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临床新用举隅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可以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汤去生姜,加上通草、细辛、当归三味药。
桂枝汤本身可以疏通经脉。
当归,《本草纲目》记载道:“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之痛,和血补血。
”当归常与芍药相配,用于妇人腹痛、月经不调等。
细辛最能发散风寒而止痛能治骨节疼,能开痹气,通草可通络。
肝脉血虚受寒,寒滞肝脉,所以必须加桂枝、细辛、通草通阳以散寒,与当归、芍药相配还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的作用。
大枣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赵本作十二枚,补津液,补脾胃,使细辛不会发生流弊。
一、抓住三个主证:血虚、冷、痛“手足厥寒”就是手脚偏凉,本方证的手足冷,以指尖为甚,虽夏天亦阴冷异常,四肢逆冷,故方名“四逆”。
《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
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
因此,三方用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温热暑疫全书》)“脉细欲绝”提示阴血不足。
临床上运用当归四逆汤应抓住三个主证:一是血虚,血虚是病机,此处以病机代症状,指唇爪不华、面色苍白、目涩头晕等;二是冷;三是痛,腹痛、头痛、腰痛、腿痛、脚痛等,大多遇冷更剧。
临床上,只要抓住血虚、冷、痛三点即可用,是肝经循行的部位也可以用。
故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雷诺氏病、红斑性肢痛、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通、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齿痛及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有较好的疗效。
当归四逆汤临证新用

当归四逆汤临证新用
郭石宏;侯国华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5(000)0S1
【摘要】当归四逆汤方出《伤寒论》第351条,是一首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的常用方剂。
原方主治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利,四末失于温养所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
笔者在临证中用其治疗多种疾病,获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药物组成及功效本方由7味药(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组成,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合芍药更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合细辛能除内
【总页数】2页(P)
【作者】郭石宏;侯国华
【作者单位】河津市人民医院;04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
【相关文献】
1.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心脉型真心痛临证体会 [J], 刘志超;王哲;唐倩;王保和
2.姜莉云主任医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临证经验管窥 [J], 董月秋;姜莉云
3.当归四逆汤临证应用体会 [J], 宋洪友;苗瑞恒
4.当归四逆汤临证治验举隅 [J], 胡华容
5.当归四逆汤治疗痛经临证应用 [J], 刘向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东汉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经验举隅

刘东汉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经验举隅孙杰;刘喜平【摘要】当归四逆汤为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有温经通脉、活血散寒、疏络止痛之功.刘东汉教授主张抓主证,辨舌脉,紧扣病机,异病同治,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灵活化裁,用于治疗雷诺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痛经等临床常见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临床病例对刘东汉教授运用本方经验做总结介绍.【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1【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当归四逆汤/治疗应用;雷诺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疗法;冻疮/中医药方法;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疗法;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中医师;刘东汉【作者】孙杰;刘喜平【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刘东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其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五十年,临证思维独特,用方精纯,擅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当归四逆汤为《伤寒论》厥阴病方剂,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有温经通脉、活血散寒、疏络止痛之功,主要用于血虚寒厥证的治疗。
刘东汉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举验案如下。
患者,女,30岁,2012年11月27日初诊。
主诉:双手指厥冷2 a,加重1月。
现病史:双手指反复发作性厥冷、指尖青紫疼痛伴关节僵硬不适,遇冷则疼痛加重,秋冬季明显。
曾于外院诊断为雷诺综合征,予以西药对症治疗,冷痛有所缓解,但仍有反复。
近来由于天气转冷,以上症状又复加重。
就诊时其两手指末端青紫,皮温低。
脉细弱,舌淡苔白。
查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阴性。
西医诊断:雷诺综合征。
中医诊断:痹症,证属寒凝血脉。
治以温经散寒。
处方:当归15 g,桂枝10 g,细辛6 g,炙甘草6 g,木通6 g,白芍12 g,生姜3片,大枣5枚。
当归四逆汤临床新用举隅

当归四逆汤临床新用举隅李明凤(瑞昌市中医院,江西瑞昌332200)路干预和分化效果不同,因此用药效果不同,需要进一步对相关病理机制和靶向作用进行分析。
IL-10是来源于T 淋巴细胞的一种重要抗炎因子,可对抗包括TNF-α在内的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
通过本研究可知,苓桂术甘汤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 <0.05)。
人体正常炎性-免疫平衡状态下,炎性因子和抗炎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炎性反应和自我免疫反应。
因此IL-10含量与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和TGF-β1水平,提高IL-10含量,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3-10.[2]邱伯雍.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6):1-6.[3]杨潮,李雪萍,魏蜀君,等.苓桂术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因子、T 淋巴细胞亚群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7):1001-1005.(收稿日期:2020-02-08)DOI :10.19435/j.1672-1721.2020.13.067当归四逆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在《伤寒论》中主治血虚感寒,亦即厥阴表证。
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之临床,多有效验。
近年来,笔者本着异病同治的思想将本方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大多疗效显著,现举验案三则共享,以抛砖引玉。
1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女,7岁,学生,2019年1月11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泛发白色风团瘙痒不适半年。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举隅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举隅摘要】笔者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属血虚、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多种皮肤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皮肤病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当归三两(12g),桂枝三两,去皮(9g),细辛三两(3g),芍药三两(9g),甘草二两,炙(6g),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本方所治的手足厥寒,既不同于阳虚阴盛的寒厥,又不同于热邪郁遏的热厥。
是由于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所致。
虽也叫“阴厥”,但与四逆汤所治的阴厥四逆大有区别。
本方所治之证,是阳气不能温暖四肢而致手由指到肘,足由趾到膝都冷,同时还见到阳虚血弱脉细欲绝。
所以既需要温散寒邪,还要补血通脉。
因为肝为藏血之脏,病入厥阴,久之未有不伤血分者。
少阴重在存阳,四逆故用姜附;厥阴重在养血,四逆故用归芍;四逆汤药少力专,回阳宜急;本方药多义广,善能温通血脉。
因此,本方既有桂枝、细辛散表里的寒邪、温通经脉,又有当归、芍药的补血养营,再加上甘草、大枣的温养脾气,通草通利血脉关节,于是手足温和,脉也复常。
附子、干姜本来也是治疗阴厥的主药,但辛热助阳太甚,阴血反会被消灼,本证虽是阳虚但又阴弱,所以不能使用这两味药。
许宏说:“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
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阳气,以桂枝、细辛之辛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盖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陈亮斯说:“四逆之名多矣,此当归四逆汤,固不如四逆汤及通脉之热,亦不若四逆散之凉,盖四逆之故不同,有因寒而逆,有因热而逆,此则因风寒中于血脉而逆,当归四逆所由立也。
风寒入于血脉,则已人营气之中,阴阳虽欲相顺接而不可得,邪涩于经,营气不流,非通其血脉不可,当归辛温血中气药,能散内寒而和血,故以为君。
然欲通血脉,必先散血中之邪,桂枝散厥阴血分之风者也,细辛泄厥阴血分之寒者也,故以二物为辅。
陈湘君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应用

陈湘君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应用雷诺氏征(RP)又称肢端动脉痉挛征,由雷诺氏(Raynand)于1862年首先报告而得名。
此病多首发于青壮年女性或继发于泛发性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肌炎、红斑狼疮等病。
临床以四肢末端主要是双手对称性青紫、苍白、潮红、发凉怕冷为特征。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由于手指动脉痉挛和闭塞引起管腔缩小、灌注压减小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致。
而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之归于“肢端青紫症”、“寒厥”、“血痹”等范畴。
中医辨证上因其有受寒后指(趾)末端苍白青紫继而潮红之现象伴指(趾)麻木,且均具冬季发作频繁之特点,多辨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弱为其本,寒凝血滞为其标。
通脉四逆汤由张仲景所创,原用以治外感内伤中“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之症,取其温经散寒,通阳复脉之义。
而雷诺氏征的主要特点在于脉道阻滞不通,四肢厥逆,其成因在于人体正气先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外邪所袭,风寒毒邪壅塞脉道,留恋阻滞,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且人体四肢末节又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故患肢突遇寒冷刺激时,脉络挛急,血行不畅,而出现皮肤苍白,继发紫绀等症。
其关键在于阳气不充,或郁闭于里,不能通达四末所致。
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温阳通脉之剂,均为正治,而通脉四逆汤在温阳通脉方面效大力宏,应首选之。
临证用方时,适用此方的患者多在原有雷诺氏征表现之外,更兼寒凝阳气不足、血脉瘀滞之象,症见形寒肢冷,面白色暗,唇甲青紫,舌有瘀斑,小溲清长,大便薄溏,双手皮色紫暗,遇冷发白变凉作痛,脉多沉细。
究其病理,乃因阳虚内寒,阳气不足,无以行血通脉,脉道瘀滞,血行不畅,而见唇甲青紫,双手皮色紫暗,发白变凉,舌有瘀斑,脉沉而细;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肢,故形寒肢冷;脾阳不振,水谷不化,则利下溏薄;肾阳受累,固摄无权,则小溲清长。
实为阳虚寒凝血滞之病。
而通脉四逆汤由四逆汤倍干姜而成,全方以干姜温中散寒为君;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甘草和中益气,既缓附、姜之燥烈,又能加强附、姜之回阳救逆效果。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举隅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举隅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疏肝理脾,解郁通阳之功,原方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证而设,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对很多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应用得当,都能取得较好疗效,如郁证,胃痛,胸痹,胁痛等均可加减应用。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该方加味治疗,每获良效。
目的是研究四逆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是通过四逆散的加减应用对胸痹,胁痛,胃痛,等病疗效总结,结果如胸痹一证,多因操劳过度,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厚味及年老体虚等因素诱发。
致气滞血瘀,胸阳不运,心脉阻滞而致胸闷,心慌,胸部刺痛等症发作,治疗以四逆散为基础加桃红四物汤加丹参,郁金,玄胡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而获良效。
胁痛的治疗是在四逆散基础上加理气除湿之药,肝胆舒利正常,通则不痛,因此效佳。
胃痛的治疗是在四逆散基础上加延胡,香附,乌贼骨,浙贝,百合,台乌等敛酸护胃、止血止痛而获效。
结论四逆散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很多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应用得当,都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标签:四逆散胸痹胁痛胃痛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1]。
本方证须为少阴病,但系外邪传经入里,郁遏肝胆气机,阳气失于疏泄,不能外达四末所致,故见四肢厥逆,身热,肝胆失疏,气机失常,气滞则脘腹胁肋胀痛[1]。
应与少阴寒化的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身倦、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小便清白、舌淡苔白的四逆汤证相区别。
故治宜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
方中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胆经。
有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之功。
治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胁胀痛、月经不调。
因其能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令阳气外达,为君药;白芍性味苦,酸凉,归肝脾经,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功。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二两,炙(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治证乃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候。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
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附方】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20g)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增多 , 平时盗汗 , 纳呆 , 多矢气 , 汗味臭 , 脚 饭后脘腹痞满 ,
形 体 消 瘦 , 酒 。检 查 : 部欠 温 暖 无 压 痛 , 足 凉 , 验 大 嗜 腹 手 化 便 常 规 无脓 血 , 黯 红 、 薄 腻 , 弦 细 滑 。 证 属 少 阴 病 伴 舌 苔 脉 下 焦 湿 热 。 方从 四 逆 汤 合 枳 术 汤 、 四妙 丸 加 减 , 用 : 附 药 制
・
4 2・
山西 中 医
21 0 0年 1 第 2 第 l 2月 6卷 2期
S A X FT M D e2 1 o 2 o 1 H N I O C e. 00V 1 6N .2 J .
・
医 案 医话 ・
四 逆 汤 临床 新 用 举 隅
尚福林
关键词 : 逆汤 ; 核气 ; 秘 ; 性腹泻; 四 梅 便 慢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 案 验
苍术 、 枳实 、 人参 、 炙甘草各 6g5剂 , 日 1 , , 每 剂 水煎 服。 三诊 : 症 基本 消失 , 汗 、 诸 盗 脚汗 未止 , 腻脉 , 滑。 苔 细 药用 : 人参 、 柏 、 黄 炙甘 草各 6 g 干姜 、 , 秦艽 各 9g 炒 白术 , 1 , 0g 茯苓 1 。5剂 , 日1剂 , 5g 每 水煎服 。后 以附子理 中丸
及瘀块消失 。以小剂量理 中丸 、 肾两助丸 巩 固治疗 2个 脾
月, 随访 1 无 反 复 。 年 按: 中年 女性 , 候 复 杂 , 似 痰 浊 肝 郁 湿 热 实 证 , 证 貌 但 服用 逍 遥 丸 效 差 , 药 证 相 悖 。初 诊 着 眼 于 午 后 腹 胀 、 知 大
多味臭 。故选 四逆汤温 阳散 寒调 中治其本 , 枳术 汤健脾化 饮, 四妙丸清热利 湿除臭 , 白扁豆健 脾化湿 , 芍药 甘草汤缓
脉沉细弦。曾服用逍遥丸效 差。辨证属 阳虚寒盛 , 郁瘀 热
滞, 虚实夹杂证 。方从 四逆 汤 出入 , 药用 : 附子 4 ( 制 5g 与 生姜 3 先煎 1h 干姜 、 白术各 3 , 0g ) 生 0g 龙胆 草3g 柴胡 、 , 黄柏各6g 姜半夏 、 , 苏梗 、 厚朴 、 五灵脂 、 泽泻各 1 , 0g 茯苓 、 炒蒲黄各1 , 5g炙甘草2 。5剂 , 日 1 , 0g 每 剂 水煎服。 二诊 : 诸症 明显好 转 , 动时偶 有 肢体 抽搐 。从 上 方 激 加减 : 附子 3 ( 制 0g 与生姜 2 0 g先煎 1h , ) 蜈蚣 2条 , 柴胡
咽喉如梗但饮 食无 妨近 2月 。伴 有双 上肢 蚁走 样不 适, 胸闷气短 , 头重 失眠 , 躁易 怒 , 烦 痛经 , 黑 色血块 , 有 阵 发性面部烘热 , 出 , 汗 口苦黏 腻 , 午后腹 胀加 重 , 大便 中夹 杂食物残渣 , 小便清长 , 形体肥胖 , 舌淡胖 有齿印 、 苔滑腻 ,
郁脾虚之痛污要 方病 证 , 但午 后病 重 、 水样 便 、 脘腹 痞 满、
手足腹部 凉逆 、 弦 等提 示 阳虚 寒 盛 , 诊 断 为少 阴 病。 脉 故
子 夜 阳微 寒 盛 , 阳 愈 虚 , 理 失 固 , 阴 外 泄 则 汗 出 身 卫 腠 营 凉 ; 虚 以正 常蒸 化 输 布 水 谷 精 微 , 湿 化 热 下 注 , 脚 汗 阳 酒 故
子 4 ( 5g 与生姜 3 先煎 1h , 0g ) 干姜 、 生白术 各 3 , 0g 苍术、 枳实 、 炙甘草各 6g黄柏 9 g怀 牛膝 、 , , 白扁 豆各 1 , 白 0g 炒 芍 1 , 2g 炒薏苡仁 1 , , 日 1剂 , 8g5剂 每 水煎服 。
二诊 : 泻 、 满 、 气 减 轻 , 汗 、 臭 好 转 ; 淡 红 、 痛 痞 矢 盗 脚 舌 苔腻 , 滑 。 用 : 附 子 1 , 松 9g怀 牛 膝 、 柏 、 脉细 药 制 5g甘 , 黄 白豆 蔻 各 1 , 姜 、 白芍 各 1 , 白术 、 薏 苡 仁 各 1 , 0g 干 炒 2g 生 炒 8g
巩 固 1个 月 , 随访 1年 无 复 发 饮食不 节诱发 痛泻 , 似肝 形
3g 黄柏 6 g姜 半夏 、 , , 苏梗 、 厚朴 、 五灵脂 各 1 , 苓 、 0g 茯 炒
蒲 黄 、 志各 1 , 姜 、 白术 、 甘草 各 1 , 骨 4 , 远 5g 干 生 炙 8g龙 5g 5剂 。 每 日 1 , 煎 服 。 剂 水 三 诊 : 症 基 本 消 失 , 便 润 , 便 利 , 次 月 经 腹 痛 诸 大 小 本
急 止 痛 。二 诊 酌 减 温 阳之 量 , 人参 、 松 、 豆蔻 益 气 、 加 甘 白 醒 脾 、 运 以 扶 正 。 三诊 以理 中 汤 加 味 温 阳益 气 , 柏 、 艽 助 黄 秦
便有食物残渣 、 便清 长 、 小 舌淡 苔滑 、 脉沉 等一 派寒 象 , 分
析为 阳虚寒盛 ; 阳虚失 化 , 饮上逆 , 寒 故见 咽喉上肢 的异常 感觉 ; 闷、 胸 烦躁 、 口苦 、 面部 烘热 汗 出、 弦乃 少 阳郁 热 ; 脉 冲任寒瘀见腹痛经 黑。证属 虚实错杂 , 上热下 寒。故用 四 逆汤温阳散寒化饮 , 柴胡 、 龙胆草散 少 阳郁 热 , 失笑 散祛瘀 止痛 , 半夏厚 朴汤解 郁化 痰 , 黄柏 泻相 火。二诊 时诸 症缓 解, 激动 时上肢抽搐 , 知肝风扰 动 , 加远 志 、 龙骨 、 蜈蚣潜 阳 熄风化痰 。三诊 以理中丸、 肾两助丸善后 固本。 脾
中图分类号 : 2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0— 16 2 1 )2— 0 2— 2 R4 B 10 7 5 (0 0 1 0 4 0 四逆汤 由附子 、 干姜 、 炙甘草 3味药组成 , 伤 寒论》 是《 治疗少阴病寒化证。 肾阳虚衰 , 阴寒 内盛 的主方。笔者 临证
加减用于多种病证 , 举隅介绍如下 。 现 1 梅 核 气 吴某 , , 女 4 2岁 ,07年 1 20 0月 5 日初 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