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安全性比较

合集下载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对比研究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对比研究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在甲亢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采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的甲亢患者(16例)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3月-2023年月在本院接受甲巯咪唑治疗的甲亢患者(41)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SH(2.82±0.19)mIU/L,高于对照组的(2.53±0.15)mIU/L,ALT(38.94±2.02)U/L、AST(40.10±2.86)U/L、GGT(39.68±2.85)U/L、FT3(10.30±1.04)pmol/L、FT4(5.31±0.20)p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48.27±2.53)U/L、(46.12±3.29)U/L、(47.12±3.62)U/L、(15.67±3.12)pmol/L、(6.68±0.48)pmol/L;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的2.44%低于对照组的18.7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发生甲亢时,相较于丙硫氧嘧啶,采用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对甲状腺功能的恢复较为有利,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对肝功能的损害较轻。

【关键词】甲亢;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安全性甲亢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从而导致身体代谢亢进,使系统兴奋性增高,可出现心慌、手抖、脖子粗等症状。

在治疗甲亢过程中,常见的药物包括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

其中甲巯咪唑属于咪唑类抗甲状腺药物,能够对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产生抑制作用,阻止甲状腺素的合成,从而控制症状。

丙硫氧嘧啶作为抗甲状腺药物同样能够抑制甲状腺内的过氧化物酶系统,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1-2]。

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比较

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比较

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比较【摘要】目的:对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应用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我院选择78例近一年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对照组口服丙硫氧嘧啶治疗,观察组口服甲巯咪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治疗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52±2.48)d、(13.52±2.48)d、(7.45±2.44)d、25.64%;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24±2.36)d、(9.68±1.21)d、(3.25±2.31)d、5.13%。

除治疗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治疗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P<0.05,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相比,甲巯咪唑治疗效果更好,安全可靠,临床上可加大推广力度。

【关键词】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甲状腺功能亢也被人们称为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从发病机制方面分析相当复杂,治病因素较多,如遗传、药物、炎症等,导致甲状腺患者出现较多激素,这是甲亢疾病的主要原因。

若患者发病时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则可能造成极为不良的后果[1]。

临床上治疗时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为探讨这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我院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具体结果为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选择78例近一年(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其中,对照组男女分别16例、23例;年龄至少25岁,不超过75岁,平均年龄(46.72±4.57)岁;病程至少2年,不超过8年,平均病程(4.57±2.31)年。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治疗的64例甲亢患者,使用掷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研究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丙硫氧嘧啶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甲巯咪唑治疗方法,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探究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

结果:研究组患者使用甲巯咪唑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低于对照组使用丙硫氧嘧啶治疗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7.50%(P<0.05)。

结论:采用甲硫咪唑治疗甲亢患者的用药安全性高于丙硫氧嘧啶,不良反应以及肝脏损伤发生情况少,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甲亢;临床安全性甲亢,全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由于甲状腺体本身分泌甲状腺素过多,导致循环、消化等系统过于兴奋,机体代谢亢进而引起的病症[1]。

甲亢发病率较高,发病人群多为20岁~40岁左右的中青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在临床中常规的治疗措施主要是使用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三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其中甲状腺药物治疗手段应用最广泛,药物治疗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少,而且不会对患者甲状腺组织产生影响,患者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是两种在治疗中常用的药物,都可以抑制患者体内甲状腺素的合成,调节患者机体代谢水平,但在实施用药后都会引发患者胃肠消化异常及血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需要在保证安全治疗的前提下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促进用药安全性的提高[2]。

本文主要对我院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诊疗的64例甲亢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在临床中使用甲硫咪唑及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患者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

对比分析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对比分析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对比分析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摘要:目的:对比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分别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药物的安全性。

方法: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120例甲亢患者分为60例/组。

对照组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观察组应用甲巯咪唑治疗。

比较甲状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与肝损伤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T3和F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肝损伤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更低(p值<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不大(p>0.05)。

结论:甲亢治疗中,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的安全性相差不大,但前者的临床效果更好,对肝脏的损伤更小。

关键词: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甲亢;临床效果;安全性前言: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致病因素较多,如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以多食、多汗、机体消瘦、心悸为主要症状[1],需及时治疗,否则预后差。

目前临床治疗甲亢以药物为主,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都是临床常用药,本文旨在对比起临床效果,并分析安全性,选择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及方法1.1.资料从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甲亢患者当中选出120例(收治入科时间:2018年10月~2020年10月)。

纳入标准:(1)符合甲亢诊断标准;(2)出现疾病典型症状,如甲状腺肿大,且血清学指标异常;(3)白细胞数、肝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1)伴发严重脏器疾病者或恶性肿瘤等重症患者;(2)处于哺乳期、妊娠期等特殊期患者;(3)合并精神类疾病者、免疫性疾病者;(4)存在沟通障碍;(5)对本次研究药物有严重过敏反应。

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上述患者分为60例/组。

对照组:男:女=21:39;年龄:22-68(40.15±11.23)岁;病程:3-29(18.26±9.11)个月。

观察组:男:女=20:40;年龄:21-69(40.34±11.15)岁;病程:3-28(18.12±9.36)个月。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亢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亢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亢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丙硫氧嘧啶
和甲巯咪唑是常用的甲亢治疗药物。

然而,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分析比较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亢的疗效和安全性。

1. 疗效比较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均能有效地控制甲亢症状和降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然而,
丙硫氧嘧啶的起效时间较长,需要几周才能显现出明显的疗效;而甲巯咪唑则有较快的起
效时间,一般为2-4周。

此外,甲巯咪唑可与血清甲状腺抗体相互作用,可以治疗自身免
疫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甲亢症状,并有效减轻症状。

2. 不良反应比较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的不良反应差异较大。

丙硫氧嘧啶以造血和肝毒性为主要不良
反应,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和汞中毒。

同时,丙硫氧
嘧啶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

而甲巯咪唑的主要副作用是过敏反应,同时还会出现皮疹、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适。

3. 安全性比较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丙硫氧嘧啶的疗效相对较弱,而且它的不良反应较大,因此选用
丙硫氧嘧啶的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并对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甲巯咪唑在临
床应用中,其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小、价格较低等优势,使得它成为了治疗甲亢的首选药
物之一。

总之,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都是治疗甲亢的有效药物。

然而,在治疗效果、不良反
应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

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意见进行选
择。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对比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对比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对比目的:对比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2月10日-2016年3月11日笔者所在医院110例甲亢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丙硫氧嘧啶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甲巯咪唑治疗。

结果:观察组甲亢患者皮疹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亢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亢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7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进行对比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观察患者的肝功能及血常规变化,患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标签: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甲亢;临床安全性甲亢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也可以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该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多种因素导致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1-2]。

若未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易导致多种严重后果。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对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安全性进行对比,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10例甲亢患者,时间在2015年2月10日-2016年3月11日,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36.01±1.23)岁,男35例、女2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1~50岁,平均(37.01±1.18)岁,男36例、女19例。

两组甲亢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临床甲亢诊断标准;(2)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内容。

排除标准:(1)不接受药物方式治疗患者;(2)伴有内分泌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甲亢患者实施丙硫氧嘧啶治疗(辽宁康博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060),3次/d,口服100 mg/次,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后进行减量,2次/d、100 mg/次。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安全性比较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安全性比较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安全性比较【摘要】目的:评价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疗效与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2014年4月~2015年1月,甲巯咪唑组、丙硫氧嘧啶组各纳入患者44例分别以对应药物治疗,对比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甲巯咪唑组与丙硫氧嘧啶组第4周、8周、12周、6个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率分别为47.7%、59.1%、65.9%、68.2%,45.5%、50.0%、56.8%、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巯咪唑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次率68.18%低于丙硫氧嘧啶组95.45%,、甲硫咪唑组肝功能损伤持续时间(3±1)周,低于丙硫氧嘧啶组(6±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甲巯咪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肝损害更轻。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最常见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我国甲亢发病率约为0.5%,女性高于男性[1]。

用药是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抗甲状腺药物是首选,作用可逆,不会造成永久性甲减。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是临床常用的抗甲状腺类药物,分属于咪唑类与硫脲类药物,有报道称甲巯咪唑治疗作用是丙基硫氧嘧啶的10倍,但在临床应用中,用药安全性问题也是药品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2]。

本次研究试评价两种药物之劳甲亢疗效与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实践,用药方案提供循证证据。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以医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10~80岁;③知情同意;④不服用干扰甲状腺素代谢药物,如糖皮质激素。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特殊类型甲亢,如妊娠合并甲亢;③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害;④药物过敏;⑤治疗前,各种原因导致白细胞减少;⑥治疗前3个月服用可影响白细胞药物;⑦肝脾肿大;⑧病毒性免疫性肝炎病史;⑨其它可引起ANCA阳性疾病,如结肠炎;⑩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两种常用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皮疹、白细胞减少等。

为了研究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旨在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甲亢的患者,共计300例。

150例患者使用了甲巯咪唑治疗,另外150例患者使用了丙硫氧嘧啶治疗。

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基线资料的比较,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指标等,并进行了严格的疗效和安全性监测。

结果显示,甲巯咪唑组和丙硫氧嘧啶组在治疗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而在不良反应方面,甲巯咪唑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皮疹、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比例略高于丙硫氧嘧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如儿童和孕妇,丙硫氧嘧啶的安全性可能更高一些。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在治疗甲亢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中,两者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并无显著差异。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获得更加可靠的临床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注明:本研究已经得到了当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且所有研究过程遵循了《世界医学伦理宣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安全性比较
发表时间:2016-05-23T15:12:01.6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2期作者:侯海梅
[导读] 怀化市会同县人民医院评价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疗效与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实践。

怀化市会同县人民医院湖南怀化 418300
【摘要】目的:评价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疗效与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2014年4月~2015年1月,甲巯咪唑组、丙硫氧嘧啶组各纳入患者44例分别以对应药物治疗,对比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甲巯咪唑组与丙硫氧嘧啶组第4周、8周、12周、6个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率分别为47.7%、59.1%、65.9%、68.2%,45.5%、50.0%、56.8%、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巯咪唑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次率68.18%低于丙硫氧嘧啶组95.45%,、甲硫咪唑组肝功能损伤持续时间(3±1)周,低于丙硫氧嘧啶组(6±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甲巯咪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肝损害更轻。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不良反应;临床疗效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最常见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我国甲亢发病率约为0.5%,女性高于男性[1]。

用药是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抗甲状腺药物是首选,作用可逆,不会造成永久性甲减。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是临床常用的抗甲状腺类药物,分属于咪唑类与硫脲类药物,有报道称甲巯咪唑治疗作用是丙基硫氧嘧啶的10倍,但在临床应用中,用药安全性问题也是药品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2]。

本次研究试评价两种药物之劳甲亢疗效与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实践,用药方案提供循证证据。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10~80岁;③知情同意;④不服用干扰甲状腺素代谢药物,如糖皮质激素。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特殊类型甲亢,如妊娠合并甲亢;③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害;④药物过敏;⑤治疗前,各种原因导致白细胞减少;⑥治疗前3个月服用可影响白细胞药物;⑦肝脾肿大;⑧病毒性免疫性肝炎病史;⑨其它可引起ANCA阳性疾病,如结肠炎;⑩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共纳入患者88例,其中男21例、女67例,年龄14~73岁、平均(36±11)岁。

复发10例。

Grave病82例、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6例。

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甲巯咪唑组、丙硫氧嘧啶组各纳入患者4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甲巯咪唑组:初始计量30mg/d,到症状改善后,减少至维持剂量5mg~10mg/d。

丙硫氧嘧啶组:初始剂量300mg/d,维持剂量50mg ~100mg/d。

每隔4周复查1次甲状腺功能,检测TT4、TT3、FT4、FT3和FSH水平,同时复查肝功能,检测TBIL、TP、ALT、AST、ALP、GGT、LDH等,并进行血常规、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查、病毒性肝炎检查、全身性重要脏器B超声检查,尿常规等。

1.3观察指标
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例数。

肝损伤发生例,发生类型、严重程度,肝损伤发生时间。

TBIL升高、ALT升高、ALT水平升高发生例。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1.4肝损伤判断标准
肝损伤判断:①用药前,肝功能正常,用药后,肝功能损伤生化检查异常;②用药前,肝功能轻度异常,用药后进行性加重;③未合并其它原因导致的肝功能损伤;④未合并原发性肝病[3]。

1.5统计学处理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结果
2.1 疗效
甲巯咪唑组与丙硫氧嘧啶组第4周、8周、12周与6个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甲亢是一种甲状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甲状腺毒症,抗甲状腺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阻断酪氨酸的碘
化与偶联,最终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丙硫氧嘧啶具有抑制外周组织中T3生成作用,甲巯咪唑可抑制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促抑制性T细胞功能恢复。

单纯从疗效上看,两者在治疗甲亢上无明显差异,也有报道称甲巯咪唑起效更迅速,但本文未得出类似结论,可能与纳入患者较少有关。

甲亢治疗疗效因素较多,与T4血浆半衰期、口服药物吸收代谢等因素有关,甲巯咪唑经胃肠道吸收迅速,1-2h可达峰,半衰期3-6h,作用时间持久,甲巯咪唑在甲状腺内的聚合作用优于丙硫氧嘧啶,但随着疗程的延长,体内血液循环、组织内甲状腺素浓度下降后,两种药物维持治疗疗效无显著差异。

从不良反应来看,甲硫咪唑与丙硫氧嘧啶都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总体而言,甲硫咪唑对肝损害更轻,有报道两者还可致性激素水平改变[3]。

一般认为,肝损害与机体异质性介质反应有关,免疫介导起到关键作用,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对肝损害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前者多见转氨酶升高,后者多见胆红素升高。

一般认为,丙硫氧嘧啶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体内毒性,可与肝内内质网中的大分子相互作用,致肝细胞坏死。

需注意的是,甲硫咪唑药理作用更强,起效更迅速,作用时间长,更易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故大剂量使用时需慎重。

对起效速度有一定要求患者,可首选甲巯咪唑。

对于已伴有原发性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等肝功能损害患者,用药时需慎重[4]。

用药时,加强相关指标监测非常必要[5]。

综上所述: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甲巯咪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肝损害更轻。

参考文献:
[1]魏安华,周道年,李娟,等.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安全性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5):1417-1418.
[2]段宏.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8A):63-65.
[3]熊景红,曾亚敏.甲亢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增刊1):142-143.
[4]刘观鑫.131Ⅰ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并发肝损害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0):1534-1536.
[5]汤智慧,朱曼,郭代红,等.内分泌病区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的主动监测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12):1066-1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