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表格式)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共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共栖现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共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实例分析:分享一些具体的生物共栖实例,如蚂蚁和蚜虫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共栖现象的实际应用。
4.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生物共栖现象,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强调共栖现象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激发学生对生物共栖现象的进一步学习。
第二章: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共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共栖现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PPT、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共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利益和相互依赖等方面。
3. 实例分析:分享一些具体的生物共栖实例,如蜜蜂和花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
4.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生物共栖现象,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强调共栖现象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激发学生对生物共栖现象的进一步学习。
第三章:共栖现象的实际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实际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共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共栖现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共栖现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PPT、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前两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实际意义。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概念,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共栖现象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现象。
2. 共栖现象的例子:海葵与小丑鱼、牛与牛椋鸟、人与肠道细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共栖现象的概念、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共栖现象的实例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2. 运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采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葵与小丑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共栖现象: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讲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分析实例:分析海葵与小丑鱼、牛与牛椋鸟、人与肠道细菌等共栖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共栖现象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共栖现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共栖现象的图片,用于直观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共栖现象的视频,增加学生对共栖现象的了解。
3. 实例资料:整理海葵与小丑鱼、牛与牛椋鸟、人与肠道细菌等共栖现象的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作用。
2. 第2周:分析海葵与小丑鱼、牛与牛椋鸟、人与肠道细菌等共栖现象的实例。
3. 第3周: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有趣生物共栖现象》教案设计

有趣生物共栖现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生物共栖现象。
2.掌握不同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
3.理解生物共栖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对生物共栖现象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生物共栖现象2.不同生物共栖现象的分类3.生物共栖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1.讲义:《有趣生物共栖现象》2.PowerPoint演示文稿3.图片和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标题《有趣生物共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共栖现象可能是什么样的现象。
2. 介绍什么是生物共栖现象(10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生物共栖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共栖现象的意义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3. 分类生物共栖现象(20分钟)•分组讨论不同的生物共栖现象,并列举出一些例子。
•听取各组的答案后,整理归纳出不同的生物共栖现象分类。
•在讲义中展示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共栖现象。
4. 生物共栖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共栖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某个共栖关系中的一个物种消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概括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生物共栖现象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研究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2.分组讨论的结果是否准确和全面。
3.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物共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报告。
六、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植物园,实地观察生物共栖现象。
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生物共栖现象。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生物共栖现象的兴趣。
课堂互动较多,学生参与度较高。
教学准备充分,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和教具,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在教学评价方面,除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有课后布置了作业以及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语文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语文教案
教案名称:生物共栖的奇妙世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共栖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描述生物共栖现象的语言表达;
3.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对生物共栖现象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生物共栖的概念和分类;
2.生物共栖现象的语言表达;
3.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图片或视频素材、PPT制作;
2.学生准备:笔、纸、课前预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以图片或视频素材的形式呈现一些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学生自由讨论观察到的生物共栖现象,了解生物共栖的概念。
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介绍生物共栖的概念和分类,例如互惠共生、竞争共生等;
2.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生物共栖现象,并阐述其背后
的生态意义;
3.提供生活中的例子(如蜜蜂和花朵、鸟类和牛群等),加深学生对
生物共栖的理解。
三、讨论与思考(2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生物共栖现象进行探究;
2.学生观察、记录、思考并描述所选生物共栖现象;
3.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察结果,并从中总结出生物共栖的特点和
作用。
四、归纳与拓展(20分钟)
1.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生物共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并记录在黑
板上;
2.张贴一些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的图片,供学生观赏并用所学的语言
描述;。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表格式)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设计(表格式)设计者:江梅(冼村小学)何杏梅郑燕玲李玮兰(猎德小学)1 / 14附课堂学习资料(上课老师可酌情选取)一、导入环节的故事内容同学们,想听一个故事吗?在我国南海,在蔚蓝色的大海里,在五彩缤纷的珊瑚丛中,有一种颜色艳丽的小鱼,红白相间,清晰美丽,这种小鱼叫双锯鱼。
它正在无忧无虑地欢快地游着。
突然,一条凶狠的大鱼,张开凶恶的嘴巴,气势2 / 14汹汹地扑过来,要吃掉双锯鱼。
双锯鱼一看,吓得转身就跑。
凶狠的大鱼紧紧地追过来,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双锯鱼躲进了大海葵的触手里。
凶狠的大鱼扑了过来,大海葵手上有种刺细胞刺进了大鱼身上,细胞射出一种刺丝麻醉药,把大鱼麻醉致死。
大鱼成了大海葵的美餐。
大海葵保护了双锯鱼,双锯鱼为大海葵引来了食物。
这对互利互惠的伙伴,真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安排。
同学们,你们说,这个故事有趣吗?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也讲了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大家赶快去读读好吗?二、自主学习表格(小组挑选一组即可)生物共栖现象一览表3 / 14三、课外延伸资料除共栖现象外,大家还认识其他有趣的生物现象吗?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不是相依相存,只对其中一种有利。
对另一种无利也无害,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栖。
例如:文鸟专在胡蜂窝的附近筑巢,因为胡蜂有毒刺,许多动物不敢接近,文鸟也就得到保护。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并从寄主取得养分,维持生活。
如动物中的蛔虫、蛲虫、跳蚤、虱子,植物中的菟丝子。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
例如白蚁肠内的鞭毛虫帮助白蚁消化木材纤维,白蚁给鞭毛虫提供养料,如果分离,二者都不能独立生存。
(这里所介绍的生物现象都可以统称为共存现象)合作共栖的寄居蟹和海葵寄居蟹和海葵是一对合作互助的共栖伙伴。
寄居蟹的头胸甲较窄,不能把自己柔软的腹部包住。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现象的实例分析3.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5. 学生实践操作:观察身边的共栖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 学生实践操作:观察身边的共栖现象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共栖现象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了解共栖现象。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共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讲解共栖现象的实例。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3. 提前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收集身边的共栖现象实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共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共栖现象的思考。
2. 讲解共栖现象:详细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共栖现象的基本知识。
3. 分析共栖现象的作用:探讨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互利共生、相互依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共栖现象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寻找和记录身边的共栖现象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共栖现象实例,讨论共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七、课堂练习(1)共栖现象是指两种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彼此有利,相互依赖的现象。
(2)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常见的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共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等。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的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共栖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4.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分类2. 共栖现象的实例及特点3.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 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与措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分类、特点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共栖现象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共栖现象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共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共栖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共栖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系统讲解共栖现象的概念,分析不同类型的共栖现象及特点。
3. 分析共栖现象的实例:介绍具体共栖现象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讨论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探讨共栖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共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共栖现象的资料,加深对共栖现象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共栖现象定义、特点和实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类共栖现象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四年级《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例子。
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及例子。
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生物进行观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特点。
1.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2.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3.2 教师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实践活动4.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生物进行观察。
4.2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
5.2 学生分享收获,提出疑问。
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调查一种生物的共栖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调查的生物共栖现象,评价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授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
2. 考虑教学方式是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否有助于他们的积极参与。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表格式)设计者:江梅(冼村小学)何杏梅郑燕玲李玮兰(猎德小学)附课堂学习资料(上课老师可酌情选取)一、导入环节的故事内容同学们,想听一个故事吗?在我国南海,在蔚蓝色的大海里,在五彩缤纷的珊瑚丛中,有一种颜色艳丽的小鱼,红白相间,清晰美丽,这种小鱼叫双锯鱼。
它正在无忧无虑地欢快地游着。
突然,一条凶狠的大鱼,张开凶恶的嘴巴,气势汹汹地扑过来,要吃掉双锯鱼。
双锯鱼一看,吓得转身就跑。
凶狠的大鱼紧紧地追过来,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双锯鱼躲进了大海葵的触手里。
凶狠的大鱼扑了过来,大海葵手上有种刺细胞刺进了大鱼身上,细胞射出一种刺丝麻醉药,把大鱼麻醉致死。
大鱼成了大海葵的美餐。
大海葵保护了双锯鱼,双锯鱼为大海葵引来了食物。
这对互利互惠的伙伴,真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安排。
同学们,你们说,这个故事有趣吗?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也讲了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大家赶快去读读好吗?二、自主学习表格(小组挑选一组即可)生物共栖现象一览表三、课外延伸资料除共栖现象外,大家还认识其他有趣的生物现象吗?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不是相依相存,只对其中一种有利。
对另一种无利也无害,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栖。
例如:文鸟专在胡蜂窝的附近筑巢,因为胡蜂有毒刺,许多动物不敢接近,文鸟也就得到保护。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并从寄主取得养分,维持生活。
如动物中的蛔虫、蛲虫、跳蚤、虱子,植物中的菟丝子。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
例如白蚁肠内的鞭毛虫帮助白蚁消化木材纤维,白蚁给鞭毛虫提供养料,如果分离,二者都不能独立生存。
(这里所介绍的生物现象都可以统称为共存现象)合作共栖的寄居蟹和海葵寄居蟹和海葵是一对合作互助的共栖伙伴。
寄居蟹的头胸甲较窄,不能把自己柔软的腹部包住。
为了保护自己,它只能钻到软体动物的空壳里去,把头甲和一对大螯露在外面,并伸出前面两对细长的步足来爬行。
当寄居蟹安家之后,便立即开始去找个看守的门卫。
当它找到一种合适的海葵之后,便用螯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附着体上取下来,安放在螺壳的入口处,为自己看守家门。
海葵是最称职的门卫。
它用有毒的触手去蜇那些敢来靠近它们的所有动物,保护寄居蟹。
而寄居蟹则背着行动困难的海葵,四出觅食,有福同享。
不能游动的海葵把它的盟友当作交通工具,这种形式的共生称作运动共生。
它在寄居蟹身上能有更多的捕食机会,同时还能够更快地更换"肚子"里的水。
因为海葵如同珊瑚一样,不能移动,它们很容易被细砂、生物残骸和自身的排泄物所埋没,它需要有流动的活水。
随着寄居蟹的不断长大,原来的"旧居"太狭窄时,就去另找一个更大的"住宅",同样钻到里面去。
当它搬进新居时,总不忘了把自己的伙伴一起搬来,重新开始共同生活。
就这样,它们一直共同生活到死。
配合默契的豆蟹和扇贝世界上最小的蟹要算豆蟹了。
它的甲壳一般只有几毫米长,大的也不过1厘米多。
最小的只有米粒般大小。
它们生活在浅海,形状如大豆,颜色浅黄。
由于豆蟹体形小,捕食和御敌的本领都很差,因此常常要寻找自己的"保护伞"。
豆蟹和扇贝能配合默契,相互利用,相处得很好。
扇贝的外形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它的闭壳肌晒干后就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干贝。
每当扇贝张开贝壳时,豆蟹就趁机寻找微小生物或有机碎屑来充饥。
贝壳闭合时,豆蟹则以扇贝的粪便为食。
当强敌向扇贝袭击时,机警的豆蟹立即搅动扇贝的软体,扇贝马上就闭合贝壳,转危为安。
扇贝的天敌是红螺,红螺能分泌一种黄色带辣味的毒液,用来麻痹扇贝的闭壳肌,使它的双壳久久不能合拢,继而再把扇贝的肉慢慢地吃掉。
每逢这时,豆蟹便扬起双螯将红螺赶走,于是扇贝得以慢慢从麻痹中复苏过来。
豆蟹在这种场合往往充当着扇贝天然卫士的角色。
形影不离的向导鱼和鲨鱼性情凶猛的鲨鱼,一般在海洋中上层活动,它一口能吞下成群的小鱼,还能咬死和吃掉比它大的鱼或其他动物,真可谓是"海上魔王"。
奇怪的是,它却从不吞食和它形影不离的小伴侣--向导鱼。
向导鱼能在鲨鱼周围游来游去,既敏捷又快速,一点儿也不怕鲨鱼。
向导鱼长仅30厘米左右,青背白肚,两侧有黑色的纵带。
它和鲨鱼关系十分友好,每当鲨鱼出征巡猎时,它们就紧随其后,仿佛像护驾的卫队一样,准确地模仿它的一举一动。
有时,向导鱼也游到前面去侦察情况,但会很快地回到自己的原位,可以说是寸步不离。
鲨鱼从不伤害自己的小伙伴,还把吃剩的食物赏赐给它们。
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它们躲到自己的嘴里。
有人认为,向导鱼护卫鲨鱼左右是在帮助这个异种伙伴寻找猎物,因为鲨鱼的视力不佳。
但现在有人证实鲨鱼的其他感觉器官很完善,所以认为向导鱼的主要职责可能是给鲨鱼的皮肤打扫卫生。
而向导鱼则凭借着朋友的威风来保护自己,并得到一定的食物保障。
善于巧妙合作的兽自然界除了互惠互利,各自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取生存利益的共生共栖关系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变相的共栖关系,那就是单惠共栖。
所谓单惠共栖,就是共栖双方,仅有一方获益,另一方只是无偿奉献,得不到任何实惠。
例如,马来西亚有一种小巧灵珑的文鸟,喜欢在蜂窝附近筑巢居住,文鸟筑的巢像个缸子,一只只悬挂在蜂窝四周的枝头上。
这两种动物之所以产生共栖关系,因为热带雨林里的食肉动物,如晰蜴,负鼠,浣熊,野猫,猴子等都是爬树能手,都爱捕食文鸟和它的蛋,而那些贪婪的食肉动物害怕遭到野蜂的刺蜇,无独有偶,森林里的蜜獾,总是追随着文鸟生活,形影相随,难分难舍,因为蜜獾生性爱吃蜂蜜,长有一身浓密的长毛和肥厚多脂的獾皮,不怕野蜂叮蜇,它利用文鸟喜欢在蜂窝附近筑巢的习惯,很容易就找到它梦寐以求的蜂窝。
爬上树去,粗暴地扯下蜂窝,舔食蜂蜜和蛹虫。
这是颇为典型的边环单惠共栖现象。
北极熊也是一种善于合作的兽。
它的合作伙伴是北极鸥和北极狐,它们常常在一起合作捕猎海豹。
开始捕猎时,北极鸥先像侦察机一样在冰原上飞行。
当它发现海豹后便飞回到北极熊的上空,引导北极熊和北极狐向目标前进。
来到目标附近以后,北极鸥便飞到海豹的上空吸引海豹的注意力。
这时候,北极狐也跑过来在离海豹很近的地方打滚转圈子,逗引海豹。
当海豹全神贯注的看北极鸥和北极狐表演的时候,北极熊便悄无声息地来到它身旁将它捕获。
有趣的是,北极熊在饱餐一顿海豹肉以后,总会忘不了给自己的合作伙伴留上一些。
有趣的“生物钟”现象许多生物都存在着与时间有关的有趣现象,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来推算时间,称为“鸟钟”;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称为“虫钟”;在我国黄海的一个小岛上生活的驴也能准确报时,它每隔一小时就“嗷嗷”地叫一次,误差只有3分钟,被当地人称为“驴钟”。
在植物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在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2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取其名为“活树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种野花能报时,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便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在我国新疆的草原上,生长着一些奇特有趣的花,其中淡黄色的小圆花在早晨7、8点钟开放,橙红色的蝶形花则开放于中午12时,而白色小花则到了晚上7、8点钟准时开放,每次开花的时间都固定不变。
共栖的启示若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找到栖息之地,获得足够的食物,很多动物都会愿意与人类相伴共栖。
这正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巧为树木择“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与人之间往往由于脾气、性格、习惯、爱好和志趣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感情、交际往来时总会显出亲疏、远近、厚薄之分。
自然界的树木也同样如此。
某地农民在发展林果业时,种植了上百亩的核桃树苗,当时测量的行间距过大,于是有人出主意,在核桃树间栽种了一些苹果树,三四年过去,苗木茁壮成长,郁郁葱葱。
不料长势旺盛的苹果树突然叶落枝干,继而枯萎死亡,农民们无不为之伤感痛惜。
后来,咨询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后得知,原来核桃树与苹果树是一对“冤家”。
因为核桃树的根、茎、叶都含有一种有毒的“核桃醌”,当苹果树的根、茎、叶与其接触时,就会中毒身亡。
“相克树木情不投,若作近邻必伤身”,这缘于生物自身的特性所决定,是不可调和的。
在自然界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如在榆树旁边种植葡萄,葡萄藤蔓爬得很高,果实成串吊挂,可就是不能成熟。
这是因为榆树本身散发出的分泌物“克制”葡萄所致。
柏树和梨树、接骨木和松树、榆树和栎树等等,都是不可交“友”作“邻”的。
柏树散发出的气味会使梨树染上梨锈病,造成落花落果;接骨木散发出的气体将抑制松树生长而影响其成材;榆树释放出的分泌物会使栎树发育不良甚至凋萎。
有经验的林业工作者都非常注意这一点,在调整种植上总是把那些情投意合的树木作为“邻居”。
如檫树和杉树,这两个树种所含的元素、根系发育生长特点和抗病虫害的能力,虽各不相同,但却互惠其长,相避其短,各有所得,极有利于双方健康生长和改良土壤。
牛尾松和柏树、枫香,侧柏与山杨、山毛桃,云杉与榛树、花椒树,都是相依为命、团结互助的友好邻邦。
当然,有些是树木与花草共栖,多是一方受益。
如沙生植物肉苁蓉,由于自己没有叶绿素,不能制造养分,便把自己的根连接在“沙漠英雄树”梭梭的根系上,吸收营养,剥削为生,梭梭则毫无“怨言”。
苹果树与黄豆、小豆为伍,也能对苹果树起到促进作用。
巧为树木择“朋友”,是一门大学问,它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都具有很大帮助。
愿农民朋友一定要掌握好这门科学,从中受益。
余姚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为了体现这一特色,余姚编制了《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保护体系,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保工作方针,在城区内划分了武胜门路传统居住街区、府前路传统居住街区、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等四个重点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确定了46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区,通过改造、改善、修缮,进一步保护余姚山、水、人和建筑和谐共存的历史环境,维护和发扬余姚人与自然共栖共生的自然文化特色。
同时,"以方便居民生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持续发展"为思路,使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
稻鸭共栖粮食是江西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次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江西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了约700万亩,且基本实现了优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