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赏析
2024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汉家寨》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 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展示
目录
• 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传达 • 艺术特色及审美体验分享 • 跨学科拓展与延伸思考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汉家寨》简介
《汉家寨》是一篇以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讲述汉家寨的历 史变迁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
独特民俗风情展示
民居建筑
汉家寨的民居建筑以土木 结构为主,具有浓厚的地 域特色,如作品中提到的 那种古老的土屋。
服饰文化
作品中描绘了新疆地区特 有的民族服饰,如维吾尔 族的花帽、长裙等,展示 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饮食习俗
新疆地区以牛羊肉、面食 为主食,作品中提到了馕 、羊肉串等特色食品,展 现了独特的饮食习俗。
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汉家寨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带领读者领略 了汉家寨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汉家寨》,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文化背景
汉家寨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具 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村落。
汉家寨周围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遗址 和自然景观,如长城、黄河、草原等 ,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和自然地理环境。
繁荣的经济景象。
边塞风情及民族关系
边塞的地理环境
汉家寨位于边塞地区,这里的地 形复杂,气候恶劣,形成了独特
的边塞风情。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边塞地区是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 汉族、匈奴、西域各族等民族在这 里交融,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
边塞诗歌的盛行
边塞风情和民族关系为边塞诗歌提 供了丰富的素材,汉朝时期出现了 大量优秀的边塞诗人和作品。
汉家寨

《汉家寨》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汉家寨》是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散文第一单元“那串记忆的珍珠”中的经典散文。
它也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文章。
在文中,作者以一连串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语句,勾勒出一个贫瘠、死寂的汉家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其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证明着汉家寨的与世隔绝,但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坚守”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侯。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高超技艺,更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美。
二、说目标:1、课标要求: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时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2、学情:我们的学生以前学过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应该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并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
但是,张承志的散文,学生接触的不多,对其风格可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作品中“表达心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因生活的安适,人生阅历的浅薄,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通过对环境、人物等分析,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中重点:1、训练学生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2、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汉家寨课件 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凝视·凝神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凝神:聚精会神。 例:我给母亲做饭,跟她聊天,母亲长时间地 ___凝__视___着我,眼里是无边的疼爱。无论我说 什么,她都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 ___凝__神___听。
3.伫立·站立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着,多指观赏物品。站立: 双脚着地把身子直立抬起来,多指动作。
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少数民族的群 体当中,它守住自己的民族特点而没有被同化, 是源于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 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四是保守、封闭, 这是坚守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 代前进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 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 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多少痕迹。
咀.嚼(jǔ) 马缰.(jiānɡ) 轮廓.(kuò) 倔.强(jué) 铁碴.(chá) 白炽.(chì)
褶.皱(zhě) 俯瞰.(kàn)
2.多音字
伤痕累.累(lěi) 累果 劳累实.累 (.累 lèi)(léi)
嚼咀 咬文 嚼.( 嚼.字jué()jiáo)
晕晕 晕. .眩 头( 转y向ù(n)yūn) 怔怔 怔. .怔 忡( (zzhhèēnnɡɡ) )
探究争鸣
文中反复出现“坚守”一词,有着怎样的含 义?请分别阐述。
【各抒己见】 ♣在汉民祖先那里,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 难,以及抵御凶蛮外族的入侵;在其后的汉人 那里,坚守意味着保住本民族传统不被消解、 篡改。 ♣到现代汉人那里,坚守意味着忍受大西北恶 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漠、孤寂,当然也可能 是懒得迁移,坚守变成了保持惰性的代名词。 ♣而在主人公这里,坚守意味着感受汉民的文 化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强大,从汉家寨的汉民这 里汲取到精神滋养,精神境界从此升高一层。
对_汉家寨_环境描写与文章主旨的再思考_吴非

85成长・发展对《汉家寨》环境描写与文章主旨的再思考《汉家寨》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中的一篇佳作,在这篇极富诗性又给人以强烈震撼的散文中,张承志把他对生命的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巧妙地熔铸为一种“坚守”的精神。
而文章的这一主旨并非是在老汉和小女孩出现或作者离开汉家寨以后才呈现给读者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潜藏在文字背后,从那茫茫的荒漠戈壁中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了。
如果说这篇文章是讲人为生存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适应与坚守,我觉得就浅了。
汉家寨一老一小的生存体验与感受根本不需要外在社会观念的评价,任何外人包括作者张承志在那样的环境中都是渺小的。
但汉家寨本身绝不渺小,它就是这些苍茫、静默、残酷、热烈中的一员。
所以,当面对那个通向未知的或黑暗或光明的三岔口时,外人都会觉得可怕,因为仿佛命运一般,狰狞又不知道通向何处,而汉家寨的人们唯有静默。
他们的命运不存在通向哪里的问题,他们没有行走,只有静默,而这种静默可能由一种最初的坚守,变成了一种“安于融入其中”的命运。
与其说坚守的是一种甘于清苦或是世代传承,不如说坚守的是一种自我体认。
就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心态一样,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汉家寨是多么的封闭落后,但这是汉家寨人祖祖辈辈念兹在兹的土地,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命。
正如千万种职业,或显赫或清苦,都要有人去做,也都会有人去做一样。
但我始终认为,这篇文章有比坚守之主题更重要的,是张承志描写了一种自然的感觉,一种幽然静默并且心怀信仰的心理感受,只是他的这种感觉表面是坚定的,但内心并不确定。
因为感觉神秘,所以笔墨并没有放开,偏沉重和压抑;但这挺有分量,分寸刚好,没有失于感叹。
自然本身就包含着未知,因为未知而神秘,因为神秘所以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多少会感觉到一些可怕甚至恐惧。
当然,文中的汉家寨人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熟悉,因为他们就是那环境、那世界的一部分。
当然,也正因为这份神秘,才蕴含着生命无限的可能。
《汉家寨》赏析

《汉家寨》赏析教学目的: 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
所见:令人恐怖的死寂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所见:大漠孤烟: “怅怅”“异域”黑戈壁:“可怕”“绝地”破泥屋:“几间”老人:“微微”摇头不动“无言”小女孩:“一动不动”“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环境描写: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
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
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坚守着什么”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
在这样的一块绝地,他们竟然能一代代地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略读1汉家寨

略读1汉_家_寨对应学生用书P38张承志,自由职业作家,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省济南市,回族,笔名张录山。
1978年开始创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被评论为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著有最新作品《鲜花的废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文明的献媚和娇嗔。
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精神长旅者”,张承志一直在散文中孜孜追寻和执著维持着他所理解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精神,这就是人道、人性、自尊、正义、平等等生存理想和血性、刚烈、牺牲、圣洁等生存精神。
这集中体现在他所寻找的“三大陆”(内蒙古草原、新疆文化枢纽、黄土高原)及与“三大陆”精神相贯通的汉文明和异域文明世界。
他对“三大陆”的山川、民族充满着宗教般的眷恋,称颂他们符合人性、人道的生存准则,仰慕其原始力量和基于生存意识的人性悲壮、崇高道德操守和理想人格。
《汉家寨》就是张承志为新疆文化枢纽而写的一篇散文。
对应学生用书P39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山麓.(lù)(2)山坳.(ào)(3)晕眩.(xuàn)(4)裸.露(luǒ) (5)痴.痴(chī) (6)磅礴..(pánɡbó)(7)蜃.气(shèn) (8)灼.烫(zhuó) (9)嶙峋..(lín xún)(10)俯瞰.(kàn) (11)肆虐.(nüè) (12)峥嵘..(zhēnɡrónɡ)(13)脚踝.(huái) (14)白炽.(chì) (15)褶皱.(zhòu)(16)大坂.(bǎn) (17)坐骑.(qí) (18)憔悴..(qiáo cuì)2.多音字(1)累⎩⎪⎨⎪⎧ 伤痕累.累(l ěi )果实累.累(l éi )劳累.(l èi ) (2)强⎩⎪⎨⎪⎧ 倔强.(ji àn ɡ)勉强.(qi ǎn ɡ)强.壮(qi án ɡ)(3)屏⎩⎪⎨⎪⎧屏.住呼吸(b ǐn ɡ)屏.障(p ín ɡ)屏.营(b īn ɡ) (4)晕⎩⎪⎨⎪⎧ 晕.眩(y ùn )晕.头转向(y ūn ) (5)勒⎩⎪⎨⎪⎧ 勒.马(l è)勒.绳索(l ēi ) (6)嚼⎩⎪⎨⎪⎧ 咀嚼.(ju é)咬文嚼.字(ji áo ) 二、写准字形 (1)⎩⎪⎨⎪⎧ ɡē(戈)壁游y ì(弋) (2)⎩⎪⎨⎪⎧ hu ì(荟)萃ku ài (脍)炙人口 (3)⎩⎪⎨⎪⎧ p ù(曝)晒p ù(瀑)布 (4)⎩⎪⎨⎪⎧ l ì(砾)石 闪shu ò(烁) (5)⎩⎪⎨⎪⎧ chu ǎi (揣)测zhu ì(惴)栗(6)⎩⎪⎨⎪⎧ 山zh ài (寨)比s ài (赛) (7)⎩⎪⎨⎪⎧ mi ǎo (渺)茫 缥mi ǎo (缈) (8)⎩⎪⎨⎪⎧ 屯k ěn (垦)诚k ěn (恳) (9)⎩⎪⎨⎪⎧ zh ǎ(眨)眼 bi ǎn (贬)值 (10)⎩⎪⎨⎪⎧清x ī(晰)x ī(淅)沥 三、词语辨析1.收容·收留2.激荡·动荡人物,要装进或浪漫或慷慨或激荡或悲壮的故事和传说。
【高中散文阅读】张承志高中散文《汉家寨》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张承志高中散文《汉家寨》阅读答案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张承志高中散文《韩家寨》阅读答案韩家寨张承志只有一缕烟悲伤地升起,突然我觉得所谓的“沙漠中孤独的烟”并没有写下一种残忍。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回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好像这就是我生活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太阳仍在肆虐,眼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
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眩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似乎有几户人家住在几栋破旧的泥房子里。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阔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铁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恐怖的三个方向都像是暗示。
我只敢环顾四周,再也不敢催促马蹄朝那些入口走去。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沉默了许久,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转过身来,有个男人盯着我看,站在左右两边两座泥房子的门口。
一个是老人,另一个是七八岁的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小女孩一动不动。
不知什么原因,她一直盯着我看。
她的眼睛又黑又亮——多年后,我一直认为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
《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
坚守:苍莽深处的一抹红——张承志《汉家寨》赏析

坚守:苍莽深处的一抹红——张承志《汉家寨》赏析佘蜀强张承志,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其作品有着独特的精神魅力与文学质感。
他,奔走于祖国的北方,蒙古高原、天山脚下、戈壁荒漠,在每一块炙热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同样炙热的思想与文字。
有人曾说:“张承志,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以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
”《汉家寨》,便是一篇关乎“熔铸”的文章,亦是一篇关乎“坚守”的篇章。
《汉家寨》,全文充满着强烈的对比。
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死寂与汉家寨的坚守之间的对比。
统观全文,我们会被一种强烈的自然环境的力度所征服。
“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这样精妙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有侧面描写,有正面描写,有形象比喻,有大笔勾勒,有色泽观摩,有形态刻画。
可以说,文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在作者多方位的笔触观照下,将一种荒凉孤寂的力度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中。
在这样一种阔大的自然背景中,任何人迹的存在都成为了一种多余。
然而,“孤零零”的“汉家寨”,坚韧而鲜活地映入作者的眼帘,这就形成了全文第一层次的对比:死寂与坚守。
其次,是汉家寨人的失语与我独语之间的对比。
细细品味全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奇特的留白。
“我”与汉家寨中的那位老人和小女孩见面之后,理应出现大段的人物交流对话。
然而,文中,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显性的交流隐蔽起来,只留下单一的动作刻画,“我只敢张望”“他们痴痴盯着我”“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只要留意,这样的话语,在文中我们可以找到多处。
“我”,只能近乎一个人独自思考、交流;汉家寨人,似乎已经被决绝的环境同化为了一个个同样决绝的生命个体,没有过多的交流,没有过多的期望,只有对生命原始意义的保留与驻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家寨》赏析
教学目的: 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
所见:令人恐怖的死寂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所见:大漠孤烟: “怅怅”“异域”黑戈壁:“可怕”“绝地”破泥屋:“几间”
老人:“微微”摇头不动“无言”小女孩:“一动不动”“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
▲环境描写: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
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
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坚守着什么”
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
在这样的一块绝地,他们竟然能一代代地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道德,在寂寞孤独
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我们要坚守住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文化传统中那些精粹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民族的灵魂。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者颂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锺。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
“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
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
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
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
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
“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
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
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
“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
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
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其实不然。
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
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
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
”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
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
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
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
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
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