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桂枝、茯苓

桂枝、茯苓桂枝、茯苓桂枝还可以平冲降逆,特别是桂枝和茯苓同用,擅长于治疗水气上逆,茯苓这个药,下可以淡渗利水,同时它擅长于平水气的上逆,桂枝也擅长于平冲,但是它和茯苓相配以后,针对水气上逆这个作用就更好,这是一种常用的配伍组合。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学习笔记270---------------------------桂枝、茯苓【伍用功能】1. 通阳补中化饮。
2. 通阳化气利水。
3. 温经活血消水。
【伍用原理】《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
入心、脾、肺、胃、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桂苓相伍,泻中有补,外达则通阳益卫以和营,内入则通阳化饮,温阳利水以下气。
气滞则血淤,血淤则水蓄。
桂枝性温,温经活血。
茯苓淡渗,归经于肾而消水。
茯苓助桂枝走行于下以化淤;桂枝助茯苓通阳化气以散水,二者相伍,对药下焦淤血证甚灵。
【临床应用】1. 用于各种水肿证。
2. 用于胃内停饮所致的呕吐证。
3. 用于下焦淤血所致的月经不调,带下诸证。
【原源】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侯氏黑散、薯蓣丸、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茯苓泽泻汤、肾气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五味汤、茵陈五苓散、五苓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升麻汤、防己茯苓汤、桂枝茯苓丸。
【按语】桂枝茯苓相伍,若用于下焦水饮证,或中焦饮盛,胃气上逆证,二者用量宜重,茯苓用量应大于桂枝。
若外有表邪,内有水饮,茯苓用量宜轻。
笔记者摘自《张仲景对药集》。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释义】
主证: 厥 ——水停心下,阳气被遏,不达四末。 心下悸 ——水气凌心。 病机:水饮内停,阻遏阳气被遏,不达四末。 治法: 宜先治水 ——当服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
【方药】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 ——淡渗利水 桂枝二两 ——通阳化气 生姜三两 ——温胃散水 炙草一两 ——益气和中 ①后治其厥。 却治其厥 ②不必再治其厥。 通阳化气行水
水液代谢生理及病理
生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素问· 经脉别论》
病理:水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 饮凝聚,水液贮留) 水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气化失司,气不化阴) 《伤寒论》中水液代谢失常病证涉及脏 腑: 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 2,脾阳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
特发性水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干渴症”等。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 甘草大枣汤主之。(65) 【提要】 论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释义】
主症:
脐下悸,欲作奔豚 ——心阳虚,下焦寒水之气有 上冲之势。
(还可见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发汗后,虚其心阳,下焦水寒之气欲动。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大枣。 原方剂量比苓桂术甘汤为大。 去白 术者, 恐其壅塞以碍气机; 加大枣 者, 恐茯苓渗利伤津而劫阴; 况大 枣又能补脾气, 亦势在必用。 用甘 澜水煮药, 在于不助水寒之邪。
苓桂枣甘汤
《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
水悸——下焦悸 利水降冲 苓桂枣甘汤
(二)临床应用
1.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
不尔,水渍入胃
必作利也。
茯苓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在慢慢的下降,有很多人在生活中会这样那样的疾病,那么选择什么药物好呢?中药方剂可不可以呢?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方剂茯苓桂枝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桂(去粗皮)1两,半夏(汤洗7遍,炒干)1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发汗后,引饮过多,心下悸动。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看了上文对茯苓桂枝汤的介绍,相信我们可以收获很多。
其实对于疾病,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吃西药来缓解,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暂时的,关键还是在于拥有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2023.01.18记录丨我的中医之路第160期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方: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知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归经:太阳太阴合病。
《神龙本草经》言:茯苓: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
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桂枝: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白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
止汗,除热,消食。
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甘草:味甘,平。
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现在用法:茯苓12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炙)各6g。
上四味,以水600ml,浸泡1小时,煎开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茯苓、白术利水,桂枝解表、降冲逆,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而头眩心悸者。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都匀小城,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桂枝茯苓汤加减案例

桂枝茯苓汤加减案例
桂枝茯苓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经散寒、祛湿利水的功效。
在临床上,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增强药方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桂枝茯苓汤加减的案例。
案例一:
患者李女士,45岁,因寒湿困脾,出现腹胀、纳呆、腹泻等症状。
经诊断为湿阻脾胃证,医生给予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
加减处方为,桂枝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生姜3片。
服药后,患者腹胀明显减轻,纳
呆情况有所好转,腹泻症状也有所缓解。
案例二:
患者王先生,50岁,因风寒湿痹,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经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医生给予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
加减处方为,桂枝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
服药后,患者关节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有所恢复。
案例三:
患者刘女士,35岁,因情志不畅,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情绪低落等症状。
经诊断为气滞血瘀证,医生给予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
加减处方为,桂枝15克,
茯苓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香附6克。
服药后,患者胸闷明
显减轻,情绪也有所好转。
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桂枝茯苓汤加减的案例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会根据
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减药方必须在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组合。
希望患者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早日康复。
王邦才苓桂剂应用述要

王 邦才系浙江省宁波市 中医院主任 中医师 ,浙江省 名 中医 ,第二批全 国优秀 中医临床人 才 。王 师行 医近 40 年 ,临证 擅用经方 ,疗效 良好 ,笔者跟师侍诊 ,颇受启发 。 现将王师 对《伤 寒杂病论 》中苓 桂剂 的应用 经验作 以下 阐述 。
苓 桂剂是 以茯苓 、桂枝 为 主药 的一 组方剂 群 ,以苓 桂 术甘 汤为其代 表方 ,同类还有 苓桂 枣甘汤 、茯苓 甘草 汤和 五苓 散 。王师认 为 ,苓 桂剂 化裁 组方 虽 变化 万 千 , 但 温 阳 、化 气 、行水 ,三者 缺一 不可 。其 中茯 苓 为主药 , 味甘人 心 脾 ,培土 渗湿 而养 心 神 ;性 平 归肺 。肾,调气 治 节 而利 水道 。桂 枝有 三 功 :人心 经 以平惊 悸 ,温 中 阳 以 散寒 饮 ,平 冲逆 以降水气 。苓桂合 用 ,相 辅相成 ,故 为基 础用 药 。 1 苓桂 剂拓展应用 1.1 苓桂 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 剂 的代表方 ,治疗 水气上 冲 ,痰饮 内停证 。王师运 用苓 桂术甘汤 ,除治疗 常 见 的眩晕综 合征 、耳鸣 、慢 性 胃炎 等 ,还 用于 治疗哮 喘 、 失 眠 、腰 痛 、关节痛等凡见脾 阳虚衰 、痰饮 内停这一证 型 的疾病 。用于治疗哮喘常合用定 喘汤 、三子汤 ;用 于治 疗 失 眠常合用 半夏秫 米汤 ;用于治疗 关节 痛 、腰 痛常合 用 黄芪 防己汤。 1.2 苓桂 枣甘汤 :苓桂枣甘汤 中重用 桂枝 、茯苓 以振 奋 心 阳 、平 冲降逆 ,加入甘草 、大枣顾 护脾 土 ,取 其培土 制 水之意 ,用以治疗“脐下悸 、欲作 奔豚”的心脾 阳虚 ,肾水 上 泛之 证 。王 师在 临床 上应 用该 方 多重 用桂 枝平 冲降 逆 ,或加用 白芍 化裁此 方 ,取桂枝加桂 汤之意 。 1.3 茯 苓甘草 汤 :桂枝 、茯苓 的基 础上重 用茯苓 ,加 生 姜 、甘 草 ,则 为茯苓 甘草汤 。生姜 与桂枝合 用 ,一 为温 中 散寒 ,再 为平 冲降逆 ;甘草 与桂枝 同用 ,辛 甘化 阳 ,入心 经 、平惊悸 ;重用茯苓 亦取其安神平悸 之功 ,故可见该证 的辨证要点在 于“心下悸”。临床上王 师对 “心下悸 ”的拓
茯苓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桂枝的功效与作用茯苓桂枝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中药材组合,它由茯苓和桂枝两味药材构成。
茯苓是杏科植物茯苓的干燥饰品,桂枝是植物桂树的干燥板条或短小枝条。
茯苓和桂枝都是常用的中药,它们具有一系列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并常用于中医药中的治疗方剂中。
本文将针对茯苓桂枝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I.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1. 利水消肿:茯苓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减轻体内的水肿症状。
尤其在治疗肾病水肿、浮肿、腹水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2. 降低血压:茯苓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它能够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管的弹性,降低血管的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3. 抗菌消炎:茯苓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它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减轻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4. 抗肿瘤:茯苓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对于某些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研究发现,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5. 平衡免疫系统:茯苓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它能够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II.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1. 发汗解表: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能够促使汗腺排出大量汗液,从而使体温下降,起到散热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
2. 舒肝止痛:桂枝具有舒肝止痛的效果,能够缓解肝气郁结所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疼痛症状。
3. 活血化瘀:桂枝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的流动,减少血液凝结,防止血栓形成。
它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各种疾病。
4. 抗菌抗病毒:桂枝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它对于呼吸道感染、肠胃感染等有一定疗效。
5. 肌肉松弛:桂枝能够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减轻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
桂枝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桂枝茯苓是传统的中药材料之一,它具有许多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桂枝和茯苓各自的功效及它们合用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是从桂树的枝干中提取的,主要含有挥发油和一些酚类化合物。
桂枝具有温阳散寒、活血行气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胸闷、气短、四肢冷等症状。
此外,桂枝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造成的手脚发凉、经期不调等问题。
茯苓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它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益胃的功效。
茯苓主要成分是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
它可以袪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对于水肿引起的浮肿、尿频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茯苓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对于脾胃功能不佳引起的食欲不振、身体虚弱等问题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当桂枝和茯苓合用时,它们的作用相辅相成,具有更加独特的功效。
首先,桂枝茯苓合用对于湿热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湿热病症常表现为口干、口苦、腹胀等症状,桂枝茯苓合用可以清利湿热,缓解这些症状。
此外,桂枝与茯苓合用还可以平衡阳气和阴气,对于虚寒引起的寒疝、寒痛等问题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另外,桂枝茯苓合用还可以对抗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是导致人体衰老和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茯苓中的多糖与桂枝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中和自由基的过多产生,保护细胞功能,减缓衰老过程。
此外,桂枝茯苓合用还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对于高血压、血栓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桂枝茯苓合用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另外,桂枝茯苓合用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茯苓中的多糖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桂枝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总之,桂枝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十分广泛。
桂枝具有温阳散寒、活血行气的作用,茯苓则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益胃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桂枝剂运用笔记
苓桂剂,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技为主药的方剂。
苓桂剂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
水气的概念: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既有水饮,又有寒气。
水气上冲的证机:
和心、脾、肾的阳气虚袭有关,而心阳应衰,又为发病的关键。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同时,脾气之虚,不能治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另外,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
由此可见,水气上冲,实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其中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前提。
水气上冲的起点有二:一是由“心下”气往上冲,一是由“脐下”气往上冲。
由心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脾气虚,由脐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肾气虚之所致。
至于对此证的辨认,典型的则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动的感觉,不典型的,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也十分明确。
心下的水气上冲证:水寒之气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胃中胀满,若上冲于胸—白觉憋闷;水寒之气犯胸,若肺气受阻—咳嗽、短气;若心阳被凌—则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气结成痹,—如“梅核气”状。
水气再往上冲,冒蔽清阳之气—头目眩晕,动则为甚。
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藉赖清阳之气的温养,则耳聪目明,鼻闻香臭,口知滋味。
今浊阴之气冒蔽清阳,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因此,水气上冲每有眼、耳、鼻、喉等证出现,务须注意。
胃胀、胸憋闷、咳嗽短气、梅核气感、头目眩晕、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症。
脐下的水气上冲证:由子心肾阳虚,以致水寒之气得逞,遂发为水气上冲之证。
此证因水与气搏,其先驱症状必见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
如不及时治疗,则气从脐下上冲咽喉,来势突然,其行甚速,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皆历历有征,古人叫傲“奔豚气”。
犹以冲至咽喉,每每使人憋闷、窒息、出冷汗,而有如面临死亡的一种恐怖感出现,然少项则气衰下行,其证也随之面减。
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气从肚脐下上冲咽喉,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每每使人憋闷、窒息、出冷汗,而有如濒死感,移时气下行而缓解。
除上述水气上冲症状外,色脉也是诊断水气病的主要证据。
色诊: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舌质淡嫩,苔则水滑。
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
今阴邪搏阳,营卫凝涩,心血不荣,故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
昔陈修园在保定望丁攀龙“面上皮里黧黑,环口更甚,卧蚕微肿,鼻上带青,·····直告之曰:君有水饮之病,根挟肝气,而肆行无忌”。
质之于丁,其证情果如陈氏所言。
此证又因心阳先虚,舌质必见淡嫩,水从下而上,苔则水滑而主津液不化。
脉诊:或沉或弦或沉弦而紧。
以上所述水气上冲之证,如见一证两证,而色脉相应时,便可辨为水气上冲,大可不必诸证悉备。
三、水气上冲的证治
凡水气上冲,从心以下而发的,治当温阳降冲,化饮利水,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本方由茯苓、桂技、白术、炙甘草四药组成。
方中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白术、甘草为配伍药。
茯苓在方中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阴;二是宁心安神而定悸;三是行肺制节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补脾固堤以防水泛,故为方中主药,列于首位。
桂枝在本方则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阳以消阴,二是下气以降冲,三是补心以制水,亦为方中主要药物,列于第二位。
此方如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阴。
祈以苓桂相须相成,而缺一不可。
至于白术则协茯苓补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
诸药配伍精当,疗效确实,故为苓桂诸剂之冠。
下边的加减诸证皆从此方证衍绎而来。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当重用。
后期虚证显露,阳气不足者,加肉桂3g或合用真武汤法。
(二)苓桂杏甘汤
苓桂杏甘汤,即于上方减白术加杏仁而成。
此方治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而见小便困难,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治法:通阳下气,利肺消肿。
处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三)苓桂姜甘汤
苓桂姜甘汤,原名为茯苓甘草汤。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生姜而成。
其治疗水饮潴留于胃,迫使气与饮搏,而证见心下悸动不安、胃中漉漉作响。
若胃中水饮上逆,则可出现“水吐”,若胃中水饮下流于肠,则可出现“水泻”,若胃中水饮阻遏清阳不达四肢,则见手足厥冷,名叫“水厥”。
处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生姜汁一大杯炙甘草6克
嘱用煎好药汤兑姜汁服。
(四)苓桂枣甘汤
苓桂枣甘汤证,是心阳上虚,寒水下动,待发未发,先见“脐下悸”、“欲作奔豚”。
也就是水气之邪从脐下上冲的一种。
于苓桂术甘汤方减白术、加大枣,并增添茯苓的剂量,用甘澜水煮药,服之则愈。
此方治“奔豚”已发亦同样有效。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嘱患者以大盆贮水,以杓扬水,水面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用以煮药。
(五)五苓散
五苓散,即苓桂术甘汤减甘草、加猪苓、泽泻而成。
此方能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为水气上冲之一),以及“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痫”的癫痫证,小便不利。
处方:茯苓30克泽泻12克猪苓、白术、桂枝各10克肉桂3克
(六)苓桂杏苡汤
苓桂杏苡汤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甘草加杏仁、苡米而成。
本方治水邪上逆,兼挟湿浊,水湿相因而为病。
多见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小便不利,周身痠楚,不欲饮食等证。
方药: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6克焦苡米12克
(七)苓桂味甘汤
苓桂味甘汤,即于上方减白术、加五味子而成。
此方一是治疗肾气素虚之人,因误服小青龙汤发动肾气,引发肾气不摄,气从少腹上冲于胸,甚或为上厥巅疾,头目眩昏、面赤如醉、心悸、脉结、少气而喘等证。
二是治老人下虚,不主摄纳,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咳之变。
昔叶香岩用本方,或另加姜枣,治疗此证,效果非常理想。
因为他从甘温化饮、酸温纳气为治,故深得仲景治病之法。
(八)苓桂芥甘汤
水为阴邪,性本就下。
若发为上冲,亦有因于肝气激扬使然。
清人张令韶、陈修园等人注释苓桂术甘汤证有“脾虚而肝乘之,故逆满”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可供参考。
据此,在临床治疗水气上冲,而又有肝气作嗳、头晕目胀,又以夜晚为甚、脉沉弦等症时,则于苓
桂术甘汤减白术、又加白芥子3克,使其疏肝下气,开阴凝之邪。
治法:温阳化饮、疏肝理气。
处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芥子3克香附6克炙甘草6克
(九)苓桂茜红汤治验
苓桂茜红汤,即苓桂术甘汤减去白术、甘草,加红花,茜草而成。
此方为刘渡舟制。
常用于某些冠心病患者。
他们既有水气上冲的症候,复有心前区疼痛控背及手指发麻等气血瘀阻的证候。
此方用苓桂通阳化饮,红花、茜草活血脉而行瘀滞。
水气上冲,挟血脉瘀滞,如遇患者血压偏高的,可加用牛膝10克,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十)苓桂龙牡汤
苓桂龙牡汤,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龙骨、牡蛎而成。
此方治疗水气上冲,兼见心中惊悸、睡卧不安、头晕耳噪、夜不成寐等症。
治法: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龙骨、牡蛎各12克
以上治疗水气为病,共10方。
辩水气病,以望色、脉诊、典型水气上冲症为据。
茯桂术甘汤:心脾气虚,水气上冲证。
症见:心悸、心下悸,痞满、胃中振水声,眩晕等。
苓桂姜甘汤:水饮潴留于胃,迫使气与饮搏证。
症见心下悸动不安、胃中漉漉作响,或“水吐”,或“水泻”,或“水厥”。
苓桂枣甘汤汤:心阳上虚,寒水下动。
症见:待发未发,先见“脐下悸”、“欲作奔豚”,甚至奔豚发作。
苓桂杏甘汤: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证。
症见:小便困难,面目浮肿、咳喘等证。
苓桂味甘汤:肾气素虚之人或老人下虚,不主摄纳,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咳之变。
症见:咳喘及下虚症。
或另加姜枣,从甘温化饮、酸温纳气为治。
苓桂芥甘汤:水气上冲,挟肝气激荡证。
症见:水饮症、肝气作嗳、头晕目胀,夜晚为甚、脉沉弦者。
五苓散:水蓄下焦,水饮上冲证。
症见:小便不利、口渴、水吐、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痫等。
苓桂杏苡汤:水邪上逆,兼挟湿浊,水湿相因而为病。
症见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小便不利,周身痠楚,不欲饮食,苔润而白腻等。
苓桂茜红汤:水气上冲,挟血脉瘀滞证。
症见:水饮症、心前区疼痛控背及手指发麻等气血瘀阻。
苓桂龙牡汤:水气上冲扰心动神证。
症见:心中惊悸、睡卧不安、头晕耳噪、夜不成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