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解脱林前思徐霞客

丽江解脱林前思徐霞客
丽江解脱林前思徐霞客

我多次到解脱林,面对那如今已经破败不堪的深山古刹,深深怀想数百年前“中国第一旅人”徐霞客和纳西杰出土司木增的那一段千古佳话。

1638年,中国大旅行家徐霞客来云南,一到佛教圣地鸡足山,便只见“雪山一指,竖立天外,若隐若现”。他欣欣然地写下了咏玉龙雪山的诗章《观雪》:

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华表不惊辽海鹤,崆峒只对藐姑仙。

他到丽江后,这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称“此身乃山川之身也”的中原一代著名旅行家和文学家,应在滇川藏地区有“木天王”之誉的纳西土司木增之请,来到位于玉龙雪山西麓,“乔松连幄,颇绕烟霞之气”(徐霞客咏解脱林之句)的土司别墅“解脱林”,与著名的纳西族一代杰出土司木生白(木增)在山间谈诗论文,夜话人生。徐霞客惊奇这个边邑之王那似乎得雪山之精华的风骨神韵,文韬武略。山中半月,两人成生死之交。徐霞客欣然应木生白之请,为他的诗文集《山中逸趣》作序,据史家考证,徐霞客为人作序,“海内殆无第二篇”。木生白以纳西族的待客大礼招待徐霞客,用青松毛铺地,摆出八十一种菜肴,使徐霞客目不暇接。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曰:“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之后,徐霞客又应木生白之请,撰文指导他的第四个儿子木宿,木宿赠送徐霞客丽江特产“丽锁红毡”。

徐霞客与木增这两个奇人的相聚,可以说写下了丽江木氏土司煌煌史册上最后明丽的一笔。木生白那带有宿命色彩的遁世传奇,似乎也预示着木氏土司数百年雄霸滇西北的历史,将连同它的宏伟宫室一起,在残阳落照中灰飞烟灭。

解脱林,这个著名的佛教胜地和纳西王的隐居之所。坐落在丽江县白沙乡玉龙雪山的南部横岭,此山脉又名芝山。原是木氏土司的别墅所在地,后来成为著名的佛教胜地。原来是汉传佛教寺庙,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僖宗(公元1621-1627年)曾赐名此寺为“福国寺”,后来改为喇嘛寺。由汉传佛教寺改为藏传佛教寺的原因是什么呢?丽江文峰寺纳西僧人孙诺老人(已去世)曾对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木天王是个对佛教十分虔诚地信仰的人,自从纳西王室剿灭了来犯的“伯”人军队后,木天王想到战争中死人太多,造了罪孽,便先在芝山建了一个汉传佛教寺,但建庙后仍不顺利,寺庙连连失火。后来他便派人去西藏请教大宝法王(噶玛巴)其中原因,大宝法王告诉他,汉传佛教压不住解脱林这一方高原地脉,应建藏传佛教寺。木天王遵照他的建议,将汉传佛教寺搬迁到佛教胜地鸡足山,木天王专门从北京及藏地请来高明的工匠,在解脱林里重建了一座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寺庙,这个寺在藏语中称为奥米南林(Og-min-rnam gling)。噶玛巴专程莅临此地,在一块石头上踩了一个脚印,将这石嵌进墙基内。从此木天王家百事和谐,丽江风调雨顺。这一传说与噶玛噶举黑帽系十世活佛却英多吉在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建解脱林喇嘛寺的史事相符,根据丽江指云寺的碑记所示,解脱林是丽江第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据文峰寺老僧孙诺讲,他小时专门去看过这块有大宝法王足印的灵石,见到它嵌在墙基内,脚印有2尺左右,亮闪闪的。1975年此寺搬迁到黑龙潭,孙诺被请去辨认灵石,现在此石收藏在丽江县博物馆。

我最早在1969年探访过解脱林,那时我刚读初中,开学不久就来到白沙的木都村“支农”(当时十分普遍的一种学生下乡帮助人民公社干农活的称呼)。这个村子离解脱林不远,有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便偷偷地爬到山上去看那座著名的“福国寺”。我们走捷径爬半天陡峭的山路到了目的地,记得当时森林茂密,古老的这座寺庙那虽显破旧但仍十分宏伟的姿态,特别是那座著名的寺庙主楼“五凤楼”(又名法云阁),深深地吸引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屋檐上有很多奇妙的飞檐,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见灵动飞扬的飞角,就像五只向长天张翅欲飞的彩凤。我后来知道这就是这楼被称为五凤楼的原因。我们走进寺庙,寺庙内空寂无人,杂草丛生,几只山鸟在寂寞地吟着歌,满眼凄凉的气氛。

1994年深秋,我从高寒山区文海进行田野调查后回来,特意经过解脱林去看一看这个名胜之地。我到解脱林时已是日落时分,一缕缕夕阳照在这昔日的纳西王避暑之地和宗教圣地,25年前见过的福国寺早已在十多年前搬迁去玉水公园(黑龙潭)中,现在只剩下一些破败的寺庙照壁、院落的陈迹,以及一些僧房的断壁残垣。古人在史书和诗词中咏叹的“白鹿泉”、“涵月湖”、“北斗崖”、“丹霞坞”等名胜皆不知坐落何处,现在又是什么一种沧海桑田的景象。只有寺庙故址前山坡上那一片寂寞的古树林还有一种萧森苍茫的气象,在夕阳中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无常和岁月的渺远。

回忆起数百年前徐霞客和木增在这里的会晤,我想起民间的一则传说:徐霞客离开丽江后,他那中原带来的仆人囊卷全部盘缠逃走,徐霞客困顿旅途,贫病交加。木生白闻讯后,派数名纳西精壮之士以轿子将其千里迢迢送回故乡江阴,风雨苦旅,历时156天,使徐霞客在暮年浸润在纳西人的生死友情中。据1999年曾到徐霞客家乡江阴县参观过徐霞客纪念馆的丽江木府博物院院长黄乃镇讲,至今,徐霞客家乡故居有一半多的展览版面都是讲他和木生白之间的事,可见两人交往之深。相传徐霞客死前,嘱其家人将他的坟墓朝向丽江,他的灵魂,似乎想去那圣洁的雪域世界与老朋友相聚。

如今,人已去,楼已空,此刻只余空山鸟语,林梢清风。但我觉得,尽管人世沧海桑田,岁月无情,但人间真情不泯,诗性长存。徐霞客和木增的友情长存丽江山水间,我抬眼望,见满眼玉龙白雪,沁人心脾,我恍然见到这两位山水奇人正在白雪清风中把酒凌虚,笑谈当年他们的雪山月夜之会。

拙著《丽江岁月与海外萍踪》,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霞客游记读书笔记500

徐霞客游记读书笔记500 伟大的时代出伟大的人,就是因为徐霞客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意志力在他的有生之年内完成了一本著作——《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书笔记500 徐霞客是一位明代著名旅行家,他曾弃绝科举,放弃仕途,在他5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游遍全国名山大川,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他东边渡海到珞珈山,西到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道罗浮山,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的大好河山。在我国古代的旅行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奉命出使或执行任务,但徐霞客一介布衣,不为执行公务,不为求法取经,他就是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旅游和地理考察上,是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 但是一路上他很难享用各级官府提供的奖助,从事旅游事业的条件异常艰苦。他将家中的田产,事业甚至生命都献给了他酷爱的旅游事业。 在湘江遇盗,钱财被洗劫一空,连御寒的衣服也没有,同乡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劝他不要再旅行了,而他却坚定的回答不欲变余去志,用家中的田地做抵押,借得一笔路费,继续旅行。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受到他为了毕生的旅游事业而坚持

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有徐霞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在地理学为人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有,他不相信权威,只有自己的实践才是真实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来学习,俗话说后来者居上,我们这些80、90后的青少年一定会再创辉煌,努力攀登! 徐霞客游记读书笔记500 我读完《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后,我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用脚“走”遍中国近二十个省的途中写的,所用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结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万卷楼”来收藏书,这给了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徐霞客认为一个人要想写出好文章,达到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万卷书以外,还必须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这样,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开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过三十多次盗贼,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半途而废。他曾经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黄山的峰顶,就连山上的和尚们也感到万分惊讶!他也曾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万里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现存的这部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没能影响

《黄山松》 ..

《黄山松》 .. 孙哲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1] 《黄山松》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cici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钱谦益《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

钱谦益《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习题精选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习题精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习题精选 一、解释下列词语 (1)家道: (2)涉猎: (3)年事渐高: (4)散佚: 二、选择题 (1)标点有误的一句是()。 A.以上还都是崇侦八年以前——也就是他50岁以前的事。 B.霞客的一生,足迹遍于现在的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至云贵。 c.他家是封建社会里的所谓“世家”。 D.他不禁感慨地说:“当初有老母在堂,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现在是我可以许身于大好河山的时候了。” (2)对下列句子主语、谓语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 B.他||常常在令人厌烦的经书的覆盖下偷偷阅读这类书。 c.霞客自从母亲去世之后,||几乎年年出游。 D.从崇祯九年起,霞客||按着预定的计划作万里远游。 三、读句子,回答问题 (1)“据说有一次有两个做官的人来访问他,他却躲到竹林里去,避而不见,随后竟自乘小舟游太湖去了。” ①两处的“他”指_____。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品质? (2)仿照“毕竟是因为有老母在堂,所以霞客早年的出游,都是比较短期的,每次出游的时间也有些间隔”这样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四、填空题 徐霞客抛弃了他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传统人生道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毕生的精力()旅行,发现并描写()的壮丽,解释()的奥秘,为中国()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方向。 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这个文段。 19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三年之后,服丧期满,他就想出外游历,以实现自己幼年以来的愿望。但是又惦念家有老母,心中很是踌躇。霞客的母亲是个很寻常的妇人,她了解到自己儿子的心意,就勉励他说:“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至于说‘游必有方’的古训,也不过是说要计算好路途的远近,时间的短长,能够如期往返,也就是了。怎么能够为了母亲的缘故羁留家园,好像是圈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一个样子呢?”于是,她亲手为儿子整理行装,促儿子成行。霞客得到母亲这番鼓励,也就开始踏上了一生的征途。 (1)给文段中加重的字注音。 惦踌躇篱笆 (2)“她了解到自己儿子的心意”这里的“心意”指的是什么? (3)文中画线处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为什么说“霞客的母亲是个很不寻常的妇人”?从哪两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二)阅读下面这个文段。 霞客出游,主要是依靠自己徒步跋涉,而他所到之处又多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危崖,_____绝壁,_____

关于黄山的诗句

关于黄山的诗句 关于黄山的诗句(一): 1、欲借剪刀峰下景,好裁一半与平分。 2、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3、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 4、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 5、峭拔虽传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6、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7、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8、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 9、阴阴清禁里,苍翠满春松。 10、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 11、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 12、流黄山火着,碇石索雷鸣。 13、六月长廊不知暑,飞泉终日响潮音。 14、黄山四千仞,二莲峰。 15、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16、独去深山绝壑中,参天四覆万年松。 17、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18、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19、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20、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21、眼前云海波澜阔,七十二峰游泳之。 22、道士黄山隐,轻人复重财。 23、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2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5、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26、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27、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28、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9、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 30、黄山楼上望黄山,水石云霞未得攀。 31、世传寿可三松倒,此语难为常人道。 32、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 33、奇峰云海峥嵘,苍松破壁挺立。 34、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 35、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36、何处失我痴魂,失在奇峰深处。 37、四月始知春,一岁竟无夏。 38、黄山一夜雪,渭水雁声多。 39、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 40、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徐霞客《楚游日记》之《游麻叶洞》原文及译文

徐霞客《楚游日记》之《游麻叶洞》原文及译文 《麻叶洞天》原文: (十七日)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大岭东转,束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为将军岭;涧捣其西,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中,而大领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初觅炬倩导,亦倶以炬应,而无敢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顾仆各持束炬入。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镰,耕者荷锄,妇之炊者停爨,织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皆莫能从。 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倶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 横亘,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倶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沙石平铺,如涧底洁溜,第干燥无水,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 由层石下,北循涧底入,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东下一级,复值涧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阔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楞边匀整。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 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此衖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底由东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 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然其洞但入处多隘,其中洁净干燥,余所见洞,倶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

关于黄山的诗句古诗

关于黄山的诗句古诗 1、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郭震《寄刘校书》 2、太山将比甑,东海只容杯。皇甫大夫《判道士黄山隐》 3、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李白《宿鰕湖》 4、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5、饮羽惊开石,中叶遽凋丛。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 6、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释岛云《望黄山诸峰》 7、紫霄寒暑丽,黄山极望通。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 8、去去陵阳东(next88),行行芳桂丛。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9、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10、和风澹荡归客,落日殷勤早莺。周贺《送李亿东归》 11、烟霭长薄含,临流小溪涩。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 12、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槛流。伍乔《寄张学士洎》 13、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14、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武平一《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15、黄山积高次,表里望京邑。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 16、云敛黄山际,冰开素浐滨。张濯《迎春东郊》

17、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18、道士黄山隐,轻人复重财。皇甫大夫《判道士黄山隐》 19、瑶台半入黄山路,玉槛傍临玄霸津。卢藏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20、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21、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 22、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23、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张子容《长安早春(一作孟浩然诗)》 24、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25、曳日朱旗卷,参云金障开。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26、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27、别路青青柳发,前溪漠漠花生。周贺《送李亿东归》 28、年灰律象动,阳气开迎入。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 29、白日最灵朝,登攀尽原隰。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 30、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 31、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 作者简介(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

徐霞客传文言知识分段整理

第一段知识要点 一、生字词读音 江阴梧塍(chéng)里人倪(ní)蹙(cù)触隅(yú)每思飏(yáng)去与唐寅(yín)同举除名雁宕(dàng)落迦(jiā) 二、字词解释 1.寅尝以倪云林画卷偿博进三千,手迹犹在其家。 尝:曾经以:用其:指唐寅 2.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 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每:常常思:思绪去:离开更:代替 3.除名:因考试发生弊端而取消资格. 4.偿博进:偿还赌博所输的钱财. 5.里社:乡里. 6.郁然:充沛的样子. 7.玄:深远. 8.蹙蹙:窘迫不得舒展的样子 遣:打发 之:第三人称代词,代“他”,即指徐霞客岁:年

觐省:拜望长辈 以为:把……作为 常:常例,平常的事 东南:东南地区 佳:美,好 皆:都 几案、衣带间物:指非常熟悉的东西 耳:语气词,表示肯定。 数:几次 至:到过 三、词类活用 力耕奉母力:名词作状语,用力,努力 四、特殊句式: 1.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者……也:判断句 2.霞客生里社。 霞客生(于)里社省略句 3、以为常:省略句,应是“以(之)为常”,“之”即指“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 4、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判断

句 五、难句翻译 1、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 【译文】徐霞客出生在乡下,性情独特,精力充沛,深爱着山水,(可是老母健在需人赡养)所以努力耕田,(为了在家里)奉养老母,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此时的徐霞客内心不能舒展,就像笼中的鸟儿碰到笼角一样,常常想飞出去,离家远游。 2、寅尝以倪云林画卷偿博进三千,手迹犹在其家. 【译文】唐寅曾经用倪云林的画卷偿还赌博所输的三千钱财,(而倪云林画卷的)真迹还在他的家里 3、每岁三时出游, 秋冬觐省,以为常。【译文】每年春夏秋之季出游,秋冬之季拜望长辈,把这样作为常例。 4、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译文】(徐霞客)多次到过这些地方,从没

关于黄山的诗句古诗

关于黄山的诗句古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诗句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郭震《寄刘校书》 2、太山将比甑,东海只容杯。——皇甫大夫《判道士黄山隐》 3、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李白《宿鰕湖》 4、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5、饮羽惊开石,中叶遽凋丛。——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 6、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释岛云《望黄山诸峰》 7、紫霄寒暑丽,黄山极望通。——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 8、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9、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10、和风澹荡归客,落日殷勤早莺。——周贺《送李亿东归》 11、烟霭长薄含,临流小溪涩。——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 12、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槛流。——伍乔《寄张学士洎》 13、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14、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武平一《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15、黄山积高次,表里望京邑。——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 16、云敛黄山际,冰开素浐滨。——张濯《迎春东郊》 17、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18、道士黄山隐,轻人复重财。——皇甫大夫《判道士黄山隐》 19、瑶台半入黄山路,玉槛傍临玄霸津。——卢藏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20、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21、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 22、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23、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张子容《长安早春(一作孟浩然诗)》 24、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25、曳日朱旗卷,参云金障开。——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26、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余髫年tiáo幼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遂以癸亥(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hé干枯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细致而润泽;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xǘn实在是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水。涧到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历通沥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石淙道,遂税驾停宿,税通“脱”焉。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

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即开封之古称,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sí雌犀牛,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估计崖之隔,以寻八尺为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登陇,西行十里,为告成镇,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日落时分,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步,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即半圆,上覆下削。飞泉随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阻止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 二十一日晨,谒岳帝。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排列次序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

古人赞美黄山的经典诗句

古人赞美黄山的经典诗句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 (唐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望黄山诸峰 唐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石床峰 元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题黄山 明方勉 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同友人游黄山 明汤宾尹 冒雨穿山羡未曾,息肩无寺寺无僧。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龙吼药炉舂急杵,猿调茶鼎煮孤灯。与君伸脚量峰碛,踏着云光不记层。游黄山留题 宋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游黄山 宋朱彦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游黄山 宋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开霁。亟饭,托静闻随行李从舟顺流至衡州,期十七日会于衡之草桥塔下,命顾仆以轻装从陆探茶陵、攸县之山。及出门,雨霏霏下。渡溪南涯,随流西行。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冈,共三里,复与溪遇,是为高陇。于是仍逾溪北,再越两冈,共五里,至盘龙庵。有小溪北自龙头山来,越溪西去,是为巫江,乃茶陵大道;随山顺流转南去,是为小江口,乃云嵝山道。二道分于盘龙庵前。〔小江口即蟠龙、巫江二溪北自龙头至此,南入黄雩大溪者。〕云嵝山者,在茶陵东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神庙初,孤舟大师开山建刹,遂成丛林。今孤舟物故,两年前虎从寺侧攫jué抓取一僧去,于是僧徒星散,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佛宇空寂,人无入者。每从人问津,俱戒通“诫”莫入。〔且雨雾沉霾,莫为引导。〕余不为阻,从盘龙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复与大溪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从山夹小路西南二里,有大溪自北来,直逼山下,〔盘曲山峡,两旁石崖,水啮成矶。〕沿之二里,是为沙江,即云端溪入大溪处。途遇一人持伞将远〔出〕,见余问道,辄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当返家为君前驱。”余感其意,因随至其家。其人为余觅三人,各持械赍jī携带火,冒雨入山。初随溪口东入〔一里〕,望〔一小溪自〕西峡〔透隙出〕,石崖层亘,外束如门。导者曰:“此虎窟山。从来烧采之夫俱不敢入。”时雨势渐盛,遂溯大

溪入,宛转二里,〔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间下,甚为丽观。〕于是上山,转山嘴而下,得平畴一壑,名为和尚园。〔四面重峰环合。平畴尽,〕约一里,复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转峡中,又一里而云嵝寺在焉。山深雾黑,寂无一人,殿上金仙云冷,厨中丹灶烟空。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导者出。出溪口,导者望见一舟,亟呼而附焉。顺流飞桨,舟行甚疾即急。余衣履沾湿、气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无暇问两旁崖石也。山谿纡曲,下午登舟,约四十里而暮,舟人夜行三十里,泊于东江口。 十二日晓寒甚。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líng水,遂循茶陵城过东城,泊于南关。入关,抵州前,将出大西门,寻紫云、云阳之胜。闻灵岩在南关外十五里,乃饮于市,复出南门,渡酃水。时微雨飘扬,朔风寒甚。东南行,陂陀高下五里,得平畴,是曰欧江。有溪自东南来,遂溯之行,雾中望见其东山石突兀,心觉其异。又五里,抵山嘴溪上,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溪源在东四十里百丈潭。〕陂之上,其山最高者,曰会仙寨,其内穹崖裂洞,曰学堂岩。再东,山峡盘亘,中曰石梁岩,即在沙陂之上,余不知也。又东一里,乃北入峡中。一里,得碧泉岩、对狮岩,俱南向。又东逾岭而下,转而北,则灵岩在焉。以东向,曾守名才汉又名为月到岩云。 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玦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钱谦益《黄山游记》原文及翻译

钱谦益《黄山游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译文: 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 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

最新《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三》文言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三》文言文及翻译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晓起,晴丽殊甚。问其地,西去路江二十里,北由禾山趋武功百二十里,遂令静闻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余同顾仆挈被携带被子直北入山。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里,越一小溪又五里,为山上刘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岭,始见平畴,水田漠漠。乃随流东北行五里,西北转,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东北之水,其流甚大,余自永城西行,未见有大水南向入溪者,当由山上刘家之东入永城下流者也。北过青堂岭西下,复得平畴一坞,是为十二都。西溯溪入龙门坑,溪水从两山峡中破石崖下捣,连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两崖石皆飞突相向。入其内,复得平畴,是为禾山寺。寺南对禾山之五老峰,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复起之山也,有双重石高峙寺后山上。盖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峰,最为耸拔。余摄其大概云:“双童后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夹凹中有罗汉洞,闻不甚深,寺僧乐庵以积香出供,且留为罗汉、五老之游。余急于武功,恐明日穷日力不能至,请留为归途探历,遂别乐庵,北登十里坳。其岭开陟共十里而遥,登岭时,西望寺后山巅,双重骈立,峰若侧耳耦语然。越岭北下,山复成坞,水由东峡破山去,坞中居室鳞比,是名铁径。复从其北越一岭而下,五里,再得平畴,是名严堂,其水南从岭西下铁径者也。由严堂北五里,上鸡公坳,又名双顶。其岭甚高,岭南之水南自铁径东去,岭北之水则自陈山从北溪出南乡,鸡公之北即

为安福界。下岭五里至陈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隐也。 初二日晨餐后,北向行。其南来之水,从东向破山去,又有北来之水,至此同入而东,路遂溯流北上。盖陈山东西俱崇山夹峙,而南北开洋成坞,四面之山俱搏空溃壑,上则亏蔽天日,下则奔坠峭削,非复人世所有矣。五里,宛转至岭上。转而东,复循山北度岭脊,名庙山坳,又名常冲岭。其西有峰名乔家山,石势嵯峨高峻,顶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诸山之中,此其翘楚qiáo 最好的云。北下三里,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纯石横竖,作劈翅回翔之状,水从峰根坠空而下者数十丈。但路从右行,崖畔丛茅蒙茸,不能下窥,徒闻捣空振谷之响而已。下此始见山峡中田塍环壑,又二里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卢子泷lóng一溪自西南山峡中来,与南来常冲之溪合而北去,泷北一冈横障溪前,若为当关。溪转而西,环冈而北,遂西北去。路始舍涧,北过一冈。又五里,下至平畴,山始大开成南北两界,是曰台上塘前,而卢子泷之溪,复自西转而东,〔遂成大溪,东由洋溪与平田之溪合。〕乃渡溪北行,三里至妙山,复入山峡,〔三里〕至泥坡岭麓,得一夫肩挑行李。五里,北越岭而下,又得平畴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里,有大溪亦自西而东,〔乃源从钱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桥跨之。〕度平田桥北上相公岭,从此迢遥直上,俱望翠微,循云崖。五里,有路从东来〔合,又直上十里,盘陟岭头,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闻路下淙淙声,觅莽间一窦出泉,掬饮之。山

描写黄山的古诗

描写黄山的古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描写黄山的古诗,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三折岭望黄山》 清·董法海 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自闲。 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 2、《黄山杂诗》 清·孙洤 名山刻画总支离,万态千容到始知。 高以难窥终爱瘦,险多不测乃成奇。 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若结茅庵青翠处,真修何必让安期。 3、《黄山行》 清·释弘仁 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4、《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5、《游黄山》 宋·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6、《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唐·李白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 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 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 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 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 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 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7、《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唐·李白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 玉女千馀人,相随在云空。 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 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 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 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 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 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 海鹤一笑之,思归向辽东。 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 因巢翠玉树,忽见浮丘公。 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 朗咏紫霞篇,请开蕊珠宫。 步纲绕碧落,倚树招青童。 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 8、《翠微峰》

六年级语文黄山松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黄山松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训练 一、比一比,组词语。 挺()抗() 庭()扛() 怒()挠() 恕()浇() 二、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天堂()的夹袭 ()的岩上()地赞美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即使 ..是裸露着的根须,也.把山岩紧 紧地拥抱!(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2.你的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 (仿写比喻句) 3.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 (改为陈述句) 阅读提升 四、阅读理解。 广玉兰(节选)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dìng zhàn)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急)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调凋)谢了,花蕊(ruǐrěi)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1.用“”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正确 的注音或字词。 2.写出四个描写花儿美丽的成语: 3.这一段是采用的结 构,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4.本段描写了广玉兰的种形态, 分别是。 5.你认为文中哪句话写得最好?说明

你喜欢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挺立抗住怒火挠痒 家庭肩扛宽恕浇水 二、美妙阴风紫色热烈 三、1.示例:即使你取得好成绩,也

不能骄傲。 2.示例: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3.没有比你的根底艰难贫苦的。 四、1.hàn 及凋ruǐ 2.花团锦簇五彩缤纷 争奇斗艳繁花似锦 3.总—分—总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 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 态。 4.四种形态:第一种,含羞待放 的;第二种,刚刚绽放的;第 三种,盛开着的;第四种,开 过了的。 5.这一句写得最好: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这一句运用比喻修辞,写出的广玉兰的甜美纯洁。

诗词赏析合集:赞美黄山的诗句古诗

诗词赏析合集:赞美黄山的诗句古诗描写黄山的诗句望黄山诸峰 唐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石床峰 元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题黄山 明方勉 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同友人游黄山 明汤宾尹 冒雨穿山羡未曾,息肩无寺寺无僧。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龙吼药炉舂急杵,猿调茶鼎煮孤灯。与君伸脚量峰碛,踏着云光不记层。游黄山留题 宋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游黄山 宋朱彦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游黄山 宋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 (唐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三峡》《徐霞客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__ (2)属引凄异引:__________ (3)不及返顾顾: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