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感悟思考】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到了这一天,许多人都会种下各种树苗,也会说着同样的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中国为什么要把植树节定在这一天呢?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这一天,是孙中山逝世的日子,他为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在史上永不磨灭。

思考与判断: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知识梳理】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

【学习探究】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

(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

【学习探究】分析新政的实质及意义?3.1905年,孙中山39岁,成立同盟会。

【学习探究】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性质?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后者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后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等。

4.1907年,孙中山41岁,浙皖起义。

放映一系列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根据史料,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文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部革命过程。

狭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1911年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课文知识学习一、武昌起义【学习目标一】: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角度分析其背景。

【学法指导一】1.了解武昌起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2.识记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其含义。

【自主学习一】1.2.《同盟会总章》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纲领,《民报•发刊词》把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自主检测一】1. 某历史学家认为:“从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议会民主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

”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的最主要目的是( )A.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B.抵制革命以维护统治C.与民族资产阶级实现和解D.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2.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提出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 D.提出了民主主义【讲解提高一】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学习目标二】1.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识记武昌起义时间,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首都及国旗。

理解辛亥革命中各方的妥协。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学法指导二】在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其意义。

【自主学习二】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_______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独立→_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________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南北议和→1912年2月______帝退位,清王朝结束→3月,________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篡夺→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________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约法内容:①主权在民:主权属于_______,各民族一律______;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________②三权分立制: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责任内阁制:约法______规定此制,用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展示练习及导学案
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讽的历史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性质。因而是失败的; 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 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文。 一 背景 1.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2.清政府:腐败无能 3.革命党:建立政党,进行起义 二 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 ⒉民国建立(1912 年 1 月 1 日) ⒊清帝退位(1912 年 2 月) ⒋《临时约法》颁布(1912 年 3 月) 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 3 月) 三 历史意义 ⒈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功绩: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显著里程碑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②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⑤推动移风易俗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3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4
激发学生兴趣。
2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展示内容, 提出问题。 与过去封 建时代相比。 过渡:辛亥革命对中国的近代 化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8.展示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 历史功绩。 9.本课小结。 约7 课堂练习 分钟 约2 预习新课 分钟 探 究 活 动 展示预习题纲
分析材料,得出结 论。
分析材料,得出结 论。 回顾本课知识。 做题 当堂巩固知识。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激发学生兴趣,调 展示“我来说,你来猜”游戏 学生各抒己见 动班级氛围
阅读教材并思考问 题。
观看视频

2019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学习目标]一、武昌起义 1.背景(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条件(1)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宣传。

(3)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①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5)有利时机: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政权建设: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62“学思之窗”,思考: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提示】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

维新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性质: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__(人教版必修一_)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__(人教版必修一_)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1.背景(1)《________》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清政府相继进行“新政”和“________”,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

(3)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________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酝酿(1)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①主要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________、自由平等学说。

②中心:________和日本的________。

③代表人物:________、邹容和陈天华等。

(2)组织:创建领导机构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

②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________。

A.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恢复中华,________,________”。

B.机关刊物:《________》。

C.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政党。

(3)军事①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__________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__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3.导火线:1911年5月,四川爆发__________起义,清政府急调________军入川镇压,致使湖北防务空虚。

4.爆发:________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12日,占领________。

参考答案:1.(1)辛丑条约(2)预备立宪资本主义(3)留学教育2.(1)天赋人权②上海东京③章炳麟(2)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资产阶级革命(3)黄花岗起义新军3.保路同志军湖北新4.1911 武汉三镇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______年元旦,定都________,以________为国旗。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

第13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1)原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2)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前期斗争(1)初期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2)全盛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后期斗争(1)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事件)。

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防御战: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时稳定。

1860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

(4)天京陷落: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纲领二、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1911年黄花岗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6)时机: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评价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2.结合《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颁布《约法》的目的和意义;3.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4.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创设:1. 关于武昌起义材料一武昌起义前,革命党机关被清破获,三位领导人牺牲,当时清方搜出名册一本,内有新军多名。

有人给湖广总督瑞徵献计,说香帅(张之洞)处理此类方法是将名单当众烧掉,可安军心。

瑞觉得有理:“我也当众烧掉,但要抄录一份保存。

”这席话不久传开,新军中革命者更不安,也是加速武昌起义原因之一。

材料二 1911年5月由清朝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四川最为猛烈,甚至产生了全国第一个革命政权,清朝急调三批鄂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大大削弱,客观上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大好时机。

孙中山曾说:若无四川保路起义,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材料三武昌起义前,湖北的革命党总部被破坏,群龙无首,熊秉坤是革命党在新军第八工程营总代表,发展了二百多人。

10月10日他主动承担起指挥之责,一举攻占武昌城,取得了辛亥革命第一个胜利。

孙中山亲切地称熊为“熊一枪”,高度赞扬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

阅读后请思考: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为什么首先在武昌打响?2.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阅读课文内容后请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3.关于评价辛亥革命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复习学案】第11、13课《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师版)

【复习学案】第11、13课《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师版)

第11、13课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读考纲·明核心·建体系]一、考纲解读(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核心提炼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旧式农民革命的一切特点,但因为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背景下,因此运动也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肩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虽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但却展示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定决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三、知识结构[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1)吏治腐败,剥削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列强倾销商品,小农破产,使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3)自然灾害严重。

2.准备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3.历程(1)爆发:1851年初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2)建制: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定都: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4)全盛:1853年进行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三次战役,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6)失败①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②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①中心:解决土地问题。

②目标: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内容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④评价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沉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3.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②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③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条件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②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③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④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⑤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⑥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成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

②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历史功绩(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考点一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认识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促进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1.论从史出太平天国前后期革命纲领的理想化史料一《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令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结论史料一信息“农民……渴望得到……土地”表现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分田到户”“家庭为生产单位”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守小农经济;“错误的,空想的”表明纲领的空想性。

史料二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事……——洪仁玕《资政新篇》结论史料二反映出《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与《天朝田亩制度》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材料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

这些又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

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主要信息:答案(思想上)王权思想、(政治上)封建政治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

考点二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1)从斗争的形式来看,辛亥革命在武装斗争的方式之外,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南北和谈)、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孙中山提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2)从斗争的结果看,避免了社会进一步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论从史出辛亥革命的喜与悲史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结论 史料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

关键信息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史料二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结论 史料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

史料 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

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到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论证:答案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大兴土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张德坚《贼情汇纂》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命题角度太平天国失败的历史缘由;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局限性。

2.太平天国的乌托邦实验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不能不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

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

《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发现问题材料作者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特点——平均主义。

命题角度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革命性和空想性;太平天国运动与时代潮流的背离。

3.辛亥革命的三个实质性成果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

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发现问题材料表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与世界接轨;政治上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使中国时间进入世界时间。

命题角度“民国”之名与革命之“实”的逻辑关系;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与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联系。

4.对中国民主共和政体的评价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

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剧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撒尼尔·佩弗发现问题材料作者对辛亥革命及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起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

命题角度中美共和政体的比较;辛亥革命及共和政体失败原因探析。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晚清现代化的进程(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 B解析注意关键词: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