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视作品的快节奏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剧情节奏与叙事结构研究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剧情节奏与叙事结构研究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诸多要素,如摄影技术、声音设计、剪辑等。
而在这其中,剧情节奏与叙事结构的研究则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从剧情节奏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作用。
一、剧情节奏剧情节奏可以理解为故事的节奏或步调,它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和故事的表达效果。
在影视作品中,剧情节奏的设置对于推动故事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缓慢的剧情节奏缓慢的剧情节奏常常用于描绘文艺片或心理剧等类型的影片。
通过放慢剧情节奏,导演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变化。
这种剧情节奏往往伴随着细致入微的摄影技术和音效设计,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于角色所处的环境和情境之中。
2. 快节奏的剧情在一些动作片或悬疑片中,常常采用快节奏的剧情来提升紧张感和刺激感。
通过较快的编辑和剪辑手法,场景的切换和人物的动作可以更为迅速,从而拉高故事的节奏感。
此外,快节奏的剧情也有助于增加观众的紧张与焦虑情绪,使观影体验更为刺激。
3. 节奏的变化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剧情节奏的变化十分必要。
通过对剧情节奏的灵活运用,导演可以在观众的期待与惊喜之间不断切换,进而增强观影的吸引力。
在一个片段中,通过适度放缓或加快剧情节奏,可以更好地调控观众的情绪,使得故事更具冲击力与张力。
二、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指影视作品中故事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
它对于影片的情节发展和观众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叙事结构可以使故事更为清晰、连贯,并且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1. 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是最常见的叙事方式,也是最为直接和传统的一种方式。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时间轴。
这种叙事结构通常使得观众比较容易理解故事的发展,并且能够很好地跟随情节的走向。
2. 非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了故事的时间顺序,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
通过交错的时间线或回顾的方式,剧情更具有催化剂的效果,能够对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吸引力。
影视作品中快节奏剪辑的艺术表现力

浅析影视作品中快节奏剪辑的艺术表现力摘要:剪辑师既可以制作一部影片,又可以毁掉一部影片。
对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而言,后期剪辑节奏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用快节奏剪辑制造矛盾冲突,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已经成为许多影视后期制作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美国电影《珍珠港》和中国电视剧《借枪》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快节奏;剪辑;矛盾冲突;艺术表现镜头的剪辑和组合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
一般来讲,一系列较短的镜头连在一起就可以创造较快的节奏。
在影视作品中,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节奏,就没有影视艺术。
一部影视片的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内部节奏指的是戏剧动作,而外部节奏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头组接的节奏,它虽然受内部节奏的制约,但是却非常富有表现力。
因此,如何掌握和处理镜头组接的节奏,就是剪辑的工作。
前几年上映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和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借枪》在利用快节奏剪辑制造矛盾冲突处理上,以准确流畅、富有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而赢得观众的喜爱,这里择其一二略作分析。
《珍珠港》是好莱坞对战争题材的又一次刷新,同时也是严肃影片的又一范例。
战争影片在思想内涵上的一大特征莫过于在表现“毁灭”的极致中能挖掘出一种深层矛盾冲突的意蕴,从而触动观众内心的生命之弦,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影片《珍珠港》中,有这样的画面:伴随着定音鼓敲打出的一连串节奏鲜明的背景音乐,日本战机从甲板上隆隆起飞。
随后,低沉的弦乐配以战斗机的引擎声,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将日军战机飞过的地方一一作了展示。
从棒球场内无拘无束玩耍的孩子、美国战舰上休闲的士兵、架好摄影机准备照相的摄影师、还有正在休息的海军护士等等,描述了轰炸前宁静美好的星期天的早晨。
然而,吵闹的飞机引擎声与周围和谐的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日本轰炸珍珠港了,战争爆发了。
火光在一艘一艘军舰上冒起,珍珠港的人们被唤醒了,被战争唤醒了。
哀婉的音乐声中,死亡笼罩在珍珠港的上空,笼罩在每个人心中。
节奏在影视剪辑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创造方法 -回复

节奏在影视剪辑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创造方法-回复在影视剪辑中,节奏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个好的节奏可以使影片更加流畅、紧凑,并增强观众的视听体验。
适当的节奏可以使观众更容易被剧情吸引,更好地理解故事,并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在影视剪辑中创造出有效的节奏,以下是一些步骤和方法。
首先,了解影片的整体节奏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剪辑师与导演、编剧等创作者充分沟通,了解他们对影片整体节奏的期望和意图。
了解影片的种类和风格也是必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影片可能需要不同的节奏来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氛围。
其次,了解场景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剧情节奏,剪辑师需要注意并根据这些节奏来安排镜头的选择、切换和持续时间。
一般来说,快节奏的场景需要更短的镜头持续时间和更快的切换速度,以增强观众的紧张感和兴奋感;而慢节奏的场景可能需要更长的镜头持续时间和较慢的切换速度,以减缓节奏,给观众一个更冥思的空间。
第三,注意影片的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起伏。
一个好的节奏应该有起伏感,可以在剪辑过程中创造出高潮和低潮。
高潮部分通常会有较快的剪辑速度、更紧凑的时间安排和更具冲击力的音效选择,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紧张的情绪。
而低潮部分则可以通过慢镜头、静态镜头和柔和的音效来创造出安静或悲伤的氛围,以便让观众反思和体验情感。
第四,运用节奏来传递信息和创造意义。
剪辑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剪辑风格和技术手段,以及音乐和音效的运用,来强调情节细节、传递角色情感和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
例如,使用快速剪辑和切换来展示人物的紧张心情和快速行动,使用缓慢的剪辑和运动来传递悲伤或思考的情感。
最后,反复精细地修改和调整剪辑来达到最佳节奏。
一个好的节奏不是一蹴而就的,剪辑师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和实验,以找到最适合影片的节奏。
这可能包括删减不必要的场景或镜头、重新安排剧情顺序、调整剪辑速度和音效选择等等。
总之,节奏在影视剪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影片更有张力、视听效果更好,并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
巧妙运用节奏对影视作品的重要性

2020/5下节奏对一部影视作品有怎样的影响,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举个例子,一句同样的话以不同的节奏来述说,就会产生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效果,甚至可以产生不同的意思,带来不同的结果。
用节奏将时空无限扩大《西游记》里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物理学用时间的概念让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宇宙的奥妙。
那么在影视作品中,节奏对时空又有怎样的展现?很多影视作品中,故事的真实时间可能只是一天,有的甚至更短。
根据不同的节奏,导演可以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里展现丰富的故事情节。
在影视作品《长安十二个时辰》中,故事发生在天宝年间上元灯节的十二个时辰之中,可以说时间的跨度非常狭窄,可是故事却娓娓道来,将整个唐朝的风貌、人物的故事线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既不急促也不拖沓。
故事由一条上元灯节开城门,狼卫进城制造安全危机的故事线为故事起点,它像导火索一样引发多条故事线,每一条故事线以不同的节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各条线又情节交织。
这种有张有弛、错落有致的安排,让这个发生在一天24小时内的故事变成了一个魔方,立体时空被扩大凸显,看似同一时空,却拥有不同的节奏。
交织叙事的方法把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除了有对不同人物刻画上的节奏对比,还有对同一个人物故事线索的节奏控制,不同节奏的把控更能给观众跌宕起伏的情绪波澜。
例如,英国演员西蒙·佩吉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如何众叛亲离》,在剧中,主人公西德尼·扬本是一名有自己风格的英国小记者,在误打误撞中来到美国名利场摸爬滚打,一路成长旅程的洗礼和做事风格的变化使他最终获得事业成功。
这种以个人故事线的发展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前进,从而使人物性格发展转变的故事类型,最能凸显节奏把控的重要作用。
主人公西德尼·扬是个无足轻重、缺乏特色的人物。
越平凡的人物越难刻画,但导演四两拨千斤,用流水账这种苍白的形式刻画苍白平凡的人物,而这种刻画形式却更好地表现出了主人公无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不着调的性格特点。
影视节奏的名词解释

影视节奏的名词解释影视节奏是指影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和安排所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剧情、画面、音乐等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来传递情感、表达主题以及引发观众的共鸣。
影视节奏的合理运用,可以使观众进入情节的节奏感和感受到相应的情感变化,增强观影体验。
一、影视节奏的类型影视节奏可以分为快节奏、中等节奏和慢节奏三种类型。
快节奏的影视作品通常以紧张刺激的情节、快速的剪辑和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为特点。
这类作品常常是动作片、悬疑片和冒险片等。
快节奏的影视作品通过高强度的剧情和紧凑的节奏来传递紧张感和兴奋感,使观众充满期待和紧张,带来强烈的心理刺激。
中等节奏的影视作品相对来说更为平稳,剧情发展逐渐且合理,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平和。
这类型的作品包括爱情片、剧情片和部分喜剧片等。
中等节奏的影视作品通过自然流畅的情节和舒缓的节奏,给观众一种静谧的观影体验,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慢节奏的影视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通过大段的静默、缓慢的剧情发展以及深沉的文化内涵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这类影视作品通常是文艺片、实验电影和部分纪录片等。
慢节奏的影视作品通过放缓节奏、细腻的画面和深情的表演,创造出一种引发内心共鸣和思考的氛围。
二、影视节奏的运用影视节奏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导演、剪辑师、音乐师等创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首先,导演通过剧本以及角色的安排和表演来决定影视作品的整体节奏。
导演需要把握好每一个情节和场景的节奏感,通过剧情的紧张撞击、剧本的结构以及角色的表演来传递情感和引发观众的共鸣。
其次,剪辑师在后期制作中对影片进行剪辑,通过片段的剪切和拼接来控制影片的节奏感。
剪辑师需要准确把握每个画面的长度和顺序,使得剪辑后的影片节奏感紧凑有力,推动故事的发展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是影视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选取和运用,可以加强影片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背景音乐、主题曲以及音效等都会对观众的感知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利用分镜头脚本制造动感与快节奏效果

如何利用分镜头脚本制造动感与快节奏效果在电影、电视剧以及广告等影视作品中,分镜头脚本是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通过将故事情节分解成一个个镜头,为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导。
而如何利用分镜头脚本制造动感与快节奏效果,则是制作团队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制造动感与快节奏效果,分镜头脚本中的镜头选择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镜头,可以增加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运用追逐镜头可以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运用快速切换的镜头可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运用特写镜头可以突出重要的细节。
通过不同类型的镜头的巧妙组合,可以让整个影片呈现出动感十足的效果。
其次,音效的运用也是制造动感与快节奏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效可以为影片的画面增添生动感,使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例如,在一个追逐场景中,通过运用快速的脚步声、风声和汽车引擎声等音效,可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
而在一个动作场景中,通过运用打斗声、枪声和爆炸声等音效,可以增加观众的刺激感。
通过合理运用音效,可以使整个影片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此外,剪辑技巧也是制造动感与快节奏效果的关键。
剪辑是将各个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和处理,形成完整的影片。
通过剪辑的手法,可以将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压缩,从而增加观众的紧迫感和节奏感。
例如,通过快速切换镜头、使用快速剪辑和快速变焦等手法,可以使画面更加紧凑和有力量。
而通过使用跳跃剪辑、交叉剪辑和快速切换场景等手法,可以增加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快节奏感。
剪辑的技巧可以让影片的节奏更加紧凑,使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最后,色彩的运用也是制造动感与快节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色彩可以为影片增加情绪和氛围,通过合理运用色彩,可以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一个悬疑场景中,通过运用高对比度的黑白色调,可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
而在一个喜剧场景中,通过运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可以增加观众的喜悦感。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为影片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使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影视节奏

由外部造型手段形成的节奏被称为是外部 节奏或造型性节奏。一般来说,多种造型手段 都能为节奏的形成服务。 1、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 2、摄像机运动对节奏的影响 3、景别对节奏的影响 4、色彩和光影变化对节奏影响 5、声音对节奏的影响 6、蒙太奇节奏--剪辑节奏 7、影视心理对节奏的影响
叙述性节奏只是提供了影视作品所表现内容的内在运动的节奏因素尽管影视作品内容本身具有着不同的节奏性质结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确立了节奏的效果但是最终要使这些节奏因素被感知还需要借助作为造型手段的外部运动并且使内外运动相协调从而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效果
一、影视节奏概述 二、镜头长短与影视节奏 三、影视节奏与造型手段的关系
1、节奏的涵义 2、节奏的分类
节奏指主体运动、镜头长短和组接所形 成的影视片的长短、起伏、轻重、缓急、 张弛的心理感觉。
从运动的形式来看:内部节奏、外部节奏 从功能上看:总体节奏、具体节奏 从感官感受上来看:视觉节奏、听觉节奏 从叙述的结构上看:可简单节奏、复杂节奏
最基本的节奏形态是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协调统一: 两者不可分离 内部节奏决定外部节奏 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表现形式
情绪长度是指以人物的内在感情或景 物所表达的情绪因素来确定镜头的长度。
情绪长度剪辑点的选择要依据情绪、 气氛、烘托的需要,在情绪、气氛对观众 的感染力最强烈时切换,而生发出一种意 犹未尽的感受。
叙述性节奏只是提供了影视作品所表现内容的 内在运动的节奏因素,尽管影视作品内容本身具有 着不同的节奏性质,结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确立 了节奏的效果,但是,最终要使这些节奏因素被感 知,还需要借助作为造型手段的外部运动,并且使 内外运动相协调,从而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效果。
浅谈影视剪辑的技巧

浅谈影视剪辑的技巧影视剪辑是影视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影响着整部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剪辑的技巧是影响剧情、情感、节奏的重要因素,因此剪辑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来实现导演的剪辑思路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影视剪辑的技巧。
一、选择镜头镜头选择是剪辑的基本操作,主要是来自导演的脚本和拍摄素材,剪辑师需要熟悉常用的切换方式,如逆切、顺切、交叠等等方式,还要根据镜头中的内容和情感色彩,进行适当的切换,既要兼顾情感,也要保持连贯性,使得整个片子看起来精彩流畅。
二、剪辑语言影视剪辑还有一项任务是翻译电影图像语言,因为电影行业没有共同的语言,而剪辑就是起到一个沟通和翻译的作用,把导演所想、所感的情感和剧情表达出来,这让观众更能够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因此,剪辑师不仅要掌握好镜头切换的技巧,还要理解对不同情感和气氛的描绘,采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
三、做好音频剪辑除了视觉镜头的切换外,音频剪辑也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剪辑中,音乐既可以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也可以是背景音或是主要音乐。
通过音频,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音频的剪辑需要根据画面的节奏和情感变化,适时的运用和切换,让音乐和镜头的切换更协调,起到更好的情感互动作用。
四、提高剪辑速度剪辑的操作速度也是影响剪辑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制作过程中,有时需要对一些片段进行快速切割,以快速抓住观众视觉的注意到。
因此,剪辑师需要熟练掌握常用的快捷键,能够快速地将所需的片段拖放到时间轴上,并且快速的进行必要的编辑。
剪辑师的剪辑速度,直接影响制作进度以及最终的体验效果。
总之,影视剪辑的技巧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和拍摄的素材进行镜头和音频的精剪,还需要掌握合理的剪辑语言,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制作人员需要加快速度,打造一个精美、流畅的作品,利用快捷键的操作技巧,帮助自己更快地实现剪辑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打造影视作品的快节奏孔德刚(曲阜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摘 要:以影视节目制作流程为线索,结合优秀影视作品,分别从影视剧作、场面调度、后期编辑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打造影视作品的快节奏,最后指出几点注意事项:影视作品整体节奏与观众心理节奏的协调统一;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协调统一;画面节奏与声音节奏的协调统一;避免删减关键场景和镜头。
关键词:节奏;快节奏;蒙太奇;场面调度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77-03收稿日期:2011-05-11作者简介:孔德刚,男,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影视艺术研究。
文如看山不喜平,对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而言,节奏的变化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观众视听能力的提高,一些影视作品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在1930~1960年间,大多数好莱坞故事片大体包含300~700个镜头。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影片的镜头数达到了1500个以上。
紧接着出现了镜头数达2000~3000个的影片。
”[1]虽然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使用快节奏,但是从世界影视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如何制造较快的视听节奏,已经成为许多创作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影视节目的制作流程为线索,结合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影视剧作中的快节奏(一)文学剧本阶段如果从宏观上谈一部影视作品的节奏,必然会涉及到作品的基本构思与剧作结构。
对于戏剧性较强的剧本,要制造较快的节奏,无疑要从剧情上下功夫。
首先,应尽量删减与主题或核心事件关系不大的剧情,避免拖沓庸长,作品中的每一场戏力求短小精悍。
例如,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往往比较简洁明快,情节紧凑,丝丝入扣,让观众始终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之中,从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编剧们在幕后的辛苦付出和对剧情的精益求精。
再如香港地区的电影,20世纪邵氏兄弟出品的武侠片大多属于此种类型,影片开头往往通过几组镜头和旁白,简明扼要的交代出时间、地点及主要角色,很快引领观众进入剧情的发展阶段,结尾部分更是干净利落,反面人物被杀死,甚至还没有倒地,“剧终”两字就出现了。
另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制造激烈的矛盾与冲突:生与死的考验、追逐与对抗、多重矛盾的交织……这样做不仅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同时也使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加快了影片的心理节奏。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影片,往往通过上述手法加强影片的戏剧性,进而通过把握观众的观影心理,打造影片紧张激烈、扣人心悬的节奏。
此外,还应注意对比与反衬,在一系列的快节奏中穿插一些较慢的节奏,从而为后面的快节奏做铺垫。
最后,为避免平铺直叙,加快作品的内部节奏,有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叙事结构,如:《机遇之歌》与《劳拉快跑》中的三段式结构、《杀死比尔》的无序结构、《记忆碎片》的颠倒性结构、《撞车》的网状叙事结构等。
对于非戏剧性的剧本,如果需要制造快节奏,除了从剧情上下功夫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写好分镜头剧本。
(二)分镜头剧本阶段相对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考虑更多的是镜头、镜头间的关系、视听语言等一系列的微观问题。
在这一阶段,要创设较快的节奏,首先要尽量删减不必要的镜头,有时甚至可以考虑跳剪、越轴等手法。
前苏联的电影,镜头应用一般紧扣主题和人物性格,不太讲求地理蒙太奇和轴线等问题。
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影片开头由村庄和驻地的全景一下跳至一个士兵的近景,较之于传统的景别渐变式的镜头组接,更加精炼,也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应用于叙事和人物性格塑造。
其次,要制造快节奏,在分镜头剧本阶段应综合考虑场面调度、蒙太奇、配音配乐等具体的制作问题,详情参见以下面内容。
二、场面调度中的快节奏(一)拍摄对象的调度要制造快节奏,往往需要拍摄对象的快速运动变化。
拍摄对象包括演员、道具、环境等。
演员的运动一般包括人或其他生物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惊险片、歌舞片、喜剧片中的快节奏往往表现为演员的闪、展、腾、挪和较为夸张的面部表情,如:《暴力街区》和《企业战士》中的“跑酷”、《叶问》和《霍元甲》中的“功夫”、《七对佳偶》和《红磨坊》中的“舞酷”等。
道具的运动最典型的就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变化,如:《正午》中的马、《关山飞渡》中的马车、《生死时速》中的公共汽车、《职业特工队》中的火车、《真实的谎言》中的战斗机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道具的运动变化所带来的快节奏,如:武侠片中的“刀光剑影”、战争片中的“枪林弹雨”、歌舞片中的“长袖善舞”等。
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快节奏,常见的有: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天崩地裂、烈焰飞腾等,典型的影片如:《龙卷风》、《完美风暴》、《后天》、《2012》等。
吴宇森导演的《辣手神探》中,周润发和梁朝伟所扮演的角色在走廊中与敌人交火时的一个长镜头,接近两分四十秒,通过演员、道具、烟火等的调度,打造了经典的快节奏场面。
(二)灯光的调度灯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到拍摄对象里面,但是因其特殊性,本文单独列出。
灯光的类型、位置、角度、亮暗、色彩等的运动变化会带来画面节奏的变化,尤其在电视综艺类节目、演唱会及MV中,常常利用灯光亮暗的急剧变化制造动感与激情。
究其原因,“灯光即剪刀”。
灯光的忽明忽暗其实是起到了快速剪辑的作用,灯光变暗或关闭,相当于镜头被“剪断”,灯光亮起,下一个镜头出现。
灯光亮暗的急剧变化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短镜头”的组合,这种“蒙太奇”效果必然是快节奏的,这也是绝大部分快节奏MV普遍使用灯光的主要原因,例如《Dolores O' Riordan When We Were Young》、《Rumors》等。
在电影中,灯光的调度也被广泛使用。
例如前苏联影片《雁南飞》中,飞机轰炸之夜,马尔克占有维罗妮卡的一段,灯光的频闪,既制造了一种真实感,又产生了类似快速剪辑所达到的效果。
《泰坦尼克号》中,船舱进水,将要沉没的场景,船舱内的灯光频繁闪动,既营造了逼真的环境,又表现了灾难即将来临的惊险。
动画片《埃及王子》中摩西与兰姆西斯的手下在大殿较量的一段,综合应用灯光角度、明暗、色彩等的变化,烘托了紧张激烈的气氛。
(三)摄影机或摄像机的操控与调度摄影机或摄像机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甩、转等,通过这些运动方式及其综合运动镜头,就可以有效制造影像的快节奏。
有时还经常打破“平、稳、准、匀、清”的一般拍摄原则,故意使镜头产生倾斜、晃动、变速、虚焦等效果。
例如:香港的动作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急推、急拉、倾斜等拍摄效果。
在《人类之子》、《上帝之城》、《有话好好说》、《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中,手提式摄影机的倾斜、晃动、快速移动造成了强烈的动感和纪实效果。
快节奏不是蒙太奇的专利,通过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调度,长镜头同样可以“激动人心”。
在电视节目中,很多综艺类和体育类节目也经常利用这种手法。
MV《Dolores O' Riordan When We Were Young》中,音乐是典型的快节奏,然而导演并没有使用蒙太奇来制造画面的快节奏,恰恰相反,整个MV由一个镜头贯穿,但是,由于摄影机的综合运动,包括镜头的急推急拉、甩、振动等手法,使整个MV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与音乐的快节奏和谐统一。
此外,停机再拍、低格摄影、长焦距横移、广角纵深移动、前景遮挡、微距摄影等拍摄技巧也常用来制造快节奏。
纪录片《失去平衡的世界》、《流逝的大自然》等影片通过低格摄影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极大提升了影片的节奏。
《雁南飞》中维罗妮卡从医院冲出后的一段奔跑综合运用长焦距横移、前景遮挡等拍摄手法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
(四)高科技条件下的场面调度当前,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场面调度中的快节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拍摄对象”的调度中,利用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道具及环境可以做出创作人员所能想象出来的任意运动和形变,河流、远山皆可自由调度,并且可以实现无接缝的时空交错与并置,从而为影视作品带来更为紧张激烈的节奏感,如:《终结者》系列中的“液态机器人”、《异形》系列中的“异形”、《黑客帝国》系列中的“机器乌贼”、《阿凡达》中的“阿凡达”及“潘多拉星球”等,这些数字技术创作的虚拟角色动作丰富,虚拟环境动态十足,成为影片的焦点所在。
此外,在三维动画与虚拟现实系统中,灯光、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调度更加自由灵活,可以做任何形式的运动变化,而且可以穿透物体,灯位与机位不受现实空间的约束。
计算机三维动画《料理鼠王》中小老鼠Remy第一次进入餐厅厨房时的一场戏,虚拟摄影机跟拍Remy,在人群、厨具等狭小拥挤的空间中穿行,制造了动感十足的视觉奇观,这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后期编辑中的快节奏(一)运用蒙太奇蒙太奇是影视的基本语言,镜头的剪辑和组合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一般来讲,一系列较短的镜头连在一起就可以创造较快的节奏。
在这方面,前苏联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1929)无疑是早期电影中的杰作,其中的许多镜头已经短到了人眼所能辨别的极致,具有典型的未来主义风格。
早期电影中,法国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和《拿破仑传》(1927)、苏联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等影片中也都有经典的快速剪辑的应用。
经典好莱坞时期,希区柯克的惊险片同样把快速剪辑娴熟的应用于快节奏的创设中,《精神病患者》中“浴室谋杀”一段的蒙太奇手法已成为后来许多惊险片的范本。
另外,“在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中,勇猛、激烈的对打动作与快速的、密集的剪辑会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视觉影像的激流,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
[2]当然,要制造更快的节奏,除了镜头的频繁切换以外,还要考虑不同镜头之间的色彩、亮暗、景别、角度等诸多因素的对比与变化。
例如:把冷、暖色调不同的几个镜头穿插,更容易造成观众心理上的快节奏;把角度不同的俯仰镜头穿插,更容易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远景或全景中插入特写,会产生突然、突兀的感觉;动作片常利用越轴、跳剪制造紧张激烈的气氛;恐怖片常把较多的长焦距镜头、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二)运用转场特效为避免产生“间离”效果,影视作品中运用最多的转场特效就是不加特效,即“零度剪辑”。
但是,有时为了一些特殊需要,影视作品也会使用一些转场特效。
尤其是电视节目(栏目片头、广告等),经常用推拉、卷页、飞入、飞出、划变等转场特效来增加作品的动感与活力,创造较快的节奏。
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转场特效的制作愈来愈简单,效果愈来愈丰富,为电视节目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78(三)运用视频特效常用的视频特效有:画面变换(移动、旋转及缩放)、画面变形、速度调整、透明度调整、亮度与色彩调整、虚实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