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

合集下载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古今小楷大全

古今小楷大全

古今小楷大全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赵孟頫赵子昂小楷《道德经》(墨迹、刻本清晰版)(23934)
·明代王宠小楷临《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像赞》(5604) ·明代张适小楷《周上卿传》(1816)
·明代谢缙《永乐大典》手抄卷(18167)
·成亲王永瑆小楷书《杂体诗册》高清版(3750)
·祝允明《赤壁赋小楷》(3639)
·文征明《落花诗册》(7064)
·文征明小楷《千字文》(7071)
·郑板桥小楷册(2483)
·钟绍京小楷《灵飞经》(13051)
·(东晋)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7822)
·(东晋)王羲之小楷佛遗教经(10362)
·(东晋)王羲之小楷黄庭经(5151)
·(东晋)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宋刻本(11142)
·(东晋)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二拓本(5226)
·(三国_魏)钟繇贺捷表(3442)
·(西晋)陆机小楷辩亡论二首(3707)
·(唐)柳公权小楷九嶷山赋(9172)
·(唐)柳公权小楷太上老君常清静经(3933)
·(唐)欧阳询小楷九歌六首(10521)。

李雪梅老师谈《孝女曹娥碑》的学习

李雪梅老师谈《孝女曹娥碑》的学习

李雪梅老师谈《孝女曹娥碑》的学习快速绕过误区,这里有精通小楷的最佳捷径!权权墨池 2018-08-16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单从小楷临习方面去讲,要写好小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曹娥碑》通篇气息自然古朴、结字疏散灵活、大小错落,摆布纵密横疏。

运笔上小动作少,笔画随笔运行自然生成。

《曹娥碑》隶意未除尽,但正是在这规范意识形成之初存在的不完善,更让大家觉得它自然、纯朴、生动、韵味无穷。

《曹娥碑》算是我们学习魏晋小楷的经典法帖之一。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即使是有一定的中楷基础或者写过魏晋小楷的学员们,在临帖时也会进入一些不必要的误区。

想学习好小楷,要针对自身找到学习的侧重点,一步一步的踏实临习才能最终掌握小楷的精道之处。

其实无论临习什么帖,都不能抄帖,每个帖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和书写笔调,先要去读帖。

而且要深入读帖——读笔法、读字法、读气息、读章法。

【李雪梅导师《孝女曹娥碑》临摹】看看这几幅《孝女曹娥碑》的临帖,你是不是觉得她的技法从容自如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曹娥碑》的张力呢?这几幅都是墨池学院的李雪梅导师之作,李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

她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谈到《曹娥碑》的临习,李雪梅导师为大家深层次的进行了解读:从结体、布局上来看,《曹娥碑》字体偏扁,带有隶书结构特点,结体灵活多变。

捺写得较为开阔、在一些横画上写得特别舒展,整体结构看上去疏散大气。

它虽为小楷,但一点体会不到因字小带来的拘谨、憋屈感,通篇感觉大气浑厚。

在布局上,横向的空隙距离基本相等;纵向的空隙距离不等,有紧有松、字大小排列错落有致,因而每一纵行的字数不等。

这有行草书的特点,布局灵活自由。

章法特色每个人学习经典的取法不尽相同,对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也不一样,我们临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剔除我们笔下的习气,不断的临习不断的剔除置换,经典的元素置换的越多,我们笔下就越发有出处有古意。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

王羲之所有字帖,太珍贵了收藏起来!2017-10-14 20:07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释文孝女曹娥碑。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其先与周同祖[1],末胄[2]荒沉,爰来适居。

盱能抚节安歌[3],婆娑乐神[4]。

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5],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

经五日,抱父尸出。

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6],莫之有表。

度尚[7]设祭之诔[8],辞曰:伊惟孝女,晔晔之姿,偏其返而[9]。

令色孔仪[10],窈窕淑女,巧笑倩兮。

宜其家室[11],在洽之阳[12],待礼未施。

嗟丧慈父,彼苍伊何[13],无父孰怙[14]!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15]轻绝,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乍沉乍浮。

或泊州屿,或在中流。

或趋湍濑,或还波涛。

千夫失声,悼痛万余。

观者填道,云集路衢。

流泪掩涕,惊恸国都。

是以哀姜哭市[16],杞崩城隅[17]。

或有克面引镜[18],剺耳用刀[19]。

坐台待水[20],抱树而烧[21]。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

岂况[22]庶贱,露屋草茅。

不扶自直[23],不镂而雕[24]。

越梁过宋[25],比之有殊。

哀此贞厉,千载不渝。

呜呼哀哉!乱[26]曰:铭勒金石,质之乾坤。

岁数历祀,丘墓起坟。

光于后土,显昭天人。

生贱死贵,义之利门[27]。

何怅华落,飘零早分。

葩艳窈窕,永世配神[28]。

若尧二女,为湘夫人。

时效仿佛,已招[29]后昆。

汉议郎蔡雍[30]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

雍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韲臼。

”[31]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叵。

”[32]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注释[1] 与周同祖,曹姓始祖为曹叔振铎,是周文王之子。

[2] 末胄,子孙后裔。

[3] 安,通“按”。

抚节按歌,随着节拍唱歌。

[4] 婆娑乐神,巫师迎神时作舞蹈,舞姿婆娑,取悦于神。

[5] 伍君,即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等事,被赐死,投尸江中。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王羲之字帖⼀帖尽览(收藏)个⼈图书馆⼆〇⼆⼀年五⽉王羲之所有字帖,⼀帖尽览(收藏)名家天地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属⼭东临沂),居会稽⼭阴(浙江绍兴)。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称“王右军”。

他出⾝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岁时经⽗亲传授笔法论,“语以⼤纲,即有所悟”。

他⼩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的⾼度。

与两汉、西晋相⽐,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书遒劲⾃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引⼊⼀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曾留下形形⾊⾊的传说,有的甚⾄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草书⼜被世⼈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七帖》、⼩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孙。

其⼦⽞之,善草书;凝之,⼯草⾪;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书;焕之,善⾏草书;献之,则称“⼩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凝、操、徽、涣之四⼦书,与⼦敬书俱传,皆得家范,⽽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一、钟繇《荐季直表》推荐理由:《荐季直表》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

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钟繇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所崇敬的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据说钟繇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但是钟繇写得最好的是楷书,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

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荐季直表》局部二、钟繇《宣示表》推荐理由:《宣示表》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传说王导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后来又将它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宣示表》局部三、王羲之《乐毅论》推荐理由:如果说三国时期钟繇的小楷是楷书的萌芽期,那么到晋代王羲之的《乐毅论》,楷书就已经到了成熟期,《乐毅论》笔笔精到,无一笔含糊,楷法成熟,释智永认为《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据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与《乐毅论》。

当年唐太宗还将最初的《乐毅论》摹拓分别赐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摹本的传布范围也只限于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世人罕见其貌。

王羲之小楷书法作品《乐毅论》局部四、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推荐理由:《曹娥碑》结体取扁势,与传为王羲之的其他小楷书法作品相比,这块碑的笔画更为舒展,表现在作为主笔的横画和捺画上更为明显,隶书笔意暗存于笔画与结体之间。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颂扬曹娥的孝行而立的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