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剖析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剖析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剖析1. 引言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围绕一起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进行剖析。

2. 案例简介2020年,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便利店案件。

犯罪嫌疑人为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小张,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怀恨在心,遂纠集两名同学,共同策划抢劫便利店。

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三人分工明确,采取暴力手段,威胁店员,抢走现金和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5万元。

案发后,警方迅速展开侦查,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

3. 原因分析3.1 家庭教育缺失小张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母亲忙于工作,对其缺乏关爱和陪伴。

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使得小张在性格塑造关键期缺乏正确引导,导致其心理扭曲,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

3.2 校园欺凌现象小张在校园内曾遭受同学欺凌,使其心理产生报复心理。

此外,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问题恶化。

3.3 社会风气影响案发前,小张接触了不良社会风气,结交了损友,逐渐学会了暴力解决问题。

在不良诱惑下,其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 预防措施4.1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关爱和陪伴,关注其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

4.2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欺凌防治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欺凌事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同时,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3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倡导文明风尚,净化社会风气,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5. 结语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应吸取教训,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引言在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然而,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未来。

一、未成年犯罪的问题1. 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未成年犯罪往往与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许多未成年犯罪分子来自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他们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家庭支持,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

2. 偏差行为和心理问题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产生偏差行为和犯罪倾向。

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的支持,使得他们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沼。

3. 社会影响和网络诱惑未成年人常常受到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容易受到诱惑和误导。

虚拟世界中的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的念头和行为。

二、打击未成年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支持,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家长应加强教育意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关系建立,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榜样。

2.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内容。

引入更多的课程,如法律、道德和公民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3.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犯罪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机构应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心理抵抗力。

4. 加强社会支持和扶贫工作改善社会环境和减少贫困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5. 加强法律教育和执法力度法律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加强对未成年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明(化名),因长期受到同学小李(化名)的欺凌,忍无可忍之下,在一次放学后约小李到学校附近的空地,持刀将小李刺伤。

事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案件事实1. 小明和小李同年级,平时关系较好,但小李经常以各种方式欺负小明,如辱骂、殴打等。

2. 小明在遭受小李的欺凌后,多次向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反映情况,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3. 一次放学后,小明约小李到学校附近的空地,持刀将小李刺伤,致其重伤。

4. 小明在作案过程中,未满14周岁。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小明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明未满14周岁,但其所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符合上述法律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小明是否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案中,小明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小明是否应当进行教育、感化、挽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刑罚,应当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本案中,小明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应依法进行教育、感化、挽救。

四、案例分析1. 本案中,小明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小明未满14周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针对本案,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实施刑罚应当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五、建议1.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问题,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一)现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个体实施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涉及的罪名和犯罪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特点1. 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逐渐降低,低龄犯罪现象增多。

2. 团伙化: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支持、共同作案。

3. 暴力化: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暴力化,对受害人造成严重伤害。

三、现行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分析(一)法律责任界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罚。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仍存在一定难度。

(二)法律规定的不足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执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2. 处罚措施不当: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往往过分强调惩罚,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矫治。

3. 执法不严:由于执法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执法不严、不公等问题时有发生。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立法体系1. 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 完善预防和矫治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的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二)强化司法实践1. 严格执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正性。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分析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情况,提供对未成年人犯
罪问题的深入了解。

犯罪事件概况
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指涉及未满18岁的人员参与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些犯罪事件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暴力犯罪、吸毒等。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等不良家庭环
境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2. 学校环境:教育资源不足、校园暴力等学校环境问题也会对
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也可能导
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4. 心理因素:心理问题、自卑感、寻求刺激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关系质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 社会关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贫困家庭的帮助和关怀,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4. 心理辅导: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自卑感;
5. 法律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遵法意识。

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怀、心理辅导
和法律教育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的背景和现状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秩序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问题的概述:1. 未成年犯罪率的上升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城市地区。

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教育质量的下降、同伴压力的增加等原因导致的。

2. 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未成年人参与的犯罪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盗窃、抢劫、吸毒、欺凌等。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并且缺乏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认同。

3. 未成年犯罪的影响未成年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还对犯罪者自身的成长和前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在求职、教育和社交方面受到阻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社会问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导致未成年犯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一些家庭存在离婚、家暴、缺乏父母陪伴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并且易受到不良影响。

2. 教育质量的下降不少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包括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

这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容易走向犯罪。

具体问题及警示以下是一些具体问题和我们应该警惕的事项:1. 未成年人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现在的网络时代,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等。

这些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误导性影响,促使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2. 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欠缺未成年人因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未成熟,他们对于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诱惑和外部压力的影响,而产生违法行为。

3. 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关联性有研究表明,身心健康问题与未成年犯罪之间存在关联。

有些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压力、家庭问题、学业压力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对策建议为了有效打击未成年犯罪,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措施: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道德观念,并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自身方面

未成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自身方面

未成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自身方面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复杂,其中包括个人、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

从自身方面来分析,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能包括:
1. 心理问题:有的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产生自卑和无助的情绪,从而寻找刺激来缓解内心的不适。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违法犯罪作为一种刺激。

2. 学业压力:现代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学业压力很大,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升学压力过大而产生逃避情绪,而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可能被他们视为一种解压方式。

3. 家庭教育:一些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缺乏父母的关心、管教不当、家庭冷漠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从而有可能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4. 社会影响:一些未成年人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社会负面新闻、不良影视作品或同龄人的负面行为等,这些信息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引起不良的行为或思想。

总之,大部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与他们个人和家庭的情况息息相关。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未成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未成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发生在我国某中学的校园霸凌案件,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校园霸凌的严重性,以及法律在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中的重要作用。

案件概述:2019年10月,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某(化名)因与同班同学张某(化名)发生矛盾,被张某伙同其他几名同学围殴,导致李某头部受伤,经鉴定为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李某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及时介入调查。

经查,张某等同学因长期欺负李某,形成了一个霸凌团伙,对李某进行多次欺凌。

在案件发生后,张某等同学均表示悔过,但李某的伤势已经造成。

二、案件分析1. 校园霸凌的定义及特征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因年龄、性别、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霸凌者)通过语言、肢体行为或其他方式,对另一方(受害者)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其心理、生理伤害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等同学长期欺负李某,对其进行围殴,属于典型的校园霸凌行为。

校园霸凌具有以下特征:(1)重复性:霸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反复出现。

(2)故意性:霸凌者明知其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仍故意为之。

(3)力量不对等:霸凌者往往在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占优势。

2. 校园霸凌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缺乏关爱,从而在校园中寻求关注,采取霸凌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不良信息传播,使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

3. 法律在校园霸凌中的作用(1)预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2)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处罚。

(3)教育:对霸凌者和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件处理1. 学校方面:(1)对张某等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向李某道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专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公民实施应当被刑事处罚、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育或者强制戒毒的违法行为。

所谓未成年人违法,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但其危害程度轻微,虽构成违法,却未构成刑事处罚的行为。

所谓未成年人犯,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监狱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是指已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已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即少年犯。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虽然实施了综合治理,其快速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从整体上看,违法犯罪人数仍然逐年增多,并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趋势。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的调查研究,把握新时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规律,关心未成年人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预防IAbstractMinor illegal crime, it is already full 14 points less than 18 citizens should be punishing criminal punishment, education, sheltered,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or compulsory rehabilitation of illegal behavior. Alleged illegal minors, refers to the age of 18 years, act endangering citizen society and others, but its harm degree, although slightly, but not constitute unlawful act constitutes criminal punishment. So-called minor prisoners,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criminal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the JianYuFa means has over the age of 14, with 18, has constituted a crime, namely the minors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Minor illegal crime is facing the world with universal,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and drug gang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alled the "three world is one of pollu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juvenile crime in China, although problems,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apid momentum gained effectively, but overall, illegal crime number still increase annually, and presents TuanHuoHua juvenile in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of minors status and causes of the crime investig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n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crime, law, care minors growth, preventing and reducing juvenile crime,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Minor illegal crime, Causes,Prevent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1)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2)2.1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的 (2)2.2 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犯罪为主 (2)2.3犯罪形式以团伙犯罪为主 (2)2.4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突出 (3)2.5犯罪反复性强,再犯的比例高 (3)2.6犯罪手段简单、方法直接,暴力化、成人化倾向明显 (3)2.7女性的比例出现大幅度上升 (4)2.8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4)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4)3.1自身原因 (4)3.2家庭原因 (5)3.3学校原因 (5)3.4社会原因 (6)4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 (6)4.1抓家庭 (6)4.2抓学校 (7)4.3抓社会 (8)参考文献 (11)致谢 (12)III1 前言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但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却是逐年上升趋势,并向团体化、暴力化转变。

因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1991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时代的违法犯罪都带有该时代的内容和特点。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除少数由于具有突发性外,大多数都具有较明显的蜕变过程。

典型的过程就是从兴趣爱好发生不良变化到思想意识上出现一些不健康或错误的东西,进一步发展到形成不良品德,从而表现出一些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最后触犯刑律,走上犯罪道路,从轻微犯罪发展到严重犯罪。

未成年人从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开始,内化为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的错误,进一步外化为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一个逐步升级、逐步蜕变的过程。

当未成年人由于主观、客观因素而逐步形成犯罪习惯后,如果没有有力的早期预防和社会控制手段,其将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观点,可以认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

当犯罪习惯形成以后,便具有诱导功能和催化剂作用,每当遇到适当的情景,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便会自动地或有意识地去犯罪。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尤其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同时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呼唤着人们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活动严重的影响了全国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由此,对于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2.1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通过对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的态势。

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在有些不良少年中还流传着14岁以下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要抓紧时间干点事的说法,小偷小摸成性,有些14岁以下的少年还被别人利用成为作案工具。

根据有关数字显示,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2.2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为主由于未成年人没有正当的经济来源,加之受灯红酒绿及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影响,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高享受,金钱物质占有是其主要的犯罪动机。

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偏低,心理不成熟,当没有金钱来满足欲望时,就通过违法犯罪的途径来谋取钱财。

在近几年破获的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当问询其作案动机时,绝大部分是由于缺钱花,没钱进网吧等。

2.3犯罪形式以团伙犯罪为主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

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

在对学校及检察院的走访中就了解到,在检院办理的案件中就有不良少年结拜帮派等抢劫学生财物的案件。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2.4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突出5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辍学流失生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社会闲散未成年人既无学业、事业的羁绊,又不受集体生活的约束,一旦交友不慎,受犯罪分子教唆或指使,就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其中,主要以辍学流失生、无业青年以及在校中小学生为主,且男性占绝大多数,特别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向社会后,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不管真空状态,浪迹街头或在网吧、录像室、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打发日子,因此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机会增多,加之自身防范控制能力差,客观上为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通过在校中小学生犯罪规律分析,不难看出,他们中绝大部分因为成绩不好,经历着从学校“后进生”流失沦落到社会上的毒瘤的蜕变规律。

2.5犯罪反复性强,再犯的比例高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

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中未成年人作案成员增多,并且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6犯罪手段简单、方法直接,暴力化、成人化倾向明显往往针对被害人身体直接采取打击或者持刀威胁、砍伤的犯罪方法,手段较成年人残暴且不计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