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类方

合集下载

苓桂剂的六个方剂

苓桂剂的六个方剂

苓桂剂的六个方剂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演变的6个方你都知道吗?2019-01-17一起养生刘渡舟先生从水气的含义开始,将水气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并且介绍了苓桂剂是治疗水气病的主要方剂。

水气病的表现也千差万别,可以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疾病中。

读完此文,相信你对水气致病及治疗,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漫谈水气上冲及苓桂剂的证治讲述/刘渡舟整理/薛光耀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水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水肿,一是指水饮。

此水饮与“四饮”的含义不同,它具有上冲的特性。

“水气”到底是什么?继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对“水气”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不一致。

有认为“水气”是指水之寒气,如成无己注“水气上冲”曰:“水寒相搏,肺寒气逆”;又有认为“水气”即水饮,如钱天来云:“水气,水饮之属也”。

我认为成氏、钱氏的见解,似乎只各自说对了一半。

因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为病,“水”乃言其形,“寒”乃喻其气,“饮”则指其邪。

所以,“水气”的概念,应既指水饮,又包括水寒之气,这样理解似较为恰当。

“水气上冲”的病机现在着重谈谈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的病机与心、脾、肾的阳气虚衰有关。

心、脾、肾三脏之阳气健旺,则不致产生多余水寒之气上冲之证。

心属火,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脾气之虚,不能制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

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的起点和终点关于水气上冲的起点和终点,观《伤寒》、《金匮》,可知有两处:一起于心下,上冲至头;一起于脐下(少腹),上冲至咽喉。

“水气上冲”的临床表现水气上冲的证候,可表现为“奔豚”证,即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咽喉,并可有腹胀、胸闷心慌、咽喉憋闷感、短气、濒死感等,气下行则诸症皆除。

亦可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等。

“逆”即水寒之气上逆,“满”即心下(胃脘)痞满。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方剂学》“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如下:
(1)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方歌: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引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2)真武汤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炮附子。

方歌:真武苓术附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恙。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

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3)实脾散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炮干姜、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歌: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生姜、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

药量如下: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

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

查看患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

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

服用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

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多清稀。

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

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3.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

苓桂术甘汤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名老中医们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二升三升,回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阐释水气得而复失的证治。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伤,形成心脾阳气虚而水气上冲的证候。

“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同时还有“气上冲胸”的感觉。

关于气上冲这个证候,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冲至咽喉部而有憋气、窒息感觉者。

我在京西城子煤矿带学生实习时,一位学生接诊了一个老妇人,主诉咽中似有一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根据病情开了四七汤,连服几剂没效。

我一看,舌苔水滑,六脉俱弦,还有气上冲的感觉,等到这个气冲到咽喉部时,就觉得堵闷特别严重,而且有心慌、心跳等症。

我诊断为水气上冲,换了苓桂术甘汤,只吃了一剂就有效。

临床上类似病例并不少见,只不过这一例较为典型而已。

“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很厉害,只能静卧而不敢起床活动。

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

“脉沉紧”,就是沉弦之意。

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尝鬼神,沉弦正是水气为患上的脉象。

以上脉证提示信息,痢疾经过调侃下后,病已经离表,当然也无法再用汗法活血。

如果再用活血生津止渴,就可能将伤动经脉之气,即为“生津止渴则颤抖经”,并使阳气更虚,无法荣养筋脉,“身兼承干挥”,就是肢体战振晃动,甚则俯卧不稳而欲仆。

化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就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于筑堤气上跳,又可治痰饮内领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Q1518A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有效率以此类推,效果十分不好:痰湿特盛者,可以与二陈汤合方采用;晕眩重者,可以提泽泻;并任见面热、烦躁者,就是阳气与水气殷梨亭而存有发枯的整体表现,直和白薇;并任血压高者,可以提牛膝、红花、茜草;彭元瑞脉结代者,回去白术,提五味子;并任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回去白术,提杏仁或大枣;兼夜寐、Niederbronn恐惧者,提龙骨、牡蛎等等。

第九节-苓桂剂类

第九节-苓桂剂类

【提要】蓄水证的辨治。
主症:
脉浮微热 ——外邪不解。
口 渴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膀胱气化失司 ,水蓄下焦。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
水入则吐 ——水饮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拒而不纳。
病机:表邪未尽,邪气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致水气内停。
【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病 机 里有蓄水,外有表邪

法 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用 方 五苓散
胃虚水停证
胃中津伤证
口不渴
欲得饮水
小便利
心下悸
手足厥冷 胃虚水停中焦
烦躁不得眠 胃中津伤
温中化饮
饮水疗法
茯苓甘草汤 少少与饮之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 分。
4、猪苓汤证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猪苓汤主之。(223)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5.各类眩晕证: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脑震 荡后遗症眩晕等。
6.其他:如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输卵管积液、特 发性水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干渴症”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主治】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原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
第九节 苓桂剂类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苓桂剂类(4方)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五苓散
3、茯苓甘草汤
4、猪苓汤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刘渡舟论苓桂剂【珍贵资料,建议收藏】

刘渡舟论苓桂剂【珍贵资料,建议收藏】

刘渡舟论苓桂剂【珍贵资料,建议收藏】何谓苓桂剂苓桂剂,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技为主药的方剂,其中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等方剂在内。

为使本讲内容更为完备,也将《金匮要略》中的苓桂剂和自制之方补充了进去。

苓桂剂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此病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历代医家都比较重视,在临床治疗上也有所发展。

水气上冲证,散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张仲景提出了以苓桂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的相应治法。

但文中的苓桂诸方证,分列于不同的疾病篇章,缺乏系统归纳和有机联系,使人难以掌握全面。

为此,综合各条有关方证,结合个个临床体会,将苓桂剂在临床中的加减运用加以论述,以治疗包括太阳病腑证在内的各种有关水气的疾患。

1水气的概念古人对水气的概念,认识也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水气是水之寒气,如成无己注水气上冲时说:“水寒相搏,肺寒气逆”;也有认为水气即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

我认为上述两种不同的见解,似乎各自说了一半,周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发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

水气的概念,应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这样去理解,则比较恰当。

2水气上冲的病机水气上冲的证机是和心、脾、肾的阳气虚袭有关,而心阳应衰,又为发病的关键。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同时,脾气之虚,不能治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另外,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

由此可见,水气上冲,实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其中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前提。

水气上冲的起点有二:一是由“心下”气往上冲,一是由“脐下”气往上冲。

由心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脾气虚,由脐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肾气虚之所致。

至于对此证的辨认,典型的则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动的感觉,不典型的,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也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水气上冲证。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郝万山:苓桂剂三方新解

郝万山:苓桂剂三方新解

郝万山:苓桂剂三方新解问: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三个中“术、姜、枣”是水泛“上、中、下″三焦的用药指征吗?1先听郝老师从水开始讲起……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体细胞和体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占人体体重的50%-70%,当然,每个人的含水量随着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器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水是人体新陈代谢全过程中一切物质的载体,也保持着人体的血容量,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不喝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水属阴性,水的代谢和输布主要依靠人体阳气的温化推动和制约。

如果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推动和制约,体内的病理性水液就可能增多,继而就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这就可以叫做水气病。

从《伤寒论》涉及到的水气病的症候来看,水液的正常代谢,要依靠下焦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又依靠中焦脾阳的运化和制约,还要依靠上焦心阳的温煦和震慑。

这三个脏器阳气不足,就会造成水液代谢障碍,是形成水气病的常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2三个方子同治水气,但又不同《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苓桂枣草汤、茯苓甘草汤都是治疗水气病的方子。

苓桂术甘汤此方的茯苓四两,就是60g,这不是一次的治疗量,煮取三升去滓,为三服,是三次的治疗量,那么一次治疗量就是20g;桂枝三两,一次15g;白术、甘草各二两,一次10g。

茯苓这个药非常常用,是健脾淡渗利水的;桂枝通心阳,降逆平冲,不仅发汗,其实是助心阳。

仲景在《伤寒论》中常用桂枝、甘草补心阳;用甘草、干姜补脾阳;用干姜、附子补肾阳。

桂枝和甘草配合不仅具有补心阳,温通的作用,还可以降冲逆之气,这就是我说的在苓桂术甘汤中桂枝具有助心阳、平冲降逆作用的根据所在;再配合甘草补益心阳、白术和茯苓健脾燥湿利水,这个方子四药温、甘、燥、淡并用。

温能通阳化气,甘能补气益脾,燥能盛湿燥湿,淡能渗湿利水,共同形成一个温补心脾、利水化饮的方子,是苓桂剂的牵头方,代表方。

“《伤寒论》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轻,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外感病通过吐、下法后出现心下逆满,心下就是胃脘部有气上逆,而且有肿胀感;气上冲胸:气往上顶到胸部之后就憋闷;起则头眩:躺在床上只要一起来就头晕目眩;脉沉紧:心脾阳虚,运化温化机能低下,导致了水邪内生,水邪阻滞胃脘部就出现了心下逆满的感觉,水邪进一步冲击胸部就出现了胸闷憋气,如果既有水邪上扰清阳,再加上水邪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头目失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剂类方
主要包括三个方证: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枝枣甘汤。

如果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包括五苓散以及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

苓桂剂,其核心药物是桂枝和茯苓,苓桂剂方证主要针对的是水饮(气)上逆诸证,属于五证中的饮证。

饮属于阴邪,本于寒,六纲多属于太阴。

五证之饮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其具体的临床表现也很多。

苓桂剂类方证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胃脘部或者胸腹的胀满疼痛,以及水饮上逆所导致的各种悸动以及咳喘,呕恶等。

另外还有一些饮证共同的特征性表现:
①水饮为为有形之阴邪,容易阻碍气血营卫的生成和布散,面部失养,所以面部视诊则可能主要表现为面带虚浮无华,其色黧黑,或出现面部色斑沉着。

②舌诊:舌质一般因为病性的虚寒而表现为淡嫩,苔则表现为水饮津液不化的水滑苔;
脉诊:单弦为饮,双弦为寒,水寒之邪为病,故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沉。

但是,临床上,饮证往往容易夹杂阳明热,或者容易与瘀血互见,所以,其舌脉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夹杂之象,应该注意利用舌脉进行详细的辨析。

下面我们分别看看具体的条文方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这个方证的基本病机为:表证误治致中焦胃气虚弱,下焦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可表现为:心下逆满,短气,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

短短二十几个字,但是在临床中涵盖和诸多常见症状。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水气上冲做一个比较细致的剖析。

由于水寒之气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则可表现为胃中胀满,恶心,呕吐。

进一步上冲于胸,上焦阳气被水寒所抑,不能舒展,则白觉胸中憋闷;胸又为心肺所居之地,水寒之气犯胸,也可表现为咳嗽、短气,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可以表现为咽喉部的闷堵不适。

水气再往上冲,必蒙蔽头面清阳之气,证见头目眩晕,动则为甚。

这个症候临床比较多见。

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今浊阴之气上犯,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双目视物模糊不清、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由此可见,仅仅这一个水气上冲,可以表现为多种症状,临床中五官科疾病,心肺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都应根据舌脉和症状群,联系病机进行全面思考。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小方子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也是经方的魅力所在。

苓桂术甘汤的症候群除了表现为水气上冲外,还可以表现为阴邪的停滞。

饮邪停于心下可以表现为心下即胃脘部位的胀满疼痛,浊阴弥漫于胸胁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所以,根据病机和具体表现,其治法主要为:温阳化饮降逆。

下面我们看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条文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3)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6)
这个方证的基本病机为:在外表邪不解,在内中焦阳虚,饮不化而停于胃脘。

其症候群表现为: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则水声辘辘,口不渴,可伴见四肢不温。

这个方证应注意与五苓散证相鉴别,主要根据口渴与否以及饮停于中或饮停于下相鉴别。

其治法为:表里双解,温胃散饮,通透表里。

下面看苓桂枝枣甘汤条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
这个方证的基本病机为:表不通,胃气虚弱,下焦寒饮欲逆。

其症候群表现为:脐下悸,水饮有向上冲逆之势头,故名欲作奔豚,同时也表现为小便不利。

这个方证可以理解为奔豚发作的前兆,奔豚的临床表现很特殊,很重,发作时候有濒死感,所以,应提前预防其发生。

所以,这个方子的用量整个很大,具体我们后面说。

其治法为:表里双解,透表通里,滋补以固护中焦,温渗利水。

下面我们对着三个方证的组成做一简单分析
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枝枣甘汤三者都表现水饮内停,三个方子的用药除了茯苓、桂枝、甘草外只有一味之差,
桂枝: 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 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桂枝去上逆,辛味升腾发散,外邪去除后,气化的通道得以疏通,气能够通过肌表旁流了,气才不上逆了。

同时他性温味甘,甘入脾胃,温养胃气。

所以桂枝在此的作用总结有二:①发越肌表,使气能旁流而减轻冲逆②养胃气津液
茯苓: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的作用在此主要表现为降水饮冲逆,止悸动,利小便。

茯苓对于饮邪所导致的悸动有很好的作用。

甘草,味甘,性温。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这是生甘草。

书上用炙甘草,增加它的甘味和温性,入胃养胃气。

甘味还有个作用就是缓急。

什么急都缓,在这儿就是缓解饮邪所造成的悸动。

茯苓甘草汤: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苓桂术甘汤: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甘草(各2两),
苓桂枝枣甘汤:茯苓8两,桂枝4两,炙甘草2两,大枣15枚,
根据茯苓,桂枝的用量差别,我们可以看出,饮邪最重的为苓桂枝枣甘汤,其次为苓桂术甘汤,最后为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胃阳虚,水停中焦,悸动在胃之上脘,所以用生姜,发表降逆,温胃散饮。

苓桂术甘汤,胃中津液亏虚,胃气虚弱,饮停中焦,症状以中焦为中心,心下逆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

所以加白术以温化寒湿,化寒湿为津液,以助胃气恢复其功能。

苓桂枣甘汤,下焦水气内停,中焦胃虚,脐下水饮欲动,所以用大枣大补津液,固护中焦胃气,缓急阻水,以防止水邪上犯。

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苓桂枣甘汤煎煮方法的特殊性,此方剂需用甘澜水煎。

甘澜水也称劳水,古医说法。

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扬过千遍的水无非是氧气的含量高一些。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去其水性,不助饮邪。

还有就是茯苓先煮,且用量为半斤,为伤寒论之最。

其目的就是增强其利水排邪止悸的功效,这样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个方证的水饮之盛。

从方证的组成进一步推演,五苓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也可以归类到苓桂剂类方之中,五苓散为水饮与阳明热相结合,可表现为水逆证,此时通利水饮的同时需要清泻阳明,故加用猪苓和泽泻,同时此证还可以伴有太阳的表邪不解。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为外有表邪不解,内有水饮不化所表现出的内外诸证。

所以都有茯苓和桂枝。

所以,我可以这样认将这些方证通过水饮的轻重进行一个排序。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枝枣甘汤
另外,苓桂剂的症候未经控制,可导致真阳不足,寒饮内盛,进一步影响到营血分,表现为真武汤证,类似方证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可以通过他们的组成以及条文中的特征性表现做进一步的思考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