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一.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和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定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美,译。
慢性肾脏病与透析临床实践指南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症状:有慢性肾脏疾病史,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一个病人的系统受损时,就有系统的体征。
如水肿、贫血、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
,应考虑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经肾活检或损伤标志物检测证实的肾损伤或910微滤过率(GFR)持续< 60m1/min/1.73m2 ≥ 3个月。
肾损伤的标志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或尿沉渣异常或肾影像学检查异常。
(2)疾病阶段的诊断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50%以上(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无临床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50% (GFR50—20ml/min),血肌酐186—442UMOI/L,出现乏力、轻度贫血、厌食等临床症状。
3.力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 umoi/L,患者出现贫血和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到707 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 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和邪实证。
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1.实证和虚证:①脾肾气虚证:症状: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腹胀,大便溏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症状: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腰部冷痛,腹胀,大便腐烂,夜尿多,舌淡有齿痕。
脉搏微弱。
③气阴两虚:主要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心烦发热。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有很多种,具体治疗方法和药方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示例:
患者信息:
患者X,男性,35岁,肾病患者
临床表现:
尿蛋白增多、血尿、水肿、血压升高
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经过患者详细的辨证施治后,国医大师开出了以下中药方剂:- 石斛养阴汤:石斛、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等,具有清热养阴、祛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肾病患者的症状。
- 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泽泻、葛根、白术等,具有利湿通淋、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减轻水肿症状。
2.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限制高蛋白、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避免刺激过重的食物和饮品。
3. 生活习惯调整: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规
律作息,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必要时,可以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血压控制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以上是一个示例的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但实际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由专业的医师进行实施和监控。
由于肾病的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衰验方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衰验方
【主方】益母草30 白茅根30 鱼腥草30 丹参20 红花10 茯苓20 党参20 黄芪30 白术10 甘草5
【加减】水肿明显者加:泽泻20猪苓20 土茯苓10 桂枝10(参考五苓散);大量尿蛋白者:黄芪增至60 加蝉蜕30 紫苏 10 【方解】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现代研究表明益母草具有抗凝,抗血栓,能改善心,肾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明显降低血中肌酐,尿素氮。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利尿。
白茅根能缓解肾小球血管痉
挛,使肾血流量,滤过率增加,改善肾缺血,降低肾小球血管通透性,为治疗血尿首选中药。
鱼腥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要取其利尿,抗尿路感染及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后期用于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复发。
丹参,红花:活血祛淤,具有抗凝,抗血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降低血脂等作用,能明显改善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状,降低血中肌酐,尿素氮,改善高磷酸血症,促进肾功能恢复。
茯苓:利尿,健脾。
取其利尿及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促进作用。
党参,黄芪,白术: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护肝,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同时能明显减少尿中蛋白。
甘草:调和诸药。
3肾病科 慢肾风中医诊疗方案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129—132).(1)诊断要点①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
②有不同程度得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贫血及高血压等表现。
③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得表现.(2)病理特点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②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③膜性肾病;④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⑤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得《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1)要点:慢性肾炎得诊断并不完全依赖病史得长短,多数慢性肾炎其病理类型决定其起病即为慢性病程。
一般而言,凡有尿检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程迁延,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肾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并有利于指导治疗。
慢性肾炎个体间差异较大,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特别应注意某一表现突出者,如高血压突出者而易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增生性肾炎(如IgA肾病等)感染后急性发作者易误诊为急性肾炎,应予以鉴别,同时应注意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2)肾炎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无症状性血尿或(与)蛋白尿;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炎(Alport 综合征).(3)分级诊断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129—132)。
依据蛋白尿、肾功能、水肿与高血压得程度将慢性肾小球肾炎分为轻型与重型。
轻型:尿蛋白1~2+之间,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在2g以下,肾功能正常。
重型:尿蛋白持续在3~4+,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在2g以上,肾功能可异常。
31肾病科肾风中医诊疗方案

31肾病科肾风中医诊疗方案肾风是一种以肾脏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中,肾阳虚和肾阴虚是两种常见的肾风类型。
中医诊治肾风主要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肾风的目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诊疗肾风的方案:1.中药治疗:-对于肾阳虚型肾风,可以选择补肾壮阳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淮山、山药、枸杞子、肉苁蓉等,可以制成药膳或者煎汤服用,具有补肾壮阳的效果。
-对于肾阴虚型肾风,可以选择滋阴补肾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枸杞子、黑芝麻等,可以制成药膳或者煎汤服用,具有滋阴补肾的效果。
2.饮食调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可以选择鱼、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同时,减少盐和油脂的摄入,控制饮食中的盐分和脂肪含量,有利于肾脏的排尿和代谢功能。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饮水量。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饮水,避免对肾脏造成负担。
3.调理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人体恢复和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途径,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有助于肾脏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避免长时间的劳累和过度疲劳,减少肾脏的负荷。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操劳,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
4.中医经络治疗:-经络调理是中医治疗肾风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推拿按摩、针灸和艾灸等手段,刺激经络系统,调理肾脏和全身的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功能。
-可以选择肾经相关的穴位进行刺激,如足三里、肾俞等穴位,有助于改善肾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总之,中医诊疗肾风主要通过中药治疗、饮食调理、调理生活作息和中医经络治疗等综合手段,达到滋阴补肾、益气固表、调理阴阳平衡的效果,切实改善肾脏功能,从而治疗肾风。
但是,对于肾风的治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最好在专业中医肾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疗。
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版)_002

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一、本方案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肾风(TCD编码:A04.05.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IgA肾病(ICD-10编码:N02.801)o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00~200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制定的《IgA肾病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践指南》。
尿血,或尿中泡沫增多,或眼睑、足附浮肿,或腰酸、腰痛,或自觉无明显不适感。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临床诊疗指南一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修订,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及《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08年)。
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患病时间超过3个月;部分患者急性起病,病程较短;血尿以异形红细胞为主,蛋白尿以中分子为主;肾活检病理诊断为IgA肾病;排除继发性因素。
(二)证候诊断(1)气阴两虚证:尿血,或尿多泡沫,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软、口干目涩、眩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舌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
(2)肺脾气虚证:尿血,或尿多泡沫,神疲懒言,纳少、腹胀,易感冒,自汗,大便澹,或有眼睑、足附浮肿。
舌淡红,舌体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肝肾阴虚证:尿血,或尿多泡沫,目睛干涩,眩晕耳鸣,咽干而痛,腰酸膝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偏干。
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或弦细数。
(4)肾络瘀痹证:尿血,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见面色晦暗或薰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体麻木。
舌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涩。
(参考肾病理可见血管褛闭塞、微血栓形成,球囊粘连,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等)。
(5)风湿内扰证:尿多泡沫或尿血,短期内加重;有新近出现或加重的困乏和水肿,舌红或淡红,苔薄腻,脉弦或弦细或沉。
肾病医案总结

肾病医案总结背景介绍肾病是指肾脏的功能异常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它包括肾小球肾炎、肾小管疾病、肾血管疾病和肾间质疾病等。
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为了有效治疗肾病,许多中医医生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医案,本文将对这些医案进行总结和分享。
医案一: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5岁,被诊断患有慢性肾炎,主要症状为腰酸背痛,尿频,尿液呈混浊色,肾功检查显示肾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诊断患者属于“肾阳虚”证,治疗方案为温补肾阳,活血化瘀。
方剂:四神汤加减组成:人参、鹿角胶、何首乌、熟地黄、麻黄、川芎、当归、白芍、赤芍、茯苓。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3次。
治疗结果及总结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腰酸背痛症状减轻,尿频减少,尿液逐渐明亮,肾功能恢复正常。
该医案通过中药温补肾阳,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慢性肾炎症状和肾功能。
医案二:中医药治疗肾结石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5岁,肾结石反复发作多年,主要症状为尿路绞痛,尿频,尿血。
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诊断患者属于“湿热蕴结”证,治疗方案为清热利湿,化石消结。
方剂:三峡消石汤加减组成:车前子、滑石、金樱子、黄柏、赤芍、白茅根、苦参。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3次。
治疗结果及总结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尿路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尿频和尿血消失,肾结石得到有效消除。
该医案通过中药清热利湿,化石消结的治疗方案成功治疗了患者的肾结石,缓解了症状。
医案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糖尿病多年,近期出现肾病表现,主要症状为多尿,尿蛋白增多。
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诊断患者属于“阴虚火旺”证,治疗方案为滋阴清热,利尿通络。
方剂: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熟地黄、黄精、玄参、麦冬、五味子。
用法用量:每次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治疗结果及总结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多尿症状减轻,尿蛋白减少,肾功能稳定。
该医案通过中药滋阴清热,利尿通络的治疗方案改善了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症状,保护了肾功能。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依据:(1)有确切的糖尿病史。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个月内连续尿检查三次UAER 介于20~200μg/min(28.8~288mg/24h),且可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原因者,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3)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连续2次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者,可诊断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上凡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尿蛋白增高的原因。
(二)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进行。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尿无白蛋白,无病理组织学损害。
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其初期改变为可逆性。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明显,出现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荒废开始出现。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
UAE持续200μg/min 或尿蛋白>0.5g/24h,血压增高,水肿出现。
肾小球荒废明显,GFR开始下降。
Ⅴ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GFR<10ml/min。
肾小球广泛荒废,血肌酐、尿素氮增高,伴严重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消渴病肾病临床上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即西医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Ⅲ期;中期,即西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存在肾功能损害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不全和Ⅴ期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错误!未定义书签。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2)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6)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1)夜尿量增多是诊断肾劳的重要依据。
(2)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时轻时重,遇劳加重或诱发。
常伴倦怠乏力、小便清长,腰痛或腰膝酸软。
(3)排除其他引起夜尿量增多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陈楠主编《肾小管间质肾病诊疗新技术》、董德长主编《实用肾脏病学》确定诊断。
(1)有慢性肾盂肾炎、肾移植慢性排异病史及滥用镇痛药、马兜铃酸类中草药、环孢素或他克莫司、锂制剂等服药史;(2)起病隐袭,以夜尿增多为首发症状,禁水12小时尿渗透压<800mOsm/ kg·H2O;(3)尿改变轻微,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可有尿糖阳性(空腹血糖正常);(4)血肌酐升高而无明显水肿;(5)贫血出现早而重,与血肌酐升高程度不成比例;(6)不伴高尿酸血症、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及大量蛋白尿、水肿等肾小球疾病;(7)病理检查见肾小管灶状或多灶状萎缩,肾间质灶状或多灶状纤维化伴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球无明显异常或病变相对较轻。
(二)证候诊断1.脾肾气虚证:小便清长,夜尿增多,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倦怠乏力,嗜睡,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形体瘦弱。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濡细。
2.气阴两虚证:腰膝酸软,夜尿增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或盗汗,口干或口渴,五心烦热。
舌质淡红,苔少乏津,脉细数。
3.肾阳虚衰证:畏寒肢冷,夜尿增多,小便清长,倦怠乏力,腰痛。
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寒湿困脾证:恶寒纳呆,肢体困重,夜尿增多,腹胀便溏,恶心或呕吐,倦怠乏力。
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滑。
5.肾虚血瘀证:夜尿增多,腰膝酸软,舌下脉络瘀滞,腰痛固定,肌肤甲错,肢体麻木。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脾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肾。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合水陆二仙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山药、山萸肉、菟丝子、炒杜仲、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等。
中成药:口服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黄芪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
太子参、黄芪、麦冬、五味子、旱莲草、女贞子、山萸肉、生地、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口服灯盏生脉胶囊等。
3.肾阳虚衰证治法:温肾助阳。
推荐方药:桂附地黄汤加减。
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菟丝子、仙灵脾、炒杜仲、肉苁蓉、炒山药等。
中成药:口服金水宝胶囊、桂附地黄胶囊、右归丸等。
4.寒湿困脾证治法:健脾化湿。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汤加减。
藿香、紫苏、半夏、生姜、陈皮、茯苓、炒白术、炒山药、厚朴、砂仁等。
中成药:口服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5.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活血。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山萸肉、炒山药、丹皮、仙灵脾、炒杜仲、红花、赤芍、莪术、川芎、酒大黄等。
中成药:口服金水宝胶囊、血府逐瘀胶囊等。
(二)针灸治疗用辨证选穴的方法,对各证型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治疗,2次/周。
1.脾肾气虚证推荐选穴:足三里、肾俞、太溪等进行针刺或艾灸。
2.气阴两虚证推荐选穴: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等进行针刺。
3.肾阳虚衰证推荐选穴:肾俞、关元、足三里等进行针刺或艾灸。
4.寒湿困脾证推荐选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进行针刺或艾灸。
5.肾虚血瘀证推荐选穴:太溪、太冲、血海等进行针刺或艾灸。
(三)穴位注射疗法用辨证选穴的方法,对各证型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2次/周。
1.脾肾气虚证推荐选穴:足三里、肾俞、太溪等;推荐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液。
2.气阴两虚证推荐选穴: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等;推荐中药注射剂: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
3.肾阳虚衰证推荐选穴:肾俞、关元、足三里等;推荐中药注射剂:参附注射液。
4.寒湿困脾证推荐选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推荐注射剂:维生素B1注射液。
5.肾虚血瘀推荐选穴:太溪、太冲、血海等;推荐中药注射剂:灯盏细辛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
(四)其它疗法1.结肠透析疗法各型均可用结肠透析机进行结肠透析治疗,2次/周。
(1)脾肾气虚证推荐灌肠方药:党参、肉苁蓉、煅牡蛎、生大黄等。
(2)气阴两虚证推荐灌肠方药:黄芪、生地、生地榆、煅牡蛎、生大黄等。
(3)肾阳虚衰证推荐灌肠方药:附子、肉苁蓉、煅牡蛎、生大黄等。
(4)寒湿困脾证推荐灌肠方药:苍术、藿香、煅牡蛎、土茯苓、生大黄等。
(5)肾虚血瘀证推荐灌肠方药:炒杜仲、肉苁蓉、煅牡蛎、生大黄、红花、丹参等。
2.低频脉冲疗法治疗设备用肾病治疗仪,2次/周。
(1)脾肾气虚证推荐选穴:足三里、肾俞、太溪等。
(2)气阴两虚证推荐选穴: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等。
(3)肾阳虚衰证推荐选穴:肾俞、关元、足三里等。
(4)寒湿困脾证推荐选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5)肾虚血瘀证推荐选穴:太溪、太冲、血海等。
(五)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03年美国肾脏基金会组制定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
主要包括:慢性肾脏病、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病等治疗。
(六)护理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以优质低蛋白、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用奶、鸡蛋、淡水鱼等,摄入量一般为0.6g/Kg·d。
病室内阳光充足,防止患者感冒受寒。
积极主动给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消除恐惧心理。
三、疗效评价国内无统一的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
(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1)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Scr下降≥30%,禁水12小时尿渗透压上升≥30%;(2)有效:症状明显减轻,Scr下降15%~29%,禁水12小时尿渗透压上升15%~29%;(3)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Scr下降<15%,禁水12小时渗透压上升<15%。
2.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5%;(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70%;(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5)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无减少或增加。
3.症状或体征疗效判定标准(1)消失:治疗后症状或体征消失;(2)改善:治疗后症状或体征较治疗前降低1~2级(如6分下降至2分,或3分下降至1分;或6分下降至4分,4下降至2分,或3分下降至2分,2分下降至1分);(3)无效:治疗后症状或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4)加重:治疗后症状或体征较治疗前加重。
(二)评价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夜尿量多0分:夜尿占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以下;2分:夜尿量占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4分:夜尿量占全天尿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6分:夜尿量占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2.倦怠乏力0分:无倦怠乏力;2分:体力劳动即感觉乏困;4分:可坚持轻体力劳动;6分:勉强支持日常活动。
3.气短懒言0分:无气短懒言;1分:劳累后气短;2分:一般活动即气短;3分:懒言,不活动也气短。
4.腰痛或腰膝酸软0分:无腰痛或腰膝酸软;1分:偶尔发生;2分:每天疼痛或酸软时间少于3小时;3分:持续疼痛或酸软。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具体诊断要点:(1)皮肤瘀点瘀斑;(2)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并见腹痛、关节疼痛,甚则便血、水肿等。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肾脏病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王海燕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紫癜等肾外表现;(2)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3)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
(二)证候诊断1.风热搏结证:皮肤紫癜,瘙痒,血尿(尿检镜下红细胞增多),泡沫尿,发热、咽痛,腹痛或关节疼痛,颜面或肢体浮肿。
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
2.热毒内炽证: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弥漫四肢、背臀部,可有痒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发热、口干、关节肿痛、腰腹痛,或见黑便。
舌质红,苔黄,脉数。
3.湿瘀互结证:紫癜反复,时隐时现,镜下血尿、蛋白尿,次症:关节肿痛,颜面或下肢浮肿。
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
4.气阴两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间断镜下血尿,腰酸乏力,常易感冒,口干咽干,手足心热。
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5.脾肾阳虚证:皮肤紫癜消退;蛋白尿、血尿持续,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纳差,尿少便溏。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弱。
6.肝肾阴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镜下血尿持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热搏结证治法:疏风清热,清营凉血。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荆芥、防风、生地黄、丹皮、金银花、连翘、赤芍、柴胡、水牛角、竹叶心、紫草、小蓟等。
中成药:雷公藤多甙片、火把花根片等。
2.热毒内炽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黄芩、二花、连翘、白茅根、小蓟、甘草等。
中成药: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
3.湿瘀互结证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血。
推荐方药:三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薏苡仁、白蔻仁、杏仁、通草、法半夏、生蒲黄、滑石、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小蓟等。
中成药:正清风痛宁、黄葵胶囊等。
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太子参、黄芪、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白术、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甘草等。
中成药:肾炎康复片、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5.脾肾阳虚证治法: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山药、黄芪、熟地、山茱萸、杜仲、当归、枸杞子、炙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