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

合集下载

《鼠疫防治知识》课件

《鼠疫防治知识》课件
在城市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空气飞沫传播可能是主要的传 播方式之一。
03
鼠疫的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01 02 03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鼠疫病毒的动物 ,如老鼠、旱獭等。
在野外活动时,应穿长袖长裤、戴 口罩和手套,避免暴露皮肤。
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活动时 间,保持社交距离。
环境卫生措施
0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类传播
鼠类是鼠疫杆菌的主要携带者,通过 鼠类传播的鼠疫往往发生在野外或者 农村地区。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鼠类可能会在死前 或者死后通过唾液、尿液和血液将病 菌排出体外,健康人接触了这些污染 物后可能会感染鼠疫。
跳蚤叮咬传播
01
跳蚤是传播鼠疫的重要媒介,当 跳蚤叮咬了感染鼠疫的鼠类后, 再叮咬人类,就会将病菌传给人 类。
,保持室内外卫生
清洁。
02
定期清理垃圾,消 除鼠类和蚤类的生
存环境。
04
避免在野外露营或
使用未经消毒的物
03
品。
对可能携带病毒的 动物栖息地进行消
毒处理。
灭鼠灭蚤措施
01
采取灭鼠、灭蚤措施,减少鼠类和蚤类的数量 。
03
对动物栖息地进行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 原体。
02
使用灭鼠药和灭蚤药,注意安全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呼吸道隔离
2
对于患有肺鼠疫的患者,需要进行呼吸道隔离,以减少飞沫
传播的风险。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由于鼠疫会导致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因此,需要进行补液治疗,以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鼠疫简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

该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鼠疫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类传播:鼠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黑鼠和棕鼠。

它们携带鼠疫杆菌,通过排泄物、尸体和分泌物将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

2.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病原体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感染鼠类,再通过叮咬人类传播鼠疫。

当感染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寄生在其他鼠类或它们的巢穴中,继续传播病原体。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除垃圾、杂草和堆积物,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鼠类出没的地方,防止鼠类繁殖。

2. 鼠类防治:采取鼠类防治措施,如设置捕鼠器、使用鼠类毒饵等,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疫的传播。

3. 跳蚤防治:使用跳蚤灭蚤剂,清除跳蚤寄主,减少跳蚤的数量,阻断鼠疫传播链。

4.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或跳蚤的情况下,应穿戴防护服装和手套,并使用防跳蚤的驱虫剂。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尸体。

5.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饮食不洁和接触污染源。

四、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 早期症状: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在鼠疫高发地区或与鼠类接触后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鼠疫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确诊鼠疫。

3.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的鼠疫患者应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应持续7-10天,直到症状消失。

五、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系统: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鼠疫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2. 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和协作。

及时发布鼠疫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鼠疫防治知识手册

鼠疫防治知识手册

鼠疫防治知识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一旦爆发鼠疫疫情,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发现2例输入性鼠疫病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现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

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引起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Pestis)。

典型的鼠疫菌呈短而粗,中段膨大,两头钝圆的短小杆菌。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为革兰氏染色阴性。

鼠疫菌是一种强毒力的病原体,对敏感动物和人具有猛烈的侵袭力和快速传染性。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

鼠疫预防知识

鼠疫预防知识

鼠疫预防知识1、鼠疫是主要在小动物啮齿动物及其跳蚤中间传播的一种动物源性疾病;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菌,该菌也可通过受感染跳蚤的咬伤、直接接触、吸入和吃入传染物吃入的情况极少有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鼠疫是人类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中的甲类传染病,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为30%-60%;2、通过空气感染了鼠疫菌后可能在1-6天内发病;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类动物,根据调查结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见的是牧区草原上数量很多的旱獭,其他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藏系绵羊及多种鼠类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染给人;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是肺鼠疫病人;2鼠疫的传播途径: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4、受感染者通常在3-7天潜伏期之后,开始出现“流感样”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烧、虚弱,迅速并发肺炎而出现呼吸短促、胸闷、咳嗽,有时咯出血痰或稀薄泡沫;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如果不及早治疗,肺鼠疫通常导致呼吸衰竭、休克和猝死;视传染途径而定,临床鼠疫感染通常表现为三种类型: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1腺鼠疫的主要症状:腺鼠疫是由传染性跳蚤咬伤造成的最常见的鼠疫类型,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鼠疫菌通过咬伤部位进入皮肤并通过淋巴系统到达最近的淋巴结;由于鼠疫菌将在此处大量繁殖,淋巴结因此变得红肿;肿胀的淋巴结被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剧烈疼痛,非常痛苦,并且会在感染晚期作为开放性溃疡化脓;2肺鼠疫的主要症状:肺鼠疫是鼠疫的最致命和极少见的类型;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鼠疫晚期感染的继发性传播引起的;原发性肺鼠疫是由吸入烟雾状传染性飞沫造成的,并可在没有跳蚤或动物卷入的情况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3败血型鼠疫的主要症状:败血性鼠疫在感染直接通过血流传播时发生,但无“腹股沟淋巴结炎”的迹象;也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病人有极度明显的全身反应,...5、不同;鼠疫病菌引发两种类型的鼠疫;但是,二者传播途径不同,症状也不同;肺鼠疫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腺鼠疫则不能;肺鼠疫影响肺部,人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细菌而感染,而腺鼠疫则因受到被感染跳蚤咬伤或皮肤伤口接触受染物所致;如果腺鼠疫不接受治疗,细菌会通过血液传播而感染肺部,引起现发性肺鼠疫;6、鼠疫病菌感染肺部引发肺鼠疫;它是通过感染者或动物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而传播的;通常与患者或被感染动物直接的近距离接触2米以内后发生;如果没有医治,腺鼠疫或败血性鼠疫患者体内的细菌扩散到肺部后,也可能引发肺鼠疫;7、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截止2003年,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278县市、区,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常重要;8、1流行情况:疫源地空间分布广、面积大;染疫动物和昆虫种类多;动物间鼠疫流行点多、持续时间长、年季变化不明显;人间鼠疫流行,常发生于动物间鼠疫之后;对于鼠疫,国家都有标准的公共卫生响应机制,可以随时控制;2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这与鼠类繁殖活动有关;3职业性: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常与职业有关,如狩猎者等;首发病例即本次疫情第一个发病的人;9、可以;与被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后,如果在接触后7天内开始接受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发病的可能性;治疗包括至少服用7天的抗生素;如怀疑自己感染了肺鼠疫,应寻医诊治;10、可以;根据治疗专家的意见,如诊断为鼠疫疑似病例,患者应住院并进行医学隔离;同时,进行化验测试,包括鼠疫菌的血液培养及淋巴腺、血液和唾液样本的显微观测;取样完毕后,应尽早抗生素治疗;为了预防高死亡率的危险,应在首次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服用抗生素;有几种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鼠疫;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时的早期,可能要对生物战剂鼠疫菌进行试验,以确定哪种抗生素对于所使用的某种具体生物战剂最有效;密切接触过鼠疫患者尤其是肺鼠疫患者的人员应进行诊断、医学隔离和评价;11、治疗鼠疫的特效药物是链霉素、其他氨基甙类抗菌素如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磺胺类药物对鼠疫有一定的疗效,常用于鼠疫的辅助治疗和预防性投药,常用的有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片、增效联磺片等;治疗中选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12、治疗原则可归纳为四句话:消毒隔离、防止传播;及时治疗、减少死亡;正确用药、提高疗效;精心护理、促进健康;鼠疫病人如不及时治疗,容易死亡,尤其是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病死率为30%-60%;若及时抢救,方法得当,注意血压变化,防止休克,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因此,对鼠疫病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3、快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极其重要;如果得到及时诊断,有效的治疗方法几乎可使所有鼠疫患者得到治愈;这些方法包括服用抗菌素和采用支持性疗法;14、对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时间在9天内的人,要进行健康隔离即所说的“留验”;如已去外地,应当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每日测体温2次;用磺胺类或广谱抗菌素进行预防性服药,诊察病人及解剖尸体参加者也必须事先服用;15、报自毙旱獭及其它原因不明的病死动物;报诊断不明的高烧、腺肿、咯血病人;报诊断不明的急死病人;16、不剥食旱獭和其它原因不明的病死动物,不接触鼠疫病人及疑似病人;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17、鼠疫疫苗曾经得到广泛使用,但未证实它是一种可有效预防鼠疫的做法;在暴发情况下不建议将疫苗用于直接保护;疫苗注射只建议用于有极高危的人员,例如实验室人员或在疫区工作的人员;到有鼠疫发生的国家旅游的人士通常都没有必要接受注射,除非他们接触鼠疫的机会非常高;就算如此,他们服用一个短暂的抗生素四环素或多西环素预防药物疗程是较为上算的;18、预防措施的目标是使民众了解动物源性鼠疫活跃的地区并在鼠疫流行地区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跳蚤咬伤和处理尸体;民众应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性组织或接触肺鼠疫患者;19、1立即就医诊治:为预防疾病,肺鼠疫感染者必须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如果感染后发病,应在首次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服用抗生素,以减少死亡的危险性;2报告: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以便立即开始调查和控制疫情;3如怀疑是生物恐怖袭击,卫生部门将通知有关部门,国家将迅速应对;20、直接和密切接触肺鼠疫患者,应当佩戴一次性外科医生用口罩;患者应隔离,并在抗生素治疗的至少48小时内进行医学隔离;接触过传染性患者后,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可以预防发病;21、耶尔森菌容易被阳光或干燥条件所杀灭;即使如此,这种细菌最长可以存活一小时,具体视情况而定;22、1在人类病例暴露的地区查明最可能的感染源,通常寻找有大量小动物相继死亡的群集地区;采取相应的卫生和控制措施以终止暴露源;2确保向卫生工作者传播关于鼠疫疫区、鼠疫临床特征和病例定义的信息;3核实是否已对患者进行适当抗菌素治疗并且疫区有足够的抗菌素用以治疗后续病例;4隔离肺鼠疫患者;5获得标本进行实验室确认;23、鼠疫的诊断和确认需要实验室检测;恢复和鉴定来自患者样本的鼠疫菌培养对于确认是必需的;根据鼠疫的表现形式:腹股沟淋巴结炎样本、血液和痰是用于快速检测和培养的最适宜的标本;可对感染初期和晚期采集的血清进行检查以确认感染;快速纤维素试纸试验已可供现场使用,迅速筛查患者的鼠疫菌抗原;应采集标本并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鼠疫检测;24、1开展调查以查明在该地区鼠疫的地方性动物病周期中涉及的动物和蚤类物种并制定一项环境管理规划以限制其潜在传播; 2对动物源性疾病疫源地的积极长期监测和快速应对以便在兽疫流行暴发期间减少接触,以便在减少人类鼠疫方面取得成功; 3国家已建立了鼠疫检测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应对和控制疫情;25、全国公共卫生机构储备了大量药物供遭遇生物恐怖袭击时使用;这些药物可以在12小时内运送到境内的任何地点;。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一、什么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1.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

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三、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

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四、鼠疫预防治疗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预防鼠疫健康知识
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黄鼠、旱獭等啮齿动物并能在人间流行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传染快、病死率高,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甲类1号传染病。

鼠疫本来是一种在鼠类(啮齿动物)中流行的动物病,人接触染疫动物或被染疫跳蚤叮咬可感染鼠疫。

医疗卫生人员应熟练掌握鼠疫诊断、治疗、疫情报告、疫情处理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症状:突然发病,恶寒颤栗,发热(38-41℃),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重症患者出现表情淡漠,狂蹀谵妄,步履蹒跚如酒醉样,部分患者颜面潮红或苍白、有时出现发绀,表情痛苦,惊恐不安,眼结膜充血,出现所谓“鼠疫颜貌”。

1、腺鼠疫:淋巴结肿大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腋窝和腹股沟多见,肿大迅速,疼痛剧烈,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

2、肺鼠疫:除具有严重的鼠疫一般症状外,同时出现咳嗽,胸痛,咯鲜红色泡沫样血痰或粘液血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颜面及四肢发绀。

3、败
血型鼠疫:除具有严重的鼠疫一般症状外,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出血,多数患者早期出现感染性休克。

预防鼠疫,要求广大群众做到“三报”“三不”。

“三报”:报告自然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高热或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地动物;不剥食病死黄鼠或其它病死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制品出疫源地。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01
02
03
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 物,如旱獭等。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氏菌普 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 免疫力。
地理分布
鼠疫主要分布在亚洲、非 洲和美洲的某些地区,我 国也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之一。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季节分布:鼠疫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与鼠类繁殖和活动有关,一般春夏 季为高发季节。
定期使用安全有效的灭鼠剂进行灭鼠,降 低鼠类密度,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食品安全管理
疫苗接种
储存食品时要确保食品不被鼠类污染,避 免食用被鼠类啃咬过的食物,预防鼠疫通 过食物链传播。
根据当地疫情和医生建议,接种鼠疫疫苗 ,提高个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鼠疫的疫情报告和处置
疫情报告
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时,应立即向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提 供详细病情和接触史,以便专业
鼠疫的康复和随访管理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开展康复治疗, 包括康复训练、理疗、中医中药等,以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VS
随访管理
对于康复出院的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复发或后遗症。同时,加强健康 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05
挑战分析
分析未来鼠疫防控工作可能面临的 挑战,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 、国际交流增多等因素对鼠疫传播
的影响。
A
B
C
D
公众参与
强调公众在鼠疫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防控意识等方面的建 议。
跨界合作
讨论如何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国界的 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鼠疫威胁。
06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了解鼠疫】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

●鼠疫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

●少数病人是因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谈话、呼吸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传播,可以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鼠疫的临床表现】鼠疫的潜伏期短。

除轻型病人外,其他各型鼠疫病人初期均可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寒战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

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

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

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抢救不及时2到3天内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
一、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鼠疫是鼠传给人类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在国际检疫中被列为第1号法定的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

鼠疫本来是啮齿动物的传染病,当鼠间流行鼠疫时,就会出现大批的病鼠和死鼠,鼠死以后,它身上吸有鼠疫菌血液的跳蚤离开死鼠,找到活的动物吸血就发生传染。

如果叮咬了人,人就会染上鼠疫病。

二、鼠疫的传染源有哪些?
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一是染疫地动物;二是鼠疫病人。

作为传染病的染疫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如褐家鼠和黄胸鼠等,是家鼠鼠疫疫源地内,人间发生腺鼠疫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鼠疫病人特别是肺鼠疫患者,可通过飞沫向外排菌,引起肺鼠疫流行;腺鼠疫或其它型病人出现菌血症时,也可通过媒介昆虫的作用,成为腺鼠疫的传染源。

三、鼠疫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给人?
鼠疫菌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给人:
(1)媒介昆虫:主要是通过染疫跳蚤的叮咬,其它吸血虫媒,如硬蜱、臭虫、虱子等,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携带鼠疫菌。

(2)直接接触:人与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家畜)、媒介昆虫、鼠疫患者及其尸体,带菌分泌物和排泄物和排泄物直接接触皆可引起感染。

人们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

(3)飞沫: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呼吸、谈话、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鼠疫,并迅速造成肺鼠疫
第 2 页共 4 页
大流行;在剥制染疫动物过程中,由于飞沫四溅并可通过呼吸道引起直接感染。

四、鼠疫病的哪些型和主要临床表现?
鼠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3天,曾接受预防注射者,则潜伏期延长至9至12天;机体抵抗力弱,而病菌毒力特强者,潜伏期可缩短至数小时。

临床上主要有轻型、腺型、肺型及败血型等类型,除轻型外,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

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以畏寒或者寒战发热等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度至40度,头痛及四肢疼痛剧烈,有时有恶心、呕吐等,病人意识迅速模糊,表情惊惶,言语含糊,颜面和眼结膜极度充血,步态蹒跚如酒醉状。

此时病人极度衰竭,脉博与呼吸加速,脉律不规则,血压下降,肝脾肿大。

有时皮肤、粘膜出现瘀血或皮下出血,鼻出血、尿血、胃肠道出血等。

五、患了鼠疫病如何进行治疗?
1、特效疗法:应尽早开始、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磺胺嘧啶等均有良好疗效;对严重病人联合应用为宜。

2、一般疗法:患者应严密隔离,绝对卧床休息,予以良好护理和易消化食物,供应充分体液。

3、局部治疗:对腺鼠疫的淋巴结肿,急性期应尽量避免挤弄,可用热敷处理。

六、接触鼠疫病人后怎么办?
接触鼠疫病人的人员,可服药预防。

成人服四环素,每天3次,每次0.5g,连服7天。

磺胺首次2g,其后4至6小时服1g,连服5天。

第 3 页共 4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4 页共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