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文人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琴是古代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古琴音乐的悠久历史、表演风格、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

首先,古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它的音色优美动人,音调柔和而深沉,给人一种宁静、思考的感觉。

古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士大夫、文化名流的喜爱之一,几乎成为他们文人气质、文化修养的象征。

其次,古琴音乐在表演风格上注重内敛和含蓄。

古琴表演注重的是内心的感悟和表达,追求的是“以心琴和”,即通过演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境界。

古琴演奏的技巧注重声音的变化和音符的延展,通过琴音的起伏、细腻和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古琴演奏注重的是低吟浅唱的内敛风格,而非外放的宏亮和激昂。

这种内敛和含蓄的表演风格给人一种深沉和思考的感觉,反映了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古琴音乐还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闻名。

古琴音乐形式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琴曲和琴诗。

琴曲是古琴音乐的核心形式,被称为“琴道”的代表之一、琴曲通过琴音的起伏和音符的变化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琴曲常常带有起承转合的框架,通过迥异的曲调和音律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琴诗则是古琴音乐的配乐形式,它以诗歌为背景或基础,通过演奏旋律交错,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琴曲和琴诗之间的紧密结合,使古琴音乐具有了更加完整和独特的表现力。

最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情感表达上。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其情感多为内敛、深邃和含蓄。

古琴音乐运用琴声的悠扬、音符的变化以及演奏技巧的细腻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变化,给人一种深入人心的感受。

古琴音乐以其悠远的音色和内敛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提升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用的乐器,被视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的音色清幽,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非遗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古琴的制作技艺:包括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2. 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右手勾、挑、弹、拨等指法,以及左手的按弦、滑音、泛音等,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3. 古琴音乐作品:包括传统的琴曲、琴歌等,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4. 古琴的修复和保养:古琴作为乐器,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包括琴弦的更换、琴体的修复等。

5. 古琴文化的传承:包括古琴的历史、琴学、琴谱、琴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设古琴专业课程、举办古琴音乐会、建立古琴文化研究机构等。

通过这些努力,古琴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播,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的窗口。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中国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从音色、音律、琴身、演奏技巧等方面探讨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音色给人以深沉、悠远、宁静的感觉。

古琴的音色柔和而富有穿透力,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它不同于其他乐器的响亮和高亢,而是更注重表现出内敛和含蓄的性格。

这种音色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心境的理想乐器。

中国古琴的音律体系独特而精妙。

古琴音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强调音律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在古琴音乐中,各种音律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旋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音律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为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听觉享受。

古琴的琴身造型简洁而典雅,给人以高雅、典雅的审美感受。

琴身通常由檀木或竹木制成,外观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琴身通常呈长方形,两端略微弯曲,整体造型流线型美观大方。

琴身的简约设计既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雅特点,也为演奏提供了舒适的手感和灵活的演奏技巧。

古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演奏古琴需要细腻的手指技巧和对音乐节奏的灵敏把握,同时需要演奏者对音色和音律的准确把握。

演奏古琴不仅仅是简单的按弦发声,更需要通过手指的轻拨和按压来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古琴的技巧要求高,但也正是这种技巧的要求使得古琴的演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力更强,给人以更加深入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音律、琴身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古琴音色深沉宁静,音律精妙多样,琴身简约典雅,演奏技巧独特精湛。

这些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够通过古琴的音乐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艺术赏析课件

古琴艺术赏析课件

古琴艺术赏析课件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古琴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被誉为“乐器之冠”,在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传和喜爱。

古琴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古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在古代,古琴是一种宫廷乐器,被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所喜爱。

在中古代,古琴逐渐成为一种文人雅士的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士的文学创作和社交活动中。

而在现代,古琴则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喜爱的音乐艺术,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推崇。

二、古琴的结构和演奏技巧。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由琴身、琴面、琴弦和琴柱等部分组成。

古琴的琴身通常由梧桐木或者红木制成,琴面上有一些特殊的装饰图案,琴弦则由丝线或者金属丝制成。

古琴的琴柱上有一些特殊的装饰,琴弦则由丝线或者金属丝制成。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拨弦和音韵的掌握。

古琴的演奏者通常使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来拨弦,左手则用来按弦,通过指法的变化来演奏不同的音符。

古琴的音韵非常丰富,演奏者可以通过手指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感。

三、古琴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悠扬、清雅、深沉和含蓄等。

古琴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被誉为“天籁之音”。

古琴的音乐既可以表现出宏大的气势,也可以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琴的音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的旋律非常优美,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二是音乐的节奏非常自由,可以根据演奏者的情感和表现意图来灵活掌握;三是音乐的音色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艺术感染力。

古琴的音乐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琴音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醉;二是古琴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三是古琴音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古琴特点总结

古琴特点总结

古琴特点总结简介古琴是中国传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技巧方面进行总结和介绍。

起源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中国商周时期。

最早的古琴是由七弦琴演变而来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双弦琴,再经过多次改良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古琴。

古琴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通常使用高质量的竹木制作琴体,使用丝弦或者丝和铜弦混合的弦。

特点古琴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悠扬给人以深沉的韵味。

古琴的音色柔和低沉,给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感觉。

古琴的音色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思考和冥想。

2.弹奏技巧独特。

古琴弹奏时,演奏者不仅需要使用手指弹奏琴弦,还需要用另一只手控制琴桥,使琴弦产生不同的音效。

这种特殊的演奏技巧赋予了古琴独特的表现力和个性。

3.丰富的音域。

古琴的音域非常宽广,能够演奏出丰富的音色和音调。

它可以通过改变手指的位置和力度来达到不同的音高和音质效果。

4.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古琴的古朴音色与简洁的旋律结构相结合,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演奏者可以通过自由的加入音符和变奏来丰富演奏效果。

5.精妙的音乐理论和技巧。

古琴有着丰富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门艺术。

古琴琴曲通常富有意境,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绪,往往需要演奏者有深厚的音乐素养和技巧。

演奏技巧要想演奏好古琴,演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和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古琴演奏技巧:1.彈指:使用手指弹奏琴弦,通过扣击产生声音。

演奏者需要练习控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以产生不同的音效。

2.推指:使用手指的腹部推动琴弦振动,产生连续的音符。

这种技巧需要练习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3.揉弦:使用手指的侧面揉动琴弦,产生连续的音符。

揉弦技巧可以增加琴弦的共鸣和音色的丰富性。

4.颤音:通过快速的手指震动,产生特殊的音效。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情感解读。

1. 和谐与平静:古琴的音色柔和、清澈,弹奏时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古琴常被视为和谐与平静的象征,它能帮助人们沉静心神,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忍耐与修行:学习古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的磨砺。

弹奏古琴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琴弦的紧绷和指法的技巧性,这需要弹奏者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修行的意志力。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忍耐力和修行精神的象征。

3. 知音与情感表达:古琴常常被用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弹奏古琴的人希望能够通过音乐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知音。

因此,古琴也象征着寻找情感交流、表达内心情感和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系的愿望。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弹奏古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这些是对古琴的一些常见的意象解读,但是古琴的意义和象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姓名:专业班级:学号:2014年4月26日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摘要: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自从1977年由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弹奏的一曲《流水》,乘着美国“航行者”号卫星,向宇宙太空展开了瀚瀚漫漫的探索,琴声就代表着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

琴因具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而被诸多乐器所借用,乃至不属于琴类乐器也译琴名:口琴、钢琴、风琴、小提琴等。

为了区别于其他乐器,也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也称“七弦琴”。

关键字:古琴、起源、礼乐、古谱正文一、起源在位居“琴棋书画”之首的琴前冠以“古”字,是近百年才开始发生的事。

清末之际,西风东渐,西方事物如潮涌金,其中也包括许多乐器,中国人的翻译习惯喜欢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关于琴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总是和先古圣贤联系在一起,诸如:伏羲、神农、炎帝、尧舜等人制琴而王天下。

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古称成纪秦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

因为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就诞生于此。

这位大智大慧的伟人,始创八卦,制礼作乐,教民结网捕鱼,建立了非凡的文化功绩。

有关伏羲制琴的说法,更是屡见不鲜。

如:《太古遗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木制以为琴”,在《史记》之《三皇本记》中有曰:“太昊包牺氏……有圣法……作三十五弦之琴”。

这里的“琴”指的是一种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无徽位。

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琴”是与琴大致相同的乐器,经常在一起演奏故有“琴瑟和谐”之称。

据考证,琴的起源古代巫术礼仪活动。

这些巫术礼仪活动与原始乐舞活动交织在一起,史料中有如此记载:“夫乐之在耳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呼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观。

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仪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

……”着正是原始礼仪和图腾乐舞的描述。

在这些热烈虔诚的图腾乐舞中,先民们身着兽皮,头戴羽冠,身体动态成为舞,口中的欢呼喊叫成为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的器物成为乐。

这正体现了“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乐记•乐象》原始乐舞活动,本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这些巫术、礼仪、乐舞轰动中,“琴”原为巫师手中用以沟通天、地、人、神这法器。

因此,琴的最初功能,并非欣赏、娱乐。

二、普施乐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比如,夏、商、周时期普施乐教。

国人的精神、文化、道德、无不与音乐相关。

以礼来纠正人的仪表,用乐来感化人的心灵。

确立了礼乐治国的传统。

琴乐艺术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至今我们还会延用“礼乐之邦”这个名词。

说到礼乐治国,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的小故事。

春秋时期有位琴师,名曰师旷是个盲人,他精通音律,琴弹的非常好,听到他的琴声,马儿会忘记吃草,鸟儿会忘记飞翔,恍恍惚惚丢失口中食物。

晋平公见师旷有如此才能,便把他封为掌乐太师。

晋平公王公竣工庆典,卫灵公前去祝贺。

来到濮水河边,天色已晚。

就在河边歇息,初夏时节,明月高挂夜空,垂柳轻拂水面;河水静静地流淌着。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卫灵公大悦,赶快让他的乐师师涓把它记录下来。

他们到了晋平公的欢迎宴会上,观赏了晋国的歌舞后,便命师涓演奏濮河边听到的那支曲子助兴。

师涓理弦调琴,尽心弹奏。

琴声如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令人心碎的悲歌。

晋国琴师师旷的神情越来越严肃,他猛地站了起来。

大喝一声:“停住此乃亡国之音,万万弹不得!”大家都愣住了。

师旷振振有词:“这是商末乐师师延为暴君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他抢琴投濮河。

此曲顶是濮河边所听。

这音乐很不极力它会使国家衰亡,我们不恩能够听这样的曲子”。

晋平公不以为然地说:“这都那朝那代了,听听无碍”。

师旷严肃地说:“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精神振奋,靡靡之音会使人堕落。

主公乃一国之君,应听佳音美曲,为何妄听亡国之音呢?”晋平公就说那么请你来弹奏那首最有名的曲子《清角》吧!”师旷说:“不行!那是黄帝当年于西泰山会集鬼神的曲子怎么能轻易弹奏?”晋平公曰:“黄帝距今更远,怎么祸今,弹来听听何妨?”师旷无奈,就弹起了《清角》。

玄妙的音乐弥漫大厅。

突然,万里晴空乌云滚滚,狂风暴雨呼啸而至,室内祭器翻到,宫廷房瓦被掀起。

众人大惊失色,四散奔逃。

晋平公也吓得趴在廊柱下,慌忙喊道:“赶快停止演奏…”师旷便停了下来。

顿时风止雨退云开雾散。

在场者无不惊叹师旷的琴艺: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故事中具有太多的想象,神秘末测。

三、文士琴乐随着社会的转型,西周的乐教传统逐渐转化,但旨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乐教精神,被新兴的文士阶层所传承并广泛推崇。

古琴从上古时期巫师手中的“法器”,日渐演变成文士阶层修身养性的“法器”。

至春秋战国时期,古琴逐渐成为贵族和士人家中的必备品,形成了“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繁盛局面。

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并占有重要地位。

如《诗经》中“我有嘉宾,古瑟古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

而余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更是脍炙人口了。

有琴书云:古琴的和谐之音能使人身心相安,身心相安则德性善。

在古代社会里它不仅是文人心情的一种乐器。

也是人格和情操的象征,所以无论游山观水,还是寻师访友,皆喜随身携带,须臾不离.古琴虽然是件乐器,但它在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意义上已远远超过其乐器本身,而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人文精神。

进入到超功利的艺术审美境界。

因之将自己的人生境遇、内心感受、心性品格、审美情趣、修身养性、宣和情志等精神内涵融入其中,著之于琴,以抒其意,产生了“畅”(美畅其道,如,<神人畅>)、“操”(坚守贞操,如<古风操>、<汉节操>)“引”(进往修业,如<良宵引>)、“弄”(抒情写意,如:<梅花三弄 >)等琴乐体裁。

对中国的诗、书、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之被列为“四艺之首”。

白居易有诗云:“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

历代文人的思想精华都汇集于大量的琴乐理论中,使琴的演奏技巧和理论水平高度完善,形成了“琴器——琴曲——琴艺——琴学——琴道——琴人”自成体系的整体结构。

古琴,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品格的代表和象征,琴器本身也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可以从古琴的形制,琴德和琴曲来知古琴艺术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四、古谱传韵古琴的曲谱,相对其他乐谱来说。

是非常独特的,世上独一无二的“减字谱”。

是用文字来说明指法、音位,弦序等演奏技法。

钢琴采用的五线谱是严格的音阶谱。

一般来讲,五线谱规定绝对音商,音长,对旋律进行绝对限制,而减字谱正好相反。

它是规定用何种手法弹奏而对旋律运行不做绝对固定,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柔性结构,表现空间很大。

原始形态的琴谱,是用文字记叙音和技法。

一首很小的曲子,会写成一个长卷。

琴人如果视谱弹琴,则会“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同时也很难想象如果无人从旁协助移动长长的谱卷,就很难做到视谱演奏的完整性。

因此,也有人认为,文字谱是为了记录琴曲,而非用作弹奏依据。

也就是说先有曲而后有谱。

现存的惟一文字谱,是唐初手抄卷《褐石调•幽兰》,此曲传自南朝丘明,现存于日本国立博物馆。

(影象资料)九.传承有待历代琴人,不乏圣贤,哲士,英雄,文豪,伟人.现仅列举一些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琴人。

万世师表的孔子,是一位造诣极高的琴家。

他一生刻苦习琴,并创作琴曲,为后世树立了光辉榜样。

还有荀子、庄子、列子、司马相如、班固、蔡邕父女、诸葛亮、周瑜、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沈括、朱熹、岳飞、文天祥、耶律楚材、谭嗣同、蔡锷等。

琴人是古琴艺术的主体,是琴文化的体现者与传承者。

现代著名琴人有管平湖先生,查阜西先生,吴景略先生,顾梅羹先生等。

这些古琴前辈对琴学的贡献卓越,对后世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古琴本身虽然是件乐器,但它在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意义上却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

在漫长的文化长河中,“琴”始终存在于文人雅士阶层,成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因之也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对它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我们并不讳言,中国古琴确有心仪阳春白雪,身远下里巴人的倾向。

比如现在我们要说:通俗流行音乐可能大家都知道,而你要说《幽兰》]《大胡笳》知道的人就很少。

如何拯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将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古琴文化遗产由“物质”与“非物质”组成,前者指琴器、琴谱、琴书,后者主要是琴人。

物质部分固然重要,而非物质部分随着岁月的流逝,前辈琴人年事增高,往往艺随人去,起保护与拯救是非常迫切和困难的。

古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大学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对此岂可茫然不识,冷然疏离?你可以不用学一首阳春白雪,高山流水,但不能不去了解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古琴,不能不去了解古琴所蕴涵着的深沉的文化韵味。

虽然古琴的演奏习惯与现时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然而它毕竟是件乐器,它既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又有着与其它乐器一样的规律。

我们在尊重其特殊性的同时,还要带它走出小天地,面向大社会,将其展示与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

让神秘美妙的古韵感动更多现代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1]李旭,现代艺术设计丛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梁国楹,王守栋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人民出版社 2011[3]张英,金舒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