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总结归纳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溶解时的热量变化规律:让学生总结溶解过程中热量变化的规律,明确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原因。
2.乳化现象的原理:让学生总结乳化现象的原理,了解乳化剂的作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知识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来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结果,主动探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规律。同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分享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学生小组讨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实验数据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规律。
2.乳化现象的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乳化现象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乳化产品及其应用,探讨乳化剂的作用。
3.问题解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温度变化来优化溶解过程,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乳化剂的作用。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改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案)

课题1 溶液地形成(第二课时)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地温度变化。
经历与体验科学探究地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地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地科学品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方案地设计与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地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地烧杯,NaOH 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 水地烧杯,三份质量相同地固体NaCl, NH 4NO 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有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点评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 并不断搅拌。
教师:妳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地兴趣。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地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地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地原因是什么?妳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是NaOH 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地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地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地物质溶解时,溶液地温度都会升高?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地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地猜想与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地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明确活动目的,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地活动目的是探究NaCl,NH 4NO 3,NaOH 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 4NO 3,NaOH 。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地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地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地温度。
若水溶液地温度比水地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地,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地实验思路是正确地。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地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 水,用温度计测量水地温度。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应用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乳化现象的实验探究,形成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及吸热现象的理解。
情境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那么在溶液形成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水清洗污物,但有时却用酒精、汽油清洗;而在清洗衣服及油污时一般用清洁剂等,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出问题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取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于水,观察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
【进行实验】①取3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②将NaCl、NH4NO3、NaOH分别取两药匙加入上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完全溶解后,测量溶液的温度,将温度记入下表中。
③用手小心触摸3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溶质NaCl 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完全溶解完全溶解完全溶解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实验结论】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NaCl 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总之,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变化:吸热现象和放热现象。
探究点二乳化现象提出问题1.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2.洗涤剂为什么能除油污?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相关知识。
了解乳化现象。
实验活动1.向试管内加入水和植物油,充分振荡;2.向试管内加入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充分振荡。
归纳总结(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溶解与乳化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溶解与乳化课时教课方案课题溶解与乳化第二课时乳化单元第七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1.知识与技术(1)认识生活中的乳化现象;(2) 认识溶解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由.2.过程与方法学习(1)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与观察、分析实验,从而引出乳浊液、乳化作用;目标(2) 在溶解热实验中,认识物质溶解溶解热的不一样,并推测溶解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原因,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如:洗洁精可以除去油污等,让同学们来领会生活中到处有化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要点(1)乳浊液、乳化剂、乳化作用的看法;(2)乳浊液的特征;(3)溶解过程中吸热和放热反应 .难点(1) 乳浊液、乳化剂、乳化作用的看法;(2) 理解乳浊液的特征;(3) 掌握溶解过程中吸热和放热反应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设计企图动在上一节课中,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油和水是不可以互溶的,它们形成乳浊液会很快自行分层,那么如何才能使油和水相互混杂学生激发学生导入新课后不易分层呢同学们可以想想 . 思考的学习热生活小知识情在生活中,我们洗碗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洗洁精,试想一下,学生假如我们不用洗洁精的话,为何很难洗去油污思考一、乳浊液、乳化剂、乳化作用学生记从上引出1、由小液滴分别在液体里形成的混杂物,叫做乳浊液.如生活中录乳化剂的的牛奶和豆浆等.看法特色:不均一、不稳固、易分层解说新课实验与牢固2、加入某些清洗剂并振荡后就不易分层了,像这种能使乳浊液稳固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如生活中常有的乳化剂有:洗洁精、肥皂等.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反应1、物质溶解过程发生两种变化 :学生让学生思一、分子或离子从溶质中分别开并向水中扩散需汲取热量思虑考生活中.二、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有没有这会放出热量 .种现象呢注:不一样的溶质吸热和放热不一样,以致溶液的温度起落不一样。
福建省清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的现象与乳化作用(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溶解与乳化第2课时主稿:审核:日期:教师: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
3. 能说出一些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一些乳化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溶解过程的吸放热现象,并体验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和方法,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教学重点:溶解过程电热现象及乳化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引入新课]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放热现象呢?[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观察活动]【实验7-5】观察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完成P200实验记录)[板书]四.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观察活动]【实验7-6】溶液的导电性(完成教材P201表格)[课堂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浓盐酸氨水碘酒硫酸锌溶液溶质氯化氢气体(HCl)氨气(NH3)碘(I2)硫酸锌(ZnSO4)溶剂水水酒精水溶液75%的酒精0.9%的生理盐水稀醋酸石灰水溶质酒精(C2H5OH)氯化钠(NaCl)醋酸(CH3COOH)氢氧化钙[Ca(OH)2]溶剂水水水水教学过程:[提问] 备注:备注:备注:1.把10gCuSO4完全溶于90g水中,组成 g 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把几滴花生油放入10mL水中,充分振荡,能组成溶液吗?为什么?[观察活动]【实验7-12】观察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把液体到掉后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和洗涤剂[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讲解]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静置后会分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所以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科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现象及热量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细节及其背后的原理认识不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在探究化学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教师结合乳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污水处理、油脂降解等。
1.学生对溶解热量变化的认识:大部分学生知道溶解过程中可能伴随热量变化,但具体到吸热和放热的物质及其影响因素,可能存在模糊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化理解。
2.学生对乳化现象的了解:乳化现象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学生对乳化剂和乳化过程可能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乳化现象及其应用,学生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出发,探究乳化现象的本质。
-解释:“乳化现象是指两种互不溶解的液体形成稳定混合物的过程。乳化剂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降低液体表面的张力,使两种液体更容易混合。”
3.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溶解和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举例:“我们在洗衣服时使用的洗涤剂,就是一种乳化剂,它能使水和油污混合,更容易清洗衣物。”
9.1.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强化训练
3、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C)
A.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固体
【解析】 A、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不属于乳化作用,故错误; 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故错误;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属于乳化作用, 故正确; 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所以能洗去试管中 的碘,故错误。
2、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 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
3、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 氯化钠(NaCl)、蔗糖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不变。
新课讲解
【实验探究】
新课讲解
二、乳化现象
花生油和水不互溶,用力振荡后形成的乳浊液不稳定,油水不久会再 分成两层;但加入洗洁精并振荡后,就不再分层,形成了较稳定的乳浊液。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新课讲解
一、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溶于水,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溶解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
1、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 硝酸铵(NH4NO3)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布置作业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 研究。(提示:洗涤用品的变化;洗涤剂中含有的物质; 洗涤用品是否会对水造成污染;如何选用对环境污染小 的洗涤用品等等)
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及乳化现象
学习目标 01 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02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导入新课
01
溶解时的吸
热和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物质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你能设计 出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吗?
2.将 5 g 某物质加入 20 mL 水中,测得溶液的温
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该物质可能是
(C) A. NaCl
B. NaOH
C. NH4NO3
D. CaCO3
【解析】 由题图可知,该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所以该物质溶 于水吸热。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C正确。
3.[2023苏州振华中学一模]如图所示,向装有水的试管中 加入某种固体物质后, U 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 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C )
浑浊、不均一 沉降
例题 生活中除去污渍的办法很多,下列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C )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C.用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B.用酒精洗去衣服上的碘渍 D.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解析】 A、 B × : 用汽油清洗油污,用酒精清洗碘渍,是因为汽油能 溶解油污,酒精能溶解碘。 C( ) : 洗面奶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脂分散 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利用了乳化作用。 D × : 用水将附着在盘子上 的水果渣冲洗掉,没有利用乳化作用。
2.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 不要把NaOH或其溶液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特别要防 止NaOH溶液溅入眼中!
3.温度计不能用做玻璃棒搅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