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的艺术观念及其文化意义(一)

合集下载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文、赋等多个领域,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苏轼的艺术气质和文艺思想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艺术气质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他的诗作多是清新自然、豁达洒脱,充满人生哲理,引人入胜;他的词作则善于表现人情世态、感性细腻,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他的散文则深邃内敛,极具文学审美价值。

苏轼的作品不仅表现出他自身的个性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类、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苏轼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自由、人文、审美三个方面。

自由是苏轼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提倡自由舒畅的人生态度和写作方式。

他认为,作品应当不受约束地从内心深处流露而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要有超越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人文是苏轼文艺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他认为,人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作品的价值在于对人类情感、品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描绘和表达。

苏轼善于表现人情世态,及时雨、杜鹃啼血等作品都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人性的不同侧面。

审美则是苏轼文艺思想的又一方面。

他认为,作品是美的表达,审美价值在于其美妙与完美。

苏轼强调艺术的审美效果,尤其重视语言、韵律、节奏等方面的运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诗、词、文。

总体而言,苏轼的艺术气质和文艺思想贯彻着人性、自由、美的倡导,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考,也深受当代文人的推崇和传颂。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宝库,更是人文关怀和艺术鉴赏的标志。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苏轼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探析》

《苏轼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探析》

苏轼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探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又被称为东坡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人、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丰富多样的创作而享誉千古。

其中,苏轼的词作尤为引人注目,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苏轼词作的艺术特点、背景和内在思想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揭示其独特之处。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词具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1. 自然感与审美情趣苏轼善于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

他巧妙地运用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使读者沉浸在美妙的景象之中,并产生共鸣。

2. 情感豪放与激情四溢苏轼词作流露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情感。

他以纵情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情,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尽皆入词,给人一种热烈而强烈的冲击力。

3. 文学造诣与艺术技巧苏轼对文学造诣极其深厚,他善于运用音韵、节奏和韵律等艺术手法,使得词作具有动人之美。

他还能借助对古代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塑造出别具一格的作品风格。

苏轼词的文化内涵苏轼词除了艺术上承载着独特之处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 唐宋文化交融苏轼生活在宋代,但他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广泛吸收唐代文人的创作思想和风格,并加以发展与创新。

因此,在苏轼词中可以看到唐宋文化交融的痕迹。

2. 具有浓郁的山水意境苏轼饱览过中国各地的山水胜景,并在词作中展现出尤为丰富的山水意境。

他细腻而真实地描绘了自然风光,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抒发了对塞外辽阔和江南秀美的强烈情感。

3. 文人气质和士人情怀苏轼本身具备典型的文人气质,他关注社会时事,关心民生农事,同时又有着优雅高尚的品味。

他在词作中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结论苏轼词以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展现了苏轼个性与才华,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

我们可以从苏轼词中领略到历史变迁、生活百态等多种元素,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摘要】苏轼作为宋代著名文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绘画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才华。

本文从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和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入手,探讨了苏轼在绘画中的特征表现、影响因素、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的绘画主题、表现手法和作品的价值。

通过对苏轼绘画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出他绘画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思想的时代意义。

苏轼的绘画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收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苏轼、绘画特征、艺术思想、文人画家、主题、表现手法、价值、影响因素、独特性、时代意义、影响、形成过程。

1. 引言1.1 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大家,其绘画艺术也是备受瞩目的。

苏轼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在形式、内容和意境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一。

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在于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一笔璀璨的色彩。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并体会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苏轼的绘画艺术不仅是他个人的表现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意义。

1.2 苏轼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苏轼作为文人画家,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懂得绘画的文人。

他以诗文著称于世,同时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展现出了多才多艺的一面。

苏轼在绘画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他的画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创作,更蕴含着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作为文人画家,苏轼对绘画的追求并非只在于技巧的表现,更注重作品的内涵与意境的表达。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
多不朽的作品。

凭借着其才气与人格魅力,苏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本文将谈及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苏轼的艺术气质,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

苏轼的艺术气质主要表现在他笔下的
气度磅礴、恢弘宏伟之处。

苏轼的文学作品毫不矫揉造作,平实自然,展现出一种自由、
豁达的心态。

如《行香子·别后题梅》中的一句“自是寒芜里”,虽形容梅树在寒冬中傲
然挺立,却也流露出苏轼对梅花这种处世潇洒的情感态度。

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夜记梦》表现了苏轼对金冠鹤的怀想之情,直抒胸臆,文字朴实,却深具感人之韵。

苏轼的文艺思想在诗歌、散文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闲适自然”。

例如《赤壁赋》中描绘了红楼梦的一段描述,其文艺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苏轼借助这段描写,切实将自己最本质的思想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在《水调歌头》中其
文艺思想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涵盖了诗人对于人生、世界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这体
现出苏轼“唯一”的艺术追求,即“修身养性,既欣赏自然之美,又向往外的美”。

总之,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
佳作,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思想及创作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家及文化人。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人,更是一位凭借着其个性魅力,改变了乐府诗歌风格的重要
人物。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包括诗、词、散文、书信等,而且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人,被誉为“苏文”。

本文将就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进行浅论。

一、艺术气质1.开放包容苏轼的艺术气质首先体现在他的开放包容之处。

苏轼自幼聪慧好学,广泛涉猎各种文化,接受过程朝的儒学经典教育,又喜欢研究佛教、道教等,兼通经史集传,喜阅古今文集,博学多才。

他的作品从题材到形式,都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了开放包容的气质。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既有关于自然风光、人生哲理的抒发,也有对历史典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是融合了古今典籍的书法风格,既有秀丽俊逸的楷书,又有豪放洒脱的草书,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2.豁达豁达苏轼的艺术气质还表现在他的豁达豁达之处。

苏轼一生历经沧桑,从官场坎坷、流放谪居,到最后风华尽逝,但他的一颗豁达豁达的心态却从未改变。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了一种坦然处之、豁达看待人生的情怀,无论是面对官场挫折,还是对流放生活的感慨,他都能以超然的姿态面对,表现出了一种殷切豁达的性情。

这种豁达的性情也体现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中,字迹冷峻、洒脱,画风清新自然,不拘一格,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奇特气质。

3.崇尚真实苏轼的艺术气质还表现在他的崇尚真实之处。

苏轼一生坚持以诗词、书法、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的作品深受真实感情的驱使。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既有对政治风云的痛惜,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感慨,无论是赞美风景,还是抒发感情,他都能以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这种真实的情感也贯穿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中,字迹挥洒自如,笔墨奔放,不做作做作,力求以最真实的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一种崇尚真实的艺术品格。

二、文艺思想1.文学意境苏轼的文艺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文学意境之处。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浅论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从苏轼的绘画艺术、诗词创作、散文写作、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苏轼的艺术成就和文艺思想,揭示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和造诣。

苏轼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而且在审美观念和文学理论方面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结论部分将总结苏轼在文艺领域的影响,以及他的艺术成就与文艺思想的关系,同时探讨苏轼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展现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苏轼的艺术气质和文艺思想的全面展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巨匠对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艺术气质、文艺思想、绘画艺术、诗词创作、散文写作、文学观念、审美观念、影响、关系、后世、文学艺术。

1. 引言1.1 苏轼的艺术成就苏轼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画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擅长山水画,他善于运用墨色渲染山石树木,营造出气势恢宏的自然景观。

他的画作多以峰峦叠嶂、江河流水为题材,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领悟和感悟。

除了绘画,苏轼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词清丽豪放,富有韵味,常常表现出他的豁达和激情。

苏轼的诗词反映了他对人生、情感、自然的独特见解,被誉为“苏门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他的诗词和绘画上,更体现在他对文学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上。

他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独特见解,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2 苏轼的文艺思想苏轼的文艺思想包括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和理念,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和追求。

苏轼认为文学应该为心灵提供慰藉和启迪,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追求真挚、纯粹,不受功利和功名的干扰,注重对人性、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苏轼的文艺思想中蕴含着对人世间矛盾和困境的观察和反思,希望通过文学艺术来启迪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生观》

《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生观》

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生观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深刻的人生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艺术上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

艺术追求文学创作苏轼以文学创作为主要形式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擅长诗歌、散文和辞章等多种文体,笔触典雅而深情动人。

他注重意境的表现,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营造出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书法与绘画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在书法与绘画方面也是才华横溢。

他崇尚自然、写意风格,并提倡诗画合一、笔墨相通,将文字与形象相结合,展现出独特之美。

音乐与饮食除了文学和美术,苏轼还对音乐与饮食有浓厚的兴趣。

他喜欢操琴、吟诵,并倡导雅俗共赏的观念,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融合,体现了他对审美享受的追求。

人生观自然与人文苏轼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纯粹、最真实的存在。

他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并通过艺术表达出来。

同时,他也关注人文情怀,强调人性的内涵和价值。

忧国忧民苏轼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他对国家政治局势和民众疾苦深感忧虑,通过文学创作发出声音并试图改变社会现状。

他提倡善政、敬畏权势,并积极参与政治事务。

慈悲与宽容在面对个人遭遇和社会挫折时,苏轼表现出了慈悲与宽容的态度。

他以智慧超越个人得失,在困境中坚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宽广胸怀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结论苏轼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观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思想深度。

他通过文学、书画、音乐等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敢于表达自我、关注社会,并在困境中展现出坚强与乐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勇敢追求艺术与成功人生并行的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苏轼的艺术观念及其文化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苏轼艺术观念审美追求庄禅思想人生态度
论文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时代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与创作亦大有裨益。

在中国文化的天宇里,苏轼是一颗璀灿的星斗,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

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在宋代艺术天地里独放异彩。

他以聪慧的察赋才华、全面的艺术修养、坎坷的人生道路、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后代的文人及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去认识和思考,并帮助我们来把握自我、体悟人生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苏轼不仅有丰富的艺术创造实践,而且对艺术的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考,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观念。

苏轼艺术观的核心是写意传神,当然写意传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话语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最集中地表现在《庄子》和魏晋玄学的知识谱系中。

“意”是道家哲学提倡和推崇的最高的内在意向性精神感觉,是从自然中体悟出来的自然理性。

庄子的“言者所以明意,得意而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等论述表明,意与道是紧密相连的,是一种表里关系。

这是一种超越了社会伦常的自然生命感觉,是一种无已无待的自由精神,是对儒家修身齐家、经世安民的社会理性的一种消解。

应该说,魏晋风度就是老庄思想在一个特定的政治症候中的充分演示,越名教而任自然、追虚尚无、游心太玄,生命的内在意向已从汉儒的那种功名道德的追求转向个体心性的快适与得意。

由于种种原因,苏轼对庄学、魏晋玄学有独到的理解和热情的向往。

他的诗文的内蕴与创作观念都以此为出发点。

因为他的写意传神,既不是儒家那种社会人事之意之情,也不是程朱理学的道德伦理之意之情。

他的文艺观念中的意与情,更多是从庄子哲学出发,是一种对本体生命的情意感悟,也就是他非常推崇的陶渊明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不可言说的真意。

他的诗文最倾心于这种情意表达。

如在《前赤壁赋》中,无论是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还是“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凡夫俗子,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共适。

”这种“意”、“快适”是苏轼反复吟诵的主旨,也是他的诗学所提倡和推崇的艺术观念,苏轼的一系列艺术主张都是这个根本观点的枝梗。

苏轼在他的诗文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庄子和魏晋风度的倾慕,如“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耳”(《答陈全文十二首》)。

苏轼的艺术观念不只单纯是老庄哲学,魏晋风度的遗响,他的“意”更受到禅宗的熏染,以及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及个人的生活际遇的决定。

苏轼通过作品创造展现出的“意”、“意趣”折射出他的艺术观念,是他独到的人生体悟和生存感觉的表达。

当然,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因为他的境遇、表现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但纵观他的创作,总体上我们认为他的艺术观念可以概括为:即心即物,身心俱遣,物我两忘,空诸所有,天马凌空,无所粘滞。

苏轼艺术观念的这种总体性质,许多诗人和理论家都曾论及。

同时代的黄庭坚说苏轼“横说竖说,了无剩语”;叶燮说:“举苏轼一篇一句,无处不见其凌空如天马,游戏如飞仙,风流儒雅,无人不得,好善而乐与,嬉笑怒骂,四时之气皆备,此苏轼之面目也。

”(《原诗·外篇》)刘熙载说:“东坡诗善空诸所有,又善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

”(《艺概》)掌握了苏轼的艺术观念,我们才能明白他的一些艺术思想的根抵。

如对陶渊明“质而实绮,瘦而实肤”的审美风格的倾慕,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的艺术境界的推崇,对“虚静”的审美心境倡导,都是他的艺术观念的具体表现。

苏辙在《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引用苏轼信中原话:“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
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胶,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遣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苏轼极力推崇陶诗,甚至把陶渊明凌驾于李、杜之上,并强调,主要是陶诗“如其为人”,他把陶诗与陶渊明的人格联系起来,所以陶诗的“质而实绮,瘦而实胶”,语言上的平淡质朴,不尚藻饰,表达了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内在感受,这种感受也就是陶渊明澄澹精致、真率适意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的写照。

这也是苏轼喜爱陶诗的根本原因。

苏轼在《书黄子云思集后》中还提出:“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翁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在这里,苏轼对钟麟、王羲之书法艺术表现出来的“萧散简远”的审美态度予以高度肯定,所谓萧散简远,实际也就是苏轼最追慕的晋宋风骨:真率萧闲、清远闲放、高蹈远举、超然物外,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虚静,达到咨情任性、天然淡泊的自由境界。

而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苏轼艺术观念的土壤。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审美主体的心境就必须做到“空静”、“虚静”。

苏轼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苏轼提倡“空且静”的审美心境,既是一种创作心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阅世走人间,才能超越名疆利锁的束缚;卧身观云岭,才能抽身事外,保持心灵的悠然自得。

这种人生态度是庄子“集道唯虚”的思想的余续。

也是晋人宗炳“心斋”、“坐忘”说的发展。

“空静”的审美态度与“肃散简远”的审美追求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审美主体的一种人生境界,只有达到这种人生境界,发而为诗文,才可能“质而实绮,瘦而实肤”。

主体的人生境界是根本,这种人生境界的立足点就是逍遥无待、魏晋风度,这是苏轼最心仪的精神资源,“逍遥齐物色庄周”,“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苏轼对庄子、陶渊明的梦寐以求,便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态度。

他的文艺观实质上就是他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所以苏的艺术观念的核心就是适意率真、随意自适,齐是非、等贵贱、泯物我,能行则行,不行则止。

无论是苏轼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艺术观念,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苏轼的艺术观念所折射出来的人生态度,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成为封建时代走向溃败时的所有正直文人普遍选择的一种处世原则。

苏轼生于一个相对安宁的时期,他出生前58年,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他死后26年,北宋王朝灭亡,南宋建立。

北宋建立后虽然也有一段安定繁荣、歌舞升平的岁月,但毕竟封建制度已经走向了衰败的途程,汉唐那种雄浑博大、强盛勃郁的气象已是明日黄花。

赵匡胤虽然用武力消灭了南唐,用计谋收归了吴越,但对北方强大的契丹却束手无策。

他的后继者,对党项人、契丹人的战争也连连失败,最后以赔钱纳绢、割燕云16州之地,才换得一时的和平安宁。

表面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但在文人学士那里,已感到深秋般的寒凉:“悲哉,此秋声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凛冽,贬人肌骨”。

此时,各种社会病疾纷纷显露,激烈的党争、险恶的官场,“从此帝国进人了一个社会伦理急剧沦丧,政治空气迅速恶化,是非观念完全丧失的时代,整个帝国官场彻底趋向厚颜无耻与卑贱狠琐,到处充斥着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他们兴高采烈地奔走于堂皇神圣的庙堂之上,探囊取物般地攫取着国家权力与财富,直到将北宋帝国导人万劫不复的深渊。

”#]社会的腐败,前程的黯淡,希望的渺茫,使一些文人在携酒押妓、依红偎翠、醉生梦死中消磨时光。

即如苏轼这样正直的知识分子也别无选择、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人生的飘泊,使他在玄言大易、禅家机理中,求得一个庇护之地,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

所以苏轼的诗文及艺术观念既是他个人一生的盛衰荣辱的心迹的记录,也真实地体现了他的时代社会的文化全息特性,反映了文人学士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以来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的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这些是我们要特别研究和思考的苏轼的艺术
观念、人生态度的文化意义,这也是中国诗的精神从高峰走向塌陷的一份思想档案。

苏轼的时代,由于各种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禅宗成为文人学士深为向往而趋之若鹜的精神归宿。

苏轼对佛禅更是情有独钟。

一生与禅宗有不解之缘。

他和禅僧们有密切的交往。

他自己曾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

”他笃信禅旨,深研佛经,曾撰有《读坛经》等专着阐发禅理,并常与禅僧面斗机锋,他和黄庭坚还投人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及祖心弟子悟新禅师的门下,禅宗灯录都把他算在禅宗黄龙派的队伍里。

他24岁刚人仕途,就写出了充满空幻感的《和子由绳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的漂泊无定,生命的偶然无常,都清楚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前赤壁赋》,类似禅宗“法界一相”的万物皆空、以心为本的观念。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精神观念新儒学已经把儒道佛融为一体而形成理学。

而在苏轼的精神天地里,儒家的浩然之气,庄子的逍遥任性,魏晋名士的游心太玄,禅宗的空无为本已经聚合、交织、结晶为独特的迥异于他人的人格结构和艺术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