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传统音乐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李秋(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广东梅州514700)摘要:客家山歌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璀璨内容,客家山歌传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重要意义。
传承与发扬客家山歌首先要了解客家山歌,音乐特征及演唱方法是客家山歌的基础,了解两者,透析客家山歌的本质,以更好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其独特的传承方式。
经过岁月的沉淀,客家山歌有着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法,文中从当下的客家山歌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法,为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扬提供参考。
关键词:客家山歌;音乐特征;演唱方法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1-0130-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1.065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客家人的生活开展不断的完善,已经形成其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近年来我国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力度,随着客家山歌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以及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将客家山歌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之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客家山歌的魅力以及其呈现出的客家人传统优良文化与精神。
一、客家山歌概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话传唱的歌曲,客家人将客家文化内容与当地的乡土气息紧密结合,目前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客家人将客家文化、当地文化、生活气息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客家山歌独特的音乐特点。
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客家人要重视客家山歌的应用,其对于客家人如同衣食住行一般不可或缺,从客家人对待客家山歌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为什么客家山歌能够传承千年依然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客家人通过客家山歌描述人们勤劳的生活以及表达生活中的情感,通过山歌抒情叙事,为客家山歌的情感埋下基调,也丰富了客家山歌的内容。
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台湾布袋戏,台湾布袋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木偶为主角,结合音乐、武打和故事情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台湾庙会,台湾庙会是一种传统的宗教活动,通常在农历的特定日期举行,以庆祝神明的诞辰或庙宇的重修。
庙会包括祭祀仪式、游行、舞龙舞狮、花车巡游等多种形式。
3. 台湾客家围炉音乐,客家围炉音乐是客家人在冬季围炉时演奏的传统音乐,以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为主,歌曲内容多涉及农事、生活和情感。
4. 台湾传统手工艺,台湾传统手工艺包括剪纸、刺绣、竹编、陶艺等多种技艺,代表了台湾古老的工艺传统和民间艺术。
5. 台湾传统音乐,台湾传统音乐涵盖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琵琶、二胡、笛子、锣鼓等乐器演奏和歌唱。
6. 台湾传统节日,台湾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与民间习俗、祭祀活动和庆祝仪式紧密相连,反映了台湾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7. 台湾传统舞蹈,台湾传统舞蹈包括庙会舞龙舞狮、民间舞蹈和原住民舞蹈等多个类型,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动作,富有活力和表现力。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还有许多其他项目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保护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台湾的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琵琶曲《出水莲》中客家音乐的演奏特点及风格

莲花 的别称 有 : 水芙 蓉 、 玉环、 六月
旋 律 的走 向不断 的产生 变化。微升 清角
音“ f a ” 和降变宫音 “ S i ” 之 间 的 变 化 在 音 乐 中交替 的 穿插着 , 使 音 乐 更 具 有 一
春、 中国莲、 六月花神 、 藕花 、 灵草、 玉
芝、 水芝 、 青莲 、 莲、 菡 萏 等 。为 什 么 古 往
要 得 当。
地 的 民间 音 乐 ,再 经 过 长 期 的 发展 变
化, 从 而 形 成 了 一 种 新 的 音 乐 形 式 。 由
从 而也 表 现 出了作 者 自身 洁 身 自爱 的
高 洁 人 格 和 洒 脱 的 胸 襟 。由 此 可 以见 到 如此 清润 鲜 洁 的莲花在 这 泥潭 中 生 出 , 真是 造物 天成 , 确 实 难 得 。 出 水 的 莲 花
运用 的多 的是 “ f a ” 音和 降 “ S i ” 音 。 比 之
代 初 年 有 四节 之称 的王 勃 写 有 《 爱 莲
曲》 ,以莲喻 人 ,赞赏 荷 莲 : “ 牵 花 冷 共
蒂, 折 藕 爱莲 丝 ” 寓意藕 断 丝连 、 忠贞 不
人, 在 宋 朝 灭亡 后 , 大 部 分 的 人 则定 居 在广 东省 的梅 县 、 大埔 等地 。 由于他 们
在《 出水 莲 》 整 首 乐 曲 中 有很 多 的
装饰 音、 倚音 、 划音 、 等 装 饰 性 音 符 。 这 种 装 饰 性 音 符 的 演 奏 对 于 左 手 演 奏 技 法 有着较 高 的要 求。对 于左 手 吟弦类 、 推 类、 拉 类 等 演 奏 技 法 要 注 意 它 们 的 各 种变化 , 同时 右 手 对于 音 量 、 音 色 演 奏
客家山歌 介绍词

客家山歌介绍词客家山歌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音乐形式,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承群体。
它源于中国古老的歌谣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征。
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客家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山歌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旋律优美动听。
旋律多以柔和、婉转的方式表达,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
它的旋律简单、朴素,常伴以长嗓、长音和大小调来描绘情感变化,给人以深厚的艺术印象。
它通过沉静或激昂的旋律,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思念、对爱情的期盼、对家乡的眷恋等情感,使人们在欣赏它时往往共鸣颇多。
另一个客家山歌的特点是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
歌词常常以客家方言为基础,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心灵世界。
一些山歌歌词用于抒发对生活的喜悦,歌颂自然风光和丰收的喜悦;一些山歌歌词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还有一些山歌歌词通过夸张手法和幽默的对比,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和不满,具有讽刺意味。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歌词,它们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在欣赏时仿佛置身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此外,客家山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它不仅可以独唱,还可以伴奏以及合唱。
在演唱形式上,有的山歌要求演唱者扮相特定的角色并服饰,使得演唱更具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在伴奏上,山歌常常伴以小提琴、板胡等民族乐器,并配以鼓点,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尤其是在合唱方面,客家山歌的合唱形式丰富多样,有四人、六人、八人等不同的合唱组合,更能凸显其饱满的音乐效果。
客家山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园的热爱。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入人心的歌词,引起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它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客家山歌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特色鲜明的传统音乐形式。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特色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特色作者:陆优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8期【摘要】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客家的山歌是一种非常具有特点的民族音乐之一,客家山歌主要表现出来的音乐体裁为山歌类,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客家山歌也作为客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客家山歌与其他传统的音乐不同,客家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韵律等具有独特的特点,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和追捧,同时,客家山歌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也被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为了能够更好、更加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特点和演唱特色,本文主要就以往客家山歌的表演内容,就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关键词】传统民歌;客家山歌;音乐特色;演唱特色;传承与弘扬中图分类号:J642.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80-01在我国非物质遗产中,客家山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由中原以及土著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结晶,客家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导致像客家山歌这些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淡忘,甚至对客家山歌这类传统民乐的音乐特点、演唱特色也逐步淡忘,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国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山歌,就要对相关的音乐特点、演唱特色等进行研究和探讨[1]。
一、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一)语言特点。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语言,这与当地的环境和地域有关,在客家文化中,将客家语言生动形象地与音乐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山歌。
同时,客家方言作为客家山歌的起源,为客家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地方特色。
客家人,在演唱客家山歌的过程中,一般用舌、牙齿、嘴唇等部位进行发力,通过与普通话有别的气音、爆破音进行发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语言,在音乐演唱中,形成了具有独特语言的音乐[2]。
客家音乐概述

客家音乐概述一客家音乐起源、流变、种类与分布客家音乐,是流传在客家地区为客家民众喜爱的民族民间音乐。
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器乐曲中汉乐和闽西十般、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客家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宗教音乐。
客家是我国汉族一大民系。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民迁徙南方的群体。
现分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达1亿多人。
较为集中的是我国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区。
客家音乐的起源是古代中原音乐。
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自西晋(265-316)以来,经过五次大迁徙,中原民向南到赣之南、岭之东、闽之西的广大客家地区,先后经历了千余年时间,中原汉民把汉文化包括中原音乐传播到闽、粤、赣为主的广大客家地区,经过与本土音乐的有机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客家音乐。
客家汉乐是客家器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乐种。
汉乐有称客家汉调音乐,也有人叫中州古曲,还有人称客家汉乐为“外江弦”。
客家汉乐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汉乐,广东汉乐系列包括了丝弦乐、中军班音乐和锣鼓乐等乐种。
以广东汉乐为例,汉乐中的乐曲不少源于古代河南一带、湖北一带的古曲,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己有近千年的历史。
广东汉乐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岭南文化在粤东北交汇融合的结果。
一些曲目与中原音乐有一定联系,如《安阳调》、《巴山调》、《小扬州》、《京八板》、《江西调》等。
虽然暂时无法找到其实证依据,但完全可以作出设想与合理的推测。
《安阳调》可推测为是河南安阳移民把安阳一带乐曲带到客家地区而取此曲名;《小扬州》可推测为与扬州移民有关。
另外,客家汉乐的许多曲名均与中原各地乐曲相同或相似。
如:《高山流水》、《到春来》、《小开门》、《大开门》、《九连环》、《将军令》、《绣荷包》、《朝天子》、《步步娇》、《得胜令》等。
在现存乐曲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由声乐曲牌移植改编而来的变体形式。
如《玉芙蓉》、《新水令》、《折桂令》、《满江红》、《步步娇》、《上小楼》、《朝天子》、《节节高》、《孟姜女》、《王婆数鸡》等几十种。
从《采茶扑蝶》看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从《采茶扑蝶》看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一、龙岩采茶灯的起源和历史渊源客家,俗称“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江西和广东三省的交界处,简称客家民系,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根据客家历史表明,“客家”是中原汉族人民,由于战乱、灾难等原因,在经历了晋、唐、元、明等数个朝代后辗转南下而形成的。
虽然,其音乐文化的种类与其他汉族音乐也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背景,使得客家音乐也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
《采茶灯》就是客家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一类,广泛流传于海内外。
《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舞起源于明代龙岩赤尾山(今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
相传200多年前由苏坂乡美山村林氏族人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情景,融入戏曲表演手法,将采茶灯歌舞改编成舞台演出的歌舞节目。
1981年,《采茶灯》被国家文化部音乐研究所收录于《中国音乐史音响曲谱资料》并永久保存,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记载了龙岩美山村《采茶灯》的原始曲谱并确定为世界名曲。
改编成民乐版的《采茶灯》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曲目之一;2005年,该首乐曲被列为首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昔时,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于山上‘茶寮’,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渐趋于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因此,《采茶灯》在闽西地区又被称为吉祥歌舞,一般在过年过节或重大场合中进行演出。
二、《采茶扑蝶》舞蹈和音乐的表现形式《采茶灯》舞蹈出自于采茶女采茶时美丽的采茶情景,传说,每年采茶季节到来时,农村妇女成群结队在茶山中采茶,经常利用采茶的空隙时间模仿采茶动作,和着山歌翩翩起舞,其中还穿插着对白,而《扑蝶》又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因此,《采茶扑蝶》舞被广为流传,曾经风靡大江南北,是福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广东省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音锣鼓表演均以一个装饰华丽的锣鼓柜为独特标志。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具有 鲜明地域色彩的汉族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 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 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 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进入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 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 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 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 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咸水歌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自古以来,家人浮家泛宅, 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珠海、 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地带。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 姑妹歌和叹家姐等;代表作品包括《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2。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 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 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 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 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故而现代人对它 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歌
客家人的傳統音樂,最為出名的自然是山歌了。
客家人的山歌,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腔」指不同地方的唱腔,「調」指不同的曲調。
所謂的九腔包括有:
海陸腔,四縣腔,饒平腔,陸豐腔,梅縣腔,松口腔,廣東腔,廣南腔,廣西腔等。
而十八調則指歌謠裡有:
平板調,山歌子調,老山歌調(亦稱南風調),思戀歌調,病子歌調,十八摸調,剪剪花調(亦稱十二月古人調),初一朝調,桃花開調,上山採茶調,瓜子仁調,鬧五更調,送金釵調,打海棠調,苦力娘調,洗手巾調賣酒調(亦稱糶酒),桃花過渡調(亦稱撐船歌調),繡香包調等十八種調子。
以往客家人在山間工作,為提振勞動情緒,增加樂趣,相報消息或互別苗頭,常於勞作時哼唱一些歌謠;由於是邊工作邊唱,因此並無舞蹈動作。
山歌又可細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等。
每句都拉得很長的老山歌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山歌子顧名思義是山歌之子,二代的山歌。
平板也是後起之改良調。
小調出現比較多的地方變體,創新形式。
臺灣的山歌在曲牌上絕大部份承襲自大陸原鄉,老一輩認為歌詞可以自填,甚至於即興對唱中,把歌詞立刻想出來,只要原則上符合七字一句,四句成組,一二四句押韻即可。
但曲調被看作是不能任意更動變化的。
唯有小調偶見創新之作,如美濃的美濃調、東勢的扛擔歌等。
萬巒由父親唱給孩子聽的搖籃曲尤為特別。
哄著嬰孩「阿姆歸來呀咧(媽媽就要回來)」、「心肝唔使噭壞咧(寶貝別哭壞了身子)」。
而竹東每年在客家特有的節日:
農曆正月二十的「天穿日」舉行山歌大賽,為客屬重要的群眾音樂活動。
客家山歌的形式大多是七言絕句,講求平仄、押韻。
通常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末字用平聲,第三句的末字用仄聲。
至於其他字的平仄則沒有近體詩那樣嚴格。
客家民謠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即興創作。
無論是觸景生情,或是與他人對唱。
那些隨口而出的歌,不但有極妙的比喻,深奧哲理,而且還能合乎平仄的韻味!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以前有一善於唱山歌的女子名叫劉三妹,住在廣東梅縣,遠近慕名求見領教者不計其數。
有一天,有位秀才坐著船,且滿載山歌書,準備和三妹一較長短。
船到松口,剛好三妹在河岸洗衣服,這位來挑戰的秀才不知她就是劉三妹,於是開口問:
「請問三妹住那裡?」三妹問他什麼事,秀才就說:
「聽說三妹很會唱歌,想和她較量一下。
」三妹問:
「你有多少山歌?」秀才答道:
「我載了滿滿一船來哩!」三妹聽了心裡暗笑,於是停下洗衣服的手,引吭高歌:
河唇洗衣xx借問xx那裡來
自古山歌從口出那有山歌船載來
那位秀才這才知道她就是劉三妹,且口才如此地好,嚇得趕緊掉頭而去。
這種隨興出哼唱的特性,正是山歌趣味所在。
在採茶、在割稻插秧、在山野、在渡河如此地對唱,甚是奇妙!
有趣的是經歷數百年的各自發展,梅縣地區的山歌已和臺灣不同。
雖然臺灣自認為所傳山歌系統從未改變,但梅縣所云「大埔調」,跟臺灣傳唱的已是同曲牌而完全不同曲調。
如今梅縣人也不知老山歌、山歌子之類的名稱和其分別。
客家民謠據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起初是為了抒發喜怒哀樂情緒所哼出來單調的歡呼或哀嘆聲,後來配合了撐船,挑擔,砍樹,走路,等自然活動哼出聲音以表達情緒、壯膽,或為對岸、遠山的人對話高聲喊叫,而逐漸演變成歌調,因此曲調與歌詞都充滿生活的反應,有趣味也有抒情。
目前台灣流傳的山歌,可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三種主要的調子,任何歌詞都可以由唱的人自己去整理與創作。
而小調如:
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等,特色是每首小調的音調與詞句都是有心譜出而永不改變的,所以它有一定的歌詞,歌譜,比較容易用現代五線譜及簡譜來記載。
採茶歌
「採茶戲」在台灣風行的時期,是和當時「歌仔戲」一樣風光,兩者皆各自有一大批喜愛的閩、粵人士,尤其在農耕時期,最大的娛樂。
而兩者的差別,「採茶戲」是從大陸傳進台灣,「歌仔戲」則是在台灣土生土長。
在台灣「採茶戲」受到大環境影響的發展過程與「歌仔戲」的發展仍大致是相同的;只是在台灣講「閩南語系」大過於「客家語系」,因此表面上,大多看到了「歌仔戲」的整個興衰過程,而少注意到採茶戲的起落。
客家人在山野中唱山歌,鄉集裡唱小調,由自家屋角唱到茶園山林。
這些民謠小調在常民之間傳唱,也轉入戲曲表演中。
所以客家戲的特色在於其獨特的唱腔與曲調,客家戲所唱的,是以流傳在客家地區客家人耳熟能詳的山歌與小調為主,也就是說客家山歌與小調是客家戲劇的基礎。
三腳採茶戲中以一個茶郎的故事為主軸,形成各個小段戲齣,主要有上山採茶、送郎、糴酒、茶郎回家等幾齣;其餘像桃花過渡、十送金釵、拋採茶、扛茶等幾齣則是另外再由茶郎的故事衍生而來,如扛茶則是糴酒再發展出來的,另外像病子、問卜、公揹婆、開金扇、初一朝、鬧五更、苦力娘等則是以這種情節發展模式另外而成。
xx
北部客家童謠普遍可以歌唱,而南部童謠多是唸白。
以[月光光]開頭的三字組童謠便有多種長短不一之變體,如桃竹苗的「騎白馬,過蓮塘」,到了東勢就變成「騎白馬,過藍堂」;藍堂是東勢的一個小地名,東勢人認為這樣的唸詞比較順,實是反映其地理背景和生活環境。
類似地,尚有「月光華華」開頭的四字組、「羞呀羞羞羞」的五字組童謠等。
童謠多半每句都是三到五字,避免過長不易記憶和傳誦。
上下句常有語音或意義上的關聯,而用韻活潑,每句字數也未必全然相同。
如「伯公伯婆」的字數就十分參差,但其描述農家欠收,沒好東西可敬土地神的無奈心情甚為生動,而在此貧乏無奈的情境中,卻透露著自我調侃以紓解的詼諧語氣,是兒童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當代歌謠創作
20世紀晚期臺灣的流行音樂創作,已被公推為華人地區之最。
但是有些小眾音樂可能你未曾聽聞。
吳勝智、林展逸、鄧百成、魏海姍…,這幾個名字你認識嗎?但有幾個名字你就可能知道了:
美黛、邱晨、池秋美、陳盈潔、羅時豐。
他們都是客屬,但是跨過那麼長的音樂年代,你可能只從羅時豐口中學會「細妹按靚」。
或者大選時聽到候選人客語版的競選歌。
客屬音樂人思考著也該在流行的模式上,讓自己的母語傳揚。
我們先聽到陳昇加黃連煜的「新寶島康樂隊」混血專輯,再來是多年從事流行音樂製作的顏志文走到臺前,在1997年出版了「係麼人佇◆唱山歌」。
這是客語音樂頭一回在主流市場發行;「交工樂團」的專輯,從「觀子音樂坑」琢磨客語搖滾後定位。
如果說客語歌是小眾,那麼海陸客家歌則是小眾中的小眾。
因為幾乎所有的客語歌者都以四縣客語演唱,不管他來自苗栗或六堆,甚至是講海陸話的新竹。
這點或者是原先山歌皆以四縣話演唱的傳統吧。
在顏志文發片稍後,出身新竹關西的陳永淘和桃園新屋的謝宇威,開始嘗試以海陸客語演唱。
樂風或者悠揚或者濃重,你也該品嚐一下客語中的另類作品。
流行音樂
若提到客家歌曲的流行化則不能不提到涂敏恆和鄧雨賢。
涂敏恆一曲「客家本色」讓更多人注意到客家的語言與音樂;而鄧雨賢則創造台灣音樂的顛峰,成為台灣歌謠之父。
涂敏恆的成名曲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
xx過xx無半點錢
剎猛打拼耕山耕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毋識埋怨
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
兩三百年無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
時代在進步社會改變
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修好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的人
就像xx的xx
永久不忘xx言千年萬年
鄧雨賢創作的台灣歌謠不計其數,知名的「望春風」、「雨夜愁」、「一個紅蛋」、「雨夜花」、「四季紅」等歌曲,在台灣音樂界引領風騷,他的銅像矗立在龍潭鄉大湖邊。
鄧雨賢1906年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是桃園客籍大家族,鄧雨賢的個性內向、木訥,在他就讀於師範學校時,因為師範學校極為看重音樂教育,所以他終日悠遊在音樂天地裡,也就是在那時,他的音樂天分才開始萌芽、成長。
第一首台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當時風靡全寶島,唱片公司紛紛出版台語創作新歌,後來又應文聲唱片的邀請寫了一曲「大稻埕進行曲」,接著又創作出「望春風」、「滿面春風」、「四季紅」…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當時的台語歌曲界,佔有重要的地位,和蘇桐、王雲峰、邱再福並稱台語流行歌壇作曲的「四大金剛」。
鄧雨賢創作歌曲結合傳統文化,勤於採集傳統民謠和戲曲,以作為創作的素材和養分,也因此能夠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