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128学 分:8.0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理环境。

3.问题地理环境包括的三种环境及其含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海洋性气候
• 一、定义: • 海洋邻近区域的气候。 •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 。 • 包括海 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 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
第五节
海洋性气候
• 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1、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 至观测不到日变化。秋季暖于春季。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 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3、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 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 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 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 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环流在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输送和平 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在地球大气系中,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 射能要多于高纬度地区,为保持全球能量 平衡,必须有能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 地区输送。 • 近年来,估计结果认为热量输送是海洋与 大气各承担一半。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 海洋对热量的径向输送 低纬度(热量多 ) • 低纬度
第六节
• • • • • •
海洋异常
1、南方涛动 2、沃克环流 3、厄尔尼诺现象 4、拉尼拉(La Nina) 5、赤道暖池 6、黑潮
南方涛动
英国数学家沃克爵士(Sir. Gilbert Walker )
气压跷跷板:热带东太平洋与热带东印度洋
海平面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南 方涛动现象。
夜晚陆风
海陆风的特点
• 海陆风:
• 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 • 垂直高度达1~2公里, • 周期为一昼夜。
第四节
大陆性气候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

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

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是指地球上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

这个平衡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气候系统主要接收来自太阳的能量。

太阳辐射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太空传递到地球上。

其中大部分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照射到地球表面,被陆地、海洋和大气层吸收。

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支持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

另外,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还吸收和储存了大量的太阳能量。

然而,地球也向宇宙传递能量。

这主要通过地球的辐射来实现。

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以辐射的形式向外界释放热量。

地球表面的辐射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释放,一部分由大气层吸收,一部分则逃逸到太空中。

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需要保持平衡,否则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输入的能量多于输出的能量,地球会变热,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相反,如果输出的能量多于输入的能量,地球会变冷,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这种情况下,地球可能会进入一个寒冷的气候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冰河时期。

为了维持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平衡,我们需要注意能源的使用和保护。

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转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全球变暖的风险。

此外,保护森林和海洋也能够帮助吸收和储存更多的能量,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平衡。

总而言之,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是地球气候稳定的基础。

只有保持能量的平衡,我们才能够维持一个适宜的气候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采取行动减少能源消耗,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现代气候学3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现代气候学3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ABCD面: 地球水平面
D1
A1
C1
B1
D Ah B

任意日地距离(一天)某个时刻、大气
上界、单位时间、地球水平面单位面积接收
到的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为:
I
I0
2
sinh
(J/m2s)
S为太阳在天球的位置 HH’为观测地地平圈, 弧SD太阳高度h AA′为天赤道 弧SB赤纬δ 球面角ZPS为时角ω 地理纬度Φ
主要辐射 3~120µm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天文辐射
1、天文辐射:大气上界与地球表面同心 球面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或者说不考虑大 气圈影响,地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称为天 文辐射。
2、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时,单位时 间、垂直投射到地球大气上界、单位面积 的太阳辐射能。 I01367W m 2
第一节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表面温 度6000K,中 心约为2万K。 太阳辐射最强 的波长为0.457µm, 称短波辐射。
50%
实线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光谱
虚线6000k黑体辐射光谱
7%
43%
主要辐射 0.15~0.76µm
50% 43%
7%
50%
大气约250K,大气辐射称长波辐射。 地面约300K,地面辐射称长波辐射。
③日照时间: 日出-日没的时间间隔
si n s ih sn i n c o c s o c s o
日出、日落时刻 sin h0
costg tg
日出时角 日落时角
可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φ>0,): 从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秋分δ >0,cosω0<0,
ω0 >90°(> 12小时),昼长夜短,夏至时, 昼最长夜最短。

第03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

第03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

3.8
³Á »ý ÑÒ
O¢¡ Si¢¡ Al¢¡ Feȵ
±ä ÖÊ ÑÒ µÈ
1.9Á¡ 1019
93
5
Õû ¸ö ×Ô È» ÎÞ »ú Îï Óë ÓÐ »ú Îï
µØ Àí ϵ ͳ
100
16
二、物质循环结构
一种是物质循环,一种是能量转化。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能量转化是物质 循环的动力基础,物质循环是能量转化得 以实现的保证。
大气圈与其它圈层的循环—在太阳能的作用 下,其它圈层的水体可以通过蒸腾和蒸发进 入大气层中。据计算,每年约有52km3的水 量进入大气层。
物质循环结构——大气循环
岩石圈进入大气圈的物质主要是尘埃(通过 风力、火山爆发和燃烧)。据估算全球每年 有50座左右的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排放数百 万吨的尘埃和火山灰等。
④ 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 间的转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
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岩石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六大要素及作用过程
一、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大气是自然地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最活跃的要素,在地理环境物质交换与能量 转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大气层中天 气系统的生成与消亡,发展与运动,是全球 气候的基础。
大气层是使生物免受有害辐射的保护层, 其所含气体还满足植物、动物维持生命的需 要。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气候要素
气候过程主要是通过气候模式来体现的。 目前常见的气候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GCM模式——典型的动力学模式 2. 能量平衡模式——出发点是气候系统 趋向能量平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熵模式——气候状态的定态,最小熵 交换只适用于这种状态,偏离定态,其假定 不能成立。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一、气候学的定义和重要性1. 定义:气候学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多个组成部分。

2. 重要性:气候对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规律,有助于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气候学的研究方法1. 观测:通过地面气象站、卫星、雷达等手段收集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

2. 模式模拟: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气候重建:通过地质、生物等手段,恢复过去气候状况,了解气候演变历史。

4. 气候情景预测:基于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和变化趋势。

三、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1. 大气圈:地球外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冰雪等,参与水循环,影响气候。

3. 冰冻圈:地球上的冰雪资源,包括冰川、冰盖、冻土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4. 陆地表面:地球表面的陆地,包括山地、平原、沙漠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5. 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体系,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参与碳循环、水循环等,影响气候。

四、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1. 太阳辐射: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包括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2. 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向外辐射能量,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3. 能量传输:大气圈、水圈等通过热量传递、水汽输送等过程,实现能量的传输和分配。

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1.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火山爆发、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气候波动。

2. 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现象。

4. 应对策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适应性措施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气候的威力》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气候的威力》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气候的威力》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气候研究的兴趣1.2 教学内容气候的定义和特征气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3 教学方法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气候的理解和经历展示气候影响案例:例如极端天气事件互动提问:让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的影响1.4 教学资源气候定义和特征的PPT演示气候影响案例的图片和视频1.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二章:气候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分析气候系统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气候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平衡和物质循环2.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系统对气候形成的影响2.4 教学资源气候系统组成和相互作用的PPT演示相关图表和数据:展示气候系统的作用2.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三章:气候变化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火山爆发等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3.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互动讨论: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原因的PPT演示相关数据和图表:展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证据3.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四章:气候变化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和挑战4.2 教学内容环境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社会影响: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等4.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和挑战4.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影响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4.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五章: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策略分析个人和社会的角色和行动5.2 教学内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源转型、节能减排等适应气候变化:灾害预防、生态系统保护等5.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策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个人和社会的角色和行动5.4 教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5.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六章:气候模型与预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模型的作用和原理分析气候模型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气候模型的类型和原理气候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气候模型预测的未来气候变化趋势6.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模型的作用和原理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模型在预测气候变化中的应用6.4 教学资源气候模型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气候模型在预测气候变化中的应用6.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七章: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挑战7.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挑战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恢复能力7.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挑战7.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实际影响7.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八章: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挑战8.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保护人类健康的方法和措施8.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挑战8.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实际影响8.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九章: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分析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挑战9.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国际合作的机制和协议:例如巴黎协定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挑战和前景9.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挑战9.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问题全球性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实际行动9.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十章:气候变化教育与公众参与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公众参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挑战10.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例如气候变化行动、社区参与等气候变化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挑战和前景10.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公众参与的作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变化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挑战和前景10.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教育重要性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公众参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实际行动10.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十一章:气候变化与农业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11.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降水变化、温度升高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例如调整种植时间、选择耐旱作物品种等11.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11.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实际案例11.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十二章:气候变化与经济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2.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损失、能源需求变化等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机遇:例如绿色产业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等12.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和机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2.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和机遇12.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十三章:气候变化与能源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分析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13.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例如化石能源的消耗、能源需求变化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13.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13.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对能源影响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实际行动和发展前景13.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十四章: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挑战14.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例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例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前景:例如政策制定、社会参与、技术创新等14.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前景14.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挑战14.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第十五章: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未来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分析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和策略15.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挑战:例如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等方面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例如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碳捕捉与封存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例如政策制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15.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解释气候变化的挑战和未来应对趋势与策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和策略15.4 教学资源气候变化挑战的PPT演示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策略15.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气候变化的定义、特征、影响因素、影响领域(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经济、农业、能源、可持续发展等)、应对措施和未来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l
A
地面
大阳高度 (h) 大气质量 数(m)
90 1
60
1.15
30
2.0
10
5.6
5
10.4
3
15.4
1
27.0
0
35.4

• 大气透明度
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常用透明系数表示 如果介质的光学性质是均匀的,
6633 N
北回归线
赤道
23 27 N
0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南回归线
南极圈
2327 S
6633S
地球的五带
第 一 节
地球公转示意图 为什么南北回归线都是23.5 °? 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0°或者90 ° ,会怎么样?
第 一 节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球水平面的夹角
D1 A1 B1 D C1
纬线和经线 纬线平面垂直于地轴,经线平面都通过地轴
经度和纬度

纬度: 一地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南北方向和角度 纬度是一种线面角,即本地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 纬度在本地经线上度量,南北纬各分90度。共180度 (-90°,90 ° ) 经度 本地子午面的东西方向和角距离


经度是两面角,本初子午面为起始面, 本地子午面为终面;
太阳赤纬又称赤纬角, 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h + - = 90°
sinh cos( ) sin sin cos cos cos
第 一 节
3)照射时间
• 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
经度通常在赤道上度量,东西经各分180度。 共360度 (-180 °,180 ° ),或者(0,360 ° )
经度和纬度 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 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交角。

地理坐标
一地的经度和纬度相结合,叫做该地的地理坐标 (x,y) (经度,纬度)
纬向(在同一纬度上) 例如“纬向速度”或者 “纬向风” u
z= 90 h
90
hp z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t
O
T’ T
已知:Z 、 A,求 δ、 t sinδ = sinφcosz – cosφsinzcosA cosδ sin t = sinzsinA cosδ cos t = cos zcosφ+sinzsinφcosA 已知: δ t,求 Z A cosz = sinφ sinδ + cosφcosδcos t sin z sinA = cosδsin t sin z cosA = -sinδcosφ+cosδsinφcost
取太阳常数为 1366 W/m2, 算出的日平均 日射值Q随纬 度和一年中各 天的分布。 阴影区为零日射 区。春分、夏至 秋分和冬至的位 置以实线给出, 太阳赤纬以虚线 绘出。
大气外界日射分布
1、由于地球每年一月份最接近太阳,因此南北半球日射 不对称,南半球大于北半球。 2、最大值出现在极点的夏至,因为极昼的缘故。 3、低纬年变化小于高纬,低纬年总量大于高纬。 4、日射随纬度变化,夏季小于冬季。
I 0T S 2D 2
(sin sin cos cos cos ) d

0
0
I0 m I0 m I 2 Pm sinh 2 Pm (sin sin cos cos cos ) D D
I 0T S 2 2D


0
0
P (sin sin cos cos cos ) d
I0 I0 I 2 sinh 2 (sin sin cos cos cos ) D D
0 sin sin cos cos cos0 cos0 tg tg
0 arccos( tg tg )
I0 ds 2 (sin sin cos cos cos ) dt D T dt dω T =1天 = 24h =86400s 2 I 0T 0ds 0 2D 2 (sin sin cos cos cos ) d
第三章 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3.1 太阳辐射 3.2 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 3.3 气候系统的辐射平衡
3.4 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
3.5 全球热量平衡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 • • 纬线: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球相割而成的圆 经线:南北线(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
:通过英国Greenwich(格林尼治)天文台的0°经线(1884年确定)。
太阳赤纬又称赤纬角, 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第 一 节
时角

的取值:
地方时中午12时:
向下午方向到地方时24时:
向180 = 180
= 180
0时
=90
6时
12时
=0
18时
24时
=90
=180
四、地平坐标系
基本圈:真地平 基本要素:地平纬圈
零地平 经圈
地平经圈
坐标:
地平纬度 h(地平高度) 地平经度A(方位角)
真地平
五、时角坐标系
基本圈:天赤道 基本要素:赤纬圈、
赤经圈(时圈)
坐标: 赤经度(时角)t 赤纬
Q’

XT=

QT = t
六 不同坐标之间的转换
Z的赤纬 P的地平 高度
I T o 0 极地在夏半年ω =π,在“夏至”收到的日辐射总量最大: S sin 23 . 5 2 =23.5 D I 0T 赤道上: =0,那么ω =π/2,春秋分时=0 : S D 2
0
0
极地最大的日辐射总量与赤道最大的日辐射总量的比值:π·sin23.5=1.25倍
书上P23 ③ 极地最大的日辐射总量与同时的赤道日辐射总量的比值:π·tg23.5=1.36倍
0 0
-ω0 为日出时间, ω0 为日落时间 大气上界,某一天,水平面单位面积接受的日辐射量:
I 0T S (0 sin sin cos cos sin 0 ) 2 D
(JM-2)
第 一 节
I0 I 2 (sin sin cos cos cos ) D I 0T S (0 sin sin cos cos sin 0 ) 2 D
dl m dz
引入均质大气高度H0和密度
0
dz
0
H0
dl dl m dz H
0 0
• 平面平行大气
I
h dz
h
dl
z dz
z
I +d I
dl dz sinh
dl 1 m (h>30 ) sinh dz dz
A1B1C1D1面: 垂直于太阳光线
ABCD面: 平行于地球水平面
C B

任意时刻,大气上界,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为:
I0 sinh 2 sinh I I0 D
(J/M2s)
第 一 节
赤纬

的取值变化于
2327 ~ 2327
冬至:
春分,秋分: 夏至:
23 27 0 23 27
经向(在同一经度上) 例如“经向速度”或者 “经向风” v
经线的间隔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第 一 节
太阳辐射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导致了地球出现了, 季节变化、日辐射总量的变化(日出、 日落时间的变化) 太阳常数
1)太阳光谱
2)日地距离
3)太阳辐射强度
I 0T 春秋分时:赤纬=0,那么ω =π/2,不同的纬度带: S cos 2 D I 0T 赤道上: =0,那么ω =π/2,不同的时间(季节): S cos 2 D I 0T 极地上: =±π/2 ,那么夏半年ω =π,冬半年ω =0: S sin 2 D
0 0 0 0
I
l dz
h 太阳高度角
dl
z dz
z
I +d I
dl dz sinh
k
地面 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质量削弱系数(m2g-1)
dI k dl I
0
从大气顶到Z高度积分,得
z dI I k dl z
l
I I 0 e 0
I 0 大气上界波长为
I
Z高度上波长为
k dl
的单色光辐射强度

的单色辐射强度
0 dl z dl
l

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介质的质量,称为光学路径
•大气质量(单位面积*光学路径):光在大气中经过一 ds 定长度倾斜路径到达地表面时, 其经历空间中所含大气 物质的质量
dl
•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 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太阳光谱
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oC, 其发出的能量基本为短波辐射
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
黄道(ecliptic)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12星座即黄道12宫,是占星学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的12个区域
第 一 节
太阳常数: 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 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 数值及单位:
(JM-2S-1)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天顶角即入射光线与当地天顶方向(地面法线)的夹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