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学案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40d07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8.png)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揭示了电荷的二元化本性,是初三物理静 电学的重要结论之一。下面为你整理了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希望对你 有帮助。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 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如:陶瓷、橡胶、塑料、纯净的油、干木头等。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 1.6×10-19 C。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 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 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 新课 1、 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 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 C。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导学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电荷的定义1.1 正电荷1.2 负电荷第二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1 同种电荷相互作用2.2 异种电荷相互作用第三章:静电现象3.1 静电产生原理3.2 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第四章:电荷的守恒定律4.1 电荷守恒定律的定义4.2 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第五章:电荷的量子化5.1 电荷量子化的概念5.2 电荷量子化的实验证据教学过程:第一章:电荷的定义1.1 正电荷1.1.1 教师通过实验或故事引入正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1.1.2 学生通过实验或故事,了解正电荷的定义和特点。
1.1.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正电荷的理解。
1.2 负电荷1.2.1 教师通过实验或故事引入负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1.2.2 学生通过实验或故事,了解负电荷的定义和特点。
1.2.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负电荷的理解。
第二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1 同种电荷相互作用2.1.1 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
2.1.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
2.1.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同种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
2.2 异种电荷相互作用2.2.1 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2.2.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2.2.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异种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
第三章:静电现象3.1 静电产生原理3.1.1 教师介绍静电产生的原因和原理。
3.1.2 学生理解静电产生的原理。
3.2 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3.2.1 教师介绍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3.2.2 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第四章:电荷的守恒定律4.1 电荷守恒定律的定义4.1.1 教师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2)B 与B 作用(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两种电荷》学案

《两种电荷》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本质。
4、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识别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学习重点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摩擦起电的本质。
三、学习难点1、理解原子结构与摩擦起电的关系。
2、识别导体和绝缘体,并理解其导电和绝缘的原因。
四、知识梳理(一)摩擦起电1、摩擦起电的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例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荷通过金属杆传给金属箔,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五)原子的结构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六)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等。
五、例题讲解例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一个悬挂着的通草球,发现通草球被吸引过来,但接触后又离开了,请解释这一现象。
解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当玻璃棒靠近通草球时,通草球被吸引,说明通草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班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协作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班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学校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熟悉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熟悉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失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同学试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一种基本的物理性质,表征物体所具有的静电性质。
通过对电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两种电荷的教案,供参考。
教案一: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2.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电荷分离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塑料梳子、玻璃棒、金属导线等。
2.实验材料:细绳、小纸片等。
3.教具:电荷分离动画视频、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电荷分离动画视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梳子梳理头发后,能够吸引小纸片呢?”Step 2:探究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15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a.用干燥的毛巾擦拭玻璃棒,然后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b.用毛巾擦洗塑料梳子,然后用细绳系在梳子上;c.观察细绳受到的力的方向。
2.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棒和梳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提出正负电荷的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正负电荷的产生与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Step 3: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20分钟)1.介绍电荷相互作用的概念,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分析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规律。
3.进行实验验证:a.将两个带电体分别靠近和远离,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b.利用金属导线将两个带电体连接,观察导线两端的现象。
4.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同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异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Step 4:应用与拓展(10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导线两端的表现来判断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荷性质。
2.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并阐述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物理15.1 两种电荷学案

第1节 两种电荷一、课前提问静电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二、新课内容1.电荷(electric charge )探究摩擦起电现象X Kb1 .C om将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如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参照图3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① 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
②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
③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它们之间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
(1)正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w W w .x K b 1. c o M(1)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问: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带电情况?_______。
图3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带电情况?_______。
如图4所示,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
① 如果小球被吸引[图 a],那么这小球带______电或_____。
② 如果小球被排斥[图 b],那么小球带______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① 构造:如图5所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课前预习学案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3)金属导电靠的是 .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课内探究学案
一、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也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
是,简称,符号。
4.验电器:观察课本33页图1
5.1-2,结合课本33页的有关内容,,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一个新的工具——验电器。
(1)验电器的原理是;
(2)验电器的用途是;
(3)验电器的构造有。
二、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的结构元电荷
认真阅读元电荷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英国科学家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和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
带正电,带负电。
(3)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e= 。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三、导体与绝缘体
1.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观看视频)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电靠的是,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是靠。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当堂达标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那么小球可能带电,也有可能。
2.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塑料梳子就会带电。
这种使梳子带电的方式
叫。
将带电的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水流时,就会观察到。
3.当带电体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电荷互相而张开。
从金属箔的张开可以断定,跟金属球接触的物体是带电的。
4.验电器主要是由(A)金属杆(B)金属球(C)金属箔(D)玻璃外壳等四个部分构成。
其中是导体;是绝缘体。
5.电线的芯线是用金属来做的,因为金属是;电线芯线的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
图2
料,因为橡胶或塑料是 。
6.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 的范围内,不能 。
7.下列物质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导体后面打“√”,绝缘体后面打“〇”)
①空气 ②煤油 ③稀硫酸
④人体 ⑤陶瓷 ⑥塑料
⑦水银 ⑧干纸 ⑨大地
8.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 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 上,因此玻璃棒因 了电子而带上 电荷。
能力提升
1.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
A.库仑 B.伏特 C.欧姆 D.瓦特
2.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 】
A .相互吸引
B .相互排斥
C .无相互作用
D .无法判断
3.通草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可能带负电
D .一定不带电
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 .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5.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那么A 球一定是 【 】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带与B 球相同的电荷
6.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异种电荷 D.带同种电荷
7.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 橡胶手套
B 玻璃杯
C 塑料盆
D 钢尺
8.导体容易导电,是由于具有较多的 【 】
A. 原子核
B. 自由电荷
C. 正负电荷
D. 质子
9.A 、B 、C 、D 四个带电体,已知D 带正电,A 和C 互相排斥,C 和B 互相吸引,而B 和D 也互相排斥,则【 】
A .A 、C 带正电,
B 带负电 B .A 、
C 带负电,B 带正电
C .B 、C 带正电,A 带负电
D .A 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10 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 .三球都带电;
B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 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11 如右图所示,A 、B 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都放在绝缘支架上.A 带大量负电荷,B
带大量正电荷,用铜导线C 连接两球,则【 】
A.电子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B.电子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C.正电荷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D.正电荷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12.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
了,具有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13.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
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4.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15.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电,这是因为电荷相互.
甲乙
图14-6
16.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14-6甲所示,原因是。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如图14-6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电。
17.如图13-7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接两个金属夹A和B,在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塑料尺、铅笔芯、橡皮,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硬币和橡皮 B.硬币和铅笔芯
C.橡皮和塑料尺 D.铅笔芯和塑料尺
图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