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暑假中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
德兰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就是盐拌米饭。
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一件是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然而,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富有。
以前,我一直想象:能当大官,能挣很多钱,就是成功、有意义的一生。
从德兰身上,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是:“为他人无私奉献一生。
”朱自清告诉我们来到这世界不能白白走一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修女德兰的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虽个人贫穷但赢得全世界人民爱戴的一生,我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白走一遭,她的一生也是“重于泰山”的。
《在爱中行走》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德兰修女要去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去找政府官员,面对德兰的叨扰,那个官员很不耐烦:“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万计的病患伤残吗?你帮的过来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德兰加上追随它的修女们的力量与数以万计的病员伤残需要帮助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但德兰不这么想,她的想法是,数以万计也是从“一”开始的,她就决定从一开始做起。
她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就从一个人身上开始,她不看那些抽象的整体,只看那一个具体个人。
帮助别人是这样,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不懂的内容多的几乎不可胜数,一想到有那么多自己要去攻克的知识点,我就灰心丧气了。
但德兰修女这种不轻看,不小视“一”的行事态度,给我很大启示:困难再大,先从“一”开始,有了一,就会有二,就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
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
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
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
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
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
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
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
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
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
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
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
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
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德兰修女

不求他人的宽恕,但求能宽恕他人
不求他人的付出,但求能为他人而付出!!
要学习耶稣的爱,最好和最明确的途径是家庭。
神按他的形象创造了我们——人类。
天父创造儿童是为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爱与被爱。
从最初
从有生命的时刻
从怀孕的时刻
天父的生命就存在
——也就是活着的神的生命。
因此毁灭生命是非常错误的
——也就是毁灭父神的形象。
无论你为
你的孩子
你的丈夫
你的妻子
在家庭里所做的任何事情你都在为主耶稣而做。
父母必定要让孩子听神的事情,好让孩子能够问有关神的事。
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然后把她带回施舒柏瓦(Shishu Bhavin),我给她洗了一个澡,并给她衣服及好的食物。当晚,这孩子跑掉了。
我把她寻回,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逃跑了。
她这样逃跑三次后,我派一位修女跟着她,看她往哪里去。修女在一株树下找到她,她和她的母亲、姊妹坐在一起。那里有些食物;她的母亲正用她在街上捡来的食物做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同年9月,87岁时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
让我们的帮助无声无息,春风化雨,让我们的给予脉脉流淌,源自内心。能够付出一种不张扬、不炫耀的真正的爱,即使品格,又是修养。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三年级叙事作文:《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
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课文全文翻译(完整版)

参考译文1.第一单元成长1.1课文A我们写作时常常被告诫,脑子里要有读者,笔者所云一定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和兴趣。
但有一位读者特别不该忘记。
你能猜出是谁吗?当拉塞尔·贝克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他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大为惊讶。
为自己而写拉塞尔·田克从孩提时代,我还住在贝尔维尔时,我的脑子里就断断续续地转着当作家的念头,但直等到我高中三年级,这—一想法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这之前,我对所有跟英文课沾边的事都感到腻味。
我觉得英文语法枯燥难懂。
我痛恨那些长而乏味的段落写作,老师读着受累,我写着痛苦。
弗利格尔先生接我们的高三英文课时,我就准备着在这门最最单调乏味的课上再熬上沉闷的一年。
弗利格尔先生在学生中以其说话干巴和激励学生无术而出名。
据说他拘谨刻板,完全落后于时代。
我看他有六七十岁了,古板之极。
他戴着古板的毫无装饰的眼镜,微微卷曲的头发剪得笔齐,梳得纹丝不乱。
他身穿古板的套装,白衬衣领扣外的领带打得——丝不苟。
他救着古板的尖下巴,古板的直鼻梁,说起话来—·本正经,字斟句酌,彬彬有礼,活脱脱一个橱稽的老古董。
我作好准备,打算在弗利格尔先生的班上一无所获地混上—·年,不少日子过去了,还真率出所料。
后半学期我们学写随笔小品文。
弗利格尔先生发下一张家庭作业纸,出了不少题供我们选择。
像“暑假二三事”那样傻乎乎的题目倒是一个也没有,但绝大多数—样乏味。
我把作文题带回家,——直没写,直到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
我躺在沙发上,最终不得不面对这一讨厌的功课,便从笔记本里抽出作文题目单粗粗—看。
我的目光落在“吃意大利细面条的艺术”这个题目上。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里唤起了一连串不同寻常的图像。
贝尔维尔之夜的清晰的回忆如潮水一般涌来,当时,我们大家——起围坐在晚餐桌旁——艾伦舅舅、我母亲、查理舅舅、多丽丝、哈尔舅舅——帕特舅妈晚饭做的是意大利细面条。
那时意大利细面条还是很少听说的异国食品。
多丽丝和我都还从来没吃过,在座的大人也是经验不足,没有—个吃起来得心应手的。
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_作文2250字_初二读后感_

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
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
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
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
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
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
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
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
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
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
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
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
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
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
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
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
9楼生命要被经历
亮光要被点燃
爱要被释放
道路要被遵循
喜悦要被给予
和平要被散播
牺牲要被奉献
噢耶稣,请解除我
被爱的向往,被夸奖的向往
被尊崇的向往被请益的向往
被赞同的向往被欢迎的向往
被羞辱的恐惧被蔑视的恐惧
被责难的恐惧被毁谤的恐惧
被遗忘的恐惧,被冤枉的恐惧
被讪笑的恐惧,被怀疑的恐惧。
身为朋友,我不希求黄金或辉煌的赠礼能讨他欢心,只是坐在他身旁,让他握着我的手,我想,钱财是否让人无视于巨额的宝藏。
他是你的一亩地,你以爱播种,以感恩收割。
他是你的餐桌、你的温床,让你饥饿时有所投靠,追寻他以获取和平。
如果我们没有脚,就不能行走;如果我们没有眼睛,就看不
见;同样,如果没有信仰,我们就无法相信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神秘事物。
信仰是上帝的礼物,它借着祈祷而茁壮,如同希望与爱一样。
没有祈祷,就不会有坚强的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实施爱。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须知善事。
如果你成功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诚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若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原文作者:德兰原文出处: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