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山东省平邑一中毛衍军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刚学过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在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1.简介白居易的有关情况

同学们学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创造出了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意境。《琵琶行》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的作品。当时诗人主动要求外放,得任地方官吏,心情平静。《琵琶行》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的作品。白居易在这以前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刺痛了权贵人物。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权贵们就说他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诬陷他,说他母亲看花坠井而死,他竟作《赏花》诗、《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为江州司马。他在受到严重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遇到琵琶女,同病相怜,勾起了一腔郁愤,创作出这首与《长恨歌》并称的著名诗篇。同学们都作了预习,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首诗。

2.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学生读得比较流畅。纠正“嘲哳”的读音不够正确。

3.引导学生学习小序

⑴指定学生口译小序

学生口译基本通顺。纠正口译“因为”的不够准确。

⑵引导学生分析小序

师:小序写出了什么内容?对诗篇起着什么作用?

生:写出了两人的相遇。

生:还写出了诗人和琵琶女同病相怜,这是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师:对。小序写出两人相遇,诗人和琵琶女同病相怜,根据出诗篇的内容,表明了诗篇的创作缘由。

4.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第一段

⑴指定学生口译第一段

学生口译通顺。

⑵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什么内容,创造了什么样的气氛?

生:写出诗人秋天江边送客,将要凄惨分别,创造出悲凉的气氛。

生:写出诗人在秋风瑟瑟、枫叶荻花不住颤抖的环境中送客,创造出悲凉的气氛。

师:分析得越来越具体,越好。用“凄凉”修饰此处的“气氛”,比用“悲凉”准确。诗篇写出因为什么将要凄惨分别吗?

生: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

师:对;不要忽略了这一句,因为“无管弦”而“惨将别”,诗人才遥闻“琵琶声”,深被吸引,导致两人相见。乐声是贯穿诗篇始终的核心事物。

5.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第二段

⑴指定学生口译第二段

学生口译基本通顺。纠正口译“突出”的不够准确。

⑵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

师:这一段是诗篇的重点段,也是写得最为精彩的段落。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段可以分为几层?都写出了什么内容?(学生看书思考)

生:可以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出两人相见的情景;下面的八句为第二层,写出弹奏前的准备;下面的诗句至本段完为第三层,具体描写琵琶乐声。

师:分层分得很好,只是对第二层概括得不够准确。等具体分析后,也就会概括准确了。第一层描写出两人相见各自什么样的表现?

生: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他很想听听琵琶女的弹奏;琵琶女“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有些害羞。生:诗人轻声地问弹琵琶的是谁,恐怕冒犯了对方,邀请琵琶女相见也很郑重。

师:对诗人方面分析得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传为名句,在这里表现了琵琶女的什么特征?

生:表现出她举动庄重,神情羞涩,有辛酸的心事。

师:对。几个同学对两人相见的情景,分析得相当不错。这相见情景表现出:诗人惟恐唐突弹者,高度尊重弹者,着重邀请相见,诚恳请求献艺。这对封建士大夫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诗人做到了。因而导致琵琶女弹献绝艺,借乐声抒发感情。琵琶女的出场,表现出她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这不但符合她已嫁的身分,也和她借乐声抒发的感情,倾吐的悲凉身世,和谐统一。(学生点头)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缓读强调),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生:描写弹奏前的准确动作,表现出琵琶女调整丝弦已经声音美妙,带有感情。

师:对。“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缓读强调),又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生:描写了弹奏中的感情,表现出琵琶女有很多辛酸心事。

师:对“轻扰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拖音强调拢、捻、抹、挑、《霓裳》、《六幺》),又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生:描写弹奏动作,表现出弹的都是当时的名曲。

师:对。正像三位同学分析的,这段诗句先写弹奏前的准备动作,表现出琵琶女调弦定音已经非同凡响,声中融情;再总写弹奏的情调,表明了弹奏过程中的每个音节,都像在倾诉平生的不幸遭遇,述说满腹的辛酸心事;最后描写择善而从指法和所弹乐曲,表现出琵琶女指法娴熟,所弹皆为当时的名曲。那么,这一层是描写出弹奏前的准备还是为后面具体描写乐声作铺垫?

生:为后面描写乐声作铺垫。

师:这就对了。这一层,为后面的具体描写乐声作好了层层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吸引着我们去着意欣赏那段乐声描写。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落中,尤其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几个小层?

生:可以分为三小层,前四句为一层,次四句为一层,最后八句为一层。

生:第二小层是六句,第三小层也是六句。(多数学生点头)

师:XX同学分析得对。“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感受和赞美,应归在第二小层,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乐声?

生: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对。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下面,我们来分析、欣赏这段乐声描写。要紧密结合作比事物的特点,来体会乐声的特点。琵琶女弹奏的乐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

中无限事”,要体会融于乐声之中的感情。谁来分析第一小层?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急雨”,比喻写出弹大弦发出的粗重的声音和悲苦的感情;“小弦切切如私语”,“私语”比喻写出弹小弦发出的的声音和悲苦的感情;“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写出弹大弦小弦发出的纷乱的声音和悲苦的感情。

生:“急雨”,比喻出声音粗重,也很急;感情。“私语”比喻出声音轻细,也很快。师:分析、补充得都不错。这一小层,连用了三个比喻,描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学生点头)谁来分析第二小层?

生:“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写出乐声宛转流利和悲哀感情;“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写出乐声缓慢和凄苦感情;“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比喻写出乐声停顿和凄苦感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诗人对乐声停顿的赞美。

师:分析得较好。这一小层也连用了三个比喻,描写出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宛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上层的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转为抒发满怀哀愁,进而凄楚难表,凄楚无声,达到了演奏的低潮。(学生点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把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学生表示同意)谁来分析第三小层?

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写出突然发出的雄壮乐声和激愤感情;“四弦一声如裂帛”,“裂帛”,比喻猛然煞住的乐声和凄厉感情。

师:分析比较中肯,补充一点。前两个比喻描写出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激愤感情,是再也压抑不住,迸发出来的。这一小层,描写出乐声在上层低潮中,突起奇峰,再掀高潮,戛然而止;感情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乐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现,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学生点头,表示同感)现在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二段,注意体现出节奏和感情。

(学生朗读相当具有节奏感和感情。)

师:这段乐声描写,塑造出弹奏者琵琶女什么样的形象?

生:塑造出她漂流沦落、凄苦辛酸的形象。

师:对,但应加上“身怀绝艺”,这既是乐声描写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又是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能够引人同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点头)

6.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第三段

⑴指定学生口译第三段。

学生口译通顺。

⑵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

师:琵琶女为什么在弹献绝艺以后,又对诗人倾诉悲凉身世?

生:受到诗人的影响。

生:受到诗人深被乐声感染的影响。

师:前面有诗句表现出诗人深被乐声感染了吗?

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明诗人深被乐声感染,进入了乐声意境,这必在神情上表露出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湖秋月白”,人们都被乐声感染,周围一片寂静,诗人一定更满脸同情的神情,不住连声的叹息。这一切都会被琵琶女看到。

师:分析得好。琵琶女见诗人聆声解情,反应强烈,感觉遇到了知音,因而对知音倾诉悲凉身世。两人感情已经相通。琵琶女倾诉悲凉身世时,述说了她当年红极一时、名噪京都的情况。这表现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她仍在怀恋那段所谓的欢乐生活。

生:她怀恋那段所谓的欢乐生活,更增加了今天漂流沦落的凄苦。

师:不要忽略了她那些表达思想感情的话。

生:她在谈了所谓欢乐生活后,就发出了“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悲叹,不能说她还怀恋那段所谓的欢乐生活。

生:她还在倾诉悲凉身世后,说出了“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到少年事时,不是欢笑,而是痛哭。睡梦中已是痛哭,醒来后一定更加凄楚。不能说她还怀恋那段所谓的欢乐生活。(学生点头,同意这种看法)

师:越分析越准确了。联系“秋月春风等闲度”,“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来分析她的谈到那段所谓欢乐往事,就不会认为她还在怀恋那段所谓欢乐生活了。她是把那段所谓欢乐生活,作为悲凉身世的一部分来倾诉的。诗篇记叙她的这段倾诉,具有什么作用?生:诗篇记叙琵琶女的这段倾诉,表现出她虽然容貌美丽,技艺超群,红极一时,一旦岁数大了,不漂亮了,也难逃凄苦沦落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学生表示赞同)师:分析得很好。

7.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第四段

⑴指定学生口译第四段

学生口译通顺。

⑵引导学生分析第四段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常被人引用的名句。诗人对琵琶女说出这样的话,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生:表现出诗人因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联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同病相怜,情感更为相通。生:还表现出诗人把琵琶女看得和自己一样,是可以互相倾诉不幸的知己。

师:两人的分析结合起来,就很全面了。伟大诗人和漂沦歌女同病相怜,感情相通;把她和自己地位等同,视她为知己。这对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难能可贵。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描述谪居浔阳的恶劣生活环境的?为什么这样描述?

生:是从“无音乐”的角度描述谪居浔阳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这样描述表现出了对琵琶女乐声的珍视。

生:也紧密照应琵琶女的弹奏,扣紧了全诗的中心事物乐声。

师:两人的分析结合起来,很不错了。如果引出一些诗句,来说明诗人是从“无音乐”的角度,描述谪居浔阳的恶劣生活环境的,就更有说服力了。

8.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第五段

⑴指定学生口译第五段

学生口译基本通顺,纠正口译“向前”的不够准确。

⑵引导学生分析第五段

师:为什么琵琶女这次弹奏“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的青衫都被泪水滴湿?

生:琵琶女听了诗人被贬遭遇后,同情诗人,所以再弹的乐声“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听了琵琶女悲凉身世后,更同情她,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人感情更加相通。

师:说的不错。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弹出的乐声较前更为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遭际,所以弹出的乐声较前更为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遭际,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水滴湿了青衫。两人的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学生表示同意)诗篇开始于“无管弦”而“醉不成欢”,结束于“闻仙乐”而泣成一片。这样遥相呼应的开头结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创造了凄悲的气氛,表明了诗人的凄悲设法排解。

师:话虽不多,但颇中肯。这遥相呼应的开头结尾,既形象地表现出“无管弦”时固然凄惨,

“闻仙乐”后更增悲戚,诗人——正直人物的凄悲情绪实在无法纾解;又创造出笼罩全篇的悲怆气氛。在这悲怆气氛笼罩之中,塑造出伟大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艺绝琵琶女漂流沦落、凄楚孤苦的形象,更具有了强烈感染力量,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学生点头)

9.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

学生朗读颇有节奏、感情。全班同学注意聆听朗读,品味诗句。

布置作业:深入体会全诗,背诵第二段。

高中语文《琵琶行》(必修三

《琵琶行》导学案 惠东荣超中学杨巧玲 【教材分析】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高一的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1、解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登高》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2、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是:,。 4、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 是:,。 5、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是:,。 6、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 是:,。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琵琶行》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3个句子:,,。2.诗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并为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3.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4.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文中还运用环境描写来间接表明“我”内心异常苦闷的句子有 “,。,。 ?。,。? 。” 31《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 是:,。 32、《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侧面描写的句子是;第二次当“”结束弹奏后,诗人用“,”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作者又用“。?”作侧面描写。 3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锦瑟》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 是:,。 2、《锦瑟》一诗的诗句“,”,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锦瑟》用典的四句 诗:,。,。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 是:,。 5、《锦瑟》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的诗句是:“,。 6、《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 句,。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 7、《锦》诗中“,只是当时已惘然”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劝学》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优质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熟练的背诵全诗,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通过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习诗人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来表达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是如何来描写音乐来表达情感的。 学法指导: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 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导入:《琵琶行》(板书) 师:作者和文体介绍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

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师:检查预习,注意积累下列词语,并标注在书上。 钿( ..diàn)头银篦.(bì) 水浆迸.bang 迁谪zh?沾.湿zhān 恬.然自安tián 呕哑ōu yā嘲哳 ..zhāo zhā幽咽.ya 铁骑. jì红绡.xiāo 贾.人gǔ捻niǎn 湓.浦p?n 渚.(zh?)清教坊(fāng) 间关(jiān) 师:我们前面学过有关“序”的知识,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细读小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小序的文言知识) 生读, 师:现在大家放声朗诵,看看诗中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分别是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还有前面学过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等等。自古以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那么,白居易的《琵琶行》又为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伤感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是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主要作品有《琵琶行》和《长恨歌》等。 刚说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可直接编辑使用).docx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环境萧瑟 事件设酒送客心境寂寥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 2、诵读提示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6 《琵琶行并

6琵琶行并序 第1课时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教学设计艺术作品《琵琶行》为白居易《琵琶行》诗词增添了直观的画面。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博苑 2012-01-17 0619 5d56b7b40102du3w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 这个小伙子就是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 初步感知: 《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 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 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高中语文获奖公开课《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 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谪 zh?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迸bang 虾蟆hámá钿diàn 呕哑ōuyā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撷珍 6琵琶行并序

素材点说 1.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理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点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最大利益”,这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践行了也正在践行着的执政原则。贵民者,民贵之;贱民者,民贱之。忽然想起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白居易为官,为的是百姓之官,做的是百姓之事,谋的 是百姓之利,因而百姓重之敬之。可见,做官先做人,执政先为民,是古往今来贤者之为也 ......................。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白居易曾经在京都为官,后被贬至九江,偶遇琵琶女,听其弹奏一曲后,突发感慨,写下了这一经典诗句。本诗句的主题在于:在异乡飘泊的人,相逢即是缘,不去过分强调从相识到相知的具体过程。 点说人生在世,难免有身落逆境,自顾不暇之时,但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仍可在这样的处境中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进而获得他人的理解、帮助和温暖。身. 在顺境中帮助他人,近乎 ...“.仁.”.,更要 ..............“.仁.”.;身在逆境中帮助他人,则近乎 ..............“.义.”.。做到 做到 ..“.义.”.。 评说天下 花季女孩下水救人,小城小湖有大爱 2014年6月29日《齐鲁晚报》 薄文军 6月24日下午,山东东营一名青年女子不慎跌入城区的清风湖。危急时刻,一位不到20岁的女孩奋不顾身跳下湖去,在大家帮助下,把落水女子救上岸来,随后没留任何个人信息就悄然离开了现场。经当地媒体和爱心志愿者多方查找,最终获悉这位“最美救人女孩”名叫邢思睿,是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生。 东营是个不算太大的城市,清风湖是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但小城小湖有大爱,这里上演的是一幕幕舍己为人的世间真情,是一曲曲见义勇为的正气高歌。炎炎夏日,我们为“最美救人女孩”邢思睿的事迹再次感动。 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正在精心筹划自己美好未来的17岁女孩,能在别人遇到危险时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精品】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环境萧瑟 事件设酒送客心境寂寥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6 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6 琵琶行(讲) 【学习要点】 1.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文体简介: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写作背景: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课堂探讨☆ 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 【探究活动】 1.诗前小序的作用。 【教师释疑】 答题时要明确序的作用,首先答出内容,然后看和整个诗歌的关系。 【讨论明确】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探究活动】 2.从故事情节、音乐描写、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的角度本诗的叙事脉络?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情节的题目,注意题干给出的角度,答题时从文章中找到这些角度的描写,叫要进行概括,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的解读。 【讨论明确】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艺术作品《琵琶行》为白居易《琵琶行》诗词增添了直观的画面。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点评《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

点评《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 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语言,好的语言需要好的修辞做装点,《琵琶行》一文的语言耐人寻味,反复咀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都是作者巧用修辞的结果,下面谈谈《琵琶行》中句子的修辞,这里有17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