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人造太阳”突破不断 中国拟2050年前实现核聚变发电

合集下载

安徽省铜陵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苏教版模拟(巩固卷)完整试卷

安徽省铜陵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苏教版模拟(巩固卷)完整试卷

安徽省铜陵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苏教版模拟(巩固卷)完整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匝数相等,通过滑动触头P 1可以改变副线圈接入电路的匝数,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为。

输入端接入电压有效值恒定的交流电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滑动触头不动,滑动触头下滑,电流表、示数均变小B.滑动触头不动,滑动触头下滑,电流表、示数均变大C.滑动触头不动,滑动触头下滑,电流表、示数均变小D.滑动触头不动,滑动触头下滑,电流表、示数均变大第(2)题2023年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提升核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假设“人造太阳”内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4个质子()聚变为氦核()的热核反应,如果“人造太阳”每秒钟向空间辐射的能量约为,光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中的热核反应方程为B.4个质子聚变为氦核的热核反应前后质量守恒C.太阳中的热核反应使太阳质量每分钟减少约D.目前世界上的核电站主要是利用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第(3)题图中的(a)、(b)、(c)、(d)四幅图涉及不同的原子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图(a)所示的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轨迹,可以判断出“1”为射线B.如图(b)所示,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光强越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C.玻尔通过图(c)所示的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还可以再分D.利用图(d)所示的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为何不是连续光谱第(4)题公元2032年,某位2022年进入大学的航天爱好者身着飞行机甲,实现了年少时伴飞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梦想,在伴飞天宫前,该航天爱好者在近地圆轨道上做无动力飞行,然后先后通过两次的瞬间加力,成功转移到天宫所在轨道,图中角为该航天爱好者第一次加力时,天宫一号和航天爱好者相对地球球心张开的夹角,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天宫距地面高度约为400km,为了以最短的时间到达天宫附近,角约为( )A.1°B.8°C.16°D.20°第(5)题一辆汽车质量为,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

浙江省嘉兴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人教版摸底(冲刺卷)完整试卷

浙江省嘉兴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人教版摸底(冲刺卷)完整试卷

浙江省嘉兴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人教版摸底(冲刺卷)完整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图为某资料上一幅反映课外活动的场景,描绘了小明荡秋千荡到最高点时的情形,关于该图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判断及其原因,下列正确的是( )A.符合实际情况,图片没有科学性错误B.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没有人推他不可能荡到这么高处C.不符合实际情况,最高点时手以上部分绳子可以弯曲但以下部分应拉直D.不符合实际情况,最高点时手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的绳子均应该是拉直的第(2)题某同学欲采用双缝干涉现象测量某单色光的波长,实验装置如图所示,S为单缝,S1、S2为双缝,O点为S水平正对的中心,即中央零级亮条纹中心,P点为第3级亮条纹的中心,且,,双缝到屏的距离,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条纹间距为0.4mmB.该单色光的波长为800nmC.若将光屏向右移动少许,条纹间距会减小D.入射到P点两束光的时间差为第(3)题如图所示,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为,有一束光线以的入射角从O点入射到玻璃砖的水平表面上,O点半圆形玻璃砖的圆心,则经过半圆玻璃砖射出后的光线偏离原来光线的角度是( )A.B.C.D.第(4)题2022年10月19日,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AI)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已知该装置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方程为:+→+X,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X的质量约等于一个电子的质量B.该反应吸收能量C.该反应生成物的结合能小于反应物的结合能之和D .动能相同的一个X 和一个电子,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X 的德布罗意波长长第(5)题关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速度逐渐增大,则其所受合外力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B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方向可能在同一直线上C .在平抛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可能不同D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其速度可能保持不变第(6)题如图,摄影师完美的捕获了山猫跃过堰坝的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山猫在最高点速度为零B .上升过程山猫处于失重状态C .山猫受到重力、跳跃力D .下落过程中山猫没有惯性第(7)题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克劳泽及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以奖励他们在量子纠缠、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及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核聚变发电

核聚变发电

我国耗巨资参与“人造太阳” 20年后见成效转载:中广网作者:中广网编辑:Ruskin 2010-06-18 11:55:58 现实中,国际间确实有一个多国合作计划,只不过在这个计划中,多国合作建设的不是“诺亚方舟”,而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它承载的是人类未来新能源的希望。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07时13分报道,看过灾难大片《2012》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影片里有一个庞大的、多国合作完成的“诺亚方舟”计划,承载着人类继续繁衍生存的希望。

但是您相信吗?现实中,国际间确实有一个多国合作计划,只不过在这个计划中,多国合作建设的不是“诺亚方舟”,而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它承载的是人类未来新能源的希望。

昨天(16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7个成员国代表齐聚中国江苏,共同研究这一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计划。

那么,目前这一计划进展的怎么样?遇到哪些目前无法解决的难题呢?马上连线中国之声前方记者费磊,了解详细情况。

主持人:目前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展怎么样了?记者:人造太阳计划就是要复制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的过程产生巨大的能量供人类使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类就实现了核聚变的反应就是氢弹的爆炸,但是氢弹瞬间猛烈爆炸是无法控制的,所以人们就想要把氢弹爆炸出的巨大能量如何来能够被人类用于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伊特尔计划一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青睐,到目前伊特尔计划总共有七个方面,三十三个国家参与这个计划。

总的来说,中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印度,这33个国家计划涉及到全球60%的人口和80%的GDP,是个相当宏大的计划,它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化,伊特尔集成了当今世界上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的科学和技术成果,从2008年开始,伊特尔试验堆工程已经在法国南部城市卡达拉舍进行建设,项目预期要持续30年,10年作为前期的工程建设,后20年作为试验运行期。

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一模)物理试卷

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一模)物理试卷

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一模)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完成光电效应实验,金属的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均已知,电子电荷量用e表示。

入射光频率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B.由图像可求得普朗克常量C.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N端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加D.把电源正负极对调之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N端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示数一定一直增加第(2)题在一次消防演习中,消防员从高的地方通过缓降器由静止开始下落,其下落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落地瞬间速度恰好减为零。

消防员的质量为60kg,加速和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s内,消防员处于超重状态B.消防员匀速下落的位移大小为10mC.全程缓降器对消防员所做的功为1.5×10⁴J D.消防员整个下降过程所用的时间为4.5s第(3)题如图甲所示为某品牌漏电保护器,其内部结构及原理如图乙所示,虚线框内为漏电检测装置,可视为理想变压器,其中原线圈由入户的火线、零线在铁芯上双线并行绕制而成,副线圈与控制器相连。

当电路发生漏电时,零线中的电流小于火线,从而使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控制器使线路上的脱扣开关断开,起到自动保护的作用。

若入户端接入(V)的交变电流,则()A.入户端接入的交变电流方向每秒变化50次B.当用电器发生短路时,该漏电保护器会切断电路C.没有发生漏电时,通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为0D.没有发生漏电时,通过副线圈的磁通量随原线圈中电流的增加而增加第(4)题2023年4月12日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提升核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8大科技成就人造太阳深海一号上天入海扛把子

中国8大科技成就人造太阳深海一号上天入海扛把子

中国8大科技成就人造太阳深海一号上天入海扛把子中国8大科技成就:人造太阳深海一号上天入海扛把子中国一直在全球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从高铁技术到人工智能,中国始终处于创新的前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8大科技成就之一:人造太阳深海一号。

这一科技成就的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能源、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等。

人造太阳深海一号是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

作为独立研发的核聚变装置,它被誉为“未来清洁能源之星”。

人造太阳深海一号是一种模拟太阳核聚变的实验技术,旨在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人造太阳深海一号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能源替代方案。

传统能源如煤炭和石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速了全球变暖和环境破坏。

然而,人造太阳深海一号通过模拟太阳的聚变反应,能够在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下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

这一技术有望在未来取代传统能源,使我们的地球更加清洁和可持续。

其次,人造太阳深海一号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内部的研究需求日益增加。

而相较于传统的海洋科考船只,深海一号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潜入海底深处,进行各种科学探测和取样,这为海洋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样本,并且加速了海洋研究的进程。

此外,人造太阳深海一号的研发和建造也提高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声誉。

作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深海一号的成功建造不仅证明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实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顶尖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

这不仅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可,也为中国技术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机会。

总结起来,人造太阳深海一号作为中国的科技成就展示了中国在能源、环境和海洋领域的创新能力。

它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加速了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

这一科技成就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声誉,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通过人造太阳深海一号的研发和应用,中国展现了其创新实力和科技前沿性。

《人造太阳》阅读附答案

《人造太阳》阅读附答案

《人造太阳》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造太阳何平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

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

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

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

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

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

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

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

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

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

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

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

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

中国科技成果人造太阳

中国科技成果人造太阳
2 当今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旨在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
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3
核聚变能以氘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为燃料,具有安全、洁净、资源无限3大优点,是最终解决我国 乃至全人类能源问题的战略新能源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的俗称,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
4
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 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科学家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
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科学家们把这类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20XX
2023中国科技成 果——人造太阳
xxx
2023中国科技成果——人造太阳
目录
2023中国科技成果的用人工创造出来第二个太阳,其实人造太阳只是我们口语化的一个简称
所谓"人造太阳",即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也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建设工程,是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阅读附答案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阅读附答案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阅读附答案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

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

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

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

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

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

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

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

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

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稿:“人造太阳”突破不断中国拟2050年前实现核聚变发电
发布/2019年5月6日3:30 AM文/杨丹旭摄影/杨丹旭来自/联合早报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助理、合肥研究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认为,世界的聚变研究合作与竞争并存。

(杨丹旭摄)
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增大。

分析指中国在核
聚变领域的研究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而率先实现核聚变能源商用,将让中国摆脱能源制约,在经济、地缘政治等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我们希望通过东方超环,扩大国际合作,实现未来
核聚变能为人类所用。

——宋云涛夸父逐日的中国神话故事讲述古人战胜自然的愿望,中国科学家如今正缔造新的科技神话——建造一个能释放无限能量的人造太阳,让中国在2050年以前用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聚变能源。

有分析指出,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而率先实现核聚变能源商用,将让中国摆脱能源制约,在经济、地缘政治等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又叫“东方超环”,建在安徽合肥市郊的科学岛上。

它是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简称EAST),能让氘和氚在超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聚变,产生大量能量。

主原料是海水比现核裂变发电安全
面对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增大。

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海水,也比现有的核裂变发电安全,因此被视为清洁能源的未来,有人也将它称为“能源圣杯”。

据科学家估计,一升海水能产生的聚变能源相当于500升汽油所能产生的能量。

各国科学家数十年来建设各种俗称“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但目前尚无法实现核聚变能源为人类所用。

这些装置要真正实现发电,必须能达到上亿度高温、长时间稳态运行,并且具有可控性。

目前来看,中国研发的“东方超环”在稳定性上已是全球领头羊。

2017年,它成功实现了101.2秒稳态运行,成为全球首个可以稳定运行长达100秒以上的装置。

一些西方科学家认为,这项突破显示中国聚变研究的发展速度已领先其他国家。

东方超环国际顾问委员会当时评估,该设施是“国际磁约束聚变装置中最前沿的,并且是未来五年间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实现400秒长脉冲高性能放电的聚变装置”。

由中科院建造的中国人造太阳“东方超环”位于安徽合肥,是一座巨大的环形金属装置,该装置去年底取得1亿摄氏度高温的实验突破。

(杨丹旭摄)
实现1亿摄氏度运行是太阳核心温度六倍
去年11月,东方超环又在温度上取得突破,成功实现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六倍。

这些突破成为中国实现“聚变梦”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中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行列,为其他反应堆提供重要参考。

参与中国核聚变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宋云涛近日在一场媒体参观活动上受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东方超环,扩大国际合作,实现未来核聚变能为人类所用。


宋云涛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助理、合肥研究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这个成立于1978年的研究所,是中国重要的核聚变研究基地,目前有700多名科研人员和400多名研究生。

中国这些年来在核聚变领域展露雄心,不仅活跃于相关研究的国际舞台,也为自身的“聚变梦”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中国目前同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印度,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七大成员国之一。

这个位于法国南部的项目,是人类目前在核聚变研究上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中国除了为项目提供部分资金,也承担设计修改、部件制造等工作。

12亿元打造
聚变实验堆关键主机
在中国国内,官方也投入大量资源,计划建设一个能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竞争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

宋云涛介绍,官方已在今年1月批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关键主机的立项,并为这个“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计划下的科研项目拨款60亿元人民币(12亿新元),而整个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建设工作,预计2030年前后启动,并希望在2040年至2050年间实现发电。

宋云涛说,中国核聚变研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以及中国国内加工制造业发展,近年来加快了进程。

4月24日,中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在合肥正式开馆。

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墨子号”量子科学
实验卫星等“高精尖”的科技创新成果模型集中亮相。

图为“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模型。

(中新社)
分析:中美贸易战关键核心是两国广泛科技竞争随着国力日渐强盛,中国科技发展也进入快车道,近年来不断宣布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例如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下潜深度最深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等,今年1月中国的“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造访月球背面。

中国在科技领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竞争也在升级,不少观察家认为,持续一年多的中美贸易争端背后的更关键核心是两国广泛的科技竞争。

任何国家若率先实现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将在能源、经济、地缘政治等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有分析因此也把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等项目的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归咎于各成员国不肯共享自身的关键技术。

针对中国在核聚变研究上面对的竞争,宋云涛受访时不断强调,让核聚变能源为人类所用是“全球共同的梦想”。

他说,中国的东方超环是世界聚变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它和拟建中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都向世界开放,欢迎全球参与合作,“聚变是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不是某个国家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