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新冠病毒通过鼻子进入大脑 ,“冬天不宜减肥”是误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头条: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新冠病毒通
过鼻子进入大脑 ,“冬天不宜减肥”是误会
新冠病毒或能通过鼻子进入大脑 感染者神经症状获解
据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3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新冠病毒
或能通过鼻子进入人类大脑。这一发现或有助于解释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观察
到的一些神经症状,并为感染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提供借鉴。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
医学院科学家弗兰克·海珀纳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
女性)死于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脑和鼻咽,在大脑和鼻咽中发现了新冠病毒
的RNA和蛋白,还在鼻咽中检测到了完整的病毒颗粒。
首张新冠病毒感染人肺细胞分子反应图绘出 显示病毒如何劫持损害肺泡
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劫持并迅速对人肺细胞造成损害的?通过将生物工程
人类肺泡细胞与高精度质谱技术相结合,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绘制出
首张人肺细胞感染新冠病毒的分子反应图,从而为阻断新冠病毒提供了病理学基
础和新的治疗靶标。
辉瑞高管对新冠疫苗安全性信心十足:我愿意今天就接种
当地时间12月6日,辉瑞英国公司首席执行官本·奥斯本在接受英
国《每日邮报》采访时表现出了对疫苗安全性的高度信心,称不仅自己“愿意今
天就接种”,甚至希望自己的母亲也可以尽快接种。奥斯本透露称,科学家们已
经开始研究下一个版本的疫苗,或不再需要专门的冷柜进行冷藏。
印尼收到了首批来自中国的新冠疫苗 后续还将接收180万剂
从中国科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订购的第一批新冠肺炎疫苗已经运抵印尼。周
日晚些时候,多达120万剂疫苗已经抵达,政府预计将在1月初再收到180万剂
疫苗。Widodo在一份声明中称,科兴生物还将向印尼国有制药公司PT Bio Farma
运送4500万剂原料,这些原料将在当地进行加工。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1.5亿度
12月4日14时02分,在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
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正式
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HL-2M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
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其等离子体体积达到国内现
有装置2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离子体离子温度
可达到1.5亿度,这相当于太阳芯部温度(约为1500万到2000万摄氏)度的近
10倍。
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在轨样品转移
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
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首次实
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从上升器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开始,通过远程导引和近程自
主控制,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逐步靠近上升器,以抱爪的方式捕获上升器,完
成交会对接。后续,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择机返回
地球。
中科院临近空间数据上线共享 服务全球用户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7日发布消息,由该院牵头
承担的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又称“鸿鹄
专项”),其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门户网站——临近空间数据共享服务
系统近日已正式上线,为全球用户提供多学科领域临近空间科学数据的多模式检
索、信息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
我国首颗北极航道监测科学试验卫星计划后年发射
中山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
心”日前落地广东。据悉,双方联合研制的北极航道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目前已完
成了平台和载荷设计,预计2022年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颗北极航道监测科学
试验卫星,由中山大学负责设计,卫星发射升空后可实时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北
极海冰融化情况,并实现全球数据共享。
中国到2045年计划全面建成全球快速抵达航天运输系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旭辉在主题报告《全球快速抵达航天运输
系统探索与实践》中提出,到2045年计划全面建成全球快速抵达航天运输系统,
满足每年总飞行千次级、总货运万吨级、总客运万人次的总目标。
崔屹团队发明锂电池集流体“三明治”结构 比能量密度最高提升26%
最近,锂电池研究领域的明星团队——斯坦福大学的崔屹课题组,
通过革新电池中的非活性结构“集流体”,实现了电池能量密度再增加 8%- 26%。
成果作为封面,发表在 Nature Energy 上。此次成果的一作是课题组的博士后
叶玉胜和访问学者卓联洋。这种新型集流体比传统集流体轻80%;并且由于设计
中添加了阻燃剂,还能有效防止电池燃烧。新颖之处在于,从集流体这个非活性
的部分入手,在能量密度、电池重量、安全性能同时实现了明显的优化。
送首位女性上月球!贝索斯发布登月引擎测试视频
近日,美国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发布了
旗下“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研制的月球着陆器引擎BE-7测试情况的视
频,并配文称,这台引擎将送首位女性登上月球。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曾表示,计划在2024年将一名女性送上月球。4月,NASA宣布与“蓝色起源”
公司、Dynetics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这3家太空公司签订了价值
数亿美元的合同,设计载人着陆系统。
“隼鸟2号”向地球送回小行星样本
上周六(12月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于2014年发射的小行星
探测器隼鸟2号成功向地球发射了一枚小型回收舱,装载了来自小行星Ryugu
的样本。送回地球的样本未受到空间辐射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科学家将通过分
析样本中的有机物质来更好地了解太阳系起源及地球生命起源。回收舱已于昨日
(12 月 6 日)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地带着陆。
世界最大太阳望远镜公布其首张太阳黑子照片
近日,世界最大的太阳望远镜——井上建太阳望远镜(Daniel
Ken Inouye Solar Telescope,DKIST),在《太阳物理学》期刊上公开了其拍摄
的首张太阳黑子照片。望远镜于今年1月开始测试,7月正式开始科学观测,而
这一照片拍摄于2020年1月28日。太阳黑子是太阳活跃程度的代表,其数量按
照11年周期变化,2019 年11月左右其数量达到最小值。此次拍摄到的太阳黑
子是该轮周期的第一批太阳黑子之一,其大小足以容纳地球。
又一艘SpaceX龙飞船将对接国际空间站 开展新冠药物等实验
太平洋时间周日上午8点17分,猎鹰9号助推器将“龙飞船2号”(Dragon
2)从佛罗里达州的发射台发射升空。升级后的新一代“龙飞船2号”运载的科
学载荷,比上一代增加了50%。这是“龙飞船2号”的第一次货运任务。它将是
第二个附着在国际空间站的“Dragon”号太空舱。除了为宇航员和空间站提供补
给外,CRS-21任务还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了几项实验,包括首次在太空进行
COVID-19药物研究实验等。
疗效显著!CRISPR疗法可用于治疗特殊血液疾病
最近,CRISPR Therapeutics和Vertex Pharmaceuticals日前在美国血液
学会(ASH)年会上公布了其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TX001的最新临床数据。
所有7例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TDT)患者在接受CTX001治疗后,在最
近一次随访时均不再依赖输血。所有3例严重镰刀型细胞贫血病(SCD)患者在
接受CTX001治疗后,均无血管闭塞危象(VOCs)。这些数据显示, CTX001有望
成为治疗TDT和严重SCD患者的潜在一次性治愈性疗法。这种通过在体外对患者
的造血干细胞进行改造,使红细胞中产生高水平的胎儿血红蛋白(HbF)。CTX001
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HbF水平,有可能缓解TDT患者的输血需求,并减少SCD
患者的疼痛和使人衰弱的血管闭塞性危象。
谷歌炒掉知名AI学者 引发科技界“寒蝉效应”担忧
近日,当今知名的AI学者之一、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员Timnit Gebru被谷歌
突然开除,在科技学术圈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Timnit Gebru说她被赶出
了公司;现在,一些人担心这将对科技界的学术产生“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在一片不满与抗议声中,谷歌的职场与企业文化再一次陷入了争议漩
涡。
“辨音高手”!斑胸草雀可快速记住50个同类的声音
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新研究,斑胸草雀竟然能快速记住至少50个
不同鸟类个体的标志性声音!这些喧闹的红喙鸣禽,能够根据特定同伴的独特叫
声或联系方式,在鸟群中认出自己的同伴。此外,它们可以记住彼此独特的声音
长达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科学》:植物间距离越小,植物根分布越广
植物之间的养料竞争会改变植物根的形态和分布。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
中,科学家通过操纵植物间距离,并用染料染色不同植物个体的根,研究了在胡
椒植物中,同类竞争对单个植物根分布的影响。他们发现,随着植物间距离减小,
胡椒植物根的局部分布也减小了,这意味着植物根能感测到竞争造成的局部养料
减少;然而,植物根的横向分布却变广了,减少了胡椒植物个体之间的根分布重
叠。
科研新发现:小龙虾壳助力制备高性能电极材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采用新方法,将厨余垃圾中的小龙虾壳等合成制
备成一种高性能电极材料。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碳》(Carbon)
上。研究显示,与现有电极材料性能相比,朱锡锋教授研究团队所制备的分层多
孔碳在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中,表现出宽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的明显优势,可
用于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诸多应用领域。
《分子代谢》:“冬天不宜减肥”是错的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内分泌学和新陈代谢学系研究团队组织开展的新研
究显示,寒冷的环境温度会增加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这有助于将“不良的”白
色脂肪组织转化为“有益的”棕色脂肪组织,从而刺激脂肪燃烧和热量产生。这
一脂肪转化过程伴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加,被认为将来可据此研发设计新减肥方法,
报告发表于《分子代谢》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