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诗经》中的《黍离》主题探究
_诗经_黍离_主题的哲学解读

第 1期
文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 ENSHAN UN I VERSITY
Vo l 23 N o 1 M ar 2010
2010 年 3 月
诗经
黍离 !主题的哲学解读
徐旭平 , 万桂华
1 2
(1 . 文山学院 中文系, 云南 文山 663000 ; 2 . 昆明理工大学 组织部, 云南 昆明 650093) 摘要: 从哲学的视角, 对 诗经 ! 中的 黍离 ! 一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认为诗的三章反复抒写的都
收稿日期 : 2010- 01- 11
作者简介 : 徐旭平 ( 1967- ) , 男 , 云 南永胜 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中国古 代文学 的教学 与研究 ; 万 桂华 ( 1972- ), 女 , 云南永胜人 , 讲师。
65
第 23卷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
第 1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理解我的人 # 在当时的时代是根本不存在的 , 所 以作者只好诉诸于苍天。 过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解读, 首先是历史的 , 如 毛苌为 黍离 ! 作序时就说: ∀ 闵宗周也。周大夫行 役至于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禾黍, 闵周之颠 覆, 彷徨不忍 去, 而 作是 诗也。 # 高亨先 生认 为是 ∀ 西周亡后, 东周王朝的大夫, 因事又到镐京 (西周 的京城 ) , 看见原来宗庙宫殿所在的地方都变成田野, 长了庄稼, 他悲悼西周灭亡, 因作此诗。据我看本篇 作者可能是周大夫闵周之作, 更可能是一位有正义感 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 痛恨战争的情结也 流露于节奏之间 #
二、对 解读
黍离 ! 主 题 的 现 代的 哲 学 的
如果我们超越历史的和文学的解读, 上升到哲 学的层面来看这首诗 , 就会惊异地发现, 原来这是 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的千古追问。在遥远的先秦时 代 , 这个被西方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是整个人类社会 的 ∀ 轴心时代 #, 我们的先人和西方的先知们 曾经 66
诗经王风黍离抒发的感情

《王风·黍离》抒发了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
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
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悯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
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出自:春秋·无名氏《诗经》扩展资料:整体赏析《王风·黍离》写远行者经过西周镐京,见宗庙宫室遗址,黍稷离离,抒发他内心的忧伤。
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
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只见那绿油油的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萋萋。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
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
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诗经·黍离读后感(共2篇)

诗经·黍离读后感(共2篇)诗经·黍离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精心的诗经·黍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是一首亡国之际抒发悲痛的诗。
本诗重章叠句,乍看起来似乎不知道在说什么。
作者看着平原上大片随风摇曳的庄稼,心中似乎有无限的情绪想要表达,但是又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只能反复哀叹——懂得人自然会懂。
联系“王风”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到,这是西周灭亡、王室东迁之际,当时的亡国之民们悲凉哀叹的诗句。
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郁结”,这种巨大的悲痛和无奈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即使表达出来也无法缓解,于是悲凉哀痛、酸甜苦辣各种情绪就在胸中萦绕不散,让人非常痛苦。
他只能够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不已。
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东迁之后有人路过曾经的故都,看着曾经繁华的城市、祖宗的宗庙旧址,现在已成了一大片田地,由此产生的怀古悲今之情。
这并不是学界主流的看法,备此一说。
《诗经·王风·黍离》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4.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多媒体播放《黍离》歌曲导入二、板书课题(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王风·黍离》审美想象空间刍论

《诗经·王风·黍离》审美想象空间刍论《诗经·王风·黍离》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以其深刻的审美意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诗经·王风·黍离》的审美意蕴和想象空间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揭示其艺术魅力和价值所在。
我们来分析《诗经·王风·黍离》的审美意蕴。
《黍离》表达的是对家国情感的忠诚和对世界的憧憬,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审美情感。
诗中描述了一位忠诚的臣子,他在国家家园受到威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奋起抵抗,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种审美情感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人感受到一种高尚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诗经·王风·黍离》所展现出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是指作品所营造出的虚拟世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黍离》中,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古老的、英勇的世界,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英雄气概和壮丽景象。
这种想象空间不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人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感受。
在审美想象空间的创造上,《诗经·王风·黍离》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例如诗中的“黍离黍离,扬其实了”、“谁谓河广,一苇夷之”、“谁谓河广,曾不得志”等诗句,展示了诗人对于古代社会的细腻描写和对壮阔景象的营造。
这些诗句不仅在想象上具有高度的可视性,同时还在形象的描绘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仿佛置身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浩大意境和深邃情感。
想象空间的创造还表现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上。
《黍离》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如“黍离”象征着对家国的忠诚,“河广”象征着社会的艰险,“一苇夷之”象征着奋勇前进等,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也为读者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哲理意味和情感载体的审美境界。
《诗经·黍离》的主题解析

《诗经·黍离》的主题解析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春草,彼稷之穗。
行及安靡靡,中心例如醉酒。
知我者,曰我心弊;无人知晓我者,曰我蠲。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田又疲,那儿的高粱已结穗。
踏上旧地脚步急,心事绝情昏如醉。
认知我的人说道我就是心中忧伤。
不认知我的`人反问我把什么谋求。
苍凉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就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注解
⑴黍稷(shǔjì蜀记):两种农作物。
黍,黄米;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离离:行列貌。
⑵行及安:奔跑。
靡靡:行步迟缓貌。
⑶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⑷此何人哉:并致此颠覆者就是什么人?
⑸噎(yē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王风黍离诗歌内涵

王风黍离诗歌内涵
《诗经·王风·黍离》是一首充满感伤和忧郁情绪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对家国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这首诗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家国情怀:诗中的黍稷之苗、穗、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而诗人的心情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沉重。
这种沉重的心情源于对家国的忧虑和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2.个人命运:诗中的“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动荡和不安。
诗人似乎在漂泊中寻找着什么,但又无法找到心灵的安宁。
3.社会现实:诗中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诗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误解,他的忧愁和追求并未得到他人的理解。
4.哲学思考:诗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追问。
诗人在面对无常的世界和不可控的命运时,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5.艺术表现:这首诗采用了重叠的字句和反复的吟唱,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这种形式上的特点,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
总的来说,《王风·黍离》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
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变迁。
《诗经·王风·黍离》审美想象空间刍论

《诗经·王风·黍离》审美想象空间刍论
《诗经·王风·黍离》是一首反映早期社会农业生产现状的民歌,描述了贤明的大司
空离黍的田地里的黍子丰收的情景,歌颂了离黍勤劳恪尽职守的高尚品德和对黍子及农民
的爱心关怀。
本文将从审美想象空间的角度对《王风·黍离》进行分析和探究。
审美想象空间是指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和情感氛围。
在
《王风·黍离》中,诗歌中所蕴含的审美想象空间丰富多彩,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诗中首
先通过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描绘,呈现出了一幅丰收的繁华景象。
“彼黍者,执其两端。
揖所反,含以嚏。
”这里以黍子为中心,以执起黍子和打谷的
动作为切入点,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气勃勃的农田图景。
不仅展示出了农民的劳动和丰收成果,同时也诠释了“人者必有所操持”的思想,从而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其次,歌颂了离黍的高尚品德和对黍子及农民的关爱。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既醉
君子,云胡不归?” 此处以离黍的特权地位为题材,探讨人际关系。
从感性和理性两个
方面来表达作者对离黍的赞美,用一个“既”字来表现感性,反映作者真挚而深厚的热爱;用多个“云”字来表现理性,反映出作者深刻而柔和的思考。
这种方法揭示了离黍的高尚
品德和伟大意义,传达出了爱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
总之,《王风·黍离》具备着浓郁而生动的审美想象空间,由此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和时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这种通过文学作品传承文化价值与传统习俗的模式,需要继续
被发扬光大,成为重塑社会在未来的思想舵手和指引。
《诗经》黍离之悲的诗情表现及其审美意蕴

《诗经》黍离之悲的诗情表现及其审美意蕴——以《黍离》、《都人士》、《隰有苌楚》、《苕之华》等为例骆丽(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黍离主题起源于《诗经》,在后世得到更深更广的拓展,积淀了亡国之痛的丰富内涵。
《诗经》黍离之悲倾泻着诗人对家国人生的焦虑和绝望,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它往往因文及人,给人以高山景行的审美感受。
本文以《诗经》中部分诗篇为例,试从黍离滥觞、亡国之音、乱世之音三方面来分析黍离之悲的诗情表现及审美意蕴。
【关键词】《诗经》;黍离之悲;诗情表现;审美意蕴;亡国之音走进历史,我们常常看到伴随着改朝换代而来的往往是残酷的战争和杀戮,悲剧多于喜剧。
这样的历史是新朝的探索史奋进史成功史,似乎更是旧朝末世的血泪史灾难史屈辱史,它尤其渗透了黍离之悲,把最严酷的事实和最绝望的痛苦撕破给人看。
黍离之悲最先出自于《诗经·王风·黍离》,是一种对于族群同胞生存与安全需要之缺失的悲天悯人的悲感。
它包含着一种故国昔胜今衰社稷崩溃的哀叹、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剧痛、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生命悲感。
它既是社会悲剧,也是个人悲剧。
至后代,每逢朝代更替、外族入侵的危机降临之时,这种悲感愈加深沉,悲剧意蕴更强。
因此,在某种特定历史情境之下,黍离主题才释放出巨大的精神能量,不断充实着它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底蕴,显示着它的审美价值。
一、黍离之滥觞“黍离”一词最早出自于《诗经·王风·黍离》。
《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通读全诗,诗歌内容与《诗序》似乎没有关系。
《郑笺》说:“宗庙宫室毁坏,而其地尽为禾黍。
”据史记载,周幽王昏庸无道不理朝政,为搏宠妃褒姒一笑,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招致申侯与犬戎联合攻破镐京,西周因此灭亡。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此时的周王朝王室衰微,成了名义上的天下宗主,实际上再也无力对日渐强大的各诸侯国进行控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 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 泪。
——文及翁《贺新凉·游西湖有感》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
——李煜《虞美人》
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忧国之心
“小子何莫学 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
——孔 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蒹葭》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
——《诗经·王风·黍离》的主题探究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社稷崩溃
背井离乡 物是人非
闵宗周也。周大夫行 役,至于宗周。过故 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宗周之颠覆,彷徨 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毛诗小序》
黍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穗-实)
离
繁华散尽,恍如隔世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如醉-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百感交集,忧思难忘 深重创伤,难以言喻
痛定思痛,反躬自省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呼天抢地,悲不自抑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 断被传唱着,“黍 离之悲”在中国文 化中成了一种深沉 的民族心理沉淀,成 为亡国遗民借以抒 发爱国情愫的一种 典型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