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报告

合集下载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关宗教、科学、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析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关宗教、科学、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析
987年,他们回去报告:“中国之基督教已全亡,教徒皆遭横死,教堂毁坏。全国之中,彼一人外,无第二基督徒矣。寻遍全境,竟无一人可以授教者,故急回也。”(参见《中国古代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第126页,江文汉著)这个文件,标志着基督教在华传教第一次浪潮的消失。温文尔雅的北宋盛世的这一“宗教消失”,显然不是由于战争与革命的残忍迫害所致,而表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完全丧失了对于基督教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历史性的退潮。值得注意的是,景教在中原衰亡之后,却曾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间流行。十三世纪,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景教遂在元朝又重新出现并流行,当时的蒙古人称基督徒为"也里可温"。显然,这个蒙古称号表明这种宗教已经与汉人绝了缘,只是蒙古人和他们的盟友"色目人" (后来的“回民”)的宗教。
但是,基督徒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因为他们自身的宗教目的和当时中国社会在接受、吸收方面的困难,而不可能根本影响当时中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结构,只能作为摆设出现在"官人" 的书斋和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科学著作中。合儒、补儒,并没有调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借儒家思想以传播基督教文化的战略,在实际上却也孕育了基督教传播的潜在危机,这种危机在清初之际终于通过"礼仪之争"而爆发。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通过马可·波罗兄弟带信给教皇,正式恳请教皇差派传教士来中国。1289年,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方济各会修士、意大利人孟高维诺任教廷使节前来中国。
1294年,孟高维诺来到大都(北京),开设天主教堂,开始传教。这是天主教第一次进入中国。这初次的天主教传教活动依赖于蒙古统治者的保护,所以,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之后,这一蒙古人 (和色目人如马可·波罗)新近皈依的宗教也就连同消失了,前后大约仅仅延续了六十年。

正视教会人才现状,有的放矢提升神学教育

正视教会人才现状,有的放矢提升神学教育

众仇葩I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罗12:5-8)因此,教会要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氛围,让有不同恩赐的人各司其职,让真正不博眼球、不拼名利、不图浮华的教牧人才沉得住心、稳得住身在禾场上侍奉。

3.院校有担当中国教会的未来如何,某种程度上要看今天这二十二所神学院校办得如何。

作为人才培育摇篮的神学院校,必须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用担当的精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教会人才的第一要素是要符合圣经的要求:“在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提后2:20-21)神学院校有别于其他院校,除了按圣经的真理行事之外,还应当面向新局面、开拓新思路、履行新使命,以积极进取之心态投身教牧培育事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立志从事基督教事业的“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教牧人才队伍.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办学环境,以全面的育人环境陶冶人,以高雅的文化培养人,以良好的形象影响人。

神学院校当牢牢坚持基督教中国化的办学方向,依法依规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爱国爱教的教牧人才.教会若无法处境化地思考回应社会发展,没有关照信徒牧养中呈现的新动态、新问0题,则会在当今社会面临被动甚至边缘化的危机。

教会与时俱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结合现实的需要,更好地回应社会的关切,是努力实现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这就要求作为神学思想建设与教牧人才培养基地的神学院校应时而动,积极作为.在基督教中国化课程设置上加强深度、拓展广度,既要对当前社会的形势以及诸多问题有把握,又要将基督教中国化向纵深推进。

不负国盛势,努力正逢时。

中国教会的教牧人才培养之大计需领袖有异象、教会有氛围、院校有担当。

清末民国年间基督教对贵州彝族的传播

清末民国年间基督教对贵州彝族的传播

贵州彝族地区基督教信仰的传播方式和影响范围
传教士:来自西 方国家的传教士, 如英国、美国等
传播方式:通过 建立教堂、学校、 医院等方式,向 当地居民传播基 督教信仰
影响范围:主要 集中在贵州彝族 地区,如毕节、 六盘水等地
影响程度:基督 教信仰在当地居 民中逐渐普及, 成为当地文化的 一部分
基督教在贵州彝族传播的影响和结 果
对贵州彝族社会的影响,如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
教育方面:基督教的传播促进了贵州彝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建立了许多学校,提高了彝族 人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方面:基督教的传播对贵州彝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一些传统习俗和信仰逐渐被 基督教文化所取代。
经济方面:基督教的传播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贵州彝族地区的 经济发展。
发展
基督教在贵州彝族传播的限制和挑 战
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限制
民国时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
清朝政府的禁教政策
彝族地区的封闭和保守
基督教与彝族传统信仰的冲 突和融合
彝族传统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抵触和冲突
彝族传统信仰:多神崇拜,信仰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基督教信仰:一神论,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
文化背景: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俗和传统,与基督教文化背景不同
传教士在贵州彝族 地区的影响:促进 了当地教育、医疗 、文化等方面的发 展
传教士与贵州彝族 民众的互动:通过 传教、教育、医疗 等方式与当地民众 建立联系,传播基 督教信仰
贵州彝族地区教堂的建立和教会组织的发展
教堂的建立:19世纪末,基督教开始在贵州彝族地区传播,建立了许多教堂,如毕节、 安顺等地的教堂。
基督教与彝族文化的融合: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彝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基督 教文化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材料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材料

人性的变易性以仰望基督为榜样。

基督教认为,必须坚信从终极意义上说我们人生命的内部本身就具足了一切价值,因而我们的人格的完善不带外求,只向内寻。

我们向自己的生命内部体认到我们生命的真源,看到生命中的真我,我们的生命就实现了超越,人格就达到了完善。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人性中就具足了神性。

人堕落之后,人的神性只是被罪恶障蔽,并未被罪恶消灭。

堕落后的人,只要把自己生命内部的神性体认出来,人格就达到了完善。

“我们自由把我们的生活扩展进入基督无限的视野,我们才能过上一种完满的基督教生活。

”①基督教认为,用基督的生命改变我们的生命,基督就在我们身上活着,我们就取得了基督的人格。

实际上,我们就成了基督。

由于基督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用基督的生命改变我们的生命就意味着把基督永恒的生命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使我们生命深处隐藏着的神性复活,从而使我们看到生命中的神性与基督的生命同源于上帝,都具有永恒的性质。

罪破坏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导致了人与上帝的疏离,因为罪乃是对上帝的“掠夺”,这种掠夺表现在人把上帝独有的能力据为己有,人成了世界的主宰。

人分有上帝创造的原善,把上帝赋予的自由带入世界中;另一方面,人背叛上帝的命令,通过沦落把罪恶带入世界。

人禀有上帝的形象,罪责强调人对上帝形象的破坏。

人破坏了自己身上的上帝形象,实则页破坏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人不在安于处于受造物的地位,起而反抗自己的创造者,这种背叛后隐藏着人的自我中心性。

关于人性具有的这种变易性,即人性具有基督教称之为“罪”或“堕落”的可能,具有动态的不可靠性和丧失的可能,中国哲学用不同的语言透露出相同的思想。

告子曾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孟子虽然反驳了告子关于性无善恶的观点,但却承认人性的变易不定和可得可失的特点,《孟子·离娄下》就记载了孟子的这一观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造?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作者在最後的小結中,從新強調基督信仰是可以促使各個文化轉化(transformation)或更新(Renewal),並得以的最終響應。在這點在論述上明顯有點含混不明,並帶有福音化(evangelization)才能成功的意味。關於這點留待討論與反思部份再作陳述。
2.
2.1.對中國文化更新的思考
中國由於現代化、都市化、國際化的壓力,在經濟發展及社會問題上出現嚴峻的挑戰,海內外的知識份子就以上課題,已有一個共識,大家認為直接或間接都與中國文化有關,因此,中國文化需要更新。
神與文化對立(God-Against–Culture)
神在文化之內(God–of-Culture)
神在文化之上(God–above-Culture)
神與文化在張力之下(God-andCulture-in–Paradox)
神能夠轉變文化(God-Transforms-Culture)
作者認為以上這些態度在每個時代都同時出現過。他比較傾向神能夠轉變文化(God-Transforms-Culture)的觀點上,並提出轉變上需要產生「本土化」(indigenization)和處理「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問題。他更說明近代基督教面對處境化下,應該產生一種超越文化的神學(Transcultural Theology)或超神學(Metatheology)去克服文化上的差異,同時又舉出不同宗教在面所對不同文化的底蘊下,對處境化作出的態度。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作业_谱系表_周志萱RM1043003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作业_谱系表_周志萱RM1043003

(長子黃開平家譜)
林鳳歧 黃倩英
第三代
黃開平 朱心珊
林辰孫 鄭寶瑜
林福孫 麥賢慧
(次子黃宣平家譜)
鄧智文 林廉 黃宣平 夏璐敏
黃佐庭 薛葩
林鳳歧 黃倩英 Laura 黃倩儀 黃倩鴻 黃倩君 黃開平 黃宣平 Wong
仁 Molly Russell
林俊
林毅 Kelly
Kirkpatrick
陳祖榮 黃佩沁
楊成竹 宋瑞頤
第五代
馮英翰 林向陽 馮英祥 陳慧兒
Charles Eu Jr.
Karen
Lisa Arthur S. Linda Young Jr.
Randall Sandra
第六代
Nicholas Laura 馮永康 馮永健
第四代
林展翅 宋慶頤
第三代
(幼男宋子安家譜)
宋子安 胡其英
宋伯雄 Sarah
Pott
Robert pott
Robert Hiatt
Mary Ashton
Pott
Norman Storer
Elizabeth Harold Haw ks Milton
Pott Holcombe
第四代
Paul Clinton Young
Andrew Hiatt
Frank Teresa Lanman Jane Holcombe II Gainey
Adrian Jackie
第六代
楊美婷
樂培亮
?
楊濮榕
情繫家園──倪蘊山 牛尚周 倪桂金
第二代
宋耀如 倪桂珍
倪錫純 曹惠英
溫秉忠 倪秀珍
第三代
倪吉人 倪愛珍 牛惠霖 牛惠生 牛惠珠 牛惠珍 宋靄齡 宋慶齡 宋子文 宋美齡 宋子良 宋子安 倪吉士 倪吉貞 倪吉明 倪吉文 溫毓慶 溫澤慶 溫金美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及其难题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及其难题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及其难题【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在介绍汉语基督教伦理的内涵后,分析了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差异、融合以及困境。

最后讨论了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汉语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基督教伦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以实现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才能更好地实现“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汉语基督教、伦理化、基督教伦理、中国文化、融合、困境、挑战、发展前景、挑战与机遇并存.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基督教伦理是指基督教伦理观念在中国文化和语境中的体现和发展。

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实践和理解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传统的中华文化对于伦理道德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基督教的伦理观念需要与当地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以更好地在中国社会中生根和发展。

探讨汉语基督教伦理的内涵和意义,研究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可能性和难题,对于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汉语基督教伦理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方向,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于汉语基督教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融合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汉语基督教伦理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由于历史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研究曾一度中断,几乎没有专业性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91年初,以中国艺术研究所外国音乐研究室和《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主办的以“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为主题的第五届音乐学读书研讨会为契机,萌发了我国音乐界对基督教音乐的研究。

笔者统计自了1990-2000年这l一年问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17篇,从卜面几个方面对基督教音乐展开了论述:基督教与西方音乐关系的若干专题、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基督教信仰与西方音乐家、基督教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等。

过去鉴于中国百年来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经历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往往将基督教视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势力的组成部分,因而在绝大多数涉及到基督教音乐文化方面内容的文章中,在西方音乐史研究上,在对待基督教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关系的问题上是予以回避和批判的。

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应华老师1991年在《中国音乐学》第3期发表了关于《对“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问题”的重新思考》一文,直接指出“多年以来,在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中,有一个显而易见又未曾触及的现象,就是对‘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的回避。

这个被西方学者视为‘不成其问题的’问题……是观念问题”,指出“如果仅从无神论观点,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而弃绝这宗教,却对基督教这种西方人的精神现象不作深入研究,忽视它在人类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无疑是将一把理解西方文明历史的钥匙给扔掉了。

纵观西方专业音乐史,基督教的影响随处可见。

-i,i这论证了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高士杰1994在《中国音乐学》第3期发表了关于《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1998年在《中国音乐学》第3期又发表关于《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

在其文章中指出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研究:“而仅仅是在对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正视基督教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加深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