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对物理的认识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公元前1368年——公元1840年)

公元1584年,明代朱载 (yu)(公元1536-1614年)的《律吕精义》出版。这是世界乐律史上的重要著作。朱载 经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创造了"新法密律",用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即近代乐器上通用的"十二等程律"。欧洲1636年法国人默森(Marie Mersenne)才提出十二等程律。 公元1637年,明末宋应星(约公元1578年-?)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宋应星在《论气·形气化》中论述了朴素的物质不灭思想,他认为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以至树被烧成灰烬,即是物质从"气"化成"形"而又从"形"化为"气"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和有归于无。 明末清初,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的学说,更加明确地论述了物质不灭的思想。他认为象柴燃烧后,水蒸发后,都转化成为其他物质形态,物质本身并没有消灭。他还提出万物"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外篇》)的观点,即是说因为构成万物的"气"永远处于运动之中,所以万物的静止状态只是相对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形态。
公元1652年左右,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在《物理小识》卷2中说:"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清初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约公元1628-1662年)曾制造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有《镜史》(已佚)。清代黄履庄也曾制造过探照灯("瑞光镜")(清·戴榕:《黄履庄小传》,载张潮编:《虞初新志》卷6)。欧洲公元1779年俄国人才制成探照灯。
公元1695年,清初刘献庭的《广阳杂记》卷1中写道:"磁石吸铁,隔碍潜通,……唯铁可以隔之耳。"这是我国关于磁屏蔽的最早记载。
约公元1835年,清代郑复光(生卒年代不详)著《镜镜 (ling)痴》。这是我国古代一部较有系统的光学著作,对物体的颜色、透镜原理以及三棱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制造有所论述。
公元1796-1820年间,清代女科学家黄履(生卒年代不详)曾制造"寒暑表"和"千里镜"。"千里镜于方匣上布镜四,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影,平列其上,历历如绘。"即一种望远镜与取景器相结合的装置,也就是现代照相机的前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