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海派文学

合集下载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三十年代小说发展繁盛,随着大革命的失败,社会矛盾加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文学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增加,也刺激了以叙事为己任的小说的发展,小说在完成其重大的现代性转折之后,逐渐走向部分的整合。

此时期出现的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体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1)京派小说的创作风格30年代京派作家活跃于北方,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其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知识分子。

这个时期的京派作家承继“五四”时期“乡土文学”的传统,在表现中国农民的民族性格和南北方乡镇生活的解体上做出了开拓。

①京派小说家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都是对乡村世界的描绘。

而城市的描写,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②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并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京派小说继承了“五四”国民性主题,不断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呼唤,寻求回应。

③京派小说注重“回忆”,将回忆中逝去的美和眼前的现实进行对照,对平凡的人生、命运投入极大的兴趣和审美的眼光,使得美由绚烂归于平静无奇,归于自然调和。

(2)海派小说的创作风格①追求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海派小说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治性、社会性强烈的主流文学拉开距离。

张资平的海派X爱小说,是将创造社本来就有的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地媚俗化,他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不过逐渐消退,而为了商业目的,公式化地利用S情因素制造小说的恶俗的一。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在城市罪恶之中发现美,但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

海派文学一支笔已经伸进了新式饭店、赌窟、跑狗场等消费场所,可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因此显露出狂放颓荡,心理上也表现出扭曲变T。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

京派与海派小说在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方面也可形成鲜明的比较。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

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

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

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

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

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金钱世界,走的仍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然而,海派小说是不同于京派小说的,在地域上的分别上形成了这一流派。

因此,海派小说则也有别于京派小说。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

第十二章 京派与海派

第十二章  京派与海派

3、施蛰存:心理分析的能手
《梅雨之夕》:未完成的都市传奇。 通过小公务员和一少女的奇遇,写都市普通人渴望在 日常恒定的烦琐生活之外遇到奇迹的复杂心理。希望//失望。 我,公司职员,繁重劳动。步行。文监师路。公交。少 女。观察。送。幼时邻居少年恋人。苏州,对;姓刘,错。 忽然觉得妻站在柜台里用嫉妒的目光看着我。到地方,先生 谢谢请回吧。望着远了远了。人力车。撑伞、家里有那少 女。晚饭吃得很少。 整篇均为一种潜意识的流动,一种心理分析。
小说:
1、独特的湘西世界:
《萧萧》1930:描写边地乡村人淳朴而愚昧、韧性而 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滞的生活,表达对“原始”和 “现代”双重的看法。 原始:淳朴而愚昧、韧性而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 滞。 现代:自由而放纵、堕落。 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矛盾态度。
《边城》:
1934年,最有代表性作品。 极写湘西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同 时为这些美好事物随时光而流逝感到深深的悲悼和叹惜。 《边城》是一条美丽的感情的河流。《边城》是一座为 了悲悼美好事物的流逝而建立的美丽的坟墓。在这条河流 上,在这座边城里,有几个人物在活动。 翠翠、天保、傩送。
1、刘呐鸥:按照巴黎写上海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女性充分自由和 精神物质化的上海。
五月份的一个晴朗的下午,H,跑马场,一个二三 十岁左右、不知姓名的女人,五号马,兑奖。散步。吃 冰激凌。看电影。遇T。介绍。舞场。你不知道现代的爱 是在汽车的风里干的吗?我还没有与一个绅士在一起三 个小时以上呢,今天破例了。再见!哦?
《上海的狐步舞》:天堂性与地狱性兼具的上海。
鲜明对比,上层社会的荒淫、堕落、无耻,下层社会的 艰辛、苦命、挣扎。“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电影蒙太奇手法交错写了9个场面: a、枪杀(从上海西部林肯路写起);b、乱伦狂舞(官 僚阔老刘有德先生的别墅小洋房里,1932年新式马路新式小 轿里);c、苦役、残死(某建筑工地上);d、荒淫、享乐 (华东大饭店);e、街头娼妓(一个建筑物的阴影里,下等 妓院);f、被迫为娼(一个肮脏的小胡同里);g、饭店淫 乐(华懋饭店);h、拉车夫的辛酸(十二月的深夜);i、 失恋者的上海感慨(结束于黎明前的黄浦江畔)。

京派和海派

京派和海派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京派的基本风貌、特征: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文学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学之说,但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甚至有人将鲁迅、茅盾等人也归入海派。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这三种文学作一合论,会有助于在一个文学共同体内认识它们的对峙和互相穿透性.左翼文学是现代政治社会的产物,可由此寻觅百年来一切斗争的人们的精神解放、精神困境及其拯救的历程.京派的背景是"北平"文化社会,反映乡村中国在现代化冲击下保持自重并不断发生反观现代人性缺失的深长忧虑.海派自然来自于现代商业社会,表达新市民遭受物质文明正反两方面压迫的情景.而在表达民族国家理想、人民意识、社会批判精神方面,三种文学形态是贯通的.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复杂纠葛中,它们所获现代品格的重要方面是手执先锋性和大众性两端,既占
据现代文明植根之地,又留心不被本土封建保守主义所腐蚀。

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
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首先,我们来谈谈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注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

鲁迅的京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呐喊》这部作品了。

《呐喊》以其鲜明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呐喊》中,鲁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饥饿、贫困、压迫等,展现了京派文学的特点。

其次,我们来谈谈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是指以上海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注重对人性的探讨。

鲁迅的海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了。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海派文学的特点。

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中对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

在京派作品中,他以朴实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在海派作品中,他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种巧妙的运用,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既具有京派文学的真实感和批判精神,又具有海派文学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除了在文学风格上的巧妙运用,鲁迅在创作主题上也有所突破。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丑恶现象,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京派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海派文学强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探讨,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启蒙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也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京海之争的原因

京海之争的原因

京海之争的原因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派、海派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

22世纪37年代的“京海之争”是一场在当时颇受关注的文学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南北文学之间的潜在对立被公开化,提出了具有地域文学色彩的“京派”“海派”概念。

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北方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

作家们主要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凌淑华等,以及后起之秀林徽犬、萧乾、芦焚、汪曾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

海派文学特质:商业化、市俗化、现代性。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化形态。

物质性、消费性、娱乐性、文化先锋探索。

二者之所以有争论,主要是由于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引发的。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原文摘抄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原文摘抄

以下是《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原文摘抄:
1.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亦赖以糊口。

2. 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

3. 当初的京海之争,看作“龙虎斗”固然是错误,就是认为有一条官商之界也不免欠明白。

4. 因为现在已经清清楚楚,到底搬出一碗不过黄鳝田鸡,炒在一起的苏式菜——“京海杂烩”来了。

5. 实例,自然是琐屑的,而且自然也不会有重大的例子。

举一点罢。

一,是选印明人小品的大权,分给海派来了;以前上海固然也有选印明人小品的人,但也可以说是冒牌的,这回却有了真正老京派的题签,所以的确是正统的衣钵。

二,是有些新出的刊物,真正老京派打头,真正小海派煞尾了;以前固然也有京派开路的期刊,但那是半京半海派所主持的东西,和纯粹海派自说是自掏腰包来办的出产品颇有区别的。

以上摘抄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文学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

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

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

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

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

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

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

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

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京派文学20世纪30年代,曾引起“京派”与“海派”作家的争论(以沈从文与苏纹为代表)。

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

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

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王向辰)、萧乾、芦焚、林徽音、靳以、凌淑华等。

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诸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芦焚的果园城、萧乾的北京老城根等,浪漫主义情采较浓。

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

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

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金钱世界,走的仍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

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被看作“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老舍小说显示出浓厚的市民特色与地域文化性。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

老舍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几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

而构筑起这个市民世界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

老舍在执著地描写“城与人”同时,始终在做着“挖根”的工作,无论是早期的《二马》和《离婚》,还是后来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他都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文化批判,而这种批判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的“人文景观”,即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实现的,因此,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讲的题目中所说的“老舍的创作视点”。

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

这一视点既决定着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

正因为他的“俗”,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经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使他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同时,也正因为他重视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也决定了他的批判不同别人的批判。

比如,他通过对自己最擅长的人物--骨子里仍然是农民的老派市民的批判,来实现自己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的批判。

老舍是智慧、风俗型的作家。

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杰出代表。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京派”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

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

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

惟一特殊的是萧乾,他的《梦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是,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

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

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政治倾向性(即态度)。

京派的态度以沈从文的主张为代表,即对广义的海派的批判立场。

虽然,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和鸳鸯蝴蝶派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是,京派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创作既不同于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也不同于左翼文学。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京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村题材,又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

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

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1、梦幻乡土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

京派作家是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潜所谓“理想界”与“现实界”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

基于此,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汪曾棋的苏北乡镇,萧乾的京华贫民区等构成了庞大的“乡村中国”的身影。

在京派小说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主要内容。

在京派作家看来,现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虚伪,人性异化,压抑束缚着自然生命的发展,于是他们在回归自然的企图中以梦幻般的心态描绘着一幅幅自在自足的乡土图景。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菱荡》等作品写了乡村中翁妪男女自然相处的和谐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图。

沈从文的《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通过对原始态的生活与“文明社会”的契约分工和政治状态的生活相对立隔膜的述说,表现出作者对“乡下人”自然、热情、勇敢、诚实等高贵性格的讴歌。

与乡土民间和谐纯真的人性民情相联,京派作家或热衷于不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生命力的强盛,如沈从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头大胆地求生,萧乾《邓山东》中的小贩憨厚而刚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对优美纯洁女性的关注,如沈从文的翠翠(《边城》)、三三(《三三》),废名的阿毛(《桃园》)、琴子、细竹(《桥》),林徽因的钟绿(《钟绿》)、绣绣(《绣绣》);或在飘忽的回忆中追寻着儿时的天真烂漫,如萧乾的《篱下》、《放逐》,凌叔华的《弟弟》、《小哥儿俩》,汪曾棋的《戴车匠》。

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家们的一种共同的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悯人生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

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

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

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

凌叔华的《小刘》、《李先生》、《春天》等描写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种由对人性的反讽而产生的轻曼的悯惜和忧伤的悲剧审美效果。

京派作家还善写残缺的美的命运悲剧,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亲在一片远暧的自然宁静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轻抚中长成一个乖巧美丽的姑娘。

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并借此使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

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

京派小说中尚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如沈从文的《菜园》、《丈夫》等;萧乾的作品这种特点更明显,他崇尚虽败尤荣的人与命运的搏战,因此,他的悲剧中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因素,这在《邓山东》、《小蒋》、《印子车的命运》中都可以看到。

3、诗意抒写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

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

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

与诗性追求相应,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

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