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站地下停车场交通组织优化设计研究
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研究

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研究提纲:一、引言1. 地下车库的代表性意义和现状2. 优化设计对地下车库的重要性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二、地下车库优化设计原则1. 地下车库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条件2. 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3. 地下车库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方面三、地下车库优化设计方法1. 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的流程和方法2. 地下车库设计中常用的成本分析方法3. 地下车库设计中的其他方法四、地下车库优化设计案例1. 案例一:XX大厦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a. 背景介绍和建设要求b. 优化设计方案c. 成本分析和效果评价2. 案例二:XX市政府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a. 背景介绍和建设要求b. 优化设计方案c. 成本分析和效果评价五、结论与展望1. 研究成果总结2. 针对问题的建议3. 展望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一章引言地下车库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方便了人民出行,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为城市秩序、空间利用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地下车库的设计和建设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如容积率、成本、安全等方面需要考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可以提升地下车库的使用效率,节约施工成本,同时也可以改善周边环境的质量,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本论文旨在对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以后相关的实践工作提供可行的指导和参考。
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总结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的原则和要求,以及需要考虑的方面;2.分析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流程,了解地下车库优化设计中常用的成本分析方法和其他方法;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评估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的成本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第二章地下车库优化设计原则2.1 地下车库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条件地下车库的建设需要符合城市规划和相关建设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和建设条件:1.承载能力好。
地下车库所在的地基必须承载车辆、人员出入和设备操作的重量,使地下车库的运行不受影响。
超大型地下汽车库交通设计探讨

超大型地下汽车库交通设计探讨刘卉【摘要】Taking some underground garage program with the capacity about 5 000 cars,the paper leads the underground city to the design,ana-lyzes the traffic and functional streamline organization of the super-large garages,and studies the design difficulties for the super-large under-ground garages,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以某地下汽车库项目(约5000辆)为例,将地下城的概念引入设计中,对超大型汽车库的交通和功能流线组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对超大型地下汽车库设计难点作了研究,以供参考。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5(000)029【总页数】3页(P10-11,12)【关键词】超大型汽车库;交通;地下城;设计【作者】刘卉【作者单位】上海中森建筑工程审图有限公司,上海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91现在超大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项目规模越大,与之配套的停车数量也就越多。
我国现行的JGJ 100—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和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对于大于500辆的汽车库,除了要求必须设置3个出入口外,没有其他规定。
各地只有浙江省出台过大于500辆汽车车库的规定。
该规定仅对车库出入口的个数有描述,很难对设计进行指导。
笔者查阅了一些超大型汽车库的设计文件,发现很多设计只是将小型汽车库的内容以“阵列”方式“堆”出一个超大型汽车库。
设计者并没有意识到交通设计不到位所产生的危害。
建筑地下车库设计的优化方法

建筑地下车库设计的优化方法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和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地下车库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和成本高昂的特点,地下车库设计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难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下车库设计的优化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地下车库的布局设计地下车库的布局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进行布局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形状、大小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并且要兼顾到车辆的通行需求和人员的安全需求。
一般来说,地下车库的布局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车辆通行路径的设计:通常情况下,地下车库的车辆通行路径主要包括进入通道、停车位、转弯区和出口通道等。
在进行车辆通行路径设计时,需要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通行空间和视觉角度等因素,从而保证车辆能够顺利进出和找到停车位。
2. 通风与照明设计:地下车库通常存在着通风不畅和照明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布局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通风口和照明设施,保证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和光线充足。
3. 安全疏散设计:地下车库作为公共场所,人员的安全疏散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布局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疏散出口,以保证发生意外事故时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在进行地下车库的布局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以使设计能够满足车辆通行、通风与照明、以及安全疏散等需求。
地下车库的结构设计包括地下空间的承重结构、防水隔离结构和排水系统等内容。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兼顾到地下空间的承重能力、地质条件和外界环境等因素,以确保地下车库的结构稳定和安全。
1. 承重结构设计:地下车库的承重结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设计时需要考虑地下空间的荷载情况、土层的承载能力以及地下水位等因素,以保证承重结构能够承受车辆和人员的荷载,并且能够抵抗外部地压和地下水的侵蚀。
2. 防水隔离设计:地下车库的防水隔离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防水层和排水系统,以防止地下水和雨水的渗透和积聚,从而保证地下空间的干燥和清洁。
浅谈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

浅谈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摘要:如何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地下车库的停车率,合理地控制建筑成本,强化地下停车库细部设计成为地下停车库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这几年来的设计经验,和同行的探讨以及对一些实例的观察和思考,对地下车库的设计和优化,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地下车库观察思考合理控制优化设计1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家车数量在快速地增长.抢车位成了很多人每天最头疼的功课,停车难的问题日益激化,如何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地下车库的停车率和合理地控制建筑成本成为地下停车库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2 地下汽车库的主要设计要求2.1 总平面布局居住小区的地下停车库的总平面布局受上部建筑的影响较大,且上部较密的柱网常常把停车库分隔成零散的片区导致停车效益大大降低,库内车道也不易简洁通畅。
特别在高层住宅小区,高层住宅的剪力墙结构体系对地下车库的交通系统影响更大。
因此,在方案初期就必须把地上住宅楼的总体布局与地下车库的设置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应合理确定地下室范围,使上部建筑尽量分布在地下室的周边。
地下室的边线应尽量与上部建筑平行,并且方正简洁,以尽量提高停车效益。
当然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库的总平面布局还必须兼顾区内住户对使用车库的方便性、车辆进出小区的便捷性和避免干扰小区安静环境等因素2. 2 平面布置影响地下室停车效率的主要设计技术因素有柱网,布车方式, 车道布置、设备用房设置等等。
2.2.1柱网布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证足够的行车、停车空间,避免车辆的碰撞损坏:一般而言,居住小区地下停车库适用于停放一般标准的微型及小型车,根据规范,小型车的基本车外形外廓尺寸为: 4. 8m(长)× 1. 8m (宽),加汽车与旁边的距离,则按《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停车位最小2400X5300。
而在实际使用当中,如车位宽度取到2500时,使用尺度上会比标准停车位更具人性化,能够更方便业主车辆进出和停放。
建筑地下车库设计的优化方法

建筑地下车库设计的优化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加以及车辆的普及,城市中的停车位问题日益突出。
建筑地下车库作为城市停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优化对于缓解停车难题,提升城市停车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建筑地下车库设计的优化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充分考虑交通流线地下车库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交通流线,保证车辆的顺畅出入。
合理设计出入口位置和车道宽度,避免出现交通拥堵情况。
同时要保证车辆进入和离开车库的通行速度,尽量减少等待时间和排队情况,提高停车场的通行效率。
二、合理划分停车位布局在地下车库设计中,停车位的布局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首先要根据车辆的尺寸和转弯半径等因素,合理划分停车位的大小和间距,保证车辆进出便利。
其次要考虑停车位的数量和密度,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尽量提升地下车库的停车容量。
三、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地下车库作为人们停车的场所,其安全设施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设计中要考虑火灾逃生通道、紧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设施的设置,确保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有序地离开车库。
同时要加强通风系统和消防设施的建设,提高地下车库的安全性。
四、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建筑地下车库设计中,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也是一种优化方法。
通过车位预约系统、停车位引导系统、计费系统等智能设备,可以提高车位利用率,减少寻车时间,提升停车场的管理效率。
同时可以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和安全预警系统来监测车库的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五、绿色环保建设在地下车库的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
采用绿色建材和节能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通过引入绿化景观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提升车库的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六、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在设计地下车库时,还要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根据周边交通情况和用地规划,合理确定地下车库的规模和容量,确保其能够满足未来的停车需求。
同时要考虑停车场的可扩展性,为未来的车位增加和停车场升级留出余地。
对于停车场区域优化模型研究

对于停车场区域优化模型研究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停车难问题也愈发突出,加剧了交通阻塞、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停车场区域的优化模型研究可以帮助解决上述问题,优化停车场的布局,提高停车场的利用效率,减缓交通压力,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
2. 现状分析当前停车场存在很多问题,如布局不合理、停车位少、停车位利用效率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模型对停车场区域进行优化设计。
停车场优化模型研究以行车路径、停车位布局、拥堵分析、收费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为基础,建立一个系统的停车场优化模型。
3. 研究方法(1)建立停车场优化模型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停车场的结构,包括停车场长度、宽度、深度和缓冲带大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3D停车场模型,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确定停车场流量和车辆类型。
根据停车场布局方式的不同,采用相应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建立停车场优化模型。
通过对停车场区域进行优化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停车位数和利用效率。
通过可视化技术,对停车场布局进行改进,使车位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
同时,可以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车辆类型和地形信息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合理的停车场布局方案。
(3)优化车辆行驶路径车辆行驶路径是影响停车场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分析车辆流量和路径选择,可以确定最佳的行驶路径,避免拥堵和浪费。
优化车辆行驶路径,可以有效提高停车场的利用效率和运作效率。
4. 研究成果停车场优化模型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提高停车场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通过对停车场布局、车辆行驶路径和收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停车场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优化停车场布局还可以降低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公共停车场的辐射范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停车的品质,缓解停车难问题,使城市交通更加顺畅、绿色、健康。
城市地下停车场施工方案的交通组织策略

城市地下停车场施工方案的交通组织策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增加和交通拥堵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下停车场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被广泛采用。
然而,在城市地下停车场的施工过程中,交通组织策略的合理规划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停车场施工方案的交通组织策略。
首先,施工前的交通状况评估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通过对现有交通状况的评估,可以了解道路的车流量、交通瓶颈和交通拥堵情况。
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制定合理的交通组织策略。
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周边道路的容量和通行能力,以及附近居民和商业区的需求。
其次,合理的施工时间安排是实现交通组织策略的关键。
为了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需要在交通高峰期之外进行施工。
可以选择在晚上或者清晨进行施工,避免与白天交通高峰期产生冲突。
此外,也可以将施工时间分段进行,以减少对道路的封闭时间和对交通的干扰。
第三,临时交通标志的设置和路线规划是交通组织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在施工区域周边,应设置清晰的标志和指示牌,提示驾驶员有关施工区域的信息,如道路封闭、速度限制和临时路线等。
此外,在施工期间,应合理规划交通路线,确保交通的流畅和安全。
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引导交通,避免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第四,临时交通控制人员的配置是交通组织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交通繁忙的道路上施工时,应配置足够数量的交通警察或交通控制人员,以引导车辆行驶和维持交通秩序。
交通控制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交通指挥技巧,并能够及时应对交通状况的变化。
最后,及时的交通信息发布是交通组织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电子路况指示牌、交通广播和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向驾驶员提供有关施工区域的交通信息,包括道路封闭、交通拥堵等,以便驾驶员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路线和出行计划。
综上所述,城市地下停车场施工方案的交通组织策略对于减缓交通拥堵、保障交通安全和提高城市出行效率至关重要。
通过施工前的交通状况评估、合理的施工时间安排、临时交通标志的设置和路线规划、临时交通控制人员的配置以及及时的交通信息发布,能够有效地实现城市地下停车场的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交通的干扰,提高城市居民和商业区的出行质量。
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

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文章编号:1003—1421(2011)06—0041—05中图分类号:U291.7+1;U291.7+5文献标识码:B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线路运输处,陕西西安710043)摘要:随着西成,大西客运专线,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等引入西安枢纽,西安北站在规划区内将形成集高速铁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在西安北站按一站三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场间客车疏解线,站区规划,区域交通和站房及交通流线设计等进行了规划方案研究.关键词:铁路;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日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西安一成I1.-K.都,大同一西安客运专线,西安一银川铁路和关中城际铁路规划引入西安枢纽,西安北站为枢纽规划的”三主两辅”客运站的主要客运站,办理陇海东西方向,太原,银川,延安方向动车组列车及北部部分城际列车作业,按一站三场设计,各场间设客车疏解线,同时研究了站房与地下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城市道路,中长途公路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规划方案.1西安枢纽规划及西安北站概况1.1西安枢纽规划目前,西安枢纽是衔接陇海及货运北环线,郑西,包西,侯西,西康,宁西,成铜线和西户支线8条铁路的大型准环形铁路枢纽.随着西成,大西客运专线,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等引入西安枢纽,将形成衔接8条普速线路,4条客运专线,6条城际铁路的特大型环形铁路枢纽,如图1所示.黜It’r~,E期一第33卷第6期一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图1西安枢纽总布置示意图1.2西安北站概况西安北站位于西安城市中轴未央路,机场高速二号线,城市三环路及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枢纽衔接处,距西安市中心钟楼12km,距成阳市中心21 km,东距西铜公路1km,西距机场二号线1km,南距绕城高速路1.5km,距规划的行政中心3km; 并与在建的地铁2号线及规划的地铁4号线相连, 交通便利.西安北站建成后,在规划区内将形成集高速铁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2西安北站场站方案研究2.1西安枢纽总运量2010年,西安枢纽旅客发送量2990万人,随着徐兰,西成,大西客运专线,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等项目引入西安枢纽,西部铁路网进一步强化和扩展,预测西安枢纽2020年,2030年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0440]~人,169107j人.2.2西安枢纽客运站分工及作业量根据枢纽各客运站位置及衔接线路,按照”客内货外,客货分线,布局合理,近远结合”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处理好客运专线,城际铁路,普速列车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方便旅客出行.按照分工,西安北站近,远期旅客发送量分别为6870万人,8260万人,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为18000 人.西安枢纽客运站分工及作业量如下.(1)近期2020年(两主两辅):西安北站旅客列车425对/d(动车组列车295对/d,城际列车130对/d),选用规模为18台34线;西安站旅客列车128 对/d(动车组列车60对/d,普速列车68对/d),选用规模为8台14线;阿房宫站旅客列车25对/d(动车zr~,E6期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组列车5对/d,城际列车20对/d),选用规模为6台10线.(2)远期2030年(三主两辅):西安北站旅客列车522对/d(动车组列车362对/d,城际列车160对/d)选用规模为18台34线;西安站旅客列车162对/d(动车组列车80对/d,普速列车82对/d), 选用规模为8台14线;阿房宫站旅客列车27对/d(动车组列车7对/d,城际列车20对/d),选用规模为6台10线;新西安南站旅客列车273对/d(动车组列车58对/d,城际列车215对/d),选用规模为14台27线.2.3西安北站场站设计方案2.3.1推荐方案情况根据路网构成和枢纽客运站分工,西安北站需要同时考虑郑西,西宝兰,西成,大西客运专线和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引入,规划阶段研究了一站两场及一站三场两个方案.经综合分析,一站三场方案虽然对城市规划道路影响较大,改移漕运明渠较多,但具有同时接发旅客列车,不影响区间通过能力,咽喉交叉干扰小,便于运输组织;各场分工明确,站房按各场划分候车区,便于旅客候车;不产生废弃工程等优点,因此推荐一站三场方案, 如图2所示.一站三场方案郑西,西宝兰客运专线共用一场,西成,大西客运专线共用一场,西银,关中城际铁路共用一场.站场按18台34线设计,其中郑西一西宝兰场8台15线;西成一大西场6台12线, 西银一城际场4台7线.车场西端设动车走行线4 条,立交疏解后与动车运用所连通.同时,西端设成都至郑州方向上行客车疏解线;东端分别设银川至郑州方向上行客车疏解线,郑州至成都,银川方向下行客车疏解线,以及宝鸡至太原方向上,下行客车疏解线.2.3.2站场线路疏解创新大型客运站各方向正线引入应按线路别分场,分线,固定到发线进行设计.西安北站设计时,首先分析了各车场列车对数,根据作业性质固定到发线,通过深入分析各场间交换车流,结合工程情况设置必要的疏解线,当两个方向间列车交流量较小时,可以采取局部合场共用个别股道;客车疏解线应尽量采用下穿正线方案,并设置安全线及必要的平行径路.最后,进行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动态仿真,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优化设计,有效减少正线道岔数量,缩短咽喉区长度,节省工程投资.3西安北站站区规划从西安北站的功能定位出发,整合区域路网.城市规划片区分为两个概念区域,朱宏路以西以教育产业功能为主,干道网沿铁路采用鱼骨式布置; 朱宏路以东以西安北站交通枢纽为核心,采用环状路网加方格网形式布置.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西安北站规划区形成交通功能核心区,城市发展配套区等9个功能区.3.1西安北站周边道路规划西安北站区域规划”方格网加环路”的路网格局,形成”五纵五横”城市主干道网络,方便快捷地疏散区域交通,与区域,市区道路有便捷的交通联系.西安北站周围形成由明光路,尚新路,尚关中城际铁路西安北站——郑西场既有线路——西成大西场设计线路西银城际场设计线路图2西安北站一站三场设计方案耥冒第33卷第6期一苑路和尚贤路构成的内环路,快速疏散进出客运站的客流;在周边形成由尚宏路,尚稷路,西铜路和北三环(北三环路与北绕城高速并线)组成的外环路,快速便捷地连接对外交通,区域交通和市内交通.3.2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根据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一横一纵一环三折线”共6条线(278.2kin)构成的西安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布局,同时规划有西安北站至机场连接线,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二号线经过西安北站.地铁北客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南北向敷设,与西安北站正交,站厅层与铁路南北地下通道同在地下一层,地铁站台层在地下二层.为了快速疏散旅客,设计中研究了西安北站旅客流量及周边道路交通,地铁客流量,由于新线引入较多,尤其是城际铁路的引入,使西安北站客流大量增加,根据客流调查和运输需求分析,西安北站客流量由地铁,中转客流(主要为城际客流),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单位及私家车等交通方式构成.西安北站2020年,2030年旅客发送量分别6870万人,8260万人;日均旅客发送量分别22.90 万人,27.53万人;高峰小时发送量分别为2.36万人,2.79万人.经综合分析,需经地铁换乘的旅客将超过10万人,仅一条地铁2号线不能满足需要,建议调整地铁路网规划,将地铁4号线引入西安北站,规划的4号线在西安北站东西向下穿北广场.3.3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干道上均布置公共交通线路,与市区公交,城际公交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在西安北站南广场规划一处公交枢纽站,在北广场规划一处公交停车场.出租车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在该区域内专门进行了出租车设施规划.3.4西安北站区域交通西安北站区域交通的分析思路为由外至内,分析内容为理清交通枢纽区域的外部条件,明确客流通道,周边道路网功能,结构;分析与各主通道之间联系道路的接口方式与功能;分析主要客流通道与市区主干道承载力的适应性,区域内道路网与区内交通需求的适应性;场站核心区交通组织与交叉口分析.(1)主要疏解方式.西安北站区域交通主要疏解方式为地铁和道路,其中地铁为在建的地铁2号线及规划的地铁4号线;道路为绕城高速,机场专用高速,西铜高速,三环路,朱宏路,尚宏路,明光路,东二环北延伸,尚新路和广场北路.(2)客流走廊路径分析.①城际客流走廊:绕城,西铜,机场专线3条高速公路互通,但在西安北站周边与城市道路无接口,并对城市道路连接产生一定影响,割裂效果显着.经综合分析,不建议增加与城市道路的接口,高速客流从最近的路口出高速后进入城市道路,从西安北站南北广场路进入车站广场.②市内客流走廊:根据西安北站的位置可将西安市城区划分为绕城高速以北的西安北站区域,绕城高速以南,朱宏路以东,东一环以西的南部片区,朱宏路以西,绕城高速以东的西南片区,东二环以东,绕城高速以西的东南片区,形成3个主要交通走廊,如图3所示.除文景路与文景东侧路可直接进入车站广场外,其余走廊连接广场南北路进入车站广场.图3市内客流走廊(3)西安北站区域路网结构及交通需求分析.西安北站区域规划有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各级城市道路网总长度为79.24km.其区域交通需求包括两部分:车站出入交通需求;区域内及区域交通需求.经测算,西安北站区域路网能够满足区域交通需求.置6期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4西安北站站房及交通流线设计4.1西安北站站房设计西安北站站房设计的总体立意为唐风汉韵,盛世华章;整体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创造一个汉唐之梦,传承汉唐风韵,体现时代精神.西安北站站房总建筑面积为33.66万ITI.西安北站的主要功能分区为四l层式,最上层为出发层,设有广厅,商业服务区和候车厅.广厅位于大跨度轻钢折板网架结构的屋盖空间下,与站台之间形成共享空间;中间为站台层,设置售票处和贵宾候车室;负一层为到达层,设有地下出站厅,南北联系通道和地铁站厅层;负二层为地铁站台层.另外,在站场投影范围以外设有出租车及公交车停车场.西安北站采用”高架候车”,“高进低出”的流线方式,建立各种交通方式共用的立体综合性枢纽.4.2西安北站交通流线设计(I)合理的流线设计是实现”以旅客为中心”的关键.现代铁路客运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交通城,涉及大量复杂的交通流线,如车站内外的车辆流线,旅客流线,行包流线等.合理,高效的流线组织是车站设计的关键,也是实现以旅客为中心的关键.交通流线的设计与旅客站房各功能区的划分密切相关.西安北站车场两侧设置主,副站房,采用“高架候车”,”高进低出”的流线方式.高架通道横跨车场连接主,副站房,旅客可分别从主,副站房进站,利用自动扶梯到高架候车室候车,经过电梯或斜梯直接到站台上车.出站旅客可直接从主, 副站房出站.这种方式避免了进,出站旅客流线的交叉干扰,最大限度地满足线路两侧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短的要求,旅客疏散迅速.(2)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设计.西安北站将站房,站前广场,轨道交通车站和铁路站场站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地下,地面和高架3 个层面来组织,疏散客流;通过立体化的站前广场,高架广场和地下共享大厅布局,有序地组织进出站客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躺目第33卷第6期l4.3西安北站站前广场设计西安北站站前广场设计配合站房高进低出的流线组织,采用向空间发展的立体化设计,站前广场按地下4层设计,通过站房南北两侧的高架车道将站房二层高架落客平台有机地连在一起,将车流直接提升到高架候车广厅,人流从广场直接进站,经过自动扶梯上高架候车厅,避免人流,车流的交叉干扰.长途客运站及旅游集散中心位于车站南广场的西侧,地面设置有旅游集散中心的停车场,候车厅及发车位,并且设有换乘大厅可达地下客运站, 旅游集散车辆由尚新路进入广场,并由北向规划道路出站.地下客运站位于南广场地下一层区域的西侧,乘客可由地上换乘大厅直达,也可由地下二层的换乘通道到达.4.4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西安北站地下空间主要建设地铁站,停车场,地下商场,步行通道等,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缓解地面客流拥挤,形成大型,综合性的交通换乘枢纽起到重要的作用. 车站南广场地下区域共有4层:地下一层设有公交枢纽站及大型地下商业等;地下二层设有换乘通道,地下出租车站及的士港湾;地下三,四层设有大型社会停车库,总建筑面积52万.5结束语大型客运综合交通枢纽站衔接多条铁路,需要考虑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合理,高效的流线规划是车站设计的关键,通过合理规划建立各种交通方式共用的立体综合性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西安北站的场站及疏解设计,通过整体规划和细节优化体现了这种设计理念.收稿日期:201l_05—04责任编辑:林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gineering Design | 工程设计 |
·181
·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文章分析了西安北站地下停车场现状交通组织存在的问题,针对人车交通流线特征,提出“单向主通道+双向停车通道”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并据此对停车场出入口、交通组织流线、标识系统、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以达到组织高效化、管理智能化的改造目标,以期对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枢纽;地下停车场;交通组织中图分类号:U4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09-0181-02
作者简介:易磊(1986—),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设计。
1 工程概况
西安北站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是集铁路、地铁、公交、机场大巴、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接驳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据统计,2018年中秋小长假期间累计发送旅客65.5万人,日均16.4万人次,同比增长96.7%,创下单日客流发送的最高纪录。
面对与日俱增的旅客发送人次,车站的换乘系统承担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西安北站的地下停车场位于车站南广场地下一、二层,承担着出租车蓄车通道、社会车辆停放的功能,但由于目前交通组织较为混乱,会引起停车场内交通拥堵、停车资源利用不均衡、人车混行等问题。
在客流高峰时段,这些情况更加严重,经常导致整个停车场出现运行瘫痪,严重影响着西安北站作为城市交通门户的对外形象。
因此,停车场交通组织优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2 现状问题
西安北站于2011年1月投入使用,但由于后续规划建设的滞后,车站配套的公交和出租车换乘设施一直未开工建设,其是造成现状北客站区域交通问题的根本原因。
结合现场调查,地下停车场交通组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出入口设置不合理
目前停车场每层均设置一对出、入口,这4个出入口在短短350m 内依次接入元朔路,进出车辆对于元朔路直行交通的影响较大。
地下二层除社会停车外还兼顾出租车蓄车通道功能,因此大量出租车将由地下二层入口进入。
而地下一、二层两个入口并排设置在一起,社会车辆与出租车在入口区域出现严重的流线交织,造成车辆入场效率极低,如图1所示。
2.2 车辆流线设计不顺畅
地下二层直接连通了高铁到达层,人车流量较大,同时其还承担出租车蓄车通道功能,因此该层的交通组织直接影响了接站乘车、出租车接客的效率。
目前该层采取的是“出租车走外围,社会停车在中间”的组织方案,但是由于出租车上客区采取人工安排旅客上车的方式,效率较低,导致出租车经常排队至车库入口。
社会停车区域以双向通行为主,许多车行通道相交处无任何管理措施,形成“无信号交叉口”,导致车辆拥堵经常发生,从而造成社会停车区域运行瘫痪。
图
1 现状停车场平面
2.3 停车引导系统不完善
完善的停车引导设施对提高停车场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
北客站停车场地下两层停车资源的利用极不均衡,“一层停不满,二层没处停”是常态。
究其原因,是空位诱导设施缺乏,司机无法提前根据空车位分布情况合理计划路径。
停车场内部还缺少有效的停车标识系统,无法让司机迅速找到出口、楼梯间等目的地。
2.4 停车管理系统较落后
智能化是目前交通管理领域的大趋势,北客站作为重要的对外交通门户,更应该走在前列。
目前停车场无论是发卡收费,还是内部车辆引导均为人工管理,大大降低了停车场的管理效率,亟待智能化改造。
3 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3.1 改造原则与目标
以“流线优化为主,设施提升为辅”为主要原则,对北客站地下停车场进行优化改造,实现“组织高效化、管理智能化”的改造目标,将西安北站建成一个“以人为本、便捷舒适、高效一体”、集合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性快速客运枢纽。
3.2 改造方案
(1)停车场入口优化。
通过压缩元朔路北侧中央分隔带,将车行道拓宽至5个,其中南侧3个车道供元朔路直行车辆通行,北侧两个车道设置为停车场入口专用通道,将社会车引导至地下一层进入,出租车依然由地下二层进入,化解了社会车与出租车流线冲突,提高入口处通行效率,如图2所示。
(2)地下二层交通流线优化。
整个地下停车场流
2019年第9期
线调整如下:出租车依然维持现状组织形式,社会车辆全部由地下一层进入停车场,只能通过停车场内部联络坡道驶入地下二层,并统一由地下二层驶离停车场。
其中地下二层在“出租车走外围,社会停车在中间”组织方案不变的前提下,对两部分车辆的组织分别提出优化。
①出租车上客点:将上客点通道由2车道扩容至3车道,以增加蓄车能力,在地面施画停车位,在车位上方增设
车位编号,提高运政安排旅客上车效率。
②社会车停放区域:通过重新施画地下车位来优化车行及人行组织流
线,调整后的地下二层,车行采取“单向主通道”+“双向停车通道”的交通组织形式。
车行流线优化图如图3所示。
图2 停车场入口改造示意图
图3 车行流线优化图
主通道如图3虚线流线所示,车辆为单向逆时针循环;停车通道如图3实线流线所示,车辆为双向通行。
该组织方式有以下优点:①车行流线由现状的交叉冲突优化为分合流冲突,提高了行车效率与安全;②沿着主通道可以经过所有停车通道,只要在主通道上方显示两侧空车位,就不会错过任何空车位。
调整后的地下二层,人行采取“人行专用道,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形式,如图4所示。
人行专用道如图4
中粗线条位置所示,该组织方式有以下优点:①人行通道设置在车行道两侧,实现了人车分离;②高铁站房正对的南北向主通道宽10.3m ,可设置两侧各2.5m 的人行道,保证进出高铁站大量行人通行需求。
图4 人行流线优化图
(3)停车引导系统优化。
结合地下二层优化后的交通组织形式,在主通道上方设置电子标牌,显示出口方向以及两侧停车通道空车位数,停车通道上方标牌显示出口方向以及主通道行驶方向,以实现在主通道上行
驶不会错过任何空车位,同时可以快速引导车辆找到空车位及出口,如图5、图6所示。
图5 主通道标识
图6 停车通道标识
(4)停车管理系统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停车管理的高效性,文章结合最新的交通组织形式提出以下智能管理系统。
①自助寻车系统。
该系统可以解决旅客无法找到车辆停放位置的问题。
旅客可以在停车场入口、楼梯间等重要位置的终端触摸屏上通过车牌号查询到停车位置,并通过手机定位功能引导至车辆所在停车位。
②不停车缴费系统。
通过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实现司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自助缴费,提高车辆驶离停车场的效率。
③停车诱导系统。
在北客站周边相邻交叉口增加电子停车诱导屏,提前告知司机本停车场以及周边其他停车场的空闲车位情况,实现区域停车资源均衡使用。
4 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大型铁路枢纽公共停车场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以西安北站地下停车场为案例,从停车场出入口、内部流线组织、停车管理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其成果可以为同类型停车场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JGJ 100-2015,车库建筑设计规范[S].[2]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3] 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