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1、化虚为实。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使文章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例(2):王灵芝的《妈妈的爱》结尾段“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
妈妈的爱,是抽象的,文章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来表现抽象的妈妈的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这样,就赋予了妈妈的爱以优美的形象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意象,使中心鲜明、深刻;使结尾段优美、形象。
例(3):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的回忆被一道强烈的声波所震碎”。
回忆被唤醒是虚的,震碎的是形象的实的。
此句运用了化虚为实的写作技法。
有文采,表现力强。
例(4):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
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带给我的感受,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此处巧妙地化虚为实(乌云、明朗天空、羽毛,形象易感知,是实的),就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并且优美、灵动。
2、引实入虚。
例(1):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
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
“一阵微风”巧妙的引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当然了,童话色彩也是此语段的一个特色,只不过与本文话题无关,就免谈了。
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范文)

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范文)第一篇: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范文)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化意为象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当作文的立意是一个抽象的的命题,一种朦胧的情感,一个无形的概念,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围绕话题反复空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怎样打开思路,剖析话题,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就至关重要了。
纵观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无论是常规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散文,都有一个化虚为实的构思过程。
题目给我们的是“虚”的概念,我们怎样避免泛泛空谈呢?那就得着眼于生活的“实”。
“实”并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概念,自然万物,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就是我们作文的着眼点。
而自然界又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山水风景;人类社会可分为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历史阶段,也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生活范畴。
而这些就是我们写作思路拓展的方向,就形成了一棵思维拓展的树状结构。
而在考场中,如果能沿着这棵思维树的方向打开自己的思维,就能迅速地确定自己写作的范围,这样既能避免自己面对话题无从着手的窘态,也能避免文章空洞浮泛的缺陷。
附:化虚为实思路拓展树:话题自然界植物动物山水风景历史人物(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等)虚家庭(亲情,个人)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学校(学习,个人思想)未来社会(人生感悟,世间百态)话题作文最大的优势,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创造天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唱虫鸣,虎吼熊吟,都可以撷取入文。
自然万物本无情无知,但因为有了我们的想象,它们可以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它们可以成为现实生活的代言人,可以成为人们生存状态的缩影。
将动植物和山水风景赋予人的情感,往往能使文风活泼,使主题含蓄而深刻,使文章灵动而耐人寻味。
下面从语言的角度以“亲情”为话题,采用多种手法,化虚为实,化意为象,使作文语言灵动有文采。
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化意为象

有时候难免有感慨:生命就随着这日子,在 一根根掉落的头发和一张张少下去的日历中, 悄然流逝了。
中年是一块色彩斑驳的画布,亮丽的色调 和平庸的线条在这里交织。中年的行囊中装着 一生最多的面具:既要扮演孝顺的儿子,又要 扮演慈祥的父亲。中年的目光不能遗漏生活的 任何一个角落:既要关心柴米油盐的有无,女 儿的分数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又要关心文坛 上最近有什么新名字,教育界近来有什么新 “动作”。生活就是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 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厨房的抹布之间,杂然交织 着。有时候难免有感慨:生命就随着这日子, 在一根根掉落的头发和一张张少下去的日历中, 悄然流逝了。
谢 谢 大 家 ,
眼,臂弯里挎了柳条筐,迈着细碎的步子,一步一回头
的走着.(下水习作《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黄河》)
3、 调动独特的生活体验,独创妙语佳句
这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创新语言的一种方法。
例④“班主任老师又在喋喋不休地向我们批发人
生意义的补充版。”“天醉了,映红了天边,云是山
的使者吧,把风扯来醒酒,却弄醒水波粼粼。”“雨
后的青山,是洗过的良心。”
再看看身边吧,晃动着那么多熟悉而陌生的面孔,闪现
着那么多灿烂而虚假的笑容,代沟扩张为隑阂,猜疑演
化为冷漠,谨慎转变为封闭,交际蜕变成应付.摩肩接踵
的人潮中,心灱成了一座荒芜的孤岛,沟通与理解只是
一艘不定期的航船.
为什么有的人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为什么我站在
你身边,你却视而不见?
心灱因理解与沟通而贴近,因拒绝和虚伪而疏远.
俺家大黄除看家护院是条好狗外,还真就擅长“拿耗子”,弄得
俺家的猫看大黄时眼神都怪怪的,你说怪不怪?
“瘦驴”是俺家那台旧自行车。那家伙用俺爹的话来说是
【靓化作文的语言】化虚为实 化意为象

【靓化作文的语言】化虚为实化意为象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译: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
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
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化意为象靓化作文的语言两腿沉重——“像灌了铅似的”夜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太阳很晒——阳光箭镞一样射下来——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写作现状——我们都期待着高考作文春暖花开的季节,但很多人的语言还一直冰封在萧瑟的冬季里……高考要求低幼化的语言、过于寒碜的语言、缺少品味的语言应该在切入分以下。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包孕,意味深长,很有文化底蕴一类的文章赋分应当上浮。
请大家共同感受1、春天快要到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2、我的生活一贯这样。
(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3、陈明太瘦了。
——陈明瘦得像耶稣的一根胡须。
将下一段文字改为形象生动的表达。
①中年是一个繁杂丰富的人生阶段,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
②我现在是身兼多职,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
③学校里的事要忙,家务事也不能不管,自己还得进修。
④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的进行着。
⑤有时候颇为感慨:生命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①中年是一个繁杂丰富的人生阶段,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
中年是一块色彩斑驳的画布,亮丽的色调和平庸的线条在这里交织。
②我现在是身兼多职,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
中年的行囊中装着一生最多的面具:既要扮演孝顺的儿子,又要扮演慈祥的父亲。
③学校里的事要忙,家务事也不能不管,自己还得进修。
中年的目光不能遗漏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既要关心柴米油盐的有无,儿子的分数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又要关心文坛上最近有什么新名字,教育界近来有什么新“动作”。
④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的进行着。
生活就是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厨房的抹布之间,杂然交织着。
⑤有时候颇为感慨:生命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有时候难免有感慨:生命就随着这日子,在一根根掉落的头发和一张张少下去的日历中,悄然流逝了。
高一下学期语文作文教案:记叙文写作训练之+“+化虚为实+”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 化虚为实”[训练目标]1.了解记叙文的特点,熟读一些精彩的记叙文2.掌握化虚为实的方法,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写出血肉丰满的记叙文。
[训练重难点]如何在记叙中穿插使用“化虚为实”。
[过程指导]回顾近几年高考作文,不少考生不愿写或者不敢写记叙文,一些考生写出的记叙文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倒是因行文中不合体式的“硬伤”或者表达方面的原因而痛失分数。
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应确立这样的信念:敢写记叙文,写好记叙文一、明确记叙文的体裁特征记叙文主要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
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某种感情的文章。
就文章的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而言,记叙文还表现为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诸多体式。
记人、叙事密不可分。
写人要写出个性,写事要写出波澜。
二、记叙文写作的常规思维无论何种形式的记叙文,从下笔之前的构思到文字形态的呈现,总要经过作者精心独到的营构,这个过程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一)确定好主题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它是作者对文章所记写的内容的总的看法或评价。
在文章中,它是统率一切的灵魂,是贯穿全篇的红线,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此为据,自觉受其约束。
衡量文章主题确立是否够好的标准:1.正确,指所确立的主题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符合正确、高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2.鲜明,指文章的主题必须明确表示作者对所记写事物的理性判断和感情倾向。
3.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部的记叙都必须围绕它展开。
有些材料的运用看似旁逸斜出,其实它们一般都是为了深化或升华主题。
(二)精心选择材料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为此,作者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而作者所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对此,著名作家茅盾形象地说“要像关卡的税吏们的百般挑剔”。
中考作文写作技法之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例如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学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城市羔羊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就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
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
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实为虚,体物写志

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化实为虚,体物写志“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像中,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所想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哲理……这种由此时此刻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得到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体验;同时,实因虚更察觉到其具体,能并使以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详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曲枝良知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海岸边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深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假使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纯化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伟人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亲情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1面对大海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海与大河不同。
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作文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

作文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化虚为实写作指导话题设计:以“传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话题点拨:话题的特点:分析历年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话题意义理性抽象,意义虚拟。
1999年的高考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记忆”是虚拟抽象无形的东西,将无形的东西“移植”,20xx年的高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丰富多彩”也只能从主观上去感知;20xx年的话题“诚信”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20xx年的话题“心灵的选择”,“选择”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在“选择”前加上“心灵”的限定,使这个题目更加的虚拟抽象;20xx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是近年来话题作文中理性抽象最明显的一个;20xx年湖北省高考话题“买镜”也是一个动作,话题理性抽象。
笔者繁复地去分析历年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特点,是为了说明理性抽象、意义虚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种走向,因此,对这种话题作文的构思与写作过程进行深度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技法的选定:对于意义虚拟的话题,我们认为只有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
通过有形的载体去展示无形的话题,才可能迅速破译话题,锁定作文的立意走向,选定相应的作文题材迅速成文,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文章才血肉丰满,感情真挚,给阅卷者言之有物的感觉,自然能够给作文较高的分数。
技法的实质:化虚为实这种技法应该说是中国千古文章的一大技法。
反观中国的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许多经典散文,无一不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际运用。
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借物寓理”,无论哪一种技法不是将抽象的感情道理化解为可见可感的有形之物,从诗句的有形中品出无形,也就是创我化虚为实,评阅才能化实为虚。
借实在的物象去解读我的主观感情以及深奥的道理。
李白的《静夜思》把一种虚拟抽象的思乡感情幻化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抒怀;朱熹把读书的乐趣这种抽象的东西幻化为有形的画面,好像人们观赏多彩的天空,“天光云影共徘徊”,把抽象的理趣形象化了;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我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借有形之物“白杨树”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语言训练之化虚为实,化意为象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当作文的立意是一个抽象的的命题,一种朦胧的情感,一个无形的概念,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围绕话题反复空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怎样打开思路,剖析话题,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就至关重要了。
纵观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无论是常规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散文,都有一个化虚为实的构思过程。
题目给我们的是“虚”的概念,我们怎样避免泛泛空谈呢?那就得着眼于生活的“实”。
“实”并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概念,自然万物,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就是我们作文的着眼点。
而自然界又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山水风景;人类社会可分为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历史阶段,也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生活范畴。
而这些就是我们写作思路拓展的方向,就形成了一棵思维拓展的树状结构。
而在考场中,如果能沿着这棵思维树的方向打开自己的思维,就能迅速地确定自己写作的范围,这样既能避免自己面对话题无从着手的窘态,也能避免文章空洞浮泛的缺陷。
附:化虚为实思路拓展树:
话题
自然界植物
动物
山水风景
历史人物(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等)
虚家庭(亲情,个人)
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学校(学习,个人思想)
未来社会(人生感悟,世间百态)
话题作文最大的优势,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创造天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唱虫鸣,虎吼熊吟,都可以撷取入文。
自然万物本无情无知,但因为有了我们的想象,它们可以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它们可以成为现实生活的代言人,可以成为人们生存状态的缩影。
将动植物和山水风景赋予人的情感,往往能使文风活泼,使主题含蓄而深刻,使文章灵动而耐人寻味。
下面从语言的角度以“亲情”为话题,采用多种手法,化虚为实,化意为象,使作文语言灵动有文采。
1.用生活细节和比喻使之形象化。
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
亲情的船要靠在爱的港湾,亲情的楼要建在爱的基石;亲情的泉要流在爱的大地,亲情的星要亮在爱的苍穹,亲情的花要开在爱的园圃。
2.用自然景观和比喻使之形象化。
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洁却永恒;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轻柔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落日,缠绵却又绚烂;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模糊却又隽永。
亲情,亲情!亲情超越了时空,编织了人生最美丽的彩虹。
3.借历史事件形象表达出来。
因为亲情,才有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因为亲情,才有孟母三迁教子的坚决;因为亲情,才有沉香劈山救母的勇毅,因为亲情,才有孔融四岁让梨的孝悌。
4.化为古典诗词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嘱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来日琦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思念,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守候,是“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书信,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问候,是“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的双眼,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绪。
世间最无私的,无过于亲情,世间最博大的,无过于亲情。
5.综合运用
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无可替代的家的感觉与温馨;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亲情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亲情是李密辞高官侍奉祖母的拳拳之心,亲情是王祥卧冰求鲤的眷眷之意;亲情是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道,亲情是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是的,世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间的亲情。
在作文中有意识的使用这些手法,展开丰富联想,改变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的现状,你,一定可以的!让我们以“坚毅”为话题,从以上示例中选取三种手法,各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高考优秀作文】
话题“心灵的选择”,考生以司马迁的为例,采用多种手法,展开联想,绘声绘色绘形地把抽象的话题,转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从细节和心理上刻画人物。
,无需枯燥议论而把隐寓的道理说清楚明白,使话题自然呈现,无需空洞论说而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文采斐然。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
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
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
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凄凉。
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
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
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
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
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
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
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
”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点评】运用情景再现法,将司马迁遭遇厄运的情景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运用心理刻画法,将司马迁为正义而替李陵辩护的心理通过作者的窥视刻画暴露出来;运用联想法,将司马迁当时想到的一些具有相同命运的历史人物屈原和伯夷、叔齐的遭遇展现出来;让读者明晰司马迁何去何从的思想动态。
综合运用多种素材组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