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胶体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标记工艺

胶体金标记工艺胶体金标记工艺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标记技术。
该技术利用纳米级的金颗粒作为标记物,通过将其附着在生物分子表面上,实现对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中的生物实体进行追踪和观察。
在医学领域中,胶体金标记工艺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稳定性,并且该技术标记出的分子具有较明显的颜色,方便观察和分析。
胶体金标记工艺的步骤主要包括:制备胶体金溶液、表面修饰、选择适宜子和标记反应。
首先,需要制备胶体金溶液,一般采用还原金盐的方法制备,即在还原剂的作用下,将金盐还原成具有红色或蓝色色泽的胶体金颗粒。
其次,在得到的胶体金颗粒表面修饰,以增强这些颗粒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接着,通过选择适宜的生物分子,例如抗体、酶、 DNA 等,将其与表面修饰的胶体金颗粒结合,形成金标记化合物,标记出需要研究的生物实体,例如细胞、蛋白质等。
胶体金标记工艺具有一些优点,包括:①生物相容性优良,可以应用于生物体内;②标记物稳定性高,可以长时间保存;③信号强度高,可观察性好。
此外,该技术在应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选择不同大小、形状的胶体金颗粒和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子,作为标记物进行应用。
然而,胶体金标记工艺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①标记物数量难以准确控制;②标记物存在信号交叉的情况;③标记物在复杂生物环境下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此外,胶体金标记工艺的应用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避免样本干扰和实验误差的影响。
综上所述,胶体金标记工艺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标记技术,不仅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在其他领域,例如材料科学和化学分析等方面有所涉及。
然而,对于该技术进行应用时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以便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胶体金标记工艺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一、胶体金的制备一、胶体金的制备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直径1-500nm 的胶体金粒子,但做为免疫标记探针,其直径应在3-30nm 范围内。
范围内。
在氯化金(HAuCl4)水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之还原并聚积形成胶体金粒子。
水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之还原并聚积形成胶体金粒子。
使用不同种类、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还原剂,可以控制所产生的粒子大小。
即粒子大小取决于反应溶液中最初还原试剂和还原核的数量。
还原剂浓度越高,核浓度也越高,氯化金的还原也就从更多的还原中心开始,开始,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但体积也越小。
但体积也越小。
但体积也越小。
粒子直径每增加一倍,数量减少为粒子直径每增加一倍,数量减少为原来的1/8。
以柠檬酸钠和单宁酸做还原剂,能够制备大小相对一致、直径3~16nm 的胶体金。
因此一般胶体金探针均使用该方法进行。
但该方法制备的胶体金粒子直径范围较窄,而且残留的多聚单宁酸残基往往干扰某些蛋白与金粒子的结合。
聚单宁酸残基往往干扰某些蛋白与金粒子的结合。
此时在溶液中添加此时在溶液中添加0.1~0.2%的H2O2能够去除这些残基。
双标记或制备5-10 nm 的胶体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
的胶体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
利用柠檬酸为还原剂,可以制备12~150 nm 直径的胶体金。
但制备大体积的胶体金时,胶体金粒子的误差也同时增加。
因此做单标记时,建议使用该方法制备12-16 12-16 nmnm 直径的胶体金。
金。
除了上述方法外,也可以用磷作为还原剂来制备5 nm 的胶体金,它避免了单宁酸残基的问题,但所形成的金粒子体积变化较大。
磷易燃且有毒,制备的残液需进一步处理,题,但所形成的金粒子体积变化较大。
磷易燃且有毒,制备的残液需进一步处理,故该方法故该方法已经很少使用。
已经很少使用。
氯化金极易吸湿,故一般均以小剂量密封保存(0.5g 或1g ),因此在配制氯化金溶液时一次配完,暂时不用的可以用1.5 1.5 ml ml 试管分装为1 1 ml ml 保存(-20℃)。
胶体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标记技术胶体金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
由于它不存在内源酶干扰及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等问题,且利用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还可以作双重甚至多重标记,使定位更加精确。
因此已成为继荧光素、酶、同位素及乳胶标记技术之后的一种新型标记技术。
现已广泛应用于电镜、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迹、蛋白染色、体外诊断试剂的制造等领域。
用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1962年Feldberr等报道了用胶体金标记细胞进行电子显微镜的研究。
1971年,Taylor又将胶体金引入电镜免疫标记技术中。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胶体金也可作为体外免疫加层试验的指示物。
由于胶体金作为标记物具有很多优点,因此自其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近年来,它更多的被应用于免疫学和细胞学相关分子水平的检测中。
尤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有关人类健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显得非常突出。
从90年代至今的多篇报道都是关于动物体或人体相关抗体和病原体检测的。
制备方法在溶液中金颗粒呈圆形,边缘平整,界线十分清楚。
金颗粒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由于静电的排斥力,使其在水中保持稳定状态,形成稳定的胶体,所以称其为胶体金。
胶体金的制作方法有白磷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和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
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氯金酸与还原剂的比例(即增加或减少还原剂的量)可得到所需不同直径的金颗粒。
但前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金颗粒直径大小不均一,所以目前常用后两种方法,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为例,有两种方法。
1.Frens标准方法:1)取0.01%HAuCl4溶液50mL,加热煮沸,随即快速加入1%柠檬酸三钠溶液0.5mL。
2)约过25s沸腾的溶液变为淡蓝色,大约再过70s,蓝色突然转变为亮红色,3)继续煮沸约5分钟后结束反应。
4)冷却后用0.1M K2CO3溶液调至所需PH值。
5)此后再延长反应时间或另加入额外的柠檬酸三钠都不影响实验结果。
胶体金标记探针与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胶体金标记探针与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胶体金标记探针和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A)是免疫学检测中最常用的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抗原或抗体,是许多实验室检测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胶体金标记探针技术是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的检测技术,它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它的原理是将一种特定的核酸或蛋白质(抗原或抗体)与金纳米粒子结合,得到一种特殊的标记探针,使用这种标记探针可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A)是一种可以用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学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ELISA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ELISA 的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与一种特定的抗原或抗体抗体结合,然后将一种特定的酶结合到抗原或抗体抗体上,最后通过观察酶活性的变化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总之,胶体金标记探针和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A)是实验室检测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们可以快速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是实验室检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实验原理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实验原理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的实验原理。
胶体金是一种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其颗粒大小约为5-100纳米。
在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中,将胶体金颗粒与抗体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使抗体的检测变得更加灵敏和准确。
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备胶体金溶液。
一般采用氢氯酸还原法,将金盐溶液与还原剂混合后,通过调节pH值和温度等条件,使金离子还原生成金纳米颗粒。
随后,通过离心等方式将胶体金颗粒分离出来,并进行洗涤和稳定处理。
接下来,需要将抗体与胶体金颗粒进行结合。
这一步骤需要将抗体分子与胶体金表面的化学官能团进行共价结合或吸附结合。
共价结合一般采用交联剂如戊二醛等进行,而吸附结合则是通过静电作用或亲疏水性相互作用实现的。
结合完成后,可以对标记的抗体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显微镜观察等。
通过测定胶体金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位移、电流变化或颗粒颜色变化等参数,可以定量或定性地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与否。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的原理基于胶体金颗粒特殊的光学性质。
胶体金颗粒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吸收和散射能力,这是由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的存在。
当胶体金颗粒与抗体结合后,抗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可以将胶体金颗粒引导到目标分子的位置。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胶体金颗粒具有较高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在生物样品中稳定存在。
其次,胶体金颗粒的表面容易与抗体等生物分子进行结合,使得标记过程简单方便。
此外,由于胶体金颗粒的尺寸可调控性较好,可以通过调节颗粒大小来实现信号放大效应,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总结起来,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胶体金颗粒的光学性质和抗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进行目标物质的检测。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和优化实验条件,可以实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低成本的生物分析。
胶体金技术——精选推荐

胶体金技术问:检测cle,金标记抗体扩大后,烘干后检测各项指标良好,但室温保存一天后,T线下降很多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室内开除湿机,组装好的板子,在自封袋里加干燥剂。
我烘干用了一整天,30多个小时了,还有方法进行改进吗,这个抗体还能用来生产吗?经检测还是金子出了问题,我就是先少量做,找出各个值,然后才扩大的。
我就是先3ml,再10ml。
T:(涛哥)那可能是生产放大过程控制的问题。
重新试验,先小试,逐步放大。
这就不行了啊,这还算不上生产扩大呢,怀疑误操作,重复试验试试,3ml的、10ml的都做一下。
0 是啊,有时标记完检测后,T线就下降(比预实验)T:标记完检测就下降,说明你标记本身就有问题呗。
你标记条件太脆弱,主要考虑你标记条件,重新优化下。
0如果我再调整pH值,抗体浓度,灵敏度就会达不到了T:通过其他途径提高灵敏度。
问:请问为什么C线包被3mg/ml不出现条带,而2mg/ml的就有条带出现呢?T:正常,从蛋白固定基本原理出发,好好想想。
NC结合蛋白的能力是有限的,其结合位点是会饱和的,假设其结合能力仅仅为2mg,你包被3mg ,那边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结合不牢固或者压根就没固定住的,样本层析之后,金标蛋白结合了这些不牢固的蛋白,就会流走,不会显色。
检测线,也会有同样的情况,不过检测线包被过量的影响不止这么简单。
我主要指夹心法。
0一般调整膜上浓度时在湿法时调整还是干法时调整啊?问:标记好的胶体金有沉淀是什么原因?T:常见的原因:标记条件不合适,封闭物质不纯,复溶液不合适都有可能,当然颗粒大了,也容易沉淀。
0你们主要用什么方法摸索最佳PH值?1.用碳酸钾用量调整,搞一排,然后看变色和离心后现象,还有检测结果啊。
0这样岂不是需要很多抗体?呵呵2.标记又用不了多少抗体,又不是包膜。
0离心后现象,怎么样的是理想的?3.就是没有预期想要的略微蓬松有红色的沉淀,比如贴壁、黑点、离不干净等,离心速度时间也要选好。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论文题目: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一、背景介绍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是一种用于识别特定的抗原分子的技术,经常用于实验,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因为它可以使实验处理变得非常容易和简单。
利用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可以可靠的识别和定位细胞内外的抗原物质,由此可以定位抗原的生物功能。
改变标记抗体的发光属性,使得研究者可以使用它来测量抗原的广泛性和准确性,比如表观遗传的分布及活性等。
二、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基本原理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是将猪胰抗体固定到表面的胶体金粒子上,这些抗体除了能够和其特殊抗原结合之外,还可以结合各种抗原,使得它们可以同时具有多种抗原的识别能力,而不必更换抗体。
三、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方法
1.准备胶体金标记抗体
首先需要准备好抗体,抗体需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长期稳定保存。
抗原物质可以通过血清或免疫实验中获得,此外,免疫实验也可以检测出异常表达抗原。
2.培养胶体金标记抗体
培养抗体需要使用胶体金粒子,这些粒子可以通过电离法制备。
制备好的胶体金粒子可以用来培养抗体。
培养抗体需要将抗体溶液稀释到一定浓度,然后将稀释好的抗体注射到胶体金粒子表面,使得抗
体结合到胶体金粒子表面上。
3.加入抗原
将抗原溶液加入胶体金标记抗体溶液,使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特定的复合体。
4.检测抗原
完成抗原结合到胶体金标记抗体上之后,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免疫荧光来检测结合的抗原,从而得到抗原的准确位置。
四、结论
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可以有效的识别不同抗原的位置,使得实验处理变得更加容易,并且效果也得到改善。
胶体金标记技术

⑥包被后的金溶胶也可浓缩后于Sephadex G-200柱进行凝胶层析分离纯化,以含0.1%BSA的缓冲溶液洗脱。
通常用IgG包被的金溶胶洗脱液pH为8.2,以A蛋白包被的金溶胶洗脱液为pH7.0。
以上操作中应注意,一切溶液中不应含杂质微粒,可用高速离心或微孔滤膜预处理。
(4)胶体金标记蛋白的纯化1)超速离心法:根据胶体金颗粒的大小,标记蛋白的种类及稳定剂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
用BSA做稳定剂的胶体金—羊抗兔IgG结合物可先低速离心(20nm金胶粒用1 200r/min,5nm金胶粒用1 800r/min)20min,弃去凝聚的沉淀。
然后将5nm胶体金结合物用6 000g,4℃离心1h;20nm~40nm胶体金结合物,14 000g,4℃离心1h。
仔细吸出上清,沉淀物用含1%BSA 的PB液(含0.02%NaN3),将沉淀重悬为原体积的1/10,4℃保存。
如在结合物内加50%甘油可贮存于-18℃保存一年以上。
为了得到颗粒均一的免疫金试剂,可将上述初步纯化的结合物再进一步用10%~30%蔗糖或甘油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带收集不同梯度的胶体金与蛋白的结合物。
2)凝胶过滤法:此法只适用于以BSA作稳定剂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的纯化。
将胶体金蛋白结合物装入透析袋,在硅胶中脱水浓缩至原体积的1/5~1/10。
再经1 500r/min离心20min。
取上清加至Sephacryl S-400(丙烯葡聚糖凝胶S-400)层析柱分别纯化。
层析柱为0.8 cm×20cm,加样量为床体积的1/10,以0.02Mol/L PBS液洗脱(内含0.1%BSA,0.05%NaN3,pH8.2者用IgG标记物),流速为8ml/h。
按红色深浅分管收集洗脱液。
一般先滤出的液体为微黄色,有时略混浊,内含大颗粒聚合物等杂质。
继之为纯化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随浓度的增加而红色逐渐加深,清亮透明,最后洗脱出略带黄色的为标记的蛋白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金标记的实验操作
(1)蛋白质的处理: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
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
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1)待标记蛋白溶液的制备将待标记蛋白预先对0.005Mol/L pH7.0 NaCl溶液中4℃透析过夜,以除去多余的盐离子,然后100 000g4℃离心1h,去除聚合物。
2)待标胶体金溶液的准备以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胶体金液的pH 值。
标记IgG时,调至9.0;标记McAb时,调至8.2;标记亲和层析抗体时,调至7.6;标记SPA时,调至5.9~6.2;标记ConA时,调至8.0;标记亲和素时,调至9~10。
由于胶体金溶液可能损坏pH计的电板,因此,在调节pH时,采用精密pH试纸测定为宜。
由于盐类成分能影响金溶胶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溶胶聚沉,故致敏前应先对低离子强度的水透析。
必须注意,蛋白质溶液应绝对澄清无细小微粒,否则应先用微孔滤膜或超速离心除去。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磷酸根离子和硼酸根离子的存在,因为它们都可吸附于颗粒表面而减弱胶体金对蛋白质的吸附。
(2)蛋白质最适用量的选择:
胶体金与标记蛋白用量之比的确定
1)根据待标记蛋白的要求,将胶体金调好pH之后,分装10管,每管1ml。
2)将标记蛋白(以IgG为例)以0.005Mol/L pH9.0硼酸盐缓冲液做系列稀释为5µg/ml~50µg/ml,分别取1ml,加入上列金胶溶液中,混匀。
对照管只加1ml稀释液。
3)5min后,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h,观察结果。
4)结果观察,对照管(未加蛋白质)和加入蛋白质的量不足以稳定胶体金的各管,均呈现出由红变蓝的聚沉现象;而加入蛋白量达到或超过最低稳定量的各管仍保持红色不变。
以稳定1ml胶体金溶液红色不变的最低蛋白质用量,即为该标记蛋白质的最低用量,在实际工作中,可适当增加10%~20%。
将待标记的蛋白质储存液作系列稀释后,分别取0.1ml(含蛋白质5~40ug)加到
1ml胶体金溶液中,另设一管不加蛋白质的对照管,5分钟后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小时,不稳定的金溶胶将发生聚沉,能使胶体金稳定的最适蛋白量再加10%即为最佳标记蛋白量。
(3)标记:胶体金与蛋白质(IgG)的结合
将胶体金和IgG溶液分别以0.1Mol/L K2CO3调pH至9.0,电磁搅拌IgG溶液,加入胶体金溶液,继续搅拌10min,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以防止抗体蛋白与胶体金聚合发生沉淀。
常用稳定剂是5%胎牛血清(BSA)和1%聚乙二醇(分子量20KD)。
加入的量:5%BSA使溶液终浓度为1%;1%聚乙二醇加至总溶液的1/10。
在接近并略为高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条件下标记是比较合适的,在此情况下蛋白质分子在金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最大。
下述标记步骤最为常见:
①用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节金溶胶至所需pH(标记SPA时调到pH6.0)。
②于100ml 金溶胶中加入最佳标记量的蛋白质溶液(体积为2~3ml),搅拌2~3分钟。
③加入5ml1%PEG20000溶液。
④于10000~100000g离心30~60分钟(根据粒径大小选择不同离心条件),小心吸去上清液(切忌倾倒)。
⑤将沉淀悬浮于一定体积含0.2~0.5mg/ml PEG20000的缓冲液中,离心沉淀后,再用同一缓冲液恢复,浓度以A1cm/540nm=1.5左右为宜,以0.5mg/ml叠氮钠防腐,置4℃保存。
⑥包被后的金溶胶也可浓缩后于Sephadex G-200柱进行凝胶层析分离纯化,以含
0.1%BSA的缓冲溶液洗脱。
通常用IgG包被的金溶胶洗脱液pH为8.2,以A蛋白包被的金溶胶洗脱液为pH7.0。
以上操作中应注意,一切溶液中不应含杂质微粒,可用高速离心或微孔滤膜预处理。
(4)胶体金标记蛋白的纯化
1)超速离心法:根据胶体金颗粒的大小,标记蛋白的种类及稳定剂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
用BSA做稳定剂的胶体金—羊抗兔IgG结合物可先低速离心(20nm金胶粒用1 200r/min,5nm金胶粒用1 800r/min)20min,弃去凝聚的沉淀。
然后将5nm胶体金结合物用6 000g,4℃离心1h;20nm~40nm胶体金结合物,14 000g,4℃离心1h。
仔细吸出上清,沉淀物用含1%BSA的PB液(含0.02%NaN3),将沉淀重悬为原体积的1/10,4℃保存。
如在结合物内加50%甘油可贮存于-18℃保存一年以上。
为了得到颗粒均一的免疫金试剂,可将上述初步纯化的结合物再进一步用10%~30%蔗糖或甘油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带收集不同梯度的胶体金与蛋白的结合物。
2)凝胶过滤法:此法只适用于以BSA作稳定剂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的纯化。
将胶体金蛋白结合物装入透析袋,在硅胶中脱水浓缩至原体积的1/5~1/10。
再经1 500r/min 离心20min。
取上清加至Sephacryl S-400(丙烯葡聚糖凝胶S-400)层析柱分别纯化。
层析柱为0.8 cm×20cm,加样量为床体积的1/10,以0.02Mol/L PBS液洗脱(内含0.1%BSA,0.05%NaN3,pH8.2者用IgG标记物),流速为8ml/h。
按红色深浅分管收集洗脱液。
一般先滤出的液体为微黄色,有时略混浊,内含大颗粒聚合物等杂质。
继之为纯化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随浓度的增加而红色逐渐加深,清亮透明,最后洗脱出略带黄色的为标记的蛋白组分。
将纯化的胶体金蛋白结合物过滤除菌、分装,4℃保存。
最终可得到70%~80%的产量。
胶体金蛋白结合物的质量鉴定
(1)胶体金颗粒平均直径的测量:用支持膜的镍网(铜网也可)蘸取金标蛋白试剂,自然干燥后直接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或用醋酸铀复染后观察。
计算100个金颗粒的平均直径。
(2)胶体金溶液的OD520nm值测定:胶体金颗粒在波长510nm~550nm之间出现最大吸收值峰。
用0.02Mol/L pH8.2 PBS液(含1%BSA,0.02%NaN3)将胶体金蛋白试剂作1:20稀释,OD520=0.25左右。
一般应用液的OD520应为0.2~0.4。
(3)金标记蛋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测定:采用微孔滤膜免疫金银染色法(MF-IGSSA)。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载体上(滤纸、硝酸纤维膜、微孔滤膜),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以直接或间接染色法并经银显影来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对金标记蛋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