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小说批评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

明清时期小说的兴起与文学水平评析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小说兴起的原因,并对当时的文学水平进行评析。

二、明清时期小说兴起的原因1.文化繁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活动的频繁促使了小说创作的兴起。

2.文字改革:明代开始使用简化字和白话文,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门槛,进一步推动了小说发展。

3.民间故事传承:以《西游记》、《水浒传》等为代表,民间故事流传广泛,为后来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4.出版业发展:印刷术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大量图书问世,推动了小说产业化进程。

三、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特点1.多样性:在明清时期诞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如神怪戏曲类、历史题材类、生活百态类等,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2.艺术性:明清时期小说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3.社会批判意识:部分明清小说通过描述社会弊端和揭示人性黑暗,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4.省思思考:明清小说常常通过寓言或故事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读者反思人生问题。

四、明清时期小说代表作品评析1.《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

它通过对贾宝玉一家衰败命运的展示,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

2.《西游记》:堪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通过美丽动人的想象与细腻入微的形象,既展示了五彩缤纷的仙桃洞世界和华丽多彩的情节,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

3.《水浒传》:以宋江等108位英雄起义造反为主线,描述了他们的抗击压迫、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和激荡人心的战斗场面,展现出深厚的人性关怀。

五、明清时期小说对后世影响1.文学遗产: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2.影响世界文学:明清时期小说通过翻译和传播被引入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如《红楼梦》在西方也备受赞誉。

明清小说评介

明清小说评介

明清小说评介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吸引着读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进行评介。

一、明清小说的概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发展迎来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小说在描写人物性格、生动的场景描写、紧凑的情节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头,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宝玉、黛玉、薛宝钗”等人物更是深入人心。

小说通过对四大家族的生活、人情、社会关系等进行深刻的揭示,反映了明清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典小说,讲述了宋江等“108将”的起义故事。

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别具匠心,其中的宋江、李逵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处理机巧,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四、《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徒弟师徒四人闯荡西天取经的故事。

故事情节延续了中国传统神话和佛教故事的元素,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非常具有中国魅力,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在描写平民群众生活的方面也是追求极致的。

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之一,以三国时期的政变、战争、英雄与士人群像为背景,呈现了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其中著名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形象经久不衰,被后人铭记。

小说中的情节迅猛而跌宕,有着浓郁的武侠气息,激起人们强烈的战斗意志。

六、《金瓶梅》《金瓶梅》是一部以黄丽华为中心、描写南京市井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奇葩。

全书描写了金蓮、潘金莲等人论财色、欺凌弱者的场景,极富淫秽色彩。

虽然它在文学价值上存在争议,但作为明清小说的一次高峰,小说在揭示明清社会的罪恶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明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 第一,文学理论批评的宗旨以复古为尚。文 学流派异常繁多,文人社团多达一百多个, 一大批文学总集应运而生。 第二,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 争”推向极致。明人的诗学批评,秉承严羽 《沧浪诗话》扬唐抑宋之旨,形成一种尊唐 斥宋的文坛风气。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社 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一文中: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以为不可,是以 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 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三、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明代文艺新思潮在诗文方面的最突出代表是 公安三袁。三袁是湖北公安县人,习惯称公 安派。袁氏三兄弟是兄长袁宗道(1560- 1600),字伯修,其次是袁宏道(1568- 1610),字中郎,最小的是袁中道(1570 -1623),字小修。他们中以袁宏道成就 和影响最大。三袁都是李贽的学生。
第四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明清时期


第四,对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 法进行研究与总结,是这一时期理论批评 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成就最高、 最有价值的方面,尤其是清代。 第五,资料丰富,鱼龙混杂。还有相当一 部分躺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很有研究的空 间。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按李贽的看法: “化工”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天工。它的特点 是:虽是人作,宛若造化。正是因为它宛若造化, 故虽有人工,人工之“工”不见了。 “画工”是次一等的艺术境界。它也是一种美。 它虽然“穷巧极工”,但未达到“夺天地之化工” 的地步。 体现化工艺术境界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拜 月记》,而当时名气很大,为理学家们吹捧不已 的《琵琶记》,李贽认为只达到“画工”的境界。

明清小说与文学批评——《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比较

明清小说与文学批评——《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比较

明清小说与文学批评——《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比较概述明代和清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小说逐渐成为主流文学形式,并且有了独创的艺术创作风格。

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明清小说和文学批评方面的特点。

一、背景介绍1.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2.小说在明清时期逐渐兴起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比较1. 故事情节与人物设置•《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描写了封建社会家族生活。

•《儒林外史》以西门庆为中心,展现了封建社会官场生活。

2. 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红楼梦》以描写细致入微、悲剧氛围厚重而著称。

•《儒林外史》则更注重讽刺讥笑、幽默风趣。

3. 反映时代与社会问题•《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宝玉一家的衰落,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则通过西门庆的种种荒唐行为,讽刺了明清时期官场上的黑暗现象。

4. 批评意义与传世价值•《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语言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儒林外史》以其犀利的讽刺和机智幽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三、对比分析1.对比两部作品不同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方式,探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观念及审美取向。

2.分析两部作品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对读者产生的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3.对比两部作品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及其对当时封建社会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四、结论通过对《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小说在揭示社会问题和审美追求上呈现出多样性。

两部作品虽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封建社会存在的问题,但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也反映出明清小说与文学批评在艺术表达和思想传播等方面呈现出活力与创新。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文学真实论讲解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文学真实论讲解

引言中国的小说批评至明代而一变。

宋元以前,虽有大量零星的小说序跋涉及了小说理论,但绝大部分批评家无意以小说批评为己任,大都是偶尔为之或旁带涉及。

总的来说,宋元及其以前阶段,中国小说批评只能说尚处于萌芽时期。

“明中叶以后,小说批评蔚然成风。

”[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篇小说的出现受到重视,正统的文学观念随之被突破,提高小说地位的呼吁促使小说创作繁荣,小说批评应运而生。

“从论述的小说门类来说,明中叶主要是以《三国演义》为讨论中心的讲史小说理论。

万历以后,不仅以《水浒传》为讨论中心的讲史小说大有长进,以《西游记》为讨论中心的神魔小说理论,以《金瓶梅》和《三言》《二拍》为讨论中心的世情小说理论也相继活跃起来。

”[2]到了清代,《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小说的出现使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又上了一个台阶。

丰富的小说创作为文学家、理论家的小说批评提供了充实的材料和依据,而文学家、理论家的倡导、呼吁和肯定,则又推动了小说创作的进一步繁荣。

在彼此呼应、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小说批评逐渐形成。

这种批评有其形成的标志,“一是批评家有意识地进行小说批评,探讨小说理论问题;一是出现了专门论述小说理论问题的文章。

”[3]至于批评方式上,“当时小说理论批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作品的评点,二是为小说写序或跋,三是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和评述。

”[4]纵观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探讨的理论问题相对集中在小说地位、小说特性、小说的社会作用、小说的虚实关系和小说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明清时期的小说序跋(注:序跋,是一种介绍、评价作品,陈述写作宗旨,或抒发读后感想的散文体裁。

一般列在作品前面叫“序”,或“叙”,列在作品后面叫“跋”,或“后记”。

“题词”和“书后”都属于序跋的一种。

[5])作为切入点,将其分为三大类,即历史演义小说类的序跋、神魔小说类的序跋和世情小说类的序跋,并从这三方面讨论文学真实论问题。

由于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艺理论的不一致,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独特性,将文学真实论问题视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神魔志怪小说创作中的真幻问题,以及世情小说创作中的奇常问题。

美的意识的自觉──明清批评家对明清小说美学特征的探讨

美的意识的自觉──明清批评家对明清小说美学特征的探讨
宗正 统七年 (42年 ) 14 被禁 , 开封 建王朝 官方 禁毁 小 说 的先 例 。对 此 结 局 , 佑 似 有 预 感 , 《 灯 新 瞿 在 剪

金圣叹则将 < 水浒传 = 《 》 西厢 记> < 子= < 、 与 庄 》 离 、 骚》 《 、史记》 《 、 杜诗= 》 合在一起 , 并称 “ 六才子书” 。
・ 收稿 日期 :00— 5-3 21 0 1 作者简介 : 赵炎秋( 9 3一), 。 15 男 湖南邵阳人 , 文学博士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 院教授 , 士生导师。 博
基金项 目: 本文是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 ” 3 Z O4 后续成果。 (0 B W 0 )
8 0
家对小说 美学特征 的探讨。
关键 词 : 明清; 小说; 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 号 : 0 文献标识 码 : 文 章编号 :0 1 5 8 (0 0 0 0 8 0 1 2 0— A 10 - 9 1 2 1 )6- 0 0— 6
中国小说 的源 头之 一 是史 传 文 学 , 由于 先秦 两
第3 4卷 第 6期 21 00年 1 1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 f i g nU i rt( h ooh n )a Sine) ora o a t n esy P ispyad ̄c c cs X na v i l i l e
Vo . 4 No 6 13 . N v 2 1 o ., 0 0
当时 , 佑 以 孔 子 亲 手 编 写 的 经 书 也 不 一 概 排 斥 瞿

小 说的虚 构特性 。
小说 与历史 不 同 , 说 需要 虚 构 。但在 作 为 散 小 文体叙事 文学 的观念 确立 之前 , 真 实 ” “ 成为衡 量 小

解析明清文学作品中谴责小说

解析明清文学作品中谴责小说

解析明清文学作品中谴责小说作者:钟儒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4期摘要:清朝末年,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生活的黑暗让广大群众感到了无望,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他们通过一个又一个小说故事暴露和讽刺清政府的腐败不堪。

本文主要以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解析清朝末年的政府和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明清;谴责;小说一、明清谴责小说1.谴责小说的定义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运动后,国势衰微到了极点,民族危机愈加深重,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群众对腐朽无能的清帝国已感到无望。

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称为“谴责小说”。

2.明清代表性谴责小说被后人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1867—1907),全书共有60回,由许多独立成篇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

书中描写一群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他们贪污昏庸,媚外卖国,展开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暴露和讽刺晚清官场的腐败,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清王朝对帝国主义的屈辱投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1866—1910),全书一共108回。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和见闻为线索,记录了许多社会上的怪现状:官场到处是贪财受贿,营私舞弊;商场里官商勾结,尔虞我诈;洋场上嫖赌拐骗,醉生梦死等。

在近二百多个小故事中形象地反映了中法战争后20年间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全书20回。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暴露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并着重抨击了那些名为“清官”、“能吏”,实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为,反映了晚清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

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观念

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观念

评 中逐 渐 成 为 小 说 美 学 的 重 要 范 畴 . 常 运 用 于 对 经 小 说 的 人 物 形象 、 实 性 、 真 创作 目的 与 小 说 功 能 等 问
题论述 中
戏 三 昧 之 笔 ; 要 情 景 造 极 而止 . 必 其 有 无 ”谢 亦 ( 发 达 的宋 兀 讲 史 以 及 历 史 剧 , 培 养 r读 者 和 既 听 众 对 历 史 题 材 的 偏 爱 , 历 史 素 材 的积 累 L也 更 在 为厚 重, 所 较 早 出 现 的 几 部 白 话 篇 小 多 是 兑.
占人 常 以情 、 论 诗 文 。有 时 是 单 独 使 J 如 陆 理 剖.
认识 . 早 也 主耍 在历 史 小 - 领 域 展 开 . 最 觉 并 小 说 的
机 《 赋 诗 绿情 而 绮 靡 ” “ 扶 质 以 意 ” 有 时 文 、理 睛、 对举 , 理 姐剞 勰 ‘ 心 雕 龙 j 的 文 中 睛者 文 之 经 辞 者 理 之 纬 动 而言 形 + 发 而 文 _ 但 更 多 的 时 、情 理 见
器 为 酋的” 史 ” 继 对 了前 代 柯 关小 说 补 虫 的 观 念 补 振 乏 ( 西 京 杂 记 ≯ < : 抄 出为二卷 . H< 京 祭 记} 今 阿 .
发位 . 采行 乎 其 中 ” 刘辰 翁 最 早 以情 、 情 、 态 空 神 情 等 概 念 批 点 《 说 新 语 ≥ 如 仲 情 至 ” 世 . 俯 、 是 注情 真
语 、 说 常情 ” 极 得情 态” 神情 自五 . 叫、 、 、 愈见 苴 真 、语悉世情” . 等 虽然较为简略 , 但批点者 以情作
为 评 判 小 说 的标 准 之 一 . 及 到 人 物 性 格 、 说 与生 涉 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要善于写“同中之异”
•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 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约,阮小七粗 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 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 盾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 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
• C、强调小说中的“趣”。第五十三回回评: “〈水浒传〉文字当以此回为第一,试看 种种摩写处,那一事不趣,那一言不趣? 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
• 3、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号圣叹。
• 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天下之文章,无有出 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 生右者。……但能善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 有余也。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 人有其气质,不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 1、思想的矛盾:痛恨贪官污吏,同情农民起义;但又维 护皇权,反对以下犯上。
• 2、艺术批评的贡献 • 人物论: • A、注重神似而非拘泥于形似。 • 《读第五才子书法》: •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
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 只是一样。 • 鲁达自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 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 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 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三、明清代其它小说理论批评
• 1、毛氏父子评《三国》。主要继承金圣叹。 在处理艺术创作中虚实关系时,推崇以 “实”作为基础。
• 毛纶、毛宗纲父子:《读三国志法》 • A、正统思想。“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
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 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 也。”
• B、艺术分析方面(模仿金圣叹)
• 2、张道深评《金瓶梅》。认定其“世情”的性质,即对 人情世态的丑恶极其不满的“泄愤”之作。
• A、内容方面:揭露说。
• 《金瓶梅》说淫话,止是金莲与王六儿处多,其次则瓶儿, 他如月娘、玉楼止一见,而春梅则惟于点染处描写之。何 也?写月娘,惟扫雪前一段,所以丑月娘,丑西门也。写 玉楼,惟于含酸一夜,所以表玉楼之屈,而亦以丑西门也。 是皆写其淫荡之本意也。至于春梅,欲留之为炎凉翻案, 故不得不留其身份,而止用影写也。至于百般无耻,十分 不堪,有桂姐、月儿不能出之于口者,皆自金莲、六儿口 中出之,其难堪为何如此?作者深罪西门,见得如此狗彘, 乃偏喜之,真不是人也。……此作者之深意也。
• B、对人物性格的精到分析。
• 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 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 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 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 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 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 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读者亦以为然乎?读者 即不以为然,李卓老亦自以为然,不易也。
• 有背面铺粉法。如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 作李逵直率;要衬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 雄糊涂是也。
• 有正犯法。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 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 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 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 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 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等。正是 要故意先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 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
• B、艺术方面:情理说。
• 做文章不过情理二字。今做此一篇百回长 文,亦只是情理二字。于一个人心中,讨 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矣。虽 前后夹杂众人的话,而此一人开口,是此 一人的情理。非其开口便提情理,由于讨 出这一人的情理,方开口耳。是故写十千 百人,皆如写一人。而遂洋洋乎有此一百 回大书也。
• 2、叶昼托名李贽的评点
• A、注意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区别。
• 第一回总评:“《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 却似逼真,所以为妙。常见近来文集,乃有真事 说做假者,真钝汉也,何堪与施耐庵、罗贯中作 奴。”第十回总评:“《水浒传》文字原是假的, 只为他描写的真情出,所以便可与天地相终始。 即此回中李小二夫妻两人情事,咄咄如画。若到 后来,混天阵处,都假了,费尽苦心亦不好看。”
• E、注重个性化的行为举止和语言。
• 结构论: • 重视艺术结构的整体性; • 结构为人物塑造服务; • 结构既要符合真实,又要尽量生动、丰富。
• “《水浒传》有许多文法,非他书所曾有, 略点几则于后: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 线法……。”——
• 有绵针泥刺法。如花荣要宋江开枷,宋江 不肯;又晁盖番番要下山,宋江番番劝住, 至最后一次便不劝是也。笔墨外,便有利 刃直戳进来。
• 《三国》一书,总起总结之中,又有 六起六结:其叙献帝,则以董卓废立 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其叙西 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竹 出降为一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 桃园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 结;其叙诸葛亮,则以三顾茅庐为一 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叙魏国, 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 为一结;其叙东吴,则以孙坚匿玺为 一起,而以孙皓衔璧为一结。凡此数 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或此方起 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 不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 之可知也。
• C、要善于运用陪衬、烘托
• D、注重“人情物理”,即生活中的真实
• 二十二回“景阳冈武松打虎”回评:读打虎一段, 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乃其 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 风过虎来时,叫声阿呀,翻下青石来一段;大虫第 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酒都做冷 汗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下去,原来使尽气力, 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 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