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北村小说创作与基督信仰的关系

试论北村小说创作与基督信仰的关系

试论北村小说创作与基督信仰的关系杨天松〖1〗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北村也许是一个最纯粹的基督徒作家。

与中国现代许多有基督思想倾向的作家最大的不同是,北村本人就是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听过北村讲道的人和听过他祷告的人,很能够被他发自内心的力量所吸引所震憾。

我作为一个信入基督的人,愿意对北村作些研究,是因为我与北村有着一种内心的关联,在和上帝进行内心交通这一点上,我认为我和他是相通的,这也是促使我愿意更全面地阐述北村的原因。

而且,相对于我的软弱而言,北村在信仰上的坚定和顽强也使他成为我心目中的标竿。

北村的小说创作是从先锋小说开始的。

先锋小说──谢有顺曾认为这是最后一个文学流派──在带给北村巨大的声誉的同时,也使北村陷入了困境。

因为在先锋小说家中,北村对存在的追问是最激进的。

这种追问的终极,不可避免要进入一个可怕的境遇。

这种可怕的境遇像是一种致命的毒药。

它使北村无法再追寻下去。

正是在这种写作的困境中,再加上个人的生活因素,北村走进了神的怀抱。

按照属世的观点看来,是北村选择了基督,但是在信仰基督的人看来是基督拣选了他,是上帝的恩典拣选了他,是上帝在万世的以前就是选定了他。

北村在《我与文学的冲突》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他说:“1992年3月10日晚上8时,我蒙神的带领,进入了厦门一个破旧的小阁楼,在那个地方,我见到了一些人,一些活在上界的人。

神拣选了我。

我在听了不到二十分钟福音后就归入主耶稣。

三年后的今天我可以见证说,他是宇宙间唯一真活的神,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参见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载《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4期)任何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看了这个自述都并不以为希奇,因为这样的经历在许多基督徒身上都发生过。

基督信仰真的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这是救赎的奇迹,是一种巨大的吸引。

问题是,这种吸引如果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他也许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也许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但这种吸引发生在北村身上,就成为一个精神事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学环境中,宗教与信仰题材成为了许多作家关注和探索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宗教与信仰题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首先,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认同感逐渐减弱,而对于新兴的宗教和信仰形式的探索与追求却日益增加。

因此,许多作家开始探索宗教与信仰题材,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和解释这种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

其次,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些作家通过描写宗教仪式和神秘的宗教仪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佛教仪式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的道教仪式。

还有一些作家则通过探讨宗教信仰对人物命运和行为的影响来展现宗教的力量和意义,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基督教信仰和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中的藏传佛教信仰。

此外,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宗教与信仰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个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需求,也涉及到社会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的探索,作家们可以引发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从而促进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更新与发展。

然而,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现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作家在描写宗教与信仰题材时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避免对特定宗教或信仰进行偏见或歧视。

另一方面,宗教与信仰题材的表现往往涉及到个人的信仰选择和宗教观念的传播,这也容易引发社会上的争议和敏感问题。

因此,作家在创作宗教与信仰题材时需要更加慎重和谨慎,避免触碰社会的敏感神经。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

老舍小说中的牧师形象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牧师形象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牧师形象分析作者:王涛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摘要:老舍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牧师的形象,这与老舍加入过基督教有关。

这些牧师又常常成为老舍讽刺的对象,老舍讽刺洋牧师则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也是站在一个正直的人的立场上去揭露洋牧师的伪善。

关键词:老舍牧师基督教形象分析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说:“老舍只是崇尚基督与人为善和救世的精神,并不拘于形迹。

”老舍笔下经常出现一些牧师的形象,这与老舍加入过基督教有关。

这些牧师又常常成为老舍讽刺的对象,老舍讽刺洋牧师则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也是站在一个正直的人的立场上去揭露洋牧师的伪善。

一、老舍的基督教情结维特根斯坦说:“信仰基督——如我所见——是人处于极端痛苦时的避难所。

”老舍先生正是如此。

1922年夏老舍在北京缸瓦市伦敦教会领受了洗礼,成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徒。

据《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4年第7期载:“舒舍予——以字行,年二十六岁,北京人,民国十一年领洗,隶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曾任京师劝学员、南开中学教员、北京地方服务团干事,现任京师第一学校教员,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主日学主任。

”《老张的哲学》中刻画了许许多多宗教徒的形象。

朱维之在《基督教与文学》中提到《老张的哲学》时这样说:“作者老舍是个基督徒,但没有特别褒扬基督教,也没有诋毁基督教,他只是把中国基督徒的几种面孔,从实描绘罢了。

”加入基督教以后,老舍积极投入到宗教事业中去,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教会的社会服务活动和改建中华教会的工作,并为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拟具规约草案”。

该规约于1923年1月28日正式公布。

舒乙曾将老舍这段经历表述为:“中国籍教徒正在酝酿将缸瓦市伦敦教会改建为中华教会。

由英国传教士手中将教会接管过来,实行华人自办,这项计划对老舍有很大的吸引力。

老舍的入教,使他能取得合法的身份,直接插手制订章程和移交会产。

”随后,老舍到天津南开中学任教,适逢“双十节”纪念会,老舍即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两个十字架”的演讲:“我愿将‘双十’解释作两个十字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蕴含着许多作家对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更深入地反映了人类内心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体现在对宗教的思考和表达上。

虽然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但由于历史原因,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西方那样显著。

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描写和思考,展示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宗教教义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患上了“狂病”,他通过研读佛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反映了作家对于生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于信仰的思考和追求。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上。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人类精神追求的呼唤。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悲剧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力。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上。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国家,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

一些作家通过对家庭和传统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家庭和传统的珍视和思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传统的影响。

这种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关于家庭和传统的思考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对宗教的思考、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以及对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中国现代作家展示了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

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

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中国作家老舍是一位东西方公认的语言大师。

作为一位勤奋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和其他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一样,其创作与自己的生活、中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督教的影响老舍于1992年在北京缸瓦市伦敦教会接受洗礼,成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徒。

他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入教后努力汲取该教服务社会的救世思想。

后来,他把自己的名字该为“舍予”,显然是受到基督教舍己救世思想的启迪。

在其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这种伟大的精神。

比如:《猫城记》中的大鹰,《赵子曰》中的李景纯都带有基督教式的牺牲精神。

《大悲寺外》塑造的黄学监,又是一位极具基督的宽恕精神的人。

由于对教会生活十分熟悉,在其创作的小说中,他还刻画了不少极为生动的基督教徒的形象。

例如:《二马》中的伊牧师,《正红旗下》的牛牧师都是他着力刻画的外国传教士形象。

他在温婉的讥讽笔调下,针砭了洋牧师的虚伪卑劣。

还有一些吃洋教者的形象,他们倚仗教会的势力敲诈勒索,鱼肉百姓,作恶多端。

老舍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了这些中国人中的败类。

如《柳屯的》中的柳屯的,《正红旗下》中的多老大,《二马》中的马可仁,《老张的哲学》里的龙树古等。

但是,在他批判那些伪君子和恶人的同时,还刻意塑造了一些有理想色彩的人物,突出其人格的伟大。

这些人虽然不是基督教徒,但他们的言行透露出了浓郁的基督教意味。

在他们的'身上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基督教的宽恕、牺牲、博爱等精神。

例如:《大悲寺外》中的黄学监,《猫城记》中的大鹰,《黑白李》中的黑李和白李等。

基督教对老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上,他在构思作品时,也巧妙地运用了基督教文化的典故。

《猫城记》以寓言体的手法讽喻了中国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国民性的病态;该小说引用了《圣经》中的“手指书文于壁”之语结构篇章。

在《新年的梦想》的征文中,他写道“……糊涂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大有希望……糊涂的是永生的,这是咱们。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doc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doc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摘要]:许地山作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与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诸种宗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有着深刻的关系。

这已经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新文学作家的一个特殊标志。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创作宗教色彩人物性格在许地山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文学创作之中,佛教文化思想占有更突出的位置。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异常浓郁的宗教情节和宗教意识。

佛教的多苦观对许地山启发很大。

但他对于人生之苦的认识与佛教的多苦观也是不一样的,佛教认为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有情”皆苦,而许地山则更多的把眼光注视着社会现实,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作为中国新文学最初一批现实主义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与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诸种宗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发深刻的关系,许地山是一个少有的特例。

某种文化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一般都与其家庭关系、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宗教文化的影响往往更是如此。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绝大多数其影响首先来自家庭的熏陶和早年所受到的教育。

在这一点上许地山也不例外,他10岁左右即在福建加入新教教会,并开始接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后来他得以完成燕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神学院以及英国牛津曼斯菲尔德学院的学业,均得到了教会组织的大力协助,其间他还专门从事过有关宗教史即宗教比较学的研究。

而这些学业的完成对家道中落,历尽人生磨难的许地山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无论许地山是出于何种缘故与基督教结缘,有一点是肯定的:许地山对基督教文化的透彻了解和卓有成就的研究不可能不对其实际人生及思想发展产生某种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不可能不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尽管他并不一定是个真正信仰基督教的人。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兴趣,许地山对道教文化也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他所撰写的《道教史》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而道教文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见解,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都相当丰富地体现在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中。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peter.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的创作大都受国外文学大师或作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巅峰的缔造者,他的作品受国外作品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曹禺的作品又影响了一代代的国内话剧创作者.同时,曹禺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及其后来的创作风格变化都烙上“对外国戏剧文化及作品学习与借鉴”的影子。

首先,对曹禺创作完成影响的便是基督教文化。

曹禺在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圣经》,还经常跟继母去教堂做礼拜;不仅如此,大学的时候,他还专门研究了《圣经》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大学毕业后他又从事一段时间的《圣经》传授工作.这一切对曹禺的人生观以及创作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的第一部也是成名之作的《雷雨》之中,《雷雨》序幕中就有在教堂之中做弥撒的合唱场面,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同时,曹禺在文学创作中主张“劝恶从善”,他的前期作品大都有所体现,如:《雷雨》展现的是人生罪恶及惩罚;《日出》展现的是灵魂的破灭与重生;《原野》则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极端表现—-极爱与极恨;《北京人》展现的则是对原始野性的呐喊,等等。

这些作品中人物都浸染了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意识,所以说对曹禺影响最早的未来文化便是基督教文化。

其次,希腊悲剧.曹禺在大学时期就对希腊悲剧产生兴趣,他的《雷雨》就在这一时间段完成的构思。

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看中命运观,因此希腊悲剧也称作“命运悲剧”。

《雷雨》中明显的凸显了这一观念,残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盲目痛苦的挣扎,乱伦的情爱,尤其是四凤在不知觉中重走了其母侍萍的路,这冥冥之中暗示的是一种命运轮回,从而也体现出希腊悲剧对曹禺的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曹禺后来作品《原野》也受到了《美狄亚》的影响。

第三,莎士比亚的影响。

曹禺汲取了希腊悲剧中的激情与悲剧因素,而在莎士比亚身上学会了将人性变得复杂。

莎士比亚将“精神痛苦”写到了极致,还对人物性格与感情作生动细致的描述,使人物复杂化。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付元红中国现当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上,许地山无疑是独特的一位。

他是一位基督徒,又对佛教有着很深的研究,同时,东方文化对他的影响又处处存在。

他以自身的哲学思辨与细腻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诠释其人生体验。

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中,将宗教的意识体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就屈指可数(如张承志、北村),但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太多元化的“文学的革命”及“革命的文学”的时代中,能够独立特行,坚持以至真性情进行写作的作家更是少之又少,但许地山是其中一位。

20世纪初,当人们更多的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追求人生时,许地山却以宗教情结为核心,并把这种宗教的“灵性”赋予和渗透到作品中来,以探究人生及其感悟,并在更深刻的文化层面上来弘扬人格精神和救世思想。

那么,体现在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是何种宗教思想呢?有论者认为许地山是受过洗礼的宗教徒,作品中渗透的是基督教的教义。

也有论者认为其小说中渗透的是“生者不乐”的佛教思想。

笔者认为,许地山意在通过其小说创作来引导世人消除生之痛苦,其思想核心在于通过对各种教义精神的糅合,形成了作家独特宗教思想体系。

概言之,体现出基督教、佛教和儒教等在作家主观意图下的杂合与借鉴。

一、《命命鸟》:此生即苦,佛教教义的体现许地山未满三岁便随父颠沛流离到闽粤一带,弱冠之年便外出谋生,辗转于缅甸仰光等地,中年又经历了丧妻之痛,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佛教中的“人生无常”的宿命论观点深深刻在了他的思想印痕中。

许地山的母亲和舅父都是佛教徒,他本人也有渊博的宗教知识,1917-1923年在燕京期间,他研习佛经和梵文,1923年赴美国研究宗教史,1924年转入伦敦研究印度哲学,后来又两次到印度研究佛学。

他的这些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外部环境(缅甸仰光是佛教信仰之地),使他在创作中从佛教文化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观照人生。

“幸福在彼岸”的宗教世界观在《命命鸟》等作品中得到了很深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摘要】:本著以文化与文学影响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现代作家所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着重从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客观辩证地考察他们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或抵御,努力从他们的创作中寻觅探析基督教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本著选择了鲁迅、周作人、许地山、冰心、庐隐、苏雪林、张资平、郭沫若、老舍、萧乾、巴金、曹禺、徐(?)、北村、张晓风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创作作具体深入的研究分析,分别通过疏理他们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寻觅他们创作中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蛛丝马迹,细致地探析基督教文化在他们的创作中各种表现,通过对他们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的深刻影响,并努力从文学的视角研析《圣经》文本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在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具体深刻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选择,进行恰如其分的探究,努力道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在宏观的背景中,以微观的分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作家深刻影响。

该著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第一手资料,努力从对资料的疏理和分析中,在疏理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及其所受到的影响中,以文化学、比较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以填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某些方面的空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I206.6;B97
【目录】:前言10-13第一章引论:“彼岸之神的幻影”13-23第一节“把中国关得很紧的大门打开”13-15第二节“我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15-17第三节“我们应该于一切宗教中特别反对基督教”17-19第四节“须知基督教在文学中永远占着重要位置”19-23第二章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23-31第一节“他的信仰是在哲学,不是在宗教”23-25第二节“犹太人钉杀耶稣的事,更应该看”25-27第三节“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27-31第三章周作人:“我不是基督教徒,却是崇拜基督的一个人”31-41第一节“觉得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是很适宜的”31-34第二节“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34-36第三节“妇女问题的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36-38第四节“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38-41第四章许地山:“宗教当使人对于社会、个人,负归善、精进的责任”41-51第一节“育于神学宗教学的熏染中”41-43第二节“只求当时底哀鸣立刻能得着同情者”43-46第三节“人性在受窘压底状态下怎样挣扎”46-48第四节“以寓言和象征启迪我们的爱、信、勇气和智慧”48-51第五章冰心:“永远在你座前作圣洁的女儿”51-58第一节“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51-53第二节
“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53-54第三节“避开悲愤,成为十分温柔的调子了”54-56第四节“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56-58第六章庐隐:“上帝赐与了她悲观的分子”58-66第一节“我这空虚的心,在这时便接受了上帝”58-59第二节“不如暂且将此心寄托于宗教”59-61第三节“真了解悲哀才有与神接近的机会”61-66第七章苏雪林:“基督教的神却是活泼.无尽慈祥,无穷宽大”66-74第一节“要信便信你的天主教”66-67第二节“是为耶稣伟大的人格所感化”67-69第三节“母亲的爱,是这样救了我”69-71第四节“彼西来之教,则大可补吾儒之不足”71-74第八章张资平:“是我们要求宗教,宗教不能要求我们”74-83第一节“一面教人认罪,一面背着人作恶”74-77第二节“上帝赦免了他从前一切的罪过”77-79第三节“做神的仆人可以,做教会的奴隶就错了”79-83第九章郭沫若:“我们要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83-90第一节“我还要陪你再钉一次十字架”83-85第二节“忏悔着现在,又追怀着过往”85-88第三节“我是在十字架上受着磔刑”88-90第十章老舍:“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90-99第一节“我们要做耶稣生前的约翰”90-91第二节“他人洋教根本不是为信仰什么”91-95第三节“简直的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95-99第十一章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99-105第一节“怎么‘开导’我也没信教”99-100第二节“我看的是一般奴性十足的法利赛人”100-103第三节“开始从历史和政治角度看待基督教”103-105第十二章巴金:“写一个宗教者的生与死”105-114第一节“基督教和基督本人吸引他,让他感兴趣”105-108第二节“我把这个基督徒写进我的小说”108-110第三节“我设身处地替他想得太多
了”110-114第十三章曹禺:“甚至对基督教、天主教,我都想在里边找出一条路来”114-124第一节“我不得已用了‘序幕’和‘尾声’”114-116第二节“什么佛教,什么天主教,从宗教里寻找寄托”116-119第三节“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119-120第四节“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120-124第十四章徐(?):“一切的宗教都是人的归宿”124-134第一节“一瞬间,我相信了神,相信了上帝”125-126第二节“这只能说是天主安排的了”126-130第三节“慈爱的上帝,收留这个不平衡的灵魂”130-131第四节“我愿意追求一切艺术上的空想”131-134第十五章北村:“用基督徒的目光打量这个堕落的世界”134-145第一节“对苦难的揭示是我的小说承担的责任”134-137第二节“被‘逼’向信仰是一种必然结果”137-140第三节“没有神人活着就没有意义”140-142第四节“如果美与真有冲突,我会选择真”142-145第十六章张晓风:“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基督教’”145-6第一节“若是没有信仰,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意义了”146-148第二节“谁能故国神游而不怆然涕下呢?”148-151第三节“在这一切的痛苦中,我恒与你同在”151-153第四节“从大自然中归来,要坚持无神论是难的”153-6附录:6一、论“五四”小说中的基督精神6二、论“五四”小说的基督教色彩6后记6-15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