期的建筑用陶, 所谓“秦砖汉瓦”以及画像砖,成为制 陶工艺的代表。另外,秦汉时期在铜器、 金银器、漆器和染织工艺等方面都得到 了充分的发展。
宋鎏金银八角盘
元代版图辽阔,多民族的共存和发达的 海陆交通贸易,促进了各种手工艺的发 展,呈现出多种文化熔合的时代特征。 元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手工 业生产的措施,并将掠掳于欧洲、阿拉 伯及西夏、金、南宋的工匠聚合在一起, 组织了庞大的官办手工业,而且设立世 代相传的匠籍,有利于技艺经验的积累。
宋代是我国瓷器手工艺发展的高峰,瓷器烧造突破 了前代“南青北白”的局面,出现了分布南北的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瓷器造型精巧 雅正,单色釉高度发展,以印花、画花、刻花、剔 花、贴花、镂花等工艺制作的纹样精致优美,而具 有内敛、典雅的形态。宋代织染刺绣工艺非常发达, 少府监设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 等生产机构,地方组建了官办织造作坊,丝织品种 类繁多,以锦最为著名,采用了镂印、刷印、彩绘 和销金等十几种工艺,质量和产量较之前代均有明 显提高。
玉 琮 ( 西 周 早 期 )
复 原 的 西 周 兽 面 凤 鸟 纹 嵌 螺 钿 鼍
岐 山 宫 殿 甲 组 遗 址 复 原 图 - 轴 侧 剖 图
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铁器的使用导致社会生 产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都推动了手 工艺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 手工艺突破礼制的局限,造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 由形态。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中心由周王室转移 至各诸侯国,造物出现了地域性特征,出现了官府 和民间手工业的分流。春秋晚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 总结手工技艺的专著——《周礼·冬官考工记》,记 载了其时百工的社会地位与分工、工艺思想、城市、 宫殿、器物制度、技艺经验等。据《考工记》记载, 当时手工艺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博 埴6部,分30个工种。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一、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及审美意蕴中国民间美术创作基于客观现实,但不完全还原客观,表达人们感受生活和认识事物的审美理想,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影响,丰富着内涵,体现真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

民间美术造型显著表现出它的实用性,在物体实用性的基础上制造出可爱、错落、奇特的审美效果。

如:民间玩具的圆浑稳实不易破碎;藤编器皿透气性强;门神财神因职业不同面部表情也各有不同;民间美术的人物造型追求完整的手法,在民间剪纸和木板年画中较为常见。

例如陕北民间剪纸中侧脸双眼的造型,山东门神年华和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人物,无论是站立还是盘坐或者奔跑都是采用全身表现,很少有半身或局部;侧面的人物五官也是正面的画法。

民间艺术家在避免残缺的人物形象,构图饱满,突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喜爱完整、圆满的审美心理。

中国自古以含蓄为美,许多民间美术的造型有象征意义。

在象征性方面,比如用谐音的方式,将一组画面表达出吉祥的象征意义:金(鱼)玉满堂、早(枣)生贵子、福(蝠)寿双全、喜上眉(梅)梢:用喻意的方式,如百合、核桃喻百年好合,花生、灵芝喻长生不老;用符号的方式,如虎辟邪、鹰镇宅、五毒驱病消灾,抓髻娃娃辟邪招福。

民间美术用各种多种物象的组合传达着美好的理想与情感,这种奇特的审美蕴含着强大的艺术魅力。

民间美术造型从以概括、抽象性的手法,追求视觉符号的神似,展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

在概括性方面,夸张、提炼、省略、简化,即扬长避短。

夸张的表现如民间的画诀“文人一根钉、武将一张弓、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

”简化,如陶、泥玩具的造型,绘上花纹才能活气。

在抽象性方面,抛开现实的,形象本身的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及其简单的形式,如点线面来概括现实形象。

织锦、刺绣、挑花大部分用用抽象的几何图案表现,如当地人能从“牛角花、螃蟹花、南瓜花”等织绣品几何图案中直呼出花的名字。

民间美术追求情感上的真,求神似不求形似,用朴素、真实的造型手法表现事物的面貌。

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

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

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传统民间美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类型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剪纸艺术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

它通过剪折纸张,形成各种生动形象,如花草鸟兽、人物形象等。

剪纸艺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如今,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春节、婚庆等场合。

二、泥塑艺术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通过捏塑、雕刻等手法,以泥土为主要材料,创作出各种有趣的形象。

泥塑作品形态各异,既有寓意深远的神话传说角色,也有生动活泼的民间故事人物。

泥塑艺术通过塑造形象,传递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成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刺绣艺术刺绣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以丝线穿插于织物之间,通过刺、绣的方式,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中国的刺绣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技法精湛。

刺绣作品色彩鲜艳,构图精美,富有东方美感。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传递着中国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四、剪纸艺术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

它通过剪折纸张,形成各种生动形象,如花草鸟兽、人物形象等。

剪纸艺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如今,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春节、婚庆等场合。

五、木雕艺术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一环,它以木材为原材料,通过雕刻、涂漆等工艺,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木制物品。

中国的木雕艺术在构图、刻画和色彩运用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木雕作品主题广泛,既有武侠、神话传说人物,也有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

木雕艺术通过对材质和形象的处理,传递着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一、民间美术的起源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

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

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

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

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

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建筑营造规模空前,修筑了万里长城和通达 全国的驰道及部分水利工程,在咸阳建造了庞 大的都城、宫殿、陵墓;两汉可谓是中国建筑 的成年期,木构架结构已趋成熟,砖石建筑已 得到普及,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 建筑装饰在秦汉时期也得到迅速发展,壁画、 画像砖、画像石得到大量使用。在陶瓷工艺上,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 迹”,是我国陶塑工艺的巅峰之作。
红色绫地宝花织锦绣袜·唐
三、宋元至明清
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城乡 商品流通的扩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 和市场条件,导致手工艺在生产规模、工艺技 术、管理诸方面均取得显著的进步。宋代官方 手工业管理机构比唐代更为庞大,分工更精细, 民间手工作坊的经营也更为灵活开放。由于受 到当时文化思潮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手工造物 在品类、造型、装饰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变 化,呈现出平淡含蓄、清丽雅致的风格,而迥 异于唐代。
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特征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源流与传承现状
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概况
史前至东周
我国手工艺的起源,可追溯到我远古先民的第 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即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打 制。新石器时代的制陶、石器磨制、牙骨器具 制作、织品编织、服饰缝制以及建筑构造等, 确立了中国手工艺的初始形态。特别是以彩陶 为代表的制陶工艺,其多样的造型和丰富的纹 饰,显示了鲜明的精神指向,以及实用和审美 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意匠,呈现了先民们把握 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 则的认识和运用。
复建的唐大明宫含元殿
隋代瓷器烧造仍以青瓷为主流,其工艺 成就主要体现在白瓷的烧制成功上,为 后来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基础。唐代 瓷窑已有名称,并以窑名来代表瓷器的 品种和特色,南方以越窑、北方以邢窑 为代表,瓷器的器型皆浑圆饱满,器表 釉色多种多样,并出现了洒釉、流釉、 绞胎、绞釉等施釉工艺,装饰手段有印 花、划花、刻花、堆贴和捏塑等。
南 朝 青 瓷 莲 花 尊
至南朝齐梁间,手工艺造物着重装饰,风格趋 向华丽,而成为隋唐手工艺的前驱。在建筑上, 从魏到北齐的都城——邺城的布局对后世影响 很大,石窟寺佛教建筑得到大量营造。陶瓷工 艺自东汉末年青瓷烧造技术成熟后,形成了符 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类玉特质,已分为南北方 两个系统。染织与服饰工艺,采用了源自西域 的纹饰,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外,此时 期在金属、漆器、玻璃工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 定的进步。
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7.戏具,包括木偶、 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8. 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 刺绣花样、挂笺等。9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10. 编织,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
纸编等。11食品 ,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内容
动物纹 锦 ·长30, 宽16.5厘 米 1967年新 疆吐鲁番阿 斯塔那八号 墓出土
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期,国家统一,社 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手工艺业取得全面的巨大 的成就。隋唐手工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均超越前代, 而且由于思想的开放和中外文化的交融,造物呈现 出舒展博大的气势,具有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官 营手工业在规模、组织、分工、工艺水平等方面占 主导地位,隋朝工部下设的太府寺,掌管宫廷手工 制造;唐朝廷官设手工业管理机构庞大,分工更细, 例如少府监掌管百工,总管中尚、左尚、右尚、织 染、掌冶五署,作监掌管土木建筑,军器监掌管铸 造甲弩,不同工种的工匠需要接受为期九个月到四 年不等的技术培训。
汉 绿 釉 陶 楼
汉代硬陶器烧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造 型浑厚而饱满,器物表面广泛施釉,其 规模和质量后世难以超越,而且青瓷烧 制技术的发展,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 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期的建筑用陶, 所谓“秦砖汉瓦”以及画像砖,成为制 陶工艺的代表。另外,秦汉时期在铜器、 金银器、漆器和染织工艺等方面都得到 了充分的发展。
白釉罐·隋
罐唇口,无 颈,溜肩, 肩下垂直至 足,平底无 釉。胎骨呈 白色,较为 厚重。内外 施白釉,外 壁施釉不及 底。釉薄而 匀净,纯白 无瑕,布满 细碎开片纹。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唐 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 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碗
哥窑鱼耳炉
宋花绫
宋芙蓉山茶栀子花罗
·
宋 缂 丝 八 仙 介 寿 图
宋代金属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宫廷 所用的金银皿由少府鉴、文思院掌造,已摒弃 异国情调,尤其是北宋时期的铜镜在形制上有 所突破。另外,宋代在漆器、玉石、玻璃、文 房器具、家具、牙角竹木等手工艺领域,同样 取得了区别于前代的发展。
玉 琮 ( 西 周 早 期 )
复 原 的 西 周 兽 面 凤 鸟 纹 嵌 螺 钿 鼍
岐 山 宫 殿 甲 组 遗 址 复 原 图 - 轴 侧 剖 图
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铁器的使用导致社会生 产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都推动了手 工艺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 手工艺突破礼制的局限,造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 由形态。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中心由周王室转移 至各诸侯国,造物出现了地域性特征,出现了官府 和民间手工业的分流。春秋晚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 总结手工技艺的专著——《周礼·冬官考工记》,记 载了其时百工的社会地位与分工、工艺思想、城市、 宫殿、器物制度、技艺经验等。据《考工记》记载, 当时手工艺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博 埴6部,分30个工种。
战国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二、秦汉至隋唐
秦汉时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统一,社会较 为稳定,加之国家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 手工业的发展,其造物规模的巨大性和形态的 统一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意识形 态。秦汉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负责管理手工 业的专门机构,西汉的手工艺经营方式已分为 官营和私营两类,前者规模宏大、行业众多、 分工细致,后者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两者相辅相成,促使手工艺在前代的基 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唐代民间手工业逐渐向城市集中,称为“铺”或“作 铺”的手工作坊兴盛,涉及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工艺 种类,并产生了民间行会组织,成为后世手工行业运 作的模式。唐代民间手工艺行会组织能协调行业内部 关系,规定产销条例,并争取官府的承认和保护,不 仅进一步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而且提高了手工业者 的社会地位,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标志。唐代建 筑是我国建筑艺术的典范,呈现出气魄宏伟、严整而 又开朗的风格,从整体布局到结构造型,都达到了极 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已发展 成熟。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第一讲
主讲教师:陈建军
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
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
才能。我国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
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 分为:1.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 画、扇面画等。2.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 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3. 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 纸玩具、蜡玩具等。4.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 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5.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 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6.家具器皿, 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
东汉画像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发展,一 方面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从日用器皿到 衣冠等文物制度,都以汉代旧制为典范; 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转折、外来 文化的影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造 成了生产格局的变化,如南方青瓷业的 发展,而且使造物形态尤其在装饰方面 出现了变化,如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 莲花纹得到广泛应用。
西 周 龙 纹 五 耳 鼎
玉器雕琢工艺得到继承性发展,礼玉造型规范化, 装饰性玉造型生动,纹饰表现一般概括为“夏玉尚 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此时期的陶器多为红 陶与灰陶,由于烧成工艺的逐步提高,出现了原始 青瓷和质地较细密的白陶。漆器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装饰手法多样,尤其西周漆器的色彩配置符合礼制 规定,并大量用于车辆等的制造。在建筑营造技艺 上,夏商时期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 相当规模的宫室和陵墓,西周筑城和宫室的制度日 趋完善,开始使用瓦盖顶,出现了型制完整的四合 院型的居室。此外,三代的织造、金工、竹木牙骨 雕刻等手工艺也都有发展。
宋鎏金银八角盘
元代版图辽阔,多民族的共存和发达的 海陆交通贸易,促进了各种手工艺的发 展,呈现出多种文化熔合的时代特征。 元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手工 业生产的措施,并将掠掳于欧洲、阿拉 伯及西夏、金、南宋的工匠聚合在一起, 组织了庞大的官办手工业,而且设立世 代相传的匠籍,有利于技艺经验的积累。
此时期,青铜器已逐渐由礼祭功能向实用功能 转换,铸造由混铸法发展到分铸法,采用了焊 接、刻划、镶嵌、金银错等多种处理工艺,春 秋中晚期发明了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纹饰出 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漆器工艺得到迅速 发展,髹漆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 而呈现出典雅和富丽的装饰效果。尤其是战国 漆器,无论在造型或装饰手法上,都提高到一 个崭新的水平。
金银器工艺在隋唐时期有重大发展,隋 代的金丝工艺已达成熟,唐代的金银细 工水平高超,无论是官营金银作坊院的 “官作”,还是民间作坊的“行作”, 都独具风采。另外,此时期在陶器、漆 器、铜器、染织刺绣、玉器、冶铸、车 船、造纸印刷等工艺上,同样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
乐伎八棱金杯·唐 侈口,弧腹内向,喇 叭形圈足,足沿以环 状联珠缀成,环柄。 柄上有平鋬(pàn),上 饰高鼻深目长髯的两 个胡人头。杯身呈八 棱形,浇铸成型。杯 体每面以錾出的连珠 纹为栏界,内有执拍 板、小铙、洞箫、曲 颈琵琶的乐伎,另有 抱壶、执杯及两名空 手作舞者。人物均系 胡人。其背景衬以忍 冬卷草、山石、飞鸟、 蝴蝶和鱼子纹地。这 种八棱形的器物造型, 显然是受到了波斯萨 珊、粟特金银器风格 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