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炒法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案例】中药炮制技术的炒法

【课程思政案例】中药炮制技术的炒法

生熟异治、薪火相传——中药炮制技术的炒法一、案例概述中药炮制技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

早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炒是“雷公炮制十七法”之一,属火制法范围。

据手头资料按使用习惯统计,需要炒后用于临床的常用中药将近500种。

炒法炮制技术是非常代表性的炮制技术之一,也是中药炮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也是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

炒法包括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有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等。

二、主要做法1. 理论教学方面—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讲“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时,向学生介绍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的事例。

正是屠呦呦发现高温会破坏药物效果,改用低沸点溶剂,使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实验才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显著的青蒿素,最终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通过发现青蒿素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到中药在抗疟治疗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可以进一步深入讲解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背景,是由于支援越南抗美战争的需要,国家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在祖国需要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展抗疟中药的研究,最终同全国科研工作者一起研究并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通过讲解屠呦呦将个人事业与祖国需求结合起来发现青蒿素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如在讲炮制的发展历史中会提到“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可从他从医立书的坎坷的一生重点讲述。

李时珍24岁才开始学医,“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集30年之大成,身后《本草纲目》才得以出版。

通过对李时珍生平经历的了解主动挖掘“奉献、求实、严谨、坚忍、精勤”等思政核心主题。

又如,在进行加滑石粉法炒的理论讲解时,由炮制方法的讲解引入炮制人坚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诚信理念,引入中药炮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药炮制学-炒法

中药炮制学-炒法

[炮制研究]
炮制方法对成分的影响: 1.浸泡──醚溶性生物碱损失大,且换水损失更多。 2.加热──加热时间长,槟榔碱含量降低,几种炮 制品含量为生品>炒黄品>炒炭品

四、炒 炭 1.炒炭——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 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 色,内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 2.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槐花、贯仲、苦 参等 (2)增强或产生止泻止痢作用。如地榆炭
[炮制作用]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制——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 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顺咳嗽。如保和 丸、三子养亲汤。 炮制作用: (1)缓和药性 (2)消除副作用 (3)利于粉碎和成分煎 出。




[处方用名] 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 称“槐米”。

莱 菔 子
[处方用名] 莱菔子、 萝卜子、炒莱菔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 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 种子。

[炮制方法]

1. 莱菔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净莱菔子,炒制容器,用文火加 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 浅黄色,有香气逸出即可, 用时捣碎。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一、概述 1.含义及分类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 求
二、炒黄(炒爆) 1.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概念1.定义炒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分类按方法分有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

清炒法按火力分为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按辅料应用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3.历史沿革炒法属于火制法的一种。

《五十二病方》中有"嚣盐令黄",汉代称为"熬"。

隋唐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先后出现了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黄、炒熟、炒焦等多种规格要求。

同时加辅料炒法也开始出现,如《外台秘要》有杏仁麸炒,《雷公炮炙论》有斑蝥米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米炒乌头、石灰炒南星等。

宋代以后成为火制法中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日益发展。

当前用炒法炮炙的药物有上百种。

《中国药典》收录清炒药物40种、制炭(炒、煅炭)22种,加辅料炒药物20种。

(麸炒9种、米炒斑蝥、土白术、蛤粉炒阿胶、滑石粉烫水蛭、砂炒7种)目的1.炒制时加热则有缓和药性(山楂)、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强疗效(酸枣仁)、降低毒性(苍耳子)、增加成分溶出(王不留行)、破坏酶保存甙类(芥子)、矫嗅矫味(九香虫)等作用。

2.加辅料制有增强疗效(麸山药)、缓和药性(麸苍术)、矫嗅矫味(麸僵蚕)、降低毒性(砂烫马钱子)、消除副作用(蛤粉烫阿胶)等。

一些炒制的方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子类炒黄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炒焦多能醒脾开胃,消食导滞;炒炭能止血;麸炒能缓和辛燥之性,并增强健脾作用;土炒能增强固脾止泻作用;滑石粉炒便于粉碎药物等。

炮制方法1.工具手工炒制用炒药锅、铲、灶台等。

手工炒制时多将炒药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搅拌翻动。

机械炒制用炒药机。

常用平锅式和滚筒式炒药机,适合于大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采用微机程序控制,炒制性能良好,能保证炮制品的质量均一与稳定。

2.火源无烟的炭火、煤火、电力、煤气、天然气等火源。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炒法的火候掌握和操作技巧。

3. 观察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变化,了解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4. 熟悉炮制炒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中药炮制炒法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通过炒制改变药材的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矫味矫臭等。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根据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制过程中,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味道和质地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效。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实验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1. 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黄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槟榔:取净槟榔,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4)栀子:取净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清炒法概念1.定义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

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旧有"逢子必炒"之说。

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

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

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色--浅者炒至黄色,深者至较原色加深,苍耳子为深黄色;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

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炒焦法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

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中药炮制学:清炒法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

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

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

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

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

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

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中药炮制学炒法课件

中药炮制学炒法课件

中药炮制学炒法
7
• (四)注意事项:
• 防焦化。一般用文火,但有些用中火, 如苍耳子、水红花子、王不留行等。
• (五)适宜药物 • 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材 • (赤芍、槐花、九香虫、海螵蛸)
中药炮制学炒法
8
• 白芥
• •
白芥子
中药炮制学炒法
9
• 芥子
• 【处方用名】 白芥子
•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中药炮制学炒法
2
• 2.机器炒制 • (1)平锅式炒药机 • 适用于种子类药材的炒制 • (2)滚筒式炒药机 • 不适合易粘的药物。 • (3)电脑程控炒药机。 • 受热均匀、生产效率高。
中药炮制学炒法
3
• 六、注意事项: • 1.火侯适宜。 • 武火-多用于炒炭、砂炒 • 文火―多用于炒黄 • 中火-多用于炒焦、蛤粉炒等 • 2. 受热均匀。 • 大小分开炒、勤翻动。

生品

不爆花

刚爆花

完全爆花
水提取物
7.11 8.58 11.56 14.39
• ② 爆花率 60% 70% 80% 90% 100%

有效成分浸出率 11.69 12.36 13.11 13.80 14.39
• 注意事项:
• 1.药材需干燥
• 2.试温炒(炒焦或炒成僵子)
• 3.量不宜多
• 4.勤搅拌,炒好后迅速出锅。

生品 炒品
炒黑品
• 提取物 16.2
17.4
13.8
②安神作用增强
中药炮制学炒法
16
• 【炮制研究】 • 生熟同治 • ①生、炒作用并不相反。 • ②炒枯则失效
中药炮制学炒法

[医学]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2)

[医学]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2)
稻米(大米)——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 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尚含少量的
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2)
早在公元一五二五年,明朝的李中梓在 《本早通玄》一书中,就对为什么要加 入一定的料去炮制药物,加入辅料有什 么作用等都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酒 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取发散,醋取收 敛,蜜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麦麸咨 其谷气,酥制者易脆”等等。
二、麸炒
(一)含义

2.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经用蜂蜜或红糖制过 者。
Hale Waihona Puke 三)目的 1. 增强补脾和胃作用; 如山药、白术等,经麦麸炒制后,可增强其疗效。
2. 缓和药性 某些作用强烈的药物,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苍
术药性燥性,经麸炒后 药性缓和,不致耗气伤阴。 3.矫臭矫味
如僵蚕,生品气味腥臭,经麸炒后,矫正其气味,便 于服用
2.麸炒枳壳——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 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 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枳壳片每100kg,用麦麸10kg。
枳壳
麸炒枳壳
[炮制作用]
生枳壳——作用较强,可行气宽中除胀。用于 胁肋胀痛。如治肝气郁结,胸膜痞胀疼痛。
麸炒——缓和药性,增强健胃消胀的作用。用 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如治积滞内停,脘腹 胀满的木香槟榔丸。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 同时宜用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
麸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又
称“麦麸炒”或“麸皮炒”。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 及维生素等;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 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矫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 麦麸还能吸附油质,亦有作为煨制的辅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反应,从而使苷类的含量下降,影响疗效。
酶为一类多肽类物质,受热会变性失活,故
而加热破坏酶的活性,有利于含苷类药物的
保存。 2020/11/14
17
莱菔子
[处方用名] 莱菔子、 萝卜子、炒莱菔子
❖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 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 种子。
2020/11/14
2020/11/14
26
[炮制作用]
❖ 生品──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于血 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
❖ 炒槐花──缓和苦寒之性,杀酶保苷。
❖ 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以止 血力胜。用于咯血,衄血,便血,痔血,崩漏下 血等多种出血证。
清热凉血:生品>炒槐花>槐花炭
止血:生品<炒槐花<槐花炭
2020/11/14
27
[炮制研究] ❖ 1.杀酶保苷 ❖ 2.增强止血作用
(1)鞣质增加 (2)槲皮素增加(止血作用) (3)异鼠李素降低(拮抗槲皮素止血作用)
再摊开晾凉。
2020/11/14
7
四、火候判断的方法
❖ (1)对比看——与生品比较形状与颜色 ❖ (2)听爆声——子仁类药物多有爆裂声 ❖ (3)看断面——呈淡黄色 ❖ (4)闻香气——种子类药物固有香气溢出
2020/11/14
8
清炒法
一、概述 ❖ 1.含义及分类
❖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
18
2020/11/14
19
[炮制方法]
❖ 1. 莱菔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 2.炒莱菔子──净莱菔子,炒制容器,用文火加
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14
20
[炮制作用]
❖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 炒制——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 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顺咳嗽。如保和 丸、三子养亲汤。
子 白果
❖ (5)矫臭矫味。九香虫
2020/11/14
13
3.火候判断的方法 ❖ (1)对比看——与生品比较形状与颜色 ❖ (2)听爆声——子仁类药物多有爆裂声 ❖ (3)看断面——呈淡黄色 ❖ (4)闻香气——种子类药物固有香气溢出
2020/11/14
14
4.注意事项
❖ (1)药物大小分档 ❖ (2)控制火力和火候 ❖ (3)翻搅均匀,出锅及时 ❖ (4)成品放凉,筛去灰屑,及时包装
23
2020/11/14
24
2020/11/14
槐花
炒槐花
25
[炮制方法] ❖ 1. 槐花──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枝梗,
筛去灰屑。
❖ 2. 炒槐花──净槐花,炒制容器,文火, 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 3. 槐花炭──净槐花,炒制容器,中火, 炒至焦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 炒干,取出凉透。
工器具(备齐,清洁)、药材(净制,分档)
(2)预热 目的:提高质量和工效;防止某些种子类
药物炒成“僵子”(俗称“炒哑”)。
❖ ( 3 )投药 要根据锅的大小和品种确定投料量。加辅
料炒者,一般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2020/11/14
6
❖ (4)翻炒
快、勤,规律。 ❖ (5)出锅
先关火再出锅。迅速、过筛、摊开晾凉。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

2020/11/14
9
二、炒黄(炒爆)
1.含义
❖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关注:火力与火候
2020/11/14
10
炒黄程度
❖ 1 、炒响:牵牛子、决明子
❖ 2 、炒香:白芥子、莲子
中药炮制学炒法
一、基本概念
❖ 1.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 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 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 2.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高低 。
❖ 3.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锅的预热温度,炒制火
力和时间,药物形、色、气、味、质等变化的程 度。
2020/11/14
2.“破酶保苷”的原理
苷类是一类具有苷元和糖缩合(失水)
而成的环状缩醛衍生物。含苷类药物往往在
其不同细胞中还含有相应的分解酶。酶是一
类多肽类活性物质,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会
迅速将相应的苷水解,生成苷元(或次级苷)
和糖。切制成饮片后破坏了药物的细胞壁,
饮片在贮藏、煎煮过程中遇到适宜的温、湿
度,溶媒令苷与相应的分解酶接触,发生分
❖ 炮制作用:
❖ (1)缓和药性 ❖ (2)消除副作用 ❖ (3)利于粉碎和成分煎 出。
2020/11/14
21
槐花
[处方用名] 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 称“槐米”。
2020/11/14
22
2020/11/14
2020/11/14
15
现代研究
1.“逢子必炒”的科学道理 种子类药物一般富含油质,种皮质坚致
密(坚硬的种皮保护种子免遭外力破坏,油质 提供种子萌发的养分)。因此外界的水分不易 浸润和渗透。经加热炒制,种子受热,表层组 织细胞失水,干燥收缩,内部组织细胞中的水 分汽化,产生膨胀压,使药材膨胀鼓起。当内 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皮层组织即破裂,表现为 种皮出现裂隙或爆花。药材外皮产生裂隙,内 聚202力0/11/1降4 低,便于粉碎;裂隙亦有利于水分的渗 16 入和有效成分的溶出。
❖ 3 、炒爆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 ❖ 4 、炒去刺:苍耳子
❖ 5 、炒变色:薏苡仁、冬瓜子
❖ 6 、炒出汗:花椒椒目是花椒的种子,去目 就是除去果壳里的籽,炒出水份(油份) 叫出汗。
2020/11/14
11
王不留行
2020/11/14
12
2.目的 ❖ (1)增强疗效(增强健脾胃作用)。 ❖ (2)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 (3)缓和或改变药性,莱菔子 ❖ (4)降低毒副作用,牵牛子 火麻仁 苍耳
2
二、分类
2020/11/14
3
三、方法与步骤
1.方法
❖ (1)手工炒——多将锅倾斜30~45°置于灶 上(灶面的倾斜度与锅的倾斜度相同),便于 搅拌和翻动。
❖ (2) 机器炒——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
药机等。
2020/11/14
4
炒药 机
2020/11/14
5
2.步骤
准备──预热──投药 ──翻炒 ──出锅 (1)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