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些针对中国文化史的复习题及其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回顾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1. 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 “仁者爱人”的观念属于哪种思想?答案:这个观念属于儒家思想,代表了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核心理念。
3. “无为而治”是哪个思想的核心观点?答案: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主张顺应自然,不做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4. 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路连接了哪些国家?答案: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亚、中亚、印度、欧洲等国家。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6. 唐朝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以下哪种艺术形式是唐代的代表?答案: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被称为“唐诗”。
7.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答案: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
8. 以下哪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紫禁城是哪个朝代的皇宫?答案: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10. 以下哪种戏剧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11. 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哪一天?答案: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日期不同。
1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通过以上的复习题,大家可以回忆和巩固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思想体系、艺术形式还是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国思想文化史概要主讲教师:宁稼雨授课对象:南开大学文学院课程引论课程意义: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学;2.丰富知识视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3.以文化知识为专业学习做好储备。
课程主要内容:1.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基本轮廓;2.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主要发展阶段;3.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主要代表人物;4.中国思想文化史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关联。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基本线索、基本范畴和代表人物思想观点的讲授,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以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精神实质的深入把握打下基础,并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加深对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理解。
课程特色:内容上突出思想史的主要精神及其与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的内在关联;方法上注意将教师的综合概括与学生的消化理解相结合;手段上注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为辅。
并突出强化多媒体和网络互动式教学手段的使用。
课程引论基本要求:加强课外阅读(思想史论著及原著);注意思想史原理与古代文学、艺术、文化的关系的理解。
参考书目: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断想》,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宁稼雨主编《华夏文化大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课程引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四次作业(手写)期末考试:60%,当堂闭卷考试。
网络途径:1.南开大学教务处“教学在线”http://222.30.32.6/eol/homepage/common/opencourse/2.教师个人网站“雅雨书屋·雅雨教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哲学、思想、文化界说一、文化及其层面1.“文化”概念的含义及演变第一章绪论在汉语口语系统和典籍中,“文”和“化”是常用字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第一章绪论“化”则有变、改、化生、造化、化育等意义。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笔记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一)文化和文明1、文化的概念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文化多义兼容说”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
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文化、文明同义说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文明大于文化说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文化大于文明说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文史类专业课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初的理论倡导。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括小说。
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成为最早的白话新诗集。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创作有《呐喊》和《彷徨》、《故事新编》三部短篇小说集,收入《狂人日记》、《药》、《阿Q 正传》、《祝福》、《伤逝》、《奔月》等33篇短篇小说,鲁迅还写了两本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16部杂文集,两部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和50余首旧体诗。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又名鼎堂。
“五四”新文化时期,他创作了《女神》,《前茅》等多部新诗集,还写了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多部历史剧。
1949年后,又写《蔡文姬》、《武则天》等剧作和一些新诗。
他在考古和古文字研究方面也有诸多贡献。
1921年1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倡导下成立,坚持“为人生”的创作方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子夜》,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以及长篇小说《腐蚀》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1981年底去世时,留下遗愿用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巴金是四川成都人,原名李甘,安尧棠,他创作有《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爱情三部》(包括雾、雨、电),《寒芾》,《憩园》,《第四病室》等。
1978年后,写出了散文集《随想录》(包括话集,病中集等),鲁迅称为“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老舍是北京的满族人。
原名舒庆春,字会舍。
他以前写出了《猫城记》、《骆驼样子》、《月牙儿》《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等小说,1950年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被誉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史

民 间 ( 继 承 ) (发展)
新儒学
西汉 (董仲舒) ( 发 展 ) 宋明 (理学) 官 方
创立发展
儒
新活力 新发展
明清
(进步思潮)
(批判)
一条主线;两个视角;三次翻“新”;四个阶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黄宗羲:政治上批判专制最猛烈。
主张:抨击君主专制; 关于君臣关系为平等师友,否定纲常;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顾炎武:学风上批判
主张: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注意:早期民主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与“仁”“礼”相矛盾 “因材施教” “当仁不让于师(实质是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德经》。
哲学思想: 世界本原为“道”,抽象概念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绝对权 辨证思想,精华部分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无为的含义)。
2、战国:百家争鸣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 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⑤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 民主。
董仲舒发挥儒学(儒学基础,吸收多家): 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思想方面——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
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
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
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
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
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
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
庄严供养的地方。
“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
《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
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
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
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
他批评了买旧重铸的方法,而赞同采铜于山,即掌握第一手材料,以得出新的结论。
尽管采用了札记的形式,确实一本结构严谨、有着鲜明学术主旨的巨著。
《永乐大典》:是明清第一部巨型类书,他的编纂揭开了这两个朝代汇集群籍的浩大工程的序幕。
全书22937卷,所辑入的内容包括民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是我国最大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雍正时清政府组织人力编成,约1万卷,内容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编下设典,典下又分若干门类,1.6亿多字,条理清楚,收集宏富,是继《永乐大典》之后又一部大型类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为康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资源,他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王莽篡汉编造了新朝之学,即新学,今文经学才是儒学的正宗经典。
《新学伪经考》对经学的考据是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推敲的,但是,康有为借此推翻历史偶像,为变法扫清道路,推动学界对传统信仰进行重新评价。
同时,又以公羊三世说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维护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为自己的思想取得权威解释和合法身份,进而使自己以传统维护者的形象出现,寻求变法空间。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运用公羊学的比附延伸手段,改变了以往对孔子的传统看法。
他提出,孔子并不是“述而不作”的先师,而是“托古改制”的素王,时时都在维新。
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是三世说。
康有为这些说法,其核心是为变革开道,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带有中体西用的痕迹。
《大同书》:康有为的社会理想,反映在他经过长期思考撰著的《大同书》中。
他认为,大同之制是“人类公理”,实现大同的途径是“去九界”,而破除九界就要废君权、兴民权、行立宪。
大同社会是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没有国界,没有私产,共同劳动,共享财富,没有军队,没有政府,议民选举,事务众决,男女平等,人人独立。
这种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天演论》:《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在翻译时,有自己的取舍和发挥。
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循环论,自此,中国人普遍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公理”,开始用学习用科学化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问题。
《仁学》:《仁学》书名,谭嗣同著。
撰写于1896年至1897年之间。
《仁学》以“冲决落网”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变法救亡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具体到如何变法,冲决落网的具体方案是什么,《仁学》并没有解决。
最后《仁学》对“仁”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以“通”释“仁”,“仁以”通”为第一,仁的哲学就是通的哲学。
这种传统概念和和新型解释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他试图弥合思想文化方面的古今冲突的努力。
《仁学》是近代中国转型的一面镜子。
《奏定学堂章程》: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
这年为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
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
它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育讲习所章程》,以及《各学堂管理通则》《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等。
《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九年,中学五年,高等学堂及大学堂六至七年,入学年龄为六岁。
《新青年》:《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和新文学。
其主旨是开展启蒙、改造国民性。
主张白话文,抨击孔子思想,反对传统道德,以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标榜。
【简答题】第四章1、简述西汉经学十四博士的具体所指以及该时期经学研究的特点P195答:十四博士:《尚书》: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诗》:齐、鲁、韩三家《礼》:大戴、小戴两家《易》:施、孟、喜、梁丘、京房四家《春秋》:公羊、谷梁二家特点:①它认为五经是王道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他们是汉代政治原则的主要依据;②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最重要的特点是大一统;③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的主要内涵是仁义教化;④天人感应是名教礼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⑤在学术传承上重师法。
2、简述汉代以经治国政治局面的形成及其政治实践P213答:从汉武帝到昭、宜时期还只是儒法杂用。
自元帝即位后,经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统治者对经学之士的多方选用,许多经学之士相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们把经学运用于具体施政之中,出现了以经治国的政治局面。
经学思想在汉代的政治实践首先表现为儒家经典的神圣化,其次是儒学教育的普及化、政治意识形态儒学化、政治法律制度儒家化、经济政策经学化,最后是政治行为阴阳灾异化。
第六章1、简述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P284答:主要内容: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一个具体的传授体系;②韩愈道统说的内涵,是指儒学有一个始终一贯且有异于佛老的“道”。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包含了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各项内容。
③为了论证“道”的仁义含义,韩愈提出“性三品”与“情三品”说影响:①韩愈首次把君主与孔孟在学术传承上衔接起来,完成了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合一,由此,儒家起源在时间上早于佛老,有利于确立儒学的华夏正统地位;②韩愈的“道”是哲学与伦理的结合,“统”是政治和学术的结合。
“道统”即开启了后来宋儒讲心性天理的先声,又发扬了先儒经世致用的传统;2、简述禅宗的主要思想。
P311答: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
“即心即佛”说,就是认为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这就为众生通过心性修养而成佛提供了可能性。
禅宗认为,人心本性清净,原本具备菩提、般若之知,只是因为没有自我觉悟,于是迷妄颠倒。
如果能够得到善知识启发,一旦妄念俱灭,认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顿悟。
第七章1、简述二程的理学思想。
P385答:(1)“理本论”:①“理”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本源,“理者,实也、本也”,“有理而后有象”;②“天理”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与伦理道德的总称,“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理之本也”,“人伦者、天理也”,“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③“天理”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发展变化规律.(2)人性论: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说②“性既是理”③气禀说,清即贤,浊即愚④“去人欲、存天理”(3)“格物致知论”读书—穷理—求于至善(4)修养论:①持敬;②克己复礼。
2、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P405答:主要内容:(1)天理论(本体论):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根本“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a“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b“理”先“气”后,“理”生“气”,“气”生万物c“理—分殊”②“理”是针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源泉,“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是天理的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