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1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等。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
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
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
”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
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
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
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论宋前诗赋中的莲荷意象

论宋前诗赋中的莲荷意象
《莲荷》是中国古代艺术经典作品之一。
诗中把莲花和荷花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两种植物的芬芳,展现了“园林之美”,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莲荷的意象表达了一种清新的心境,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
古人赞叹不已:“清香,酒香,芳菲有余,乐府薰柔。
” 呈现出毕生渴望的宁静景象,散发着淡淡的淡香。
诗歌的笔触展现出了莲荷的寓意,代表人们憧憬的繁荣家园。
它也被看做是对和谐、自然韵味及精神追求的追求。
在今天,人们经常用莲荷和荷花来表达一种态度,以示他们是淡泊、沉静的,他们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学前教育中,孩子们应该通过让他们接触“莲荷”的意象,让他们感受它们独特的香气,让他们有理解和关注自然环境,莲荷更加意义特殊的是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从而在日常交往中处处充满真诚、体贴的精神。
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和家长来说,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尽一切可能将一种休憩的状态揉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期培养出一种淡淡的莲荷的气息,让孩子在心灵上能够营造温馨、安详的感受,不仅能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追求,更能极大地提高孩子未来品德修养方面的素质。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莲花意象

简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莲花意象1.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意象的选取是一门大学问。
在特定的词句中,意象的好坏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意境的渲染与强化,进而决定整首文学作品的境界。
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述:“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也正是如此,许多学者和诗词爱好者都将大量精力用于对意象的研究。
而本文则拟以莲花这一中国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为例,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莲花以及其作为常用意象所蕴含的不同含义进行粗略的汇总梳理。
在正文部分开始前需要指出的是,莲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以各种美称的形式出现,比如芰荷、水芙蓉、藕花、芙蕖、水芝、水华、泽芝等,甚至连菡萏、芙蓉、睡莲等也会用于指代莲花。
而这些都是在本文正文所引各名句中常见的。
2.莲花意象的原型(原始含义)讨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往往都会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正所谓“莫不共祖风骚”。
想要揭示莲花意象的初始含义,不妨回到“风骚”的最早出处中一探究竟。
2.1在笔者看来,《诗经》中的莲花,大都作为女性美丽之象征。
比如下面这首短诗《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此诗开篇以植物起兴,首句分别以扶苏和荷花来喻指男性和女性,写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与情人幽会时的愉悦心情。
渲染了一种戏谑、俏骂的欢快氛围。
再比如《国风•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莲。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惘惘。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本诗中的“蒲”、“荷”、“莲”、“菡萏”都是广义上的莲花,而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了起兴的手法,将荷花的外形特征与美人相比拟:荷花的花冠硕大而美丽,高高地挺立与水面之上,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先秦先民的审美观,也是更加确切地体现出了荷花对美人的象征作用。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荷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它在文化和宗教中的重要地位,都使它成为了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
在古诗词中,荷花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表达情感、寄托哲思,具有较为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荷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象征意义三个方面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首先,荷花的生长环境是湿地。
在诗人笔下,荷花常常生长在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之中。
荷花的茎长而空心,可以顶着风霜,坚韧不摧。
叶片宽大而浮于水面,像一只只翡翠碟子,绿意盎然。
花朵大而娇艳,红、粉、白色相间,犹如一颗颗饱满的明珠。
这些形态特征使荷花成为了一种坚强、美丽的生命力的象征。
其次,荷花在古诗词中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荷花作为池塘中的明珠,被用来描绘和抒发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乐。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大丈夫当济世俟明命,小人何必乘早朝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就用来描述荷花盛开后凋零的凄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深切感慨。
同时,荷花还常用于描绘和赞美女性的美丽和纯洁。
在许多古代诗词中,荷花被比作少女或佳人。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写道:“寒食草生何处?愁不断,情多少。
痴情处,缠绵处。
嘶残雁,黯生云,愿君多采撷。
”这里的“痴情处,缠绵处”,就是将荷花的姿容与少女之美相媲美,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思念。
荷花的清雅、高洁与青春美丽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成了古代诗人写景描写女性的艺术载体。
此外,荷花还在宗教和哲学领域有重要的地位。
在佛教文化中,荷花象征着纯洁、圣洁和佛性。
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修行者通过诸多苦难和嗜欲的净化,最终达到心灵上的解脱和纯洁。
在佛像的装饰中,常用荷花作为背景和装饰图案,以表达佛陀的印可和慈悲。
同时,荷花还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悟”有关。
唐代文学家陆游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里的“百花成蜜”,可以理解为经历万千人生百态后的悟道。
荷花的意象

荷花的意象荷花作为中国园林和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具有深厚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领域中,荷花都是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它象征着高洁、清白、高尚、光明和雅致等意义。
首先,荷花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在诗词歌赋中,荷花被视为高洁、清雅、典雅的象征,代表了纯净和宁静的精神境界。
五代诗人李煜的《长恨歌》中就有“红楼梦里人,千梦一线牵。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断丝间。
”的诗句,在这里荷花被赋予了连系思念的含义,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心灵自由的情感。
而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著名小说《喻世明言》中,荷花更是被用作高尚品德的象征,如他笔下一位名叫赵生的人物,被描述为“品貌回清秀,举止亦儒雅,貌若慕古人,志向剧时较。
”这就显现了荷花象征高洁、清雅、典雅的文化内涵。
其次,荷花也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及哲学意义。
在佛教文化中,荷花是弘扬精神文化的代表性象征之一。
常常被描绘为出淤泥而不染、净身自好的形象。
如唐代高僧鉴真所作诗《览灵岩阁题壁》:“白莲开处清溪陌,只在高山涧底处。
弱柳掩映香阁静,上方扶疏莺飞入。
” 这里荷花表现出它天然不染的品质,表现了佛心境界和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而在道家文化中,荷花也被用作追求无为自持的道德境界。
梁启超在《荷花谱》中写道:“荷花的昼夜不变,早上是扶摇,黄昏是凝滞,本身常常自然而这就是真谛。
”这里的“荷花自然”暗示了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荷花在佛教及道家文化中都被赋予了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内涵。
再者,荷花在中国园林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盛行庭园文化的传统,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荷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想象着一条曲径,垂柳掩映,荷花漫步,仿佛一进园门,就能闻到荷香的诱人气息。
在古典园林中,荷花不仅是黄鹤楼中“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点睛之笔,更是深入到园林细微之处的情趣之一。
荷花不仅包含了色彩、姿态、香气等一系列元素,同时还有凝聚全部精神,呈现精神境界的情感元素。
综上所述,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意象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
荷花美好寓意的古诗

荷花美好寓意的古诗以下是几首描写荷花美好寓意的古诗:1.《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莲花的美丽和纯洁,表达了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荷花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了高雅、纯洁和无私,也是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肯定。
2.《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的《采莲曲》描绘了荷花盛开的景象,通过比拟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荷花与采莲女的相互映衬关系。
荷花成为了美丽和纯洁的象征,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描绘了六月西湖的荷花美景,用浓墨重彩的笔触表现了荷花的美丽和壮观。
荷花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4.《赠荷花》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的这首诗通过对荷花和荷叶的描绘,表达了对荷花美丽和自然的赞美。
荷花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了天真、纯洁和美好,也寓意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5.《荷叶杯·镜里朱砂影》韦庄镜里朱砂影尚新,花前玉泪滴成匀。
楚宫一梦难留客,毕竟恩波如旧否?韦庄的这首词通过对荷花美丽和悲情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荷花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提醒着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总之,在古诗词中,荷花常常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代表了高雅、纯洁、无私、美好、自然等多种品质。
通过对荷花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词人们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关于荷花意象的诗词

关于荷花意象的诗词去年夏天,我去了北京清华大学的莲桥,走近荷塘,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就像绿色的海洋,让人陶醉,心境豁然开朗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荷花意象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描写荷花的诗句1、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萧纲《采莲曲》2、荷花芳草垂杨渡。
——刘将孙《踏莎行·闲游》3、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李商隐《荷花》4、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李白《折荷有赠》5、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
——洪适《千叶红莲》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别储邕之剡中》7、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李白《子夜吴歌》8、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
——孟郊《乐府三首》9、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柳永《甘草子·秋暮》10、一年滴尽莲花漏。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11、绿杨堤畔闹荷花。
——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12、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沈约《咏新荷应诏》13、携手藕花湖上路。
——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14、绿盖半篙新雨,红香一点清风。
——宋伯仁《荷花》15、笑隔荷花共人语,烟波渺渺荡轻舟。
——秦观《采莲》16、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苏轼《莲花》17、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李白《古风·其十九》18、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黄琼《莲塘》19、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0、玉雪窃玲珑,纷披绿映红。
——吴师道《莲藕花叶图》21、笑隔荷花共人语,烟波渺渺荡轻舟。
——秦观《采莲》22、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23、玉雪窃玲珑,纷披绿映红。
——吴师道《莲藕花叶图》24、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温庭筠《莲》25、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纳凉》26、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李白《古风·其十九》27、荷叶晓看元不湿,却疑误听五更风。
古诗词中荷花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荷花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三条关于古诗词中荷花象征意义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荷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哎呀,这就好比在一个混乱复杂的环境中,有人却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就像在一个充满喧嚣和诱惑的世界里,依然能坚守本心的人一样。
比如咱身边那些坚持做正确的事,不随波逐流的朋友,不就是现实中的“出淤泥而不染”嘛!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它描绘的是那荷叶连接着天际,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哇塞,这多像人生中那些特别灿烂辉煌的时刻呀!就像在舞台上尽情绽放光芒的演员,或者是在赛场上勇夺冠军的运动员,他们不就是那“映日荷花别样红”嘛!
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这句诗说的是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机会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敏锐地察觉到并抓住了它。
就像那些有眼光的创业者,在新的趋势刚冒头时就果断行动,他们不就是那聪明的“蜻蜓”嘛,早早地就立在了“小荷”之上!
我觉得呀,古诗词中的荷花真是太有魅力啦,它的这些象征意义让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感悟荷花的美,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莲荷的文学意象丰富多样,是整个中国文学长河中璀璨的瑰宝。
本文选择莲荷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演化进行研究,莲荷的文学意象是从《诗经》和《楚辞》开始的,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脉络。
第一条是自《诗经》开始,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等。
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和政治命运两种基本模式。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
这是莲荷意象的第三条脉络。
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
这四条脉络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从而了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基本模式。
莲花,又名荷花、水华、芙蓉、玉环、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春秋时代,莲各部分有了专名。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莲,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莲花被赋予文学意象始于《诗经》和《楚辞》。
笔者在对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的《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参考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认为莲花的文学意象大致分为四条线索进行演化发展。
首先是以《诗经》为原型而演化的一条脉络。
《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1。
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以及莲花政治命运的象征两种基本模式。
第三,自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
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
这些模式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四种基本模式。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相对粗浅的认识,至于研究质量如何,还期待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一、《诗经》中的莲荷原型以及之后的演化1、《诗经》的荷花原型:生殖崇拜心理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
而这两种意象产生的基础是先民的生殖心理崇拜。
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本诗表面看似写一个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朱熹在《诗序辨说》中认为此诗为“男女戏谑之词”,如此解题是比较符合诗意的。
“山有……隰有……”是《诗经》中的一种固定的用以引发象征物的模式。
在古语里,山与隰具有古老的生殖崇拜象征意味。
与之相对应,山上与泽中的植物分别与男性、女性相关,也具有生殖象征意味。
余冠英先生即认为,以树代男,以草代女,是诗经中的一种隐语。
2所以,“隰有荷华”中的荷花意象也是与女性相关的。
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 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是一位女子赞美私爱的情歌。
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 ”起兴。
3这两首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相对比较隐秘,而《陈风·泽陂》中则是直接的用荷花来象征女性。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郑笺云:“蒲喻男,荷喻女。
”以荷花喻女性,缘于先秦时候崇尚一种健康、健壮之美。
《诗经》中以荷花比喻女子是建立在荷花的物种学基础上,中国古代荷花属于野生红莲,花色艳丽,花茎硕大,所以,自然而然会用“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等形容荷花繁盛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心目中的美人;再者,闻一多先生在《匡斋尺牍》中论证《诗经·芣苢》时曾说,先民寻求多子的心理使得他们将崇拜的心理投向生殖力旺盛的动植物,莲花秋天结莲蓬,莲蓬多子,也是女性生殖力的象征。
基于此,荷花象征女性以及荷花与情爱的隐喻关系初步奠定,之后再次基础上不断演化丰富。
2、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之后的演化上文提到先民寻求多子的心理因而将崇拜的心理投向生殖力旺盛的莲花,这是荷花与女子之间最初的联系。
之后荷花比喻女子的“形似”,渐成模式。
如傅玄《美女篇》:“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即用芙蓉比喻美人。
用荷花比喻女子皆取自荷花之姿色,即红、丽、艳。
这与早期审美的质朴、直观有关。
荷花之花色与女子的容颜有视觉上的相似性,明了直白。
特别是唐诗中,以荷花比喻女子的诗作比比皆是,如杨万里《诚斋诗话》:“白乐天女道士诗云:‘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
’此以花比美人也。
东坡《海棠》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此以美妇人比花也……。
”再如李端《赠郭驸马》:“芙蓉出水妒花钿”(《全唐诗》卷二八六),借用佛教“芙蓉出水”这一语汇来形容女子容颜的清新脱俗。
从六朝至唐代,以荷花比喻女子之色是荷花比喻女子模式的主要内涵,当《诗经》中的荷花原型注入了其他荷花原型的意蕴,这一模式也就具有了新的内涵。
《楚辞》中荷花象征的高洁品质以及之后佛教赋予荷花的宗教寓意,使得荷花比喻女子从“以色拟色”渐渐发展丰富为“泯色重质”,特别是荷花清新脱俗的气质以及神韵渐被运用于诗作,诗经原型与楚辞原型的结合,荷花,就用以比喻女子的贞洁自守。
如李绅《莺莺歌》:“黄姑上天阿姆在,寂寞霜姿素莲质。
”(《全唐诗》卷四八三),曹邺《筑城三首》:“郎有蘼芜心,妾有芙蓉质。
”(《全唐诗》卷七〇九),两首诗中的“蘼芜心”、“芙蓉质”都弱化了荷花的自然色相,而注重内在品格。
这是以荷花比喻女子由形似到神似的一个演化过程。
3、荷花与情爱的隐喻关系以及之后的演化《陈风·泽陂》是一首水泽边女子思念一位小伙子的情歌,表明了荷花即为《诗经》中情与爱的信物,之后,采莲诗的出现使得荷花的情爱意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采莲本是江南民间古来已久的采摘农事,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最盛。
东汉末兴起的采莲诗把农事升华为了一种男女在采莲过程中互相欣赏,爱慕相思的民俗题材。
汉乐府《江南》是采莲歌曲的突出代表,甚至是后世的一系列“采莲”类题材诗歌的源头。
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宋书·乐志》,郭茂倩将其收入《乐府诗集》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闻一多对其的理解为:“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
因而可以看出,《江南》虽歌咏的是与采莲相关的劳动场景,但实则更加侧重于男女嬉戏调情的场面,其中所隐隐表达的是男女情爱、性爱,采用的是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手法。
汉朝民间乐府的创作传统不断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的民间乐府,也同样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乐府创作。
魏晋时期,文人诗作中还带有楚地采莲的流风余韵。
如沈约的《江南》:“棹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宜须闲隐处,舟浦予自諳。
罗衣织成带,堕马碧玉簪。
但令舟楫渡,宁计路嵌嵌”,暗示了男女对情爱的追求。
而晋朝的《西洲曲》则写了一个女子因思郎而采莲,采莲又多了一层相思之意,“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这里利用中国诗歌的音义相通性,如莲荷中:“莲”与“怜”,“荷”与“合”“和”,“藕”与“偶”,“芙蓉”与“夫容”,“芙蕖”与“夫去”等,都是谐音相关。
而这种音义的相互贯通,也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范式,使得诸如荷花之类的艺术原型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再者,“莲”与“怜”谐音相关的运用也是荷花与爱情最直白的一次联系。
之后,采莲曲包含的爱情意象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共鸣,乃至一时“相思别无曲,尽在棹歌中。
”(骆宾王《相和歌辞·棹歌行》),通过采莲曲的传唱,莲荷意象的爱情意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它所代表的男女对于爱情的毫无保留,真挚大胆的愿望和追求表现的更为具体和深刻,同时,荷花的相思意象也渐渐被传播和运用。
爱情意象与相思意象这二者往往在古诗词中经常同时出现,在很多表达爱情主题的诗作中,往往是以相思的形式来出现的。
如王勃的《采莲归》:“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即为女子思念远在塞外征战的夫婿,再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同样借荷花的凋残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可以说,经唐宋文人之手重写,采莲诗词更为婉约细腻,刻画也更为真实感人,诗词透着男女之间的欢情、爱慕、相思、倾心和相处欲语还休却又大胆真实的意境美,可以说,这个阶段以及之后的荷花意象带着如水般的柔情浪漫,但又真实缠绵的爱情作风。
同时,因为爱情意象的影响,莲荷中的并蒂、同心莲用来象征永结同心之意,从而表达人们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与期冀,因而,莲荷的祥瑞意象也得到发展,如晋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昭明太子的《咏同心莲》、唐代刘商的《咏双开莲花》等,再加上之后佛教的传入,荷花更是被赋予祥瑞的征兆。
二、《楚辞》中的莲荷原型以及之后的发展1、《楚辞》中的莲花原型荷花是《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草”之一,是巫祭圣物。
屈原“其质洁,故其称物芳”,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荷花在中国文学中是文人芳洁之志的象征,因而成为荷花人格象征意义赖以发生的原点、基点。
但是在《楚辞》中,屈原也往往是借香草美人的芳洁象征自己内在的美好,从而表明自己与当时昏暗政治不同流合污,因而莲花又是政治命运的象征物。
在《离骚》中,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河伯》:“乘小车兮荷盖。
”《招魂》:“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