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财产分割案例分析
同居合同纠纷案例

同居合同纠纷案例案例:同居合同纠纷事件背景:2010年1月1日,李女士和王先生开始同居生活,他们决定签订一份同居合同,以确保彼此的权益。
合同约定了他们的共同生活期限、房租分担、财产分割等事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逐渐破裂,最终导致合同纠纷。
时间:2012年3月15日事件经过:3月15日,李女士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同居合同并分割共同财产,同时要求王先生支付违约金和精神损害赔偿。
李女士的主要诉讼理由如下:1.王先生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房租,多次违约,给她造成了经济困扰;2.王先生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共同生活义务,长期不与她沟通交流,严重损害了她的感情权益;3.王先生在共同财产分割中不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虽然是共同购买的财产,但他以自己的名义独自占有。
王先生则声称,他是无辜的,李女士在起诉之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一直享受着他的照顾和财务支持。
他坚持认为合同仍然有效,并拒绝支付违约金和精神损害赔偿。
时间:2012年6月20日法院判决:6月20日,法院进行了审理并作出如下判决:1.解除同居合同,并确认双方的同居关系已不可挽回;2.王先生应支付违约金,作为对合同违约的补偿;3.王先生应支付李女士一定金额的精神损害赔偿,以弥补其情感方面的损失;4.对于共同财产分割,法院根据合同约定以及双方的贡献程度作出了相应的判决。
律师点评:该案例涉及的同居合同纠纷是一种常见的民事纠纷,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
同居合同在保障同居双方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合同的解释和履行也需要谨慎对待。
根据本案的判决结果,法院对合同约定的理解和共同财产分割的裁定相对公正。
在同居合同纠纷中,每一方都应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合同约定,并及时提出异议以避免权益受到侵害。
此外,在签订同居合同之前,双方应充分沟通和协商,确保合同条款明确、清晰,以避免未来的争议。
同时,在同居期间应积极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保持相互尊重和良好的沟通,共同维护彼此的权益。
法律同居析产的案例(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与李某于2010年开始同居,期间双方共同生活,购置了房产、车辆等财产。
由于双方性格不合,感情破裂,于2018年决定分手。
分手后,张某与李某就同居期间的财产如何分割产生了纠纷。
张某认为,李某应当分得同居期间共同财产的一半,而李某则认为,其并未对张某的个人财产作出贡献,不应分得任何财产。
双方协商无果,遂诉至法院。
一、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同居关系是否受法律保护?2. 同居期间的财产如何分割?二、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1. 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但同居期间形成的财产关系受法律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但是,同居期间形成的财产关系,如共同购置的房产、车辆等,受法律调整。
因此,张某与李某同居期间形成的财产关系,法院有权进行审查和判决。
2. 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同居期间购置的房产、车辆等财产,属于共同共有财产。
在分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
分割财产时,应考虑双方的经济状况、生活需要等因素,确保分割结果公平合理。
(2)补偿原则。
对于一方在同居期间对家庭负担作出较大贡献的,应给予适当的补偿。
(3)协商原则。
在分割财产时,双方应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确定分割方案。
3. 本案财产分割方案。
(1)房产分割。
张某与李某同居期间购置的房产,价值200万元,双方共有。
根据公平原则,法院判决房产归张某所有,李某可获得房产价值的一半,即100万元。
(2)车辆分割。
张某与李某同居期间购置的车辆,价值30万元,双方共有。
根据公平原则,法院判决车辆归张某所有,李某可获得车辆价值的一半,即15万元。
(3)其他财产分割。
张某与李某同居期间购置的其他财产,如家具、家电等,根据协商原则,双方自行分割。
三、案例分析1. 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但同居期间的财产关系受法律调整。
解除同居关系的财产分割案例

解除同居关系的财产分割案例
案例背景:
甲乙二人系同事关系,两人于2024年开始同居生活。
同居期间,甲乙共同购置一套市区的房产、一辆汽车以及一些家居用品和储蓄。
具体案例如下:
1.房产分割:
该套房产是甲在2024年购买的,当时甲将其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在同居期间,乙提供了一部分资金用于还贷款和装修。
经过协商,双方决定将房产按照实际投入的资金比例进行分割。
乙计算,房产总价值为150万元,自己投入了50万元,占比33.33%;甲投入了100万元,占比66.67%。
根据这个比例,乙有权获得房产价值的33.33%。
2.汽车分割:
3.家居用品分割:
4.储蓄分割:
在同居期间,甲和乙共同存储了一笔储蓄。
根据双方协商,将储蓄分割为甲和乙各自名下的金额,彼此拥有自己的储蓄。
分割结果:
经过协商,甲乙最终决定如下分割方案:
1.房产:甲获得房产价值的66.67%,乙获得房产价值的33.33%。
2.汽车:售得的价款平分给甲乙两人。
3.家居用品:甲获得家居用品价值的60%,乙获得家居用品价值的40%。
4.储蓄:甲和乙分别拥有自己名下的储蓄。
法律_同居财产分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甲与被告乙自2010年起开始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购买了位于某市的房产一套,共同经营了一家小餐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逐渐恶化,最终决定分手。
分手后,甲认为乙在同居期间共同经营的小餐馆和房产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要求依法分割共同财产。
乙则认为自己在经营餐馆和房产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不同意分割共同财产。
双方协商不成,遂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乙双方是否构成同居关系;2. 双方共同财产的范围;3. 双方在共同财产中的份额如何确定;4. 是否应当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三、法院审理(一)同居关系的认定法院经审理查明,甲乙双方自2010年起开始同居生活,双方共同生活、共同经营餐馆,符合我国法律对同居关系的认定标准。
因此,法院认定甲乙双方构成同居关系。
(二)共同财产的范围法院认为,甲乙双方在同居期间共同购买了房产一套,共同经营的小餐馆也为双方共同财产。
因此,共同财产的范围包括房产和小餐馆。
(三)共同财产的份额关于共同财产的份额,法院认为,甲乙双方在共同经营餐馆和房产的过程中,各自投入了不同的劳动和资金。
甲在餐馆的经营中主要负责前厅服务,乙则主要负责后厨和财务。
考虑到双方的贡献,法院决定按照甲乙双方在共同财产中的实际贡献比例来确定份额。
(四)共同财产的分割法院认为,甲乙双方在同居期间共同经营餐馆和房产,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
考虑到甲乙双方的实际生活需要,法院决定将房产归甲所有,小餐馆归乙所有。
同时,法院判决乙支付甲一定的财产分割补偿款。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如下:1. 房产归甲所有;2. 小餐馆归乙所有;3. 乙支付甲财产分割补偿款人民币XX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同居财产分割案件。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 双方是否构成同居关系;2. 双方共同财产的范围;3. 双方在共同财产中的份额;4. 双方的实际贡献;5. 双方的实际生活需要。
同居关系析产及子女抚养纠纷案例

同居关系析产、子女抚养纠纷案例张甲与王甲于2007年5月起开始同居生活,共同居住于上海市杨浦区国顺路甲号,于2008年4月20日生育一子名王乙。
2009年5月,张甲搬离上述地址,双方同居关系解除。
2010年7月,张甲诉至法院,要求双方所育之子王乙由张甲抚养,王甲自2010年7月起按月支付抚养费人民币(以下币种皆为人民币)1,000元,依法分割双方在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张甲应得30,000元,另外,还要求王甲赔偿青春损失费。
法院另认定,同居期间张甲共收到王甲给予的彩礼约31,000元。
张甲目前居住于上海市宝山区祁连山路某号新清穆停车场,月收入为3,000元,王甲目前居住于上海市杨浦区国顺路80弄乙号102室,月收入为3,500元。
法院认为,男女双方结婚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手续的,应当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同居期间双方所育子女系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一般按共有财产处理。
本案中,张甲与王甲的同居关系已于2009年5月解除,双方所育之子王乙目前随王甲共同生活,考虑到稳定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结合双方目前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等因素,王乙以随王甲共同生活为宜,张甲应支付相应的抚养费,至于抚养费的具体金额,法院将依据孩子的实际生活需要及双方的经济条件予以确定。
关于张甲要求分割六万元共同财产的主张,因张甲所提供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双方同居期间存在其所诉请的共同财产,故对张甲此项诉请,法院难以支持。
至于王甲要求张甲返还彩礼的请求,考虑到双方事实上已共同生活较长时间,且生育了子女,张甲在同居期间对子女抚养亦付出了许多努力,故对王甲此项请求,法院亦不予准许。
至于张甲要求王甲赔偿青春损失费的请求,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据此判决:一、张甲、王甲所育之子王乙自2010年7月起随王甲共同生活;二、张甲应于2010年7月起,按月支付王乙抚养费600元,至王乙年满十八周岁时止。
法律基础案例分析

案例一(道德与法律)1、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
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
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
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
”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
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
甲中毒身亡。
问:如何看待乙的行为?答: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
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2、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
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
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
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
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同居析产纠纷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同居析产纠纷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同居析产纠纷典型案例:1. 案例一:张某与李某同居多年,期间购买了一套房产作为共同财产。
后来二人感情破裂,无法达成一致分割房产的协议。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人在同居期间形成了共同财产,应当按照各自出资比例进行分割。
2. 案例二:王某与赵某同居多年,期间共同购买了一辆汽车,并将车辆登记在赵某名下。
后来二人关系破裂,赵某拒绝将车辆归还给王某。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人在同居期间形成了共同财产,赵某应当将车辆归还给王某。
3. 案例三:李某与王某同居多年,期间王某购买了一套房产并将其登记在自己名下。
后来二人感情破裂,李某要求分割房产。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人在同居期间形成了共同财产,应当按照各自出资比例进行分割。
4. 案例四:刘某与张某同居多年,期间刘某购买了一辆车,并将车辆登记在自己名下。
后来二人关系破裂,张某要求分割车辆。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人在同居期间形成了共同财产,应当按照各自出资比例进行分割。
5. 案例五:杨某与陈某同居多年,期间共同购买了一套房产并将其登记在陈某名下。
后来二人感情破裂,杨某要求分割房产。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人在同居期间形成了共同财产,陈某应当将房产进行分割。
6. 案例六:王某与李某同居多年,期间共同购买了一辆汽车并将其登记在王某名下。
后来二人关系破裂,李某要求分割车辆。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人在同居期间形成了共同财产,王某应当将车辆进行分割。
7. 案例七:张某与王某同居多年,期间王某购买了一套房产并将其登记在自己名下。
后来二人感情破裂,张某要求分割房产。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人在同居期间形成了共同财产,应当按照各自出资比例进行分割。
民事案例分析:同居债务如何分配

[案情介绍]
以夫妻关系身份共同生活,期间产生债务须共同承担。
11月10日,云南省昆明市某
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判决第一被告林某和第二被告梁某共同归还原告傅某借款本金85000元。
经审理查明,2008年10月13日第一被告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向原告要求借款,
原告借给了第一被告13万元,有第一被告出具的借据,后经原告多次催还,已归还原告
借款45000元,其中3万元原告出具了收条给被告,另有15000元原告未出具借条给被告,至今欠原告本金85000元。
原告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二被告归还借款本金85000元及利息15000元。
另查明,二被告系同居关系,并生有一男一女。
[案情分析]
一审法院认为,第一被告欠原告85000元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借据合同并未对利息予以约定,还款时间也未约定,故对原告的利息诉请,不予支持,第一被告认为二被告自愿解除非法同居,二被告间不存在身份关系。
该院认为,二被告不论是否解除非法同居关系,第一被告在向原告借款时,二被告以夫妻关系的身份共同生活并生儿育女,该债务属二被告共同生产生活形成的债务,可按共同债务处理,应当由二被告共同承担偿还,遂依法作出以上判决。
[判决结果]
判决第一被告林某和第二被告梁某共同归还原告傅某借款本金85000元。
[相关法规]
二被告以夫妻关系的身份共同生活并生儿育女,该债务属二被告共同生产生活形成的债务,可按共同债务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居财产分割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2004年7月,42岁的女子雪晴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索要200万10年同居期间的应得财产。
雪晴在诉状中说,1994年,已有配偶的46岁的郭刚,以结为夫妻相许诺,与当年32岁独身的自己建立两性关系,并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居住至今。
2000年5月,自己与郭刚生下了女儿雨滴。
10年间,双方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利益上千万,郭刚也未向自己支付报酬,已形成事实上的夫妻关系。
如今,两人结婚已经成为泡影,郭刚的许诺已不可能实现,因此,要求解除与郭刚的非法同居关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应照顾妇女、儿童的利益,考虑财产的实际情况和双方的过错程度,妥善分割,所以雪晴要求郭刚支付其应得财产200万元。
“老公”不认同居关系
法院受理案件后,进行了开庭审理,郭刚辩称:双方之间不存在婚姻法上的同居关系,雪晴请求分割财产也没有法律依据,请求法院驳回雪晴的诉讼请求。
法庭上两人再没有了往日的温情。
为证明两人不存在同居关系郭刚还叫来了证人,出庭证明郭刚一直与其合法妻子廖梅居住在一起。
法院经过几次开庭,最后只能认定以下事实:郭刚与廖梅于1970年登记结婚,居住在宜兴市新街镇,夫妻关系一直比较和睦。
1994年,郭刚结识了雪晴。
雪晴虽认为双方长期同居生活,但并未提供双方持续、稳定同居生活的依据。
2000年5月雪晴生一女雨滴,2002年3月,郭刚与雪晴就雨滴抚养事宜达成协议,并约定今后双方再无任何纠葛。
该协议经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郭刚1997年与他人共同出资计100万元组建公司,后又增资至500万元。
无锡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婚姻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本案雪晴认为其与郭刚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至今,虽提供了一些合影照片和一些证言,但不能完全证明雪晴和郭刚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且郭刚的出庭证人证明郭刚一直与其合法妻子居住在一起,故对雪晴称与郭刚形成同居关系的这一主张不予采信。
其次,同居期间的财产系指在双方当事人同居期间已经取得或应当取得的财产,雪晴提供的证据,没有证据来源标识,她又非公司股东,同时未提供其与郭刚合资开办的相关证据。
综上,雪晴诉称要求
分割与郭刚同居期间共同财产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2005年12月,无锡市中级法院判决驳回雪晴的诉讼请求。
同居关系分财产,证据更严格
雪晴不服一审判决,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同居关系与夫妻关系属于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法律关系。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基于合法的婚姻关系,夫妻一方名下的财产在双方无约定的情形下,依法应直接认定属双方共同共有,此种情形属于法律对共有财产所作的特别规定。
而同居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因不存在婚姻关系这一事实基础,对其同居期间的财产能否认定为共有及如何分割,只能依照一般共有财产的形成及处理原则予以分割,而不能适用法律有关夫妻共同共有财产的规定作出处理,即同居期间一方名下的财产不应直接认定属于双方共有,另一方只有在举证证实其与对方有共同的投入并经营,共同创造形成该财产的情形下,才能主张分割共有财产。
郭刚虽然作为股东与他人设立公司并经营获利,但雪晴至今未提供充分证据证实其与郭刚共同投资设立公司并共同经营,故其主张郭刚作为股东的公司的注册资金及利润为同居期间共有财产的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如雪晴认为其在郭刚的公司付出劳动,可另行主张相应的劳动报酬。
同居的困惑,财产分割难
因为同居而引出的财产纠纷早已屡见不鲜,而其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主张分割同居关系财产的往往是女性,因为就像夫妻关系一样,男性往往掌管着财产,尤其是公司的经营和股份。
如何分割同居期间的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早有规定,即同居关系不同于夫妻关系,同居期间的财产并不必然是共同财产,主张分割财产的一方要提出有关证据,才能享有对同居期间积累财富的所有权。
这一规定只是一原则性的规定,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具体运用,则由各案的法官来判断。
本文所刊登的案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该案告诉我们,对于共同财产,尤其是公司股份,一方只有在举证证实其与对方有共同的投入并经营,共同创造形成该财产的情形下,才能主张分割。
■案例:
富翁意外早逝,身后留下千万家产和一女一子。
女儿系与第一任妻子所生,儿子系与第二任妻子所生。
富翁去世前,已与第二任妻子协议离婚。
但第二任妻子说,她与丈夫是假离婚,其实一直同居,所以,她应该以妻子的身份继承遗产。
富翁留下千万遗产
1954年出生的岳庚,原是一化工厂的工人。
改革开放后,岳庚下海,办起一家化工厂,一番摸爬滚打后,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阿美是岳庚的第一任妻子,夫妻俩相敬如宾。
时间一长,阿美发现丈夫有些变了,总说工作太忙,常常接连几周不回家。
慢慢地,一些风言风语在亲戚朋友中传开:岳庚身边有个叫余玉琴的女人。
阿美先是苦口婆心地劝,后来到厂里闹。
结果,岳庚索性提出离婚。
1992年,岳庚、余玉琴登记结婚。
不久,余玉琴生下一子。
7年后,岳庚、余玉琴又协议离婚。
岳庚给了余玉琴一处房产及家具等,同时给付儿子抚育费30万元。
离婚协议中注明:双方再无债权债务关系。
两人居住的房屋卖了15.8万元,被余玉琴以自己的名义集资缴到岳的公司。
2006年,岳氏企业资产已逾千万元,岳庚持有90%的股份,价值1500万元。
这一年的7月底,岳庚突然病故,时年53岁,留下价值1500万元的股权和两栋住房,却未留下任何遗嘱。
丧事处理完,余玉琴提出财产继承问题。
2006年9月1日,岳庚的父亲委托二儿子、孙女岳灵(岳庚与阿美所生)与小孙子岳泓的母亲余玉琴就财产问题进行商谈。
让岳家人意外的是,余玉琴提出作为妻子,她要继承岳庚一半的股权,并代儿子索要岳庚名下的两处房产。
余玉琴说:“我与岳庚是假离婚,我们并没有履行离婚协议,我们一家三口一直住在一起。
”
但岳家人认为,余玉琴与岳庚早已离婚,没有继承岳庚遗产的权利。
商谈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