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文言文知识点归类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1、贰

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左右)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何许人,何处人)

4、阙

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②què城楼城阙。③quē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④quē通“缺”

5、微

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 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见微知著(成语) 微访(暗中查访)

6、敝

①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敝帚自珍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哪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

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

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

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词类活用】

①晋军(于)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增强实力,削弱实力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作动词,疆界。

【通假字】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②共其乏困共通供,提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智慧,明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主人)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⑨子亦有(何)不利焉省略句

荆轲刺秦王

【重点虚词】

〖因〗

①趁机: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③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④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⑤趁机:沛公如厕,因招樊哙出⑥顺着,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⑦沿袭、继承:蒙故业,因遗策⑧借助,依仗:因人之力而弊之

⑨根据,依据:因人施教⑩又…引导,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

〖乃〗

①于是: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收樊於期之首。②才:臣乃得以报太子。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就、于是:乃请荆卿曰樊於期乃前曰。乃为装遣荆轲。

④至:乃今得闻教。⑤竟然:而乃以手共搏之

⑥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⑦乃尔:这样

〖为〗

③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成为:皆为龙虎,成五采。

③替、做,谋划:谁为大王为此计。④敬酒,祝: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⑤对,对付:君王为人不忍⑥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⑧疑问语气词,呢,何辞为?

⑨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⑩作为,当作:军中无以为乐。

【通假字】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②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③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双手托着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惊

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⑥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⑦秦武阳奉地图函奉通捧

⑧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露出

⑩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11)乃朝服,设九宾宾通傧,傧相【古今异义】

①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痛哭流泪今义:流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与物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窘困无出路今义:贫穷困难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用力掷今义:用手提起

⑤进兵北略地古义:抢夺,夺取今义:简略,有一点

⑥顾计不知所出耳古义:但是,只是今义:看守,照顾

⑦愿足下更虑之古义:重新,改变今义:时间单位,更加

⑧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露出一只手臂今义:袒护一方

⑨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卫士今义:中医

⑩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原谅今义:假托,托词

【词类活用】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作状,用匣子

②又前而为歌曰前——名作动,上前

③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认为…迟

⑤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知道,禀告

⑥箕踞以骂曰箕——名作状,像畚箕一样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动作名,信物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重点翻译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鸿门宴

【通假字】

1.距─拒,把守:距关,毋内诸侯

2.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3.要─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早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隔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座位:置之坐上。因击沛公鱼坐8.不—否,不者,若属将为所虏

【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劳苦功高: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古今异义词】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5.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一词多义】

1.谢

①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辞谢:乃令张良留谢。

2.辞

①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②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讲究、计较:大礼不辞小让

3.故

①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②因此:故听之

③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且

①将:且为之奈何?②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 胜

①尽:刑人如恐不胜②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杓

6. 之

①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代词,这:为之奈何?

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7. 去

①距离:相去四十里。②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 于

①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比:长于臣。

③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11.间

①抄小路:道芷阳间行②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②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③不可不语(告诉,动词)。④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⑤籍(登记,动词)吏民。⑥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⑦刑(处罚,动词)人如恐不胜。⑧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使动〗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称王,使动)。②臣活之(使……活,使动)。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使……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②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客何为者?(何为─为何)②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③沛公安在?(安在─在安)④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亚父者,范增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省略句〗

①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②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③将军战(省略“于”)河北④加彘肩(省略“于其”)

【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固定句式】

①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②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是最隆重的礼节。

【必修二】《兰亭集序》

一、一词多义

(一)之

(1)动词,例:所之既倦。(2)代词,例:以之兴怀。(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

(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例:一觞一咏

三、词类活用

(1)少长咸集:(2)映带左右:(3)齐彭殇为妄作: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固知一生死为虚诞:(6)足以极视听之娱:

四、通假

(1)虽趣舍万殊(2)亦由今之视昔(3)或悟言一室之内

五、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如:列坐其次今义:然后就

【斯文】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引以为流觞曲水(3)映带左右

(4)悟言一室之内(5)不能喻之于怀(6)亦将有感于斯文(7)当其欣于所遇(8)虽无管弦之盛

【本课成语】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游目骋怀

《赤壁赋》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凌万顷之茫然

(四)一词多义

1、望:(1)七月之望(2)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1)扣舷而歌(2)歌曰(3)倚歌而和之

3、如:(1)纵一苇之所如(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然:(1)其声呜呜然(2)何为其然也

5、长:(1)抱明月而长终(2)而卒莫消长也

6、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托遗响于悲风

7、而:(1)羽化而登仙(2)扣舷而歌(3)倚歌而和之

(4)正襟危坐而问之(5)侣鱼虾而友麋鹿(6)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7)耳得之而为声

8、之:(1)凌万顷之茫然(2)扣舷而歌之(3)倚歌而和之(4)哀吾生之须臾

9、其:(1)而不知其所止(2)其声呜呜然(3)何为其然也(4)方其破荆州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9、渺渺兮予怀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1)七月既望(2)白露横江(3)纵一苇之所如(4)凌万顷之茫然(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渺渺兮予怀(7)倚歌而和之(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9)正襟危坐(10)方其破荆州(11)固一世之雄也(12)哀吾生之须臾(13)知不可乎骤得(1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五、重点句子翻译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2. 有泉侧出。侧:从旁边

3.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4.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使……穷尽

5.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6.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7.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使……尽

8.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遥远的地方

9.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使……错,弄错(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文言句式: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六)多义词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2. 道

①有碑仆道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④何可胜道也哉⑤策之不以其道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文过饰非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 其

?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⑴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⑵盖其又深。⑶则其至又加少矣。⑷既其出。

⑸则或咎其欲出者。⑹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⑻其孰能讥之乎?⑼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一、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二、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三、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5)“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6)“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7)“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8)“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10)“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4)“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5)“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一、古文化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

2、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缪通缭,萦绕

三、古今异义:

1、望:古——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今——希望、渴望

2、如:古——往,去今——如同、像

3、是:古——代词,这今——判断词

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容貌漂亮的女子

5、斗牛:古——星宿名今——一种体育活动或游戏

四、一词多义:

1、而:①表转折例:虽一毫而莫取②表承接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③表修饰例:客喜而笑

2、下:①名词,下面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动词,攻占例:下江陵

3、方:①名词,地方例:望美人兮天一方②副词,正当例:方其破荆州

4、然:①仿声词词尾,……的样子例:其声呜呜然②代词,这样例:何为其然也

5、乎:①介词,相当“于”例:郁乎苍苍②语气助词例:困于周郎者乎

6、之:①助词“的”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②代词,大自然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③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不知东方之既白

7、如:①介词,像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②动词,往例:纵一苇之所如

8、望:①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例:七月既望②动词,眺望,远望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歌

3、桂棹兮兰桨:桂、兰——名作状,用桂树,用木兰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7、下江陵:下——名作动,占领、攻下

8、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向东进发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必修三】

一:通假字

1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蜀道难)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头发花白(寡人之于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寡人之于国)

4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国)

5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劝学)

6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劝学)

7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劝学)

8合从缔交从同纵,合纵,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策略(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过秦论)

10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过秦论)

11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过秦论)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师说)

1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师说)

二:特殊句式

蜀道难: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宾结构后置)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

3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

4雄飞雌从饶林间(省略)

5有闻子规啼夜月(省略)

寡人之于国

1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2非我也,岁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3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4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介宾结构后置)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结构后置)

6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

劝学

1君子生非异也(也,表判断,非也,表否定判)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几(介宾结构后置)

4善假于物也(介宾结构后置)

5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过秦论

1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2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

3威震四海(省略)

4身死人手(省略)

5委名下吏(省略)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句读知不知,或之不解(宾语前置)

4耻学于师(介宾结构后置)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结构后置)

三:词类活用

蜀道难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昌咨嗟(名词作状语)

5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

琵琶行

1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作动词)

寡人之于国也

1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

2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作动词)

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

4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作动词)

6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

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

劝学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动用法)

5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

过秦论

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

2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

4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

5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

8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动用法)

师说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

3师道之不传久矣(名词作动词)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形容词作名词)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意动用法)

7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

8不耻相师(意动用法)

【必修四】

一.通假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与不:不(fǒu),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

精思傅会:傅,同“附”。

员径八尺:员。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

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

《张衡传》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秦御史前书曰:上前。

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

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苏武传》

天雨雪:雨,下。

羝乳乃得归: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网,结网。

檠弓弩:檠,矫正。

杖汉节牧羊:杖,柱着。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

爵通侯:爵,封爵位。

《张衡传》

皆共目之:目,使眼色。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苏武传》

兄弟亲近:亲近,亲近之臣。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3、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苏武传》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归璧于赵:归,使...回去。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

《苏武传》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请毕今日之驩:毕,使……完毕。

胜、惠共止之:止,使……止,阻止。

4、意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苏武传》

单于壮其节:壮,认为……壮烈。

《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宣言曰:宣言,扬言。

《苏武传》

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张衡传》

举孝廉不行:不行,没有去。

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苏武传》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肯定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2、被动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苏武传》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少以父任:任,被任职。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

3、变式句(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

《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信义所见安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以何复加?

何以过陵?以何过陵?

《张衡传》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拜送书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

《张衡传》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苏武传》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五、成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非常详细)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 第一章 三角函数 2、象限的角:在直角坐标系内,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x 轴的非负 半轴重合,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叫做轴线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36036090,k k k αα?<

弧长公式:r l ||α= ;扇形面积:2|| 121r lr S α=== 5、三角函数: (1)定义:①设α是一个任意角,那么v 叫做α的正弦,记作sin α,即sin α= 弦,记作cos α,即cos α=u ; 当α做α的正切,记作tan α, 即tan α=u v . ②设α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α是(),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 OP r ==>则sin y r α=,cos x r α=,()tan 0y x x α=≠ (2)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口 诀:第一象限全为正; 二正三切四余弦.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x y + + _ _ O x y + + _ _ O x y + + _ _ O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燭之武退秦師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罷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悅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倉猝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環繞,圍繞 6.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鴻門宴 1.距關“距”通“拒”把守 2.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3.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6.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7.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進入,使動,使……進入 9.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の主人 今義:一般引申為宴客の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の人 今義:出門所攜帶の(裝有衣物,食品等の)包裹,箱子等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夫fú,那個人 今義:夫fū,多用於外交場合,尊稱一般人妻子 荊軻刺秦王 士皆垂淚涕泣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提:古義:擊今義:用手拾起

股:古義:小腿今義:量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處境困難,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至陛下 陛下:古義:殿前臺階の下面今義:大王,皇上,皇帝 左右既前 左右:古義:大臣今義:方位名詞 願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 諸郎中執兵 郎中:古義:宮廷の侍衛今義:稱中醫醫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探路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一方 鴻門宴 範增說項羽曰 說:古義:勸說、勸告今義:說話 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古義:指崤山之東今義:山東省 相去四十裏。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約為婚姻 婚姻:古義:結成親家今義:結婚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古義:……の原因今義:表因果關系の連詞 秦時與臣遊 遊:古義:交往今義:遊玩、遊覽 四人持劍盾步走 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再拜獻大王足下 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非常:古義:意外の變故今義:太、很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河北省、河南省特殊句式 燭之武退秦師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辭之 2.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3.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二)介賓後置 1. 以其無禮於晉(以其晉無禮)

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梳理 1

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梳理 一、角的概念的推广 ●任意角的概念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正角、负角、零角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成的角叫做正角,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做负角, 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所成的叫做零角。 可见,正确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关键是看射线旋转的方向是逆时针、顺时针还是没有转动。 ●象限角、轴线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时,那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终边的端点除外),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时,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叫做轴线角。 ●终边相同角 ?360°,k∈α+kZ},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集合S={β|β= 所有与角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二、弧度制 ●角度定义制 1为一度的角,记做1°,规定周角的360这种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角度制为60进制。 ●弧度制定义 1、长度等于半径的弧度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1弧度记做1rad。 2、根据圆心角定理,对于任意一个圆心角α,它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与半径的大小无关,而是一个仅与角α有关的常数,故可以取为度量标准。 ●弧度数 一般地,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如果l?α||。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的圆的圆心角半径为rα所对的弧的长为l,那么,角rα的正负 由角的终边的旋转方向决定,逆时针方向为正,顺时针方向为负。α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αα的终边上任意点P的坐标是(x,y设)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它与原点的距离r 22?y?x0?r),那么( yy??sin?sinα。1 叫做的正弦,记做,即、比值rr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大全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像梦一般地, 彷徨在悠长、悠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 我希望逢着一枝丁香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她是有到了颓圮的篱墙, 丁香一样的颜色,走尽这雨巷。 丁香一样的芬芳,在雨的哀曲里, 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散了她的芬芳, 哀怨又彷徨;消散了,甚至她的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 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惆怅。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独自

像我一样地彷徨在悠长、悠长 默默彳亍着又寂寥的雨巷, 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希望飘过 她默默地走近,一个丁香一样地 走近,又投出结着愁怨的姑娘。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

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 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 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 指给大王看。”秦王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 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

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 知识点归纳 第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一:角的概念:角的定义,角的三要素,角的分类(正角、负角、零角和象限角),正确理解角,与角终边 相同的角的集合 } {|2,k k z ββπα=+∈ ,弧度制,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弧长l r α=、扇形面积2 112 2 s lr r α==, 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任意角α的终边上任意取一点p 的坐标是(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22 r x y =+(r>0),那么角α的正弦r y a =sin 、余弦r x a =cos 、正切x y a =tan ,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三: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与诱导公式: 1.平方关系: 22 sin cos 1αα+= 2. 商数关系: sin tan cos α αα = 3.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 正弦 | 余弦 [ 正切 < 第二、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 基础知识:1、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 1-1y=sinx -3π2 -5π2 -7π2 7π2 5π2 3π2 π2 -π2 -4π-3π -2π4π 3π 2π π -π o y x

2、熟练求函数sin()y A x ω?=+的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对称轴、对称中心等 ,会用五点法作 sin()y A x ω?=+简图:五点分别为: 、 、 、 、 。 3、图象的基本变换:相位变换:sin sin()y x y x ?=?=+ 周期变换:sin()sin()y x y x ?ω?=+?=+ 振幅变换:sin()sin()y x y A x ω?ω?=+?=+ 4、求函数 sin()y A x ω?=+的解析式:即求A 由最值确定,ω有周期确定,φ有特殊点确定。 基础练习: / 1、tan(600)-= . sin 225?= 。 2、已知扇形AOB 的周长是6cm ,该圆心角是1弧度,则扇形的面积= cm 2. 3、设a <0,角α的终边经过点P (-3a ,4a ),那么sin α+2cos α的值等于 4 、函数 y =的定义域是_____ __ 5、 的结果是 。 6、函数x y 2sin 3=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3 x 2sin(3y π -=的图象-------( ) (A )向左平移个6π单位 (B )向右平移个6π单位(C )向左平移个3π单位 (D )向右平移个3 π 单位 7、已知0tan ,0sin ><θθ,那么θ是 。 8.已知点P (tan α,cos α)在第三象限,则角α的终边在 9、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为π,且图象关于直线3 π = x 对称的是( ) 》 A .sin(2)3π=-y x B.sin(2)6π=-y x C.sin(2)6π=+y x D.sin()23 π=+x y 10、下列函数中,周期为π的偶函数是( ) A.cos y x = B.sin 2y x = C. tan y x = D. sin(2)2 y x π =+ 解答题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第一类型:1、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 (-4,3),求) 2 9sin()211cos() sin()2cos(απαπαπαπ +---+的值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