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1

合集下载

史记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

史记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

【原文】项羽者,名籍,字羽,下相人也。

始起于吴中,因其父为楚将,项羽年十五,尝身被坚甲,手执锐,尝攻秦军,斩首数十级。

籍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曰:“学书则可以识人,学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遂教籍兵法。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籍既已学兵法,乃将数百人西击秦,于巨鹿下大破秦军。

章邯恐惧,乃与秦将王离、涉间谋曰:“项羽智勇双全,吾等不如,不如引兵归秦,以观其变。

”于是章邯引兵归秦,项羽遂北渡黄河,西至新安,烧绝鸿沟,破釜沉舟,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既至新安,即北向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项羽坑秦卒,坑杀秦将苏角,遂北渡黄河,至北岸,破赵军,杀赵将赵括。

项羽之破赵也,秦军皆未尝败,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如此败也。

项羽既破赵,北至燕、代,悉定其地。

乃使使报怀王曰:“臣破赵国,请王后封王于关中。

”怀王以项羽为请,曰:“诸将且听令。

”乃封项羽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都彭城。

项王为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时人皆称之曰“霸王”,然项王自以为功多,不肯拜受。

乃使范增拜之。

范增拜项羽为西楚霸王,项羽大悦。

怀王闻项羽已为西楚霸王,怒曰:“项羽何敢自立为帝!”遂发兵击项羽。

项羽闻之,乃引兵东击怀王,大破之。

怀王败走,死于麦城。

项羽既杀怀王,欲西入关,关中父老苦秦久矣,闻项羽将至,咸自引去,不敢留。

项羽遂入关,至咸阳,烧秦宫室,杀秦王子婴,灭秦社稷。

项羽既灭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封赏功臣。

汉王刘邦起于巴、蜀,亦自称汉王,与项羽争天下。

项羽与汉王战于垓下,汉王大破项羽军,项羽走,至乌江,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而死。

【翻译】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人。

起初在吴中起事,因其父项梁曾是楚将,项羽十五岁时,曾亲自披挂坚甲,手持利剑,参与攻打秦军,斩首数十级。

项羽年少时,学习写字不成,学习剑术,也不成。

项梁生气地说:“学习写字可以识人,学习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不足以学,应该学习能够对抗万人的本领!”于是教导项羽兵法。

语文人教版高中三年级选修1 《项羽之死》

语文人教版高中三年级选修1 《项羽之死》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 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 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 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 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 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 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 项羽。
• 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项羽 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侯王,率 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
• 项羽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 胜利,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 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连老婆孩子都 不顾,逃回荥阳。
• 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 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功起了制约 作用。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 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 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项羽的悲剧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心疼的只 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 述理由。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 还有和他一起过江东的八千江东子弟。(总:亮观点)
10、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状语后置,省略介词 “以”)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项羽本纪》是史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将领项羽的生平事迹。

其中,《项羽之死》是该本纪的最后一篇,主要描述了项羽的战败与自杀。

《项羽之死》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战败的原因:文章首先描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战败原因。

项羽在与刘邦对峙时,因为自信心过于膨胀,对敌方不加思索地采取了决战策略。

然而,项羽的部队在宛城之战中被刘邦的谋士李斯所诱导,导致楚军大败,这一战败成为项羽最终走向失败的导火索。

2. 逐渐失势:接着,文章描述了项羽在战败后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过程。

战败后,项羽逃到垓下,开始饱受粮食短缺、士兵离散和内部矛盾等问题的困扰。

与此同时,刘邦的军队不断追击,项羽的势力日益衰落。

3. 自杀的经过:在最后阶段,文章详细描述了项羽最终选择自杀的情节。

当项羽意识到自己再无逆转的机会时,他放弃了抵抗,并在垓下自刎。

项羽的死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也为刘邦统一中国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项羽之死》的内容不仅仅是项羽个人的战败和自杀,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和两个不同政权的斗争。

通过对项羽战败的描述,文章揭示了战争中力量对比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同时,文章也对项羽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他自信过度和缺乏战略眼光这两个致命缺点。

通过《项羽之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和人物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统一的重要事件,以及智谋和领导能力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等人齐名。

身死东城载于史书。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

文言文《项羽之死》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项羽之死翻译、解析

项羽之死翻译、解析

项羽之死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雅,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

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出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橇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高中语文 项羽之死 (1)

高中语文 项羽之死 (1)
“做(干)什么…” 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项羽本纪》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Fra bibliotek,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却
文章内容分析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 泽——决意快战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主要情节:三次行动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 _纪__传__体__通__史_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
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 、
,共五十二
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
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 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 巨著。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 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 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 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 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 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 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 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 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 秦始皇帝游会稽, 渡浙江,梁(项梁)与 籍(项羽)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扛鼎图
壮志雄心和万丈豪情。
司马迁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2、分析故事情节,掌握纪传体文学

《史记--项羽之死》原文、译文、赏析:人生成败,值得品悟

《史记--项羽之死》原文、译文、赏析:人生成败,值得品悟

《史记--项羽之死》原文、译文、赏析:人生成败,值得品悟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项羽之死》1PPT课件

《项羽之死》1PPT课件
•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 刘邦: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4
•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 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 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15
• 爱女人是重情 • 爱战友是重义 •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
22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 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 末路英雄。
16
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 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 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 •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
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 状况。
17
• 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 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 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
18
项羽在乌江拒渡、赠马、赐头,表 现了那些性格特点?
• 拒渡:知耻重义 • 赐马:心地善良 • 赐头:视死如归
19
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 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 杂的心里?
• 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 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 命安排。
4
• 《史记》具有高度严 谨公正的批判现实的 史学精神和悲悯的人 文主义精神。
• 《史记》最为传记文 学的开端,司马迁尤 其擅长对复杂时间和 宏大场面的驾驭,对 复杂人格进行多为透 视,极具传奇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 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是乘船逃走, 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 留得青 山在,不怕没柴烧。 江东父老也期望项王能够忍辱负 重。然而项王最终选择自刎乌江,他认为应该死得有 尊严, 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 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 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要不懈追求,追 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 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话题: “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 )
特点归纳:一材多用 即同一个课本素材根 据话题立意的不同,可从 不同的角度作为论据。
二、片段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 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示例一:(分析此例存在的问题)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 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 —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 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 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 尚情操。 点评不到位,没联系现实 修改后:(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 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 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 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 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 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 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 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 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 败的原因之一。 B. 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 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 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 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 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 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多人,以证 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 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 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 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 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例三: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 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 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 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 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 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 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 以故汉追及之 (3)平明,汉军乃觉之 (4)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A、(1)(2)相同,(3)(4)不同 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4)不同 D、(1)(2)不同,(3)(4)相同
示例二: (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观 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 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 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 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 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 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项 羽 之 司 马死 迁
研读课文第一段
请为第一段拟一个 小标题,试分析此 段写到了哪些情节。 霸王别姬 情节:垓下之围 诀别虞姬 慷慨悲歌
研习课文第二段
请为第二段拟一个 小标题,试分析此 段写到了哪些情节。 突围被困 情节:直夜溃围 绐陷大泽 决意快战
研习课文第三段
东城快战
主要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1.大呼驰下 2.瞋目叱之 3.驰斩都尉
研习课文第四段 请为第四段拟一个 小标题,试分析此 段写到了哪些细节。
乌江自刎 拒渡 赠马 赐头
【课堂总结】 概括本文围绕项羽之死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 霸王别姬 慷慨悲歌
—东城快战
直夜溃围 绐陷大泽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53
批文入情赏析形象
回顾情节感知形象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垓下之围
夜闻四面楚歌时,项王有什么反应? (找出表现其动作神态的词语)
惊—起—饮—
歌— 泣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的血性 柔肠 ,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 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哀。
末句八字不写项羽,却写“左右”,有何用意?
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 抓个性语言 • 扣动作神态 • 找侧面烘托
2005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棱角》 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 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 之气概,称霸之壮志,却最终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 纵形骸,苍凉之歌颂只能让滚滚之乌江为之伴奏,又 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 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 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 容得项羽之“力拔山兮气盖世”?于是古人渐渐觉悟 ,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 (话题“棱角”)
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 刈旗
骁勇善战 威武勇猛 极大自负 不知自省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
课堂小结

场面
人物形象 多情善感 勇猛自负 知耻重义
方法 个性语言 动作神态 侧面烘托
• 垓下之围 • 东城快战 • 乌江自刎
一、课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动词,设营驻守 B、常幸从 幸:受到宠爱 C、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D、项王泣数行下 泣:哭泣
赏读下面三个文段,请 归纳其在运用材料上有什么 共同特点?
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 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 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 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 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 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 许就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