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讲 波动性方法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pdf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合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及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处于被管制的从属地位,运作极不规范,问题较多。农业银行从1996年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后,不愿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不断收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0%。同时,农业银行贷款权也收缩,使大量农村储蓄流出农村。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正在虚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将农村稀缺的资金“倒流”城市,使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这样,剩下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难以单独支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形成巨大的坏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隐患。目前,民间金融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三农”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4.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由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脆弱性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农村金融的脆弱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提高识别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能力。提高对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识别能力,是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前提。可通过建立以“自有资本比例、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信贷风险度的变化”等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识别、预警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可借鉴美国对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如,“及时纠正措施”。它是以计算银行自有资本比率来识别银行脆弱性程度的方法(见下表)。应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把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比率作为识别金融脆弱性的一种方法。当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低于4%时,就可认为金融脆弱性开始显现,应引起重视,提出改进措施;当自有资本小于0时,就表明金融脆弱性已非常严重,应停业整顿,甚至关闭。 2.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要防范金融脆弱性,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培育和恢复“造血”功能。一方面,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效地减轻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不良贷款化解机制,真正降低信贷风险,推行严格的问责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用工制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村金融机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浅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 一、绪论 今年四月份,IMF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在此之前,去年十一月份,IMF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逐渐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导机构,同时在给国内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现状的认识 (1)银行体系脆弱性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易失败。现在对我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考察的。我国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

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认识和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既银行由于是高负债经营,其资产和结构的不对称、较大的杠杆比率等本身就有内部脆弱性。 1.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市场就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央行之下设有政策性银行,四大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由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虽然股份制银行等都在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储蓄还是贷款上,还是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和完善,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除此之外,国有商行的产权结构式单一的公有制,这种制度即“控上不控下”,经营者对资产的关切度和控制度都不够强,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而且这种产权归国有会使银行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接受政府的参与和控制,承担非经济性的国家政策目标,逐利动机的减弱同样会降低对资产的关切度,从而增加脆弱性。 2、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过多,资产和负债极其不对称,资本结构不 合理,并且市净率较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大多在1.4%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这回影响到银行的偿付能力。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需要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来保持偿付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付款人挤兑的可能。此外,通过IMF的报告也知道,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扩张过快,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1、预先危险性分析 1.1 方法简介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它常被用于评价项目、装置等开发初期阶段的物料、装置、工艺过程以及能量失控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类别、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宏观的概略分析,其目的是辨识系统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失控导致事故的发生。 1.2 预先危险性分析主要作用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2)分析、判断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3)评价事故发生对人员及系统产生的影响,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系统破坏、物质损失情况; 4)确定已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 5)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1.3 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1)对系统的产生目的、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调研; 2)搜集同类生产过程中发生过的事故,查找能够造成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形成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5)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其危险程度,找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6)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1.4 预先危险性危险等级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的破坏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四个等级,见下表。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2.1 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是作业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进行作业时的一

种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人格雷厄姆(K.J.Graham )和金尼(G.F.Kinney )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有三个: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 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 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 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 D =L ×E ×C 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 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式中,D 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 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 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 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2.2 取值与计算方法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2.2-1)。 表2.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值(L ) 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此,K ·J ·格雷厄姆和G ·F ·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 2.2-2。 表2.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 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以工伤事故而言,可以从轻微伤害到许多人死亡,其范围非常宽广。因此,K ·J ·格雷厄姆和G ·F ·金尼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 它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在两个参考点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列出表2.2-3 所示的可能结果的分值。 表2.2-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

高中物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中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的知识点,可见其是很重要的,下面为同学们详细的介绍了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光的电磁说等知识点。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2.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 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 nλ(n=0,1,2,……) 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

δ= (n=0,1,2,……) 页 1 第 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3.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 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光的电磁说5.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 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由于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无法解释当前频繁的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理论便应运而生。如何缓解金融脆弱性和防范金融危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基于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以当下我国宏观经济现实需求为切入点,研究了金融脆弱性的诱发因素、宏观效应和宏观政策监管。探讨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脆弱性的诱发机理和传导途径、利率市场化和信贷错配视角下的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货币当局如何着眼于金融稳定目标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以资产价格波动理论为指导,基于资金循环流动视角,利用2010年4季度—2015年4季度相关指标数据,构建了包含金融市场多项资产价格波动的FCI指数和金融脆弱性代理变量,建立了两者之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FCI指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线性回归模型还是VAR模型,房地产价格、人民币有效汇率价格波动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扰动源,其扰动贡献值高达71%。同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FCI 指数是金融脆弱性的单项格兰杰原因。其次,以利率市场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重点检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 利用2005年1季度—2015年1季度数据,基于金融加速器原理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利率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脆弱性不仅存在显著差异的宏观效应,并且这种宏观效应还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差异特征。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外部融资溢价的状态相机抉择,采取差异化不对等的操作手段,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再次,基于我国经济现实,同时放松“完美银行”和企业同质性的完美假设,将商业银行对不同企业的“二元”信贷政策引入DNK-DSGE模型,选取2006年1季度—2015年4季度数据实证考察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美、金融摩擦的存在,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在我国确实存在。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约束条件的不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显著性存在差异。由于放松了“完美银行”假设,银行不再是无资产约束的“完美”个体,外界微小冲击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双重扩大

危险性分析方法

第七章危险性分析方法 对于现代化的化工生产装置须实行现代化安全管理,也就是从系统的观念出发,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识别、评价、控制危险,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预先找出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事件出现的条件,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制定消除和控制这些事件的对策,以达到预防事故、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 辨别危险、分析事故及影响后果的过程就是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 定性分析 找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在什么情况下能发生事故及对系统安全影响的大小,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控制危险。 它不考虑各种危险因素发生的数量多少。(本章主要介绍定性危险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故或故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数量大小评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定量危险性分析也就是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在第八章进行讨论) 7.1 安全检查表 7.1.1 概述 安全检查表(SCL,Safety Check List)是进行安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 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通常是把检查对象作为系统,将系统分割成若干个子系统, 按子系统制定。 安全检查表是最早开发的一种系统危险性分析方法,也是最基础、最简便的识别危险的方法。该法应用最多且广泛。 在我国目前安全检查表不仅用于定性危险性分析,有的还对检查项目给予量化,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 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1.安全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检查表是由各种专业人员事先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讨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经验而编制出来的,按照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就会避 免传统安全检查时的一些弊端,能全面找出生产装置的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 2.它简明易懂,易于掌握,实施方便; 3.应用范围广,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装置的日常操作、作业环境、运行状态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可应用; 4.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之一是有关安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 安全检查表还可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 7.1.2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步骤和依据 1、编制的步骤: 先组成一个由工艺、设备、操作及管理人员的编制小组,并大致按以下几步开展工作: (1)熟悉系统:详细了解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 全卫生设施等。 (2)搜集有关安全的法规、标准和制度及同类系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 的依据。 (3)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4)确定安全检查表的检查内容和要点,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列成表。 2、编制的依据:

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云谷子容提要: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商品的价值是指构成商品交换比例的数值。商品价值乘以商品数量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商品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根据商品有用性大小、购买能力、成本价格、需求程度、利润原则、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商品价格确定后在供求关系、利润原则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总是围绕成本价格在一定围而上下波动。关键词:商品、价值、价格、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争机制。一、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恩格斯说:“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1]。马克思说:“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 量使用物品B。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2]。所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既为了出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3] 的说法是错误的。第一,这种说法混淆了财富与价值、劳动产品与商品、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把它们

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和价值理论的谬误,最终使经济理论走向了阶级斗争学说。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品或服务,它产生在物质和文化生产领域。而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它产生在商品交换领域。不管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劳动产品它们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都不是商品,它们只有通过交换过程才能转化为商品,即便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也是一样。第二,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比如:农民生产粮食留下的口粮,自产自用的蔬菜和瓜果等劳动产品,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模具和刚刚生产出来还没有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等,这些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第三,商品也不一定都是劳动产品。比如:从市场上购买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天然钻石、原煤、石油、矿石等非人类加工过的自然资源,通过付劳动报酬的人的劳动能力、服务能力、经营管理等社会资源,这些都是非劳动产品的商品。所以,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产生在不同领域和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因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以前,还不具有社会性,凝聚在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也不具有社会性。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后,才能变为满足他人使用的物品,从而才具有社会性,凝聚其中的劳动也才有社会性。这些都说明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品是在交换领域产生的而不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所以,劳动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商品的社会属

债券价格波动性测算及风险评估

摘要:债券市场的波动性主要是通过债券价格的波动性体现出来,它是指债券价格上升或下降幅度的决定机制。不同组织方式下债券在不同交易场所的波动性不尽相同。本文选用了基点价格值、修正久期与凸性等指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23类国债价格的波动性进行测度。计量结果表明,交易所市场的功能和效率较强,同时也反映了上证国债市场价格波动性较大、投机性较强等现象。 关键词:债券市场波动性风险

债券市场波动性测算及风险评估 ——基于上证23类国债的分析一、引言 债券市场的波动性主要是以债券价格的波动特点来说明的。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对利率的放开成为未来一定阶段内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控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越来越频繁,调整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债券价格波动幅度也越来远大,债券价格的波动性测算以及风险管理成为债券研究的新难题。 伴随着利率变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和幅度越来越大,使得商业银行基于久期和凸度模型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显得尤其重要,而久期和凸度的计算一般依赖于金融资产具有相对固的现金流,从理论上说,在使用久期和凸度缺口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时,应该使用隐含期权调整后的久期和凸度,即有效久期和有效凸度。修正久期和凸性是债券和债券组合管理的核心概念,是衡量债券及债券组合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是投资者执行各种债券投资策略和套期保值策略的重要基础。如何认识有效久期和有效凸度,如何计算有效久期和有效凸度,是商业银行管理隐含期权利率风险的关键所在。 二、基本假设 久期(也称持续期)用来衡量债券的到期时间。它是以未来收益的现值为权数计算的到期时间。债券的久期就是投资者收到债券各个现金流所需时间的加权平均,权重为各个现金流现值占所有现金流现值的比重。这个概念最早由弗雷德里克·麦考利引入,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麦考利久期。很显然,由于麦考利久期是时间的加权平均,所以,麦考利久期是用“年”来衡量的。对于普通债券而言,其麦考利久期通常介于0和债券存续期之间,特别地,零息债券的 1法博兹( 2002): 《债券市场分析和策略》,百家出版社。

高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二、学习要求 1、知道有关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知道牛顿代表的微粒、惠更斯的波动说一直到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人类认识光的本性的历程,懂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2、知道光的干涉: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双缝干涉的装置、干涉原理及干涉条纹的宽度特征,会用肥皂膜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光的衍射:知道光的衍射现象及观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单缝衍射的条纹与双缝干涉条纹之间的特征区别。 3、知道电磁场,电磁波:知道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与变化的磁场交替产生形成电磁场;知道电磁波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即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知道电磁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知道电磁波有时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从电磁波的广泛应用认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是一个创新过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知道光的电磁说:知道光的电磁说及其建立过程,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4、知道电磁波波谱及其应用:知道电磁波波谱,知道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及γ射线的特征及其主要应用。 5、知道光电效应和光子说:知道光电效应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知道光子说,知道光子的能量与光学知识点其频率成正比;知道光电效应在技术中的一些应用 6、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知道大量光子容易表现出粒子性,而少量光子容易表现为粒子性。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各种频率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 =3×108m/s ; 各种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 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