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一、重点掌握老子“道”的多重涵义1.实存意义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

3.生活准则的“道”:德。

4.“道”的不同称谓:无、朴、一、大。

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1.“小国寡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

中哲提纲(改)

中哲提纲(改)

中国哲学史提纲整理儒家孔子第一节天命论(形而上学)1 天的境界: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及规律)偶然命运之天2 强调天命的敬畏和天的信仰:天关涉到人类本质和类特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

孔子通过生命的践履和体验,来体悟天命与人之自由的关系。

3 人之自由:立命担当。

即人在积累了一定的生命经验之后,逐渐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性分,直面个人命运与局限,在对天命天道敬畏的前提之下,积极追求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责任,下学上达,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

4 宗教性和道德性的关系(性与天道):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天不仅仅是信仰的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也是人可以通过道德活动中内在的达到的境界。

5 道德实践:孔子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体认天命,从而为生命找到超越的理据,这是儒家立命担当个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的基础。

从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并不仅仅只是俗世伦理与常识道德。

而是有深刻的形而上学与宗教的终极关怀的内容。

第二节礼的思想1 现实背景与孔子的选择: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

面对治理社会的棘手问题,孔子提出了匡复周礼的思想。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2 复礼的内容:以礼治国,核心是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系统和登基系统(等级系统)。

概括起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既包括下对上的尊敬,也包含上对下的敬。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上下的关系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伦理责任的对等)3 具体实施:不用原封不动照搬,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革。

“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子罕》)。

但对于一些原则问题,孔子仍然坚持立场。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罕》)。

(经权之道,有大本,同时又根据现实需要有所损益)4 正名思想:建立在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维护宗法制度,使人各安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对僭越的行为。

中国哲学史(提纲)

中国哲学史(提纲)

中国哲学史(提纲) ――宗白华绪论:第1节哲学与哲学史第2节哲学史研究法第3节中国哲学史的时代划分1、春秋战国时代2、秦汉至鸦片战争(1)秦汉(初期专制主义封建时代)(2)魏晋南北朝(门阀封建时代)(3)隋唐五代(新中央集权制度成立时代)(4)宋元明(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停滞时代)(5)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章:春秋战国哲学思想及社会背景(此章主要讲此时代的社会背景,略过)第二章:孔子第一节 孔子的时代第二节 孔子的哲学1、仁――忠恕2、礼与正名3、天与命4、孝5、政治理想第4节孔子哲学批判一、“学术下庶人”――过于注重人与人的伦常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仁”道德上承认人的平等性――过分强调人自身的主观修炼,而忽略对自然,对世界的改造第三章:墨子第一节 墨子的生活与时代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1、兼爱非攻(1)兼爱(实为兼利)――利为大利,而非私利(2)非攻(不战)2、尚贤尚同(1)尚贤1、列德尚贤(有能则举,有德就列)2、专家政治3、进贤退不肖(2)尚同1、一人一义之害(主张天下的人有共同的是否)2、选贤立天子3、上同而不下比4、天子上同于天(极端的中央集权理论)(3)节用、节葬、非乐、非命1、节用2、节葬3、非乐(反对一切艺术)4、非命(国家治理、人事成败,皆系于“力”,非由于“命”(4)天志明鬼――墨子的宗教(5)墨子的方法论1、三表(墨子讲三表,即立论有三个标准:“一表”即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二表”即根据人民的感官经验;“三表”即作行动的试验,以考察其效果。

”2、述与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知类(类:推也。

即共性或共相,普遍性)第三节 墨子思想的批判1、从墨子的种种立论来看,基本上,墨子是唯心论者。

墨子的部分理论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对贵族的特权作猛烈的攻击,这些是墨家最先进的理论,但是非乐论完全抹杀艺术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墨家的一大硬伤,墨家因此也有很多的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简明哲学复习提纲和答案

中国简明哲学复习提纲和答案

2011级1班《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重点复习范围一、名词解释1、气;2、道;3、阴阳;4、八卦;5、性;6、理;7、今文经学;8、谶纬;9、四谛; 10、长生久视; 11、因缘; 12、禅宗; 13、良知良能; 14、中庸;二、命题解读1、天人合一;2、天人相分;3、格物致知;4、无为而治;5、言意之辩;6、大一统;7、法术势;8、民胞物与; 9、存天理灭人欲; 10、知行合一;三、简答题1、简述《老子》一书中的辩证法思想。

2、简述原始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3、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之间的异同。

4、董仲舒的“大一统”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影响?5、简述宋明理学的特点。

6、魏晋玄学家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7、简述《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维。

8、简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四、论述题1、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古代哲学有何差异?2、儒法两家的思想为何成为统治阶级治国的理论根据?3、试从佛教中国化看中华文化的兼容性。

4、庄子的“自由”与西方哲学家的“自由”为何差异很大。

一、名词解释1、气;中国的哲学术语。

气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

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张载认为“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也指气数、命运。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被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

《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

唐孔颖达疏:“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庄子·知北游》中有“通天下一气耳”的说法,不仅认为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都是一气之变化,而且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共同的物质基础。

王充也曾提出“物气之理”的概念。

在宋代以前,“理”和“气”的范畴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它们还没有被当作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来加以考察。

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哲学史复习纲要

九、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中)
6、王阳明:《大学问》;心外无物,心 外无理(岩中花树问答);格物即格心; 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门四句教。 7 7、王廷相:理在气中。 8、王艮:淮南格物说。 9、李贽:童心说。 10、黄宗羲:气外无理,心即是气;工 夫所至,即是本体。
十、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下)
11、王夫之:天下唯器(虚空皆气;理 依于气);日新之化;能必副其所;理 势合一;性日生而日成。 12、颜元:见理于事;知无体,以物为 体;习行格物。 13、戴震:气化即道;血气心知;理存 于欲(以理杀人)。
八、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上)
1、张载: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大心论与《西铭》。 2、程颢与程颐: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性无内外;体用 一源,显微无间;性即理也;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 知。 3、朱熹:理先气后;理一分殊;格物致知论(《大学 格物补传》);心统性情(本为张载语,朱熹特别强 调);十六字心传与道心、人心之分;存天理,灭人 欲。 4、陆九渊:心即理;先立乎其大者;鹅湖会与朱陆之 争。 5、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争。
六、魏晋哲学主要代表
1、王弼:贵无论(崇本举末;以无为本);圣人有情;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2、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任心)。 3、裴頠:崇有论。 4、欧阳建:言尽意论。 5、郭象:有而无之;独化于玄冥之境;名教即自然。 6、僧肇: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 7、竺道生:一阐提皆可成佛。 7、慧远与范缜:神不灭论与神灭论(形质神用)。
五、两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
1、黄老之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可求于天; 天人感应论(人副天数);天不变道亦不变;性三品 说(顺命、成性、防欲);尊神。 3、谶纬 4、《白虎通》:命有三科(随命、受命、遭命) 5、王充:疾虚妄;自然之道,非或为之;命有两品 (所当触值之命,强弱寿夭之命);精神依倚形体; 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何谓学?●关于“学”,汉儒强调其“觉悟”,故许慎《说文解字》云:“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

”这样学的意义主要指领悟,学者对生活的领悟。

●而宋儒则更强调学的“效”之意义,即强调人的先觉与后觉之区别,后觉者必须依赖先觉者的引导,方可达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与领悟。

●学的意义●为了让当时的社会能够认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有教无类”,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并缔建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团体,进而成就了一种以教或学为业的生活方式。

●有趣的是:古印度的六大“沙门”,以及古希腊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与孔子学术团体,几乎同时在世界的不同地区诞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

●学什么?●一说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说为:礼、乐、射、御、书、数。

●如何学?●孔子当时采用的是弟子们“从其游”的教学方式,师生们便结成一个“志同道合”的生命共同体。

●这个生命共同体,首先是信仰共同体,师生们都抱着同样的“拯时济世”之信念,愿意为着这样一个崇高的生活目标而奋斗不止。

●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经济与生活的共同体,共同募集资金,孔子委托学生管理,大家共同生活,有难同当。

●何为“习之”?●朱熹认为:习者如鸟,小鸟学飞,须数数反复。

●即是初学做人者,需要对生活有领悟就去反复实践。

●何者谓“时”?●①年岁,即人须适时而学,在人生最适合学的时段而学,譬如青少年时期,过了这一学的黄金时期,学的成效就会大大降低。

●②季节,人们需要依据时令的变化,来调节自己学的内容,譬如: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射。

●③指作息,即依据自然的时律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依时为之。

譬如晨诵、昏息、静夜思等。

●为何“不亦悦乎?”●致力于学的人,不时能对生活有新的领悟,即他生活的知识能够有所增长,他的人生境界能够不断获得提高。

●当时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身边,主要学习做人,即提高道德修养,其次再学习从政之本领。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重点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二编秦汉至隋唐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中叶哲学第四编近代哲学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相关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编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选择填空1.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2.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其办法就是通过“卜筮”。

3.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4.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5.《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6.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7.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8.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0.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1.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12.《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3.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14.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15.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人,而且提出“忠恕”来作为实行“仁”的途径。

16.人们把儒、墨并称为“显学”。

17.墨子自称“贱人”。

18.《老子》又称《道德经》,包括《道经》和《德经》。

19.《老子》书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20.为了获得真正的智慧,《老子》还提出“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

21.《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

22.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3.《孙膑兵法·奇正》说:“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创形,奇也。

”24.“百家争鸣”在战国中、后期达到了高潮,当时,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一个集中场所。

25.相传《中庸》为子思所著。

26.孟子区别了感性和理性,他把人的耳目之官(感性)叫“小体”,把心(理性)叫“大体”。

27.孟子自以为他有两个专长,一个是“知言”,一个是“养浩然之气”。

28.庄子的学术思想保存在《庄子》书中,现存《庄子》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

29.庄子以“逍遥游”为理想生活的境界,以进入这种理想境界中的人(“至人”)为理想人格。

30.荀子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

31.韩非继承了前期法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的思想。

32.韩非强调社会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意。

33.《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共有十篇,古称《十翼》。

34.汉文帝时,贾谊写了《过秦论》,分析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5.文帝、景帝时表现为提倡渗有儒家观念的“黄老之术”,到武帝时则在“独尊儒术”的旗号下搞“外儒内法”。

36.礼制和德治的贯彻,又推进了儒家政治思想、哲学和伦理的新阐发,这相当集中地反映在《礼记》一书中。

37.在汉代,哲学论争的中心,已由先秦的“天人”、“名实”之辩转变称为关于宇宙论和形神关系问题的争论。

38.董仲舒称颂《春秋》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并以此为据,正式确立了“三纲”、“五常”的政治纲领,作为维护封建专制“一统”秩序的张本。

39.《汉书·五行志》已肯定:“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40.董仲舒通过五行间的“比相生”,“间相胜”,肯定了“天”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德性和功能。

41.董仲舒提出“符瑞”说和“遣告”说对君主权威作了一定限制。

42.王充保留下来的只有今本《论衡》一书。

43. 王充批判了从董仲舒到《白虎通义》的那一套天人感应论,用唯物注意的“莫为”说反对了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

44.魏晋时期“名教”陷入危机,导致政治思想上“名教”与“自然”的矛盾突出了。

4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主阶级仍视儒学为正统,所以魏晋以后,虽有“祖述老庄”的玄学代替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但玄学是以儒道相互作用为特征。

46.在认识论上,王弼提出“得意忘言”,欧阳建则论证“言尽意”。

47.王弼的“贵无”论是以“儒道互补”为特征、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为鹄的的。

48.嵇康说:“《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

49.嵇康离开了“儒道合一”的玄学主流,而导向“以道排儒”的异端。

50.《庄子注》的作者,从裴頠的“崇有”论出发,吸收“贵无”说的某些思想资料,综合“贵无”、“崇有”,而精练出“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以论证“名教即自然”,构成了玄学的第三期发展。

51.东汉时出现的《太平经》为道教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

52.葛洪的著作《抱朴子》分《内篇》和《外篇》。

53.僧肇著有《肇论》、《维摩诘经注》等书。

54.僧肇在《不真空论》中讨论了有无问题。

55.僧肇在“动静”关系问题上主张“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

他在《物不迁论》这篇著作中专门论证了这一观点。

56.在僧肇看来,真正达到“涅槃”、“寂灭”境界的人,就是佛,僧肇写了《般若无知论》对圣人(佛)的神明,以为真正的智慧(般若)是“无相之知,不知之照”。

57.竺道生吸取了王弼关于“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思想,采用庄子的“忘筌取鱼”的方法,提出了“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的学说。

58.齐梁时,范缜写了著名的《神灭论》,对长期以来的“形神”之辩作了总结。

59.儒、道、释的日趋合流,是隋唐时期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早在隋代即为王通所察觉,他提出“三教合一”论。

60.成玄英著有: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注《庄子》三十卷,《庄子疏》十二卷。

61.成玄英的“重玄之道”的学说,就来源于《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2.李翱著作编为《李文公集》。

63.柳宗元著作被编为《柳河东集》。

64.“存天理,灭人欲”是后期封建社会大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

65.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

程颢,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他们的学派又被称为“洛学”。

66.朱熹,字元晦,称他的学派为“闽学”。

67.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68.陈亮,字同甫,他的学派称为永康学派。

叶适,字正则,他的学派称为永嘉学派。

69.陈、叶从其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特别重视实际功效,实际利益,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形成了著名的“事功之学”,被合称为“浙学”或“浙东学派”,同朱熹的“闽学”以及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在南宋形成鼎足之势。

70.陆王派认为人人“同此心、同此理”,主张心即是理(故称心学。

)71.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主要的哲学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

72.王守仁圣人之学的主要敌人就是功利之见(或功利之心),要破除“功利之心”,王守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致良知”。

73.王守仁自称“狂者”,他提出的唯心主义的“致良知”学说,王守仁以后,以其学生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把陆王的心学体系更广泛地传播到知识分子和下层劳动人民中间。

74.明末清初,正如黄宗羲所称的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在这个历史阶段里,像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一批思想家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来与被奉为官方哲学的理学相对抗。

75.王夫之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

76.颜元重“习行”,戴震重“心知”,二人继王夫之之后,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77.戴震,字东原,重要哲学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证》。

78.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变革是通过“古今”、“中西”之争;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交汇、合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来实现的。

79.达尔文进化论的输入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开始。

80.中国近代先进的人们都不赞成朱熹培养“醇儒”的口号,而是要求培养“新人”、造就“人才”或“斗士”。

81.龚自珍提出了“自我”的概念,反对传统的天命观,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认为历史的第一个原理不是道,不是太极,而是“我”。

82.中国近代以龚自珍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潮,则主要是反对传统的“三纲”、“五常”对个性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

83.魏源曾根据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州志》稿本,编译了《海国图志》,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84.龚自珍认为人类历史是变化的,并用“公羊三世”来说明历史变化规律。

85.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形式发动农民,组织农民进行革命。

86.洪仁玕草拟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87.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提出了古今中西之争的问题,这一问题到戊戌变法前后演变为“中体西用”,冯桂芬在1861年最早对“中体西用”作了表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早期改良派还是企图在“中体西用”的旗号下来调和中学和西学的矛盾。

88.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仍然有着“中体西用”的阴影,这是康有为哲学体系的特点。

89.康有为提出了“变者,天道也”的宇宙进化思想。

认为“元”是最原始的东西,派生出宇宙间的一切。

90.康有为认为《公羊传》中所记载的“三世”——“所见世”“所闻世”和“所传闻世”,是孔子提出的三个循序渐进的历史阶段,人类真正美好的理想社会不在太古“三代”而在未来的“大同”世界,“大同”社会是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为原则的,是对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

91.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以“以太”和“仁”这两个概念为中心的。

92.严复译述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原名是《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译述了《天演论》是西方哲学输入的标志。

93.章太炎的世界观是以进化论作基础的。

94.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论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突驾”说,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可以后来居上。

95. 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论归结于以民生为重心的的民生史观。

96. 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不是靠感情和道德所能解决的,而要从经济和政治方面着手。

97.“五四”时期,大体上是指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至1923年这段时间,即“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间。

98.“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新的思想启蒙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是古今、中西之争的一个新高潮。

99.批判封建孔学,“打到孔家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古今、中西之争的焦点。

100.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初期,进步的人们用以批判封建孔学的哲学武器,主要是进化论。

101.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02.李大钊以此来唤起中华民族的觉悟,用进化奋发的精神来振兴自己的民族,创造美好的“青春中华”。

103.陈独秀认为,具有了“以人胜天”的“抵抗力”,就能通过革命来促使社会的进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