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的临床应用共36页文档

合集下载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治疗水气病,主要应采用温阳化饮,利水降冲的方法,选用以茯苓、桂枝为主的一类方剂,而苓桂术甘汤则是苓桂剂的代表方。

”文/刘渡舟一、水气上冲案陈某,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干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

问其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乘。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以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0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二、奔豚证案陆某,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经两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症: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

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

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三、鼻不闻香臭案吴某,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

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作者:吴金莲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5期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自术、炙甘草组成。

功能为通阳化气、健脾利水。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

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

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

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美尼尔氏综合征赵某,女,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

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有时吐出痰涎。

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

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党参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10克。

服五剂后,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

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

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以后未再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伍某,男,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

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

舌淡,苔白,脉弦滑。

以苓桂茯苓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党参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冠心病心衰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

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

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

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

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茯苓桂枝剂利用笔记苓桂剂,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技为主药方剂。

苓桂剂关键是用来诊疗水气上冲证。

水气概念: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现有水饮,又有寒气。

水气上冲证机:和心、脾、肾阳气虚袭相关,而心阳应衰,又为发病关键。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同时,脾气之虚,不能治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另外,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造成水气上冲。

由此可见,水气上冲,实和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相关,其中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前提。

水气上冲起点有二:一是由“心下”气往上冲,一是由“脐下”气往上冲。

由心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脾气虚,由脐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肾气虚之所致。

至于对此证识别,经典则可出现显著气由下往上冲动感觉,不经典,虽不见显著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也十分明确。

心下水气上冲证:水寒之气先犯心下胃脘部位—胃中胀满,若上冲于胸—白觉憋闷;水寒之气犯胸,若肺气受阻—咳嗽、短气;若心阳被凌—则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气结成痹,—如“梅核气”状。

水气再往上冲,冒蔽清阳之气—头目眩晕,动则为甚。

头面部眼、耳、鼻、舌,皆属清窍,藉赖清阳之气温养,则耳聪目明,鼻闻香臭,口知滋味。

今浊阴之气冒蔽清阳,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所以,水气上冲每有眼、耳、鼻、喉等证出现,务须注意。

胃胀、胸憋闷、咳嗽短气、梅核气感、头目眩晕、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症。

脐下水气上冲证:由子心肾阳虚,以致水寒之气得逞,遂发为水气上冲之证。

此证因水和气搏,其先驱症状必见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

如不立即诊疗,则气从脐下上冲咽喉,来势忽然,其行甚速,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皆历历有征,古人叫傲“奔豚气”。

犹以冲至咽喉,通常使人憋闷、窒息、出冷汗,而有如面临死亡一个恐怖感出现,然少项则气衰下行,其证也随之面减。

刘渡舟论苓桂剂【珍贵资料,建议收藏】

刘渡舟论苓桂剂【珍贵资料,建议收藏】

刘渡舟论苓桂剂【珍贵资料,建议收藏】何谓苓桂剂苓桂剂,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技为主药的方剂,其中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等方剂在内。

为使本讲内容更为完备,也将《金匮要略》中的苓桂剂和自制之方补充了进去。

苓桂剂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此病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历代医家都比较重视,在临床治疗上也有所发展。

水气上冲证,散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张仲景提出了以苓桂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的相应治法。

但文中的苓桂诸方证,分列于不同的疾病篇章,缺乏系统归纳和有机联系,使人难以掌握全面。

为此,综合各条有关方证,结合个个临床体会,将苓桂剂在临床中的加减运用加以论述,以治疗包括太阳病腑证在内的各种有关水气的疾患。

1水气的概念古人对水气的概念,认识也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水气是水之寒气,如成无己注水气上冲时说:“水寒相搏,肺寒气逆”;也有认为水气即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

我认为上述两种不同的见解,似乎各自说了一半,周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发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

水气的概念,应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这样去理解,则比较恰当。

2水气上冲的病机水气上冲的证机是和心、脾、肾的阳气虚袭有关,而心阳应衰,又为发病的关键。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同时,脾气之虚,不能治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另外,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

由此可见,水气上冲,实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其中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前提。

水气上冲的起点有二:一是由“心下”气往上冲,一是由“脐下”气往上冲。

由心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脾气虚,由脐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肾气虚之所致。

至于对此证的辨认,典型的则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动的感觉,不典型的,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也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水气上冲证。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水气的概念 (此处水气非指水肿)
古人对水气的概念,有认为水气是水 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水寒 相搏,肺寒气逆";也有人认为水气即 是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 "我认为他们似乎各自说对一半,因水
与寒,往往统一发病,水指其形,寒
则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能分离。
所以水气的概念,既有水饮,也有寒 气。
短气: 心阳虚衰,膻中之气不充,又被水寒凝滞,则出现"短 气"之证。如身体不动,或行路缓慢一般则不会出现短气。如 登楼爬高,少顷则觉气短发憋,呼吸紧促而常伴咽喉有痰使人 痛苦万分。严重者则可令人周身出汗、小便失禁,失气频频, 心脏悸动如出。
治法: 补阳降冲,利水消阴。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茯苓作用有因:(1) 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行肺之治节;(4)补脾 厚土。所以,茯苓一味而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 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桂枝 在本方作用有三:(1)通阳以消阴;(2)下气以降冲; (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 本方之主药。假如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 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 上补心阳之虚,下不能通阳以行津液。由此可见苓, 桂二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至于本方 的白朮补脾协助茯苓以远化水湿; 炙甘草则助桂枝 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
仲景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水之去路有二: 在表者发汗,在里者渗利, 因势利导,使水气得去而愈。
变通其治:发汗、渗利兼用如腰以下肿,既 要渗利,又应“提壶揭盖”开其肺气,使上 窍通而下窍利,则水邪方能尽去。
发汗、利小便——治水两大法门,应变通选 用而不拘于一格。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本方主要用于证属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内耳性眩晕、梅尼埃综合征等病。

曾氏用本方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

药物组成:茯苓20g,桂枝15g,炒白术10g,炙甘草6g。

眩晕重、呕吐甚加泽泻15g,法半夏15g,生姜10g,心悸加浮小麦30g,远志6g,柏子仁10g;纳呆加鸡内金15g,焦山楂12g,神曲15g。

临床治愈35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4%。

王氏等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2g,白术12g,泽泻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钩藤30g,丹参15g,川芎12g,甘草9g,生姜10g。

水煎分3次,温服,治疗美尼埃综合征86例,痊愈74例,好转9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6.5%,疗效满意。

2 心血管系统疾病从临床有关文献报道来看,本方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属于脾肾阳虚,痰湿阻滞,水气凌心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运用本方辨证加味,可收到满意疗效。

周氏治以温阳利水,益气活血为主,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物组成: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0g,甘草10g,黄芪20g,丹参15g。

并随证加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8例,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

治疗后停服西药4例,将西药减量21例。

其中停用利尿剂11例,停用强心剂8例,患者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谭氏以本方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药用:茯苓30g,桂枝15g,白术25g,甘草10g,丹参25g,半夏10g,鸡血藤25g,黄芪30g。

水煎服, 1剂/d,结果服药10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者12例;服药15剂,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示缺血改善,室早减少者7例:服药20剂以上,症状心电图无改变者1例。

叶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人参、葶苈子、泽兰)治疗水气凌心证的心衰患者60例,显效率明显高于纯西药对照组,并提示本方有较好的改善心功能作用。

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茯苓桂枝剂运用笔记苓桂剂,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技为主药的方剂。

苓桂剂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

水气的概念: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既有水饮,又有寒气。

水气上冲的证机:和心、脾、肾的阳气虚袭有关,而心阳应衰,又为发病的关键。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同时,脾气之虚,不能治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另外,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

由此可见,水气上冲,实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其中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前提。

水气上冲的起点有二:一是由“心下”气往上冲,一是由“脐下”气往上冲。

由心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脾气虚,由脐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肾气虚之所致。

至于对此证的辨认,典型的则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动的感觉,不典型的,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也十分明确。

心下的水气上冲证:水寒之气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胃中胀满,若上冲于胸—白觉憋闷;水寒之气犯胸,若肺气受阻—咳嗽、短气;若心阳被凌—则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气结成痹,—如“梅核气”状。

水气再往上冲,冒蔽清阳之气—头目眩晕,动则为甚。

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藉赖清阳之气的温养,则耳聪目明,鼻闻香臭,口知滋味。

今浊阴之气冒蔽清阳,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因此,水气上冲每有眼、耳、鼻、喉等证出现,务须注意。

胃胀、胸憋闷、咳嗽短气、梅核气感、头目眩晕、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症。

脐下的水气上冲证:由子心肾阳虚,以致水寒之气得逞,遂发为水气上冲之证。

此证因水与气搏,其先驱症状必见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

如不及时治疗,则气从脐下上冲咽喉,来势突然,其行甚速,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皆历历有征,古人叫傲“奔豚气”。

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运用经验

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运用经验

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运用经验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之功,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方。

王庆国教授学宗仲景,术用经方。

王师盖以症状为表象,抓准病机,行医五十余年,善用此方化裁治疗眩晕、心悸、胃痛等各科疾病,屡获良效。

兹将王师应用此方之经验撷取一二并附医案以飧同道。

神明于规矩之中,变通于法度之外紧扣病机,异病同治王师强调,盖以症状为表象,病机为实质,抓住病机为扩大经方运用范围之重要途径。

无论何病,只要符合阳虚饮停的病机,便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王师临床诊断时,常询问患者是否后背发冷怕凉,王师认为这是苓桂术甘汤证非常重要的症状。

他亦重视观察患者舌象,患者舌质常呈淡嫩或胖大,舌苔一般较厚腻,多水滑,甚至水滑欲滴。

此外,还要望患者面色,部分患者见面色黧黑,甚者有水斑,脉多沉弦、沉紧或弦滑。

出现以上表现时,常辨证为阳虚水饮证,再结合其他症状表现,灵活变通,将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耳源性眩晕、慢性胃炎等多个系统的病证,常获良效。

遵从古贤,扩大应用王师重视叶天士对于苓桂术甘汤的化裁心法。

临证时见阳气虚损,水饮侵犯上焦,引起咳嗽、气喘时,加杏仁、薏苡仁、生姜或干姜温化痰饮,宣肺止咳,引起胸痹心痛时,加薤白、半夏通阳化痰散结。

若见阳虚饮停所引起中焦病证,如胃痛、呕吐时,加半夏、生姜合成小半夏汤以通阳化饮,降逆止呕,因湿伤脾胃中阳,加炒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

当下焦肾阳虚衰,见下肢水肿、小便不利时,加附子温补肾阳,生姜发散水气。

加减化裁,提高疗效王师强调,若想提高经方的临床疗效,需要在经方的基础上因证/症加减,包括药味、药量的加减以及合用他方,保证在切中病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扩大经方主治病证的范围。

王师临证时,患者的病证凡是符合阳虚水气上冲,均可在苓桂术甘汤基础上加减进行治疗:兼见失眠加煅龙骨、煅牡蛎、首乌藤以重镇安神;兼见心动过缓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和三仙汤振奋心阳;兼见眩晕加泽泻利水除饮;兼见血压高加夏枯草、钩藤、川牛膝平肝息风;兼见小便不利水肿加附子、五皮饮等温阳利水消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