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

案例一:学生简介:李克,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

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

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1、上课不认真。

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

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

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

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1、家庭因素。

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

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

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

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

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

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

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1、意志缺失。

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

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

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

2、心理疲劳。

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

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青少年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

3、消沉。

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天浑混噩噩,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分析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分析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学习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一、主要表现1、学习方法不良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计划性,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低下。

2、出现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心理现象。

3、厌学情绪严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直至最终辍学流失。

4、.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

具体表现为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昏等。

二、干预建议1、增强学习责任感教师可通过心理讲座或团体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涯规划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责任感,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2、增强学习成就感教师应注意体会积极关注的内涵,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用多元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其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找到学生的上进点和积极因素,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努力中获得成功体验。

3、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为缺乏信心的学生安排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使其获得成功机会,同时学习迁移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还可以采用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

还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学习。

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一、主要表现1、退缩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不愿或不敢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退缩、孤僻,人际交往受到较大局限。

严重者可表现出社交恐怖。

课堂上学生不良行为分析

课堂上学生不良行为分析

课堂上学生不良行为分析
1、不良行为习惯
美术课堂上总会有小部分学生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骂人打架、与老师对抗、私下座位、抢同学的工具材料、玩玩具、看课外书、做游戏、吃小零食、扰乱课堂纪律等等。

甚至有个别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如入无人之境,出入自由随心所欲,更谈不上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了。

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常常是明知故犯,漠视学校、班级、课堂规则,并认为这是一种英雄的表现,是另类、是酷、是了不起。

2、缺乏好的学习习惯
表现在美术课堂上通常是逃课、注意力分撒、总带不齐工具材料、作业潦草不认真、不愿做作业、上课小动作多、遇到困难就放弃等。

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的漠视加上主课课业的加重,更是认为美术课无所谓,就是让人放松休息的课。

虽然从一年级入学老师就采取种种方法,强化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学习习惯。

3、个性、心理发展的问题
独生子女的身份、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全家人的关爱使得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问题更多更严重。

如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在意自己的感受和得失、严于利人宽于利己、任性冲动易怒、缺乏同情心、是非对错不明了、热衷于盲目追星、迷恋网络等等。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处在儿童期向青春期过度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事
事总想自己做主以彰显自己的成熟。

虽然自控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很缺乏自我分析、调节和宽慰的能力。

各种行为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表现的总是非常矛盾和反复无常。

以上的问题行为后进生身上存在,而在部分优秀学生的身上也同样存在,只是比较轻微一些。

中学生德困生,学生爱说谎话行为习惯差“德困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中学生德困生,学生爱说谎话行为习惯差“德困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中学生德困生,学生爱说谎话行为习惯差“德困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德困生”即思想品德有偏差的学生,通常体现为沾染上不良习气、目无校纪班规,为所欲为。

这些学生往往喜欢故意顶撞老师,以到达彰显个性力量的目的。

这些学生不仅给班主任和科任西席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也给学校治理带来一定的困扰,自己也受到学校家庭各方面的责怪,学业上也没有多大成就。

有的乃至在毕业之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德困生”在对待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会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他们的具体特点是:(1)认识的心理特点。

“德困生”在道德认识上主要的特点是:道德观点模糊,行为盲目。

如:他们利用打架比式形式,推选“老大”,把“老大”视为“英雄”,把江湖上的“哥们儿义气、姐妹和气”视为“友谊”;他们把“男儿不抽烟,白在世上颠;男儿不喝酒,白在世上走”作为格言,犯错误后常受到“同伴”的错误的“强化”,形成了许多的错误认识。

(2)意志的心理特点。

意志薄弱是“德困生”的软肋,每当他们下决心改正错误时,往往由于意志薄弱和对自己的进步持怀疑态度,常常出现曲折和反复。

同时“德困生”自控能力很差,在遵守纪律和改正错误等方面,常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

(3)情感的心理特点。

“德困生”的情感有以下几个特点:a、情感的独立。

很多“德困生”对在家挨训斥,在校受老师的批评,在同学中受讽刺,他们和家长、老师、同学在感情上对立。

b、情绪烦躁,性情暴躁。

上课时,他们乱摔东西,听得不耐烦,有意顶撞老师;下课时,常会因一些小事争吵甚至动手。

他们都有一种难以压制的厌烦情绪,很难自我控制。

c、情感多变,情绪不稳定。

“德困生”对人对事常表现出厌恶、愤怒,又多变。

(4)行为习惯的特点。

首先,“德困生”有许多不良习惯,如张口就说脏话,动手就打人,抽烟,喝酒,喜欢占小便宜;与别人交往时,欺软怕硬,表现出逞能的心理。

其次,没有很好的劳动和学习习惯,他们对劳动的态度消极,上课不爱听讲,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

下面就对其中一些进行分析。

案例一:学生简介:XXX,成绩不错,个性活泼,人缘好,在同学中有威望,篮球打得也不错。

老师在入学时对他很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他表现良好,有礼貌地问好,认真完成作业,能帮助同学,适应寄宿生活。

因此,被选为班干部体育委员。

但是,几个月后,他的不良行为开始显露出来:上课不认真,经常做小动作,与老师顶撞,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经常在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惯产生的根源:1.家庭因素:XXX是家中独子,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对他的要求总是尽量满足。

他花钱无度,对成绩也不是很在乎。

另外,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他胆子大,任性,不考虑后果,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精力充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1.意志缺失:他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行为自觉性差,需要老师经常提醒才能认真上课。

他对班级和同学漠不关心,缺乏研究目的和动机。

2.心理疲劳:他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懒散无力,缺乏青少年应有的XXX神采。

3.消沉: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消极混世,不关心学业,抛弃了信念和抱负,不考虑自己的理想和前途。

4.狂热:他对新鲜事物特别喜欢,酷爱标新立异、耍酷,不考虑后果,多次违反校纪校规,导致被学校多次记过。

我的做法:1、我曾经发现一些学生不够认真研究,于是我与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希望他们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并且钻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尽管他们口头保证会改正,但很快我又发现他们没有认真研究,甚至与老师顶撞。

于是我再次找到他们并进行了一次谈话,不仅辅导功课,还提醒他们不要过度参与体育活动,以免影响研究。

为了避免逆反心理,我还特地为他们制定了“六不规范”并贴在他们的座位上,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

小学生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

1、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2、情绪多变,自控能力差,有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3、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缺乏信心,依赖性强;4、遇到提问、考试、竞赛易焦虑、紧张;5、对学习厌倦,缺乏兴趣;6、缺乏合作意识,不愿与别人交往,交往能力极差;7、频频破坏纪律,对教师的批评置若罔闻,甚至“破罐子破摔”;8、爱说谎话,欺骗老师和同学;9、在家里任性,相干啥就干啥,动不动就耍“小皇帝”、“小公主”脾气。

五年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由于贪玩而影响学习二,没有树立目标,学完一天是一天!就跟和尚每天都打一天钟一样三,跟谁好就跟他玩,可能这孩子学习好,他跟一个聊得来学习却不好的孩子玩,后来就不知上进了四,由于剧烈运动导致受伤无法上课五,性格上对学习的影响,由于同学交往上出现的问题六,因素很多我就举了以上这些比较常见的。

供参考,谢谢。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小时。

小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小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小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成因及矫正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当然,行为是表像,心理素养才是影响儿童品德行为的根本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不良品德的产生,主要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品德心理结构上出现了问题或偏差,不良品德的儿童往往在其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水平不及小学一般儿童。

小学儿童品德不良的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没有礼貌。

二是行为粗野,出口骂人,动手打架,损坏公物。

有的还欺侮同学,也有的整天吵吵闹闹游游逛逛。

这类儿童虽占少数但破坏性较大。

三是自私任性,懒惰贪婪,撒谎骗人,小偷小摸。

个别的还沾染不良习气,抽烟打赌,做下流动作,感染上某些流氓习气。

这属于犯有严重道德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学生。

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对学校和班级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不仅会影响其他同学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做好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工作,是儿童教育心理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现象在学校中, 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 但是, 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因此, 教师应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高度重视。

不良品德的学生绝不是生性愚顽, 不可救药。

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

在转化过程中, 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不良品德的学生如患病的孩子, 他们虽然品性不良, 常犯错误, 但仍然是祖国的花朵、父母的希望。

他们由于年幼,思想没有定型, 可塑性很大, 在不利条件下可以变坏, 在有利条件下同样可以变好。

因此, 作为教师, 应对其精心治疗和护理, 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道德行为之所以在小学和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小学生同伴交往不良心理表现及辅导策略的探讨

小学生同伴交往不良心理表现及辅导策略的探讨

小学生同伴交往不良心理表现及辅导策略的探讨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同伴交往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现实中许多学生不会交往,不愿意参与交往,还有许多学生不能正常的交往,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

现代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因此,引导学生正确交往也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和责任。

1如何克服胆怯、自卑心理有些同学生性内向、腼腆,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胆怯心理,而有些由于家境、长相、智力等外在的原因导致其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害怕失败、害怕拒绝。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善于主动和同学交流,心中有话不敢跟父母老师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话都不多,是容易被集体忽视的一类人?1.1经常沟通,加强思想交流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

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多给孩子关爱。

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放下架子与孩子做朋友。

1.2创造空间,营造良好氛围作为老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多开展集体活动,给胆怯、自卑的孩子创设与同学交往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与之交往。

如我班的朱同学,从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该生性格孤僻,生性自卑。

笔者首先在班上开展了“我与同桌共进步活动。

”让他每天课上跟同桌一起商讨问题,课下一起写作业,鼓励同桌有意识主动帮助他,经常与他在一起玩耍。

其次,发动全班学生以教会朱同学一项体育活动为荣,这样班上的同学纷纷主动教他跳绳、打球,与他一起玩耍。

该生慢慢的开朗起来,改变了孤僻的性格。

1.3建立“档案”,开展心理辅导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首先,班主任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咨询室”功能,动员学生参加心理辅导。

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家庭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心理学理论认为: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

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性是个人行为的总和,是在人和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

个性形成之后,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其“固有的”相对稳定性。

人的一致性行为受情境影响,也受个人对情境认知和评价的影响,如果情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相应地变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随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正确,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中: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的压力;每天,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背着沉重的书包来回与学校、家之间,双休日,又在奥数、作文、钢琴、小提琴……之间穿梭,他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整天在作业中挣扎,在课外辅导中奔波。

而在这些学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的学生,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孤儿以及组合家庭的孩子。

这些学生要比其他正常家庭的学生多承受一份心理负担,他们就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个性行为。

这些不良的个性行为,如果顺其发展下去,将直接导致学生个性的扼杀,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留守篇我所在的郧县实验小学目前有2185名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10人,占学生总数的5.4﹪,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

其中,96人由祖父母照看,14人由其他亲友照看,绝大多数学习困难。

一、通过交流和调查,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表现: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

案例一:有一位叫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

案例二:张舒,一个11岁的小姑娘,寄住在姑姑家,姑姑经常把她和表哥留在家里,表哥只管自己,对她不管不问,家里的零食,牛奶等吃的东西,她也不敢大胆的拿,只有趁哥哥不注意偷偷的拿,一来二去就养成了偷东西的毛病。

后来还偷班上同学的东西。

2、性格方面。

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

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爷爷奶奶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

案例:艾子豪,很聪明的孩子,课间时间,要么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要么站在外面看别人玩儿,不和别人交流。

谁要惹了他,他就脸红脖子粗的跟同学干起来。

班上同学就慢慢的疏远他,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他就在课堂上怪叫。

3、学习方面,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

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客观原因:郧县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小县,经济发展滞后,很多人就不了业,缺乏生活来源,家庭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去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2、主观原因: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

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教育对策: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

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形成关爱合力。

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学校开设了12部亲情电话),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5、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的第二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

开展“非留守孩子”与“留守孩子”的手拉手活动,如举行“心连心,手拉手”主题班队会等;在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享受最优先;利用“六一”及艺术节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6 、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篇我所在的郧县实验小学目前有2185名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有41人,占学生总数的1.9﹪,这些孩子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

组合家庭的学生有28人,占学生总数的1.3﹪,这些孩子的情绪不稳定,难以接受继父或继母,会有抵触情绪。

一、主要有以下表现:1、性格方面。

通过访谈得出了特殊家庭子女不善交际,鲜有朋友,个别离异家庭子女攻击性强,而且与正常家庭子女相比较沉默寡言,很少与别人交流感情,性格内向的特点。

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

刘馨然,12岁,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

上课老走神,不爱说话,经常和班上调皮的学生一起玩,有一次,一个学生带了一把刀进教室,被老师发现,她竟然帮人把刀放在自己的书包里。

母亲对孩子关心不够,没有好的引导,这个孩子几乎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2、行为习惯方面。

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赵学雯,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自从爸爸再婚以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放学后不回家与外校的男生一起瞎跑,老师跟她谈心,她说:“爸爸只爱后妈的孩子,一点也不关心我,我就要这么做,报复他。

"现代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

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

3、学习态度方面。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学习条件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挫折,无法安心学习,加之学习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

王晓,爸爸再婚。

因为工作忙,爸爸经常不在家,由继母照顾,他就和继母拧着干。

继母没办法就向爸爸告状,爸爸不相信儿子是这样,反而责怪继母做的不好。

回到家看见儿子觉得亏欠他,从兜里掏些钱递给他,儿子拿着钱就出去乱花,上网吧打游戏,根本没有心思学习。

这样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决心把一切爱都献给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不知道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首因。

“家和万事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

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

而在失和的家庭中,父母的感情趋于破裂,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儿童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父母离异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而且,在很多孩子身上,这些消极情感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消失,反而会愈积愈深。

2、异常的家庭教育方式。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

有的不能和孩子和睦相处,不能用全部的爱去抚平孩子的心理缺陷,不能去校正孩子失衡的心,恨铁不成钢,欲速则不达.导致孩子更差.有的反而把孩子当作“出气桶”,时常随意打骂,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也有不少饱经离异痛苦的父母,为了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决心把一切爱都献给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不知道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教育对策:1、蹲下来和学生亲密接触。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尊长”的形象,他带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严厉,而是应该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敢于“弯下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更要做到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的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微笑表扬使学生重树信心。

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老师应该帮助他对这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

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

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