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中的经典工具,它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是针灸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和解析。
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经络、穴位、操作、灸法、禁忌”。
下面对每个方面进行详解:
1.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系统,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间交流和调节的通道。
针灸学必背歌诀中要求学习者熟悉十四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包括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络。
2.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位置,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牢记主要穴位的名称、位置和特点,如“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关”等。
3. 操作:操作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提、转、捻等动作。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各种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插针宜快、提针宜慢、针刺有气则留针”等。
4. 灸法:灸法是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燃烧艾草等物热熏或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技巧,如“直接灸、缓灸、艾绒灸”等。
5. 禁忌:禁忌是指针灸治疗中需要避免的情况,如禁忌病症、禁忌部位等。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常见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其
内容对于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2

【终始】1.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和运用、针刺反应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下感应。
《灵枢注证发微》注:“盖邪气之来,其针下必紧而疾;谷气之来,其针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验者也。
”针刺反应分两类:一类出现于由浅入深的针刺过程中,认为不属针刺治疗效应,故称为“邪气”;一类出现于刺至一定深度或当刺的深度时,认为是针刺产生治疗效应的表现,故称为“谷气”。
2.针穴主治范围、选穴原则与方法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3.病分阴阳,治有不同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
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四时气】1.灸刺之法,必合四时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得气穴为定:得,彼此契合之意;气穴,指腧穴;定,宝。
2. 着痹、骨为干、肠中不便、疠风治法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疠风:麻风病方食:孙鼎宜曰此为“食以所宜之食”,适宜病情的普通食物(不吃油腻助湿生痰的食物)3.腹中常鸣治法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寒热病】1.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治疗和预后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
针灸学 歌诀

针灸学歌诀
针灸必背歌诀如下:
五输穴歌:
肺经少商鱼际衔,太渊经渠尺泽连。
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间阳溪曲池章。
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续,后溪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乐,大陵间使连曲泽。
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匀。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泉。
针灸的原理:
第一:疏通经络。
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八个奇经八脉,它主要是疏通经络,经络不通畅就容易引起各种疼痛、不舒服。
第二:调整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处于正常的状态。
第三:扶正祛邪,通过针灸可以扶正气、祛邪气,而达到有病治
病,无病防病的目的。
所以针灸主要有三大原理,能够治疗365种以上的疾病。
它在治疗疾病时,既能够做主角也能够做配角,就是内、外、妇、儿各种疾病,它都能够介入进行治疗。
当然有些它是起主要作用,有些是起辅助的作用。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1. 《穴位分布口诀》一背头面五官穴,睛明攒竹丝竹空。
二记上肢手上穴,合谷曲池肩髃中。
三想下肢脚上穴,足三里和三阴通。
四忆胸腹穴位多,膻中中脘气海逢。
五思腰背穴位密,肾俞命门大肠俞。
六念四肢关节处,环跳阳陵阴陵谷。
七记特殊穴位妙,人中涌泉百会好。
八背经络走向线,手三阴来手三阳。
九记穴位功效奇,止痛安神与调气。
十要反复多温习,针灸知识心中记。
2. 《针灸手法口诀》一针轻刺像蚊虫,慢慢推进不疼痛。
二提微微向上抽,感觉针下轻且松。
三捻左右旋转动,如同螺丝慢慢攻。
四插深深往里送,谨慎小心莫匆匆。
五捣如同鸡啄米,快速轻点有作用。
六刮针柄轻轻划,好似竹枝把风刮。
七弹针尾轻轻弹,微微震动经络欢。
八摇针体左右摆,好似小船水中来。
九飞进出针速度快,眨眼之间穴位在。
十留留针时间要恰当,病情不同细思量。
3. 《经络走向口诀》一手太阴肺经走,从胸走向手外头。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行至头面中。
三足阳明胃经忙,头面一直到足旁。
四足太阴脾经行,从足走向腹内停。
五手少阴心经连,从胸走向手下端。
六手太阳小肠经,从手通往头侧迎。
七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经脉成。
八足少阴肾经通,从足行至胸当中。
九手厥阴心包经,从胸到手路途定。
十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行至头侧情。
4. 《穴位定位口诀》一找眉间印堂穴,两眉之间很明确。
二寻鼻翼外迎香,鼻旁五分记心房。
三定耳屏前听宫,张口凹陷在其中。
四察手腕太渊处,桡侧横纹脉搏抚。
五测膝盖外犊鼻,屈膝就能找得齐。
六量外踝尖申脉,轻松定位不费猜。
七探肚脐下关元,四指距离正中边。
八寻肘横纹曲池,屈肘骨头外凸起。
九观背部大椎突,低头最高骨节处。
十认内踝尖照海,凹陷之中把它待。
5. 《常见病症针灸口诀》一遇感冒针灸帮,风池大椎合谷良。
二有头痛寻太阳,印堂百会效果强。
三患咳嗽肺俞用,列缺膻中止咳功。
四逢胃痛选中脘,足三里穴疼痛缓。
五遇失眠针神门,三阴交和安眠寻。
针灸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考试重点)

1循经取穴: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针罐: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 5-10 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作用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规定人体各部折算长度与宽度并定出分寸,以此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方法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跷脉的总称 前后配穴法:是以躯干前后部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为标准来定取穴的方法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和部位的腧穴 正经:即十二经脉,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髀枢:股骨大转子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得气:亦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天灸:属自然发泡疗法,是用刺激性较强的中药敷贴穴位后促使发泡的一种疗法 蛇丹: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逆灸: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保健灸法,即无病施灸之意 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有胸、腹、头、胫四气街 目系:指眼球后方与脑相联系的组织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休息痢:痢疾久延不愈,时作日止,时轻时重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原穴:是脏腑原穴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十二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阿是穴: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作为针灸部位 角法:拔罐法的古称 壮:指艾炷灸的数量单位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运针:亦称行针,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季肋:即11肋端 锋针:三菱针的古称 横骨:耻骨联合哮喘:喉间痰鸣音作响为哮,呼吸困难为喘,二者病因病机相似且常伴发,故合成哮喘 十五络脉: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癃闭:小便点滴而下,病势缓者为癃,小便点滴不下,病势急迫者为闭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离入出合的别行部位,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热则疾之:邪热偏盛,针刺治疗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泄其邪热 下合穴:指手足三阳的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 押手:配合刺手进针及实行一些辅助手法的手寒则留之:即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横指同身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刺手:针刺操作时,持针的手试述捻转补泻法中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腧穴的定位方法,以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为例说明之骨度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各部的骨骼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而定取穴位的方法。
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页内容

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页内容摘要:1.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的主要内容概述2.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针灸的实际应用和疗效4.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正文: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独特,临床应用广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本文将根据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的内容,对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际应用及未来发展进行阐述。
一、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的主要内容概述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其中,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经络、腧穴以及针灸方法,同时,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二、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基本概念包括经络、腧穴、针灸等。
1.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具有联系脏腑、沟通上下、传导感应、调节阴阳等功能。
2.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等功能,是针灸治疗的作用点。
3.针灸:是利用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腧穴,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理论,通过调整经络、腧穴气血运行,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针灸的实际应用和疗效针灸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其疗效明显,且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针灸学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针灸学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另一方面,针灸学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新针灸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康复一班整理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的作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分为:经穴(十二经脉、任脉、督脉上的腧穴),奇穴和阿是穴。
(分类及概念)腧穴常用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定位法。
(各自的概念及骨度分寸法的一些常用骨度分寸)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各自的概念及应用)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五、刺法的概念和分类: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与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六、毫针刺法1、提插捻转的补泻:(基本操作方法的描述)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中医针灸学必背歌诀

中医针灸学必背歌诀
1.阳旦必治病,阴旦必调理。
2. 手太阳起、足太阳落,表里合治疗感冒。
3. 手少阳起、足少阳落,颈项痛症效果好。
4. 手阳明起、足阳明落,治疗便秘效果佳。
5. 手太阴起、足太阴落,治疗脾胃气虚。
6. 手少阴起、足少阴落,治疗肾虚等病。
7. 天柱、命门足太阳,治疗腰痛效果良好。
8. 风池、肺俞手太阳,治疗感冒效果佳。
9. 加味足三里,可治疗多种疾病。
10. 青脉手太阴,治疗心悸效果显著。
11. 直肠、关元、气海,治疗脾胃气虚效果好。
12. 肾俞、命门、大椎,治疗男性疾病效果显著。
13. 风池、肩井、肺俞,治疗咳嗽效果显著。
14. 委中、三阴交、足三里,治疗月经不调效果佳。
15. 神阙、中脘、关元,治疗消化不良效果显著。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一、经脉循行原文
肺经手太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
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经手阳明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胃经足阳明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
出其端。
脾经足太阴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1
心经手少阴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9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
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经手太阳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经足太阳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肾经足少阴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
心包经手厥阴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
出其端。
三焦经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经足少阳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肝经足厥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
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 3
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二、特定穴歌诀
六十六穴歌(五输穴、原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经、合的顺序排列,阳经按井、荥、输、原、经、*(本歌穴位阴经按井、荥、输(即原)合的顺序排列)。
络穴肺大列缺与偏历,胃脾丰隆公孙继,心小通里与支正,膀肾飞扬大钟齐,
心包三焦内外关,胆肝光明蠡沟传,仁督鸠尾与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完。
郄穴脾胃地机与梁丘,心小阴郄养老谋,肾膀水泉和金门,包焦郄门会宗求,,筑宾阳交维莫丢。
肝胆中都并外丘,肺大孔最伴温溜,交信跗阳通二蹻
背俞穴背部俞穴要牢记,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十四肾俞隔大肠,十八十九肠脬瞧。
募穴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血会膈俞气膻中,骨会大杼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4
三、小重点总结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4、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6、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7、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
2)、清热温寒
3)、治病求本
4)、三因制宜
8、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
3)、扶正祛邪
9、间接灸的作用:
1)、隔姜灸: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2)、隔蒜灸:清热解毒,杀虫
3)、隔盐灸:回阳,救逆,固脱,止痛 4)、隔附子饼灸:温补肾阳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