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

合集下载

理解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

理解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

理解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简介外固定支架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固定和支撑骨折或骨缺损的治疗。

它由金属棒、环和连接杆组成,通过穿刺皮肤将金属棒插入骨骼,然后通过连接杆和环固定。

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是确保支架的稳定性、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常规护理步骤以下是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步骤:1. 保持支架稳定:检查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并确保连接杆和环没有松动。

如果发现松动,应及时调整并紧固。

2. 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清洁伤口,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清洗。

避免使用含酒精或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清洁剂。

3. 防止感染:定期更换伤口敷料,避免穿刺口周围的皮肤受潮湿。

如果发现伤口红肿、渗液或有异味,应及时咨询医生。

4. 保持伤肢活动: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的伤肢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功能恢复。

避免过度活动或负重,以免影响支架的稳定性。

5. 规避外力:避免碰撞、颠簸或其他外力对支架的冲击,以免引起支架松动或骨折移位。

6.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进行支架的检查和调整。

7. 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饮食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伤口愈合和骨折修复。

8. 注意观察:定期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 不要自行拆除或调整支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

- 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

- 避免潮湿环境和污染物的接触,以防止感染。

- 如果感觉异常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咨询医生。

结论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包括保持支架稳定、伤口清洁、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保持适量的活动以及定期复诊。

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配合正确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骨折或骨缺损的治疗和康复。

外固定支架的日常护理

外固定支架的日常护理

外固定支架的日常护理外固定支架是用于骨折治疗的一种医疗装置,它通过外部固定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愈合。

为了确保外固定支架的有效性和患者康复的顺利进行,日常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关于外固定支架日常护理的详细指南。

一、了解外固定支架结构在进行日常护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外固定支架的构成。

支架通常由支架本体、螺丝、螺母、连接杆等部件组成。

熟悉各部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护理。

二、日常护理要点1. 清洁:保持支架及周围皮肤的清洁,每日使用温和的清水或生理盐水擦拭,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

清洁:保持支架及周围皮肤的清洁,每日使用温和的清水或生理盐水擦拭,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

2. 观察:定期观察支架的固定情况,检查是否有松动、变形或其他损坏迹象。

观察骨折部位的皮肤颜色、肿胀程度和疼痛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观察:定期观察支架的固定情况,检查是否有松动、变形或其他损坏迹象。

观察骨折部位的皮肤颜色、肿胀程度和疼痛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 消毒:定期对支架进行消毒,可使用75%酒精或碘伏进行擦拭,注意不要刺激皮肤。

消毒:定期对支架进行消毒,可使用75%酒精或碘伏进行擦拭,注意不要刺激皮肤。

4. 调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调整支架,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调整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调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调整支架,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调整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5. 功能锻炼: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功能锻炼: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三、护理误区与注意事项1. 不要随意移动或调整支架:未经医生允许,不要随意移动或调整支架,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不要随意移动或调整支架:未经医生允许,不要随意移动或调整支架,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2. 避免剧烈运动:在骨折愈合期间,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支架的损坏或骨折部位的再次受伤。

外固定支架使用说明

外固定支架使用说明

外固定支架使用说明外固定支架是一种用于支撑和固定建筑结构的工程设施,其安装和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外固定支架的使用说明。

一、外固定支架概述外固定支架是一种用于在建筑物外部支撑和固定建筑结构的设备,通常用于高楼大厦和桥梁等建筑工程中。

其结构包括主杆、横杆、斜杆、基础支座等组成,能够有效地支撑建筑结构,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二、外固定支架的安装1. 在进行外固定支架安装前,需进行周边环境的检查,包括地基条件、建筑结构状态等,确保安装环境符合支架要求。

2. 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确定支架的安装位置、高度和间距。

3. 根据支架的设计规范,进行基础支座的安装,确保支座的牢固和稳定。

4. 根据支架搭设顺序,进行主杆、横杆、斜杆等支架元件的安装,注意连接处的牢固和稳定。

5. 在安装过程中,需定期检查支架元件的连接状态和安装质量,确保安装过程符合要求。

三、外固定支架的使用1. 在外固定支架的使用过程中,需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合理选取支架类型和规格,确保支架的稳定和安全。

2. 支架的使用过程中,需定期对支架进行检查和维护,包括支架连接处的牢固性、支架材料的腐蚀情况等,确保支架能够持续稳定地支撑建筑物。

3. 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支架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来进行操作,禁止超载使用支架,以免导致支架的变形和破坏。

4. 在使用外固定支架时,需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使用过程中人员的安全,禁止在支架上进行违规操作和行为,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四、外固定支架的拆除1. 在外固定支架拆除前,需进行支架的全面检查,确保拆除过程符合安全要求。

2. 拆除过程中,需根据支架的拆除顺序和规程,分步骤进行拆除操作,防止支架元件的受损。

3. 在拆除过程中,需配备专业的拆除人员和作业设备,确保拆除过程中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4. 在拆除完成后,需对支架拆除区域进行清理和整理,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常规护理策略:外固定支架

常规护理策略:外固定支架

常规护理策略:外固定支架概述外固定支架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固定和稳定骨折或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骼。

在进行外固定支架护理时,应遵循以下常规策略。

1. 术前准备在进行外固定支架护理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检查医嘱和护理计划,了解具体的固定支架类型和使用方法。

- 准备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包括外固定支架装置、绷带、消毒液等。

- 检查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骨折类型和相关医疗记录。

2. 术中操作在进行外固定支架护理时,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清洁患者的皮肤,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定位:根据医嘱和骨折类型,准确地定位和放置外固定支架。

- 固定:使用适当的装置和绷带,将外固定支架牢固地固定在患者的身体部位。

- 调整: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外固定支架的张力和位置。

3. 术后护理在完成外固定支架固定后,需要进行以下护理措施:- 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外固定支架的状态,包括是否有异常疼痛、红肿、渗液等情况。

- 护理:定期更换绷带,保持外固定支架的清洁和干燥。

- 指导: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指导,包括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并发症。

4. 定期随访根据医嘱和护理计划,定期进行外固定支架的随访和评估,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和外固定支架的效果。

注意事项在进行外固定支架护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操作要规范、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

- 注意感染预防,保持外固定支架和患者周围的清洁。

- 遵循医嘱和护理计划,及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

以上是常规护理策略:外固定支架的简要介绍和操作指南。

在实际护理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操作,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专业护理:外固定支架常规

专业护理:外固定支架常规

专业护理:外固定支架常规概述外固定支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骨折和骨损伤的方法。

它通过在骨折部位固定金属针或钢针以及外部支架来稳定骨骼,促进愈合和康复。

本文将介绍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方法。

1. 外固定支架的护理要点- 定期检查患者的外固定支架,确保其稳定性和正常工作。

- 保持外固定支架的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和皮肤问题的发生。

- 观察患者的疼痛和不适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

- 帮助患者保持适当的体位和活动,避免对外固定支架施加过大压力或拉力。

-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理解和适应外固定支架的治疗过程。

2. 外固定支架的日常护理步骤- 每天检查外固定支架的固定情况,确保固定针或钢针未松动或脱落。

- 用温盐水或医生指导的抗菌溶液清洁外固定支架周围的皮肤,并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

- 观察外固定支架周围的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或溃疡等异常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 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伤口换药,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

- 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

3. 外固定支架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应避免使用外固定支架所在的肢体过度负重或剧烈活动。

-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碰撞或受到外部冲击,以免影响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

-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按时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以上是外固定支架的常规护理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护士。

外固定支架护理

外固定支架护理

外固定支架护理一、优点:固定方法简单、稳定、可靠、有效。

组织损伤小,可以进行二次复位调节。

缺点:针眼渗液,感染较多见,固定针松动、断裂影响效果,体外装置会影响患者美观。

二、护理1、心理护理:护士应积极宣传外固定支架的优越性、方法、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2、饮食护理: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钙质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

3、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应密切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感觉和运动情况,观察有无过度牵拉导致的神经血管损伤。

4、疼痛护理:由于肢体肿胀及针眼处皮肤牵拉可引起疼痛。

应关心安慰病人,教会病人松弛疗法,适当给予镇痛剂。

5体位护理: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度,下肢骨折术后将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度,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肿。

合并血管损伤或骨间膜高压怔患者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坏死。

6、并发症护理(1)钢针松动钢针松动是常见的并发症,会影响到外固定的稳定,导致骨愈合不良或继发感染。

其发生的原因与钢针的部位,穿钉技术及生物力学因素有关。

另外,不稳定的骨折和过早负重也是引起钢钉松动的重要因素,应每日检查外固定器螺钉的松紧度,紧固连接螺钉,保持有效固定,适当延长患肢不负重的时间,防止钢钉松动。

(2)感染钉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观察钉孔有无渗血渗液,渗出液多时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每日2次用75﹪酒精滴钉孔,保持钉孔部位清洁干燥。

不要把钉孔周围的痂皮去掉,因其起屏障作用,能有效防止细菌及污物进入钉道。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术后5天内体温不降至正常甚至更高,要注意有无全身感染情况及钉孔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等急性分泌物,并定期做血常规检查,警惕发生钉道感染。

如发生感染,应立即抬高患肢,停止关节锻炼,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时清除钉道分泌物,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感染严重者须切开引流。

(3)骨筋膜室综合征因原始损伤或钢钉横行通过骨筋膜室及骨折后渗血、出血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外固定支架使用说明

外固定支架使用说明

外固定支架使用说明一、产品简介外固定支架是一种用于治疗骨折或骨骼畸形的医疗器械,它通过固定外部支架来将骨骼定位并保持稳定,促进骨折愈合或骨骼畸形矫正。

外固定支架通常由支架框架、连接器、螺钉和固定外骨板等部件组成,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软组织损伤小等特点。

二、适用范围外固定支架广泛适用于骨折愈合不良、开放性骨折、多发性骨折、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慢性骨骺炎等疾病的治疗。

外固定支架也可用于骨折复位、骨骼畸形矫正、骨切开延长等手术中,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使用前准备1. 确认患者的病情及手术计划,明确外固定支架的使用部位和方式。

2.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骨骼X光或CT检查,了解骨折或骨骼畸形的情况及具体位置。

3. 患者术前骨折区域要进行良好的清洁消毒,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四、操作步骤1. 骨折复位或骨骼畸形矫正:在确定骨折或畸形部位后,通过手术操作进行复位或矫正,将骨骼定位至正确位置。

2. 放置支架:用螺钉将支架框架稳固地固定在骨骼上,确保支架牢固、稳定。

3. 连接器安装:根据病情需要,连接器可进行调节,使支架处于合适的角度和位置。

4. 固定外骨板:将外骨板固定在患者肢体的表面,保持支架牢固与肢体固定。

5. 术后处理:完成支架放置后,对术后部位进行包扎,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五、注意事项1. 在操作前必须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过敏史等。

2. 操作时必须佩戴手术服,戴上口罩及手套等手术防护用具。

3.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术后感染。

4.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六、维护保养1. 放置外固定支架后,术后的伤口要进行定期换药及消毒处理,避免感染。

2. 患者术后要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术后的康复和骨折的愈合。

3. 定期检查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对松动或损坏的部件及时更换。

以上即为外固定支架的使用说明,希望能够对医护人员在使用外固定支架时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

外固定支架护理注意事项

外固定支架护理注意事项

外固定支架护理注意事项
外固定支架(External Fixator)是一种外部装置,用于固定和稳定骨折或手术后的骨骼结构。

以下是外固定支架护理的一些注意事项:
1.定期清洁:保持外固定支架清洁非常重要。

使用肥皂和温水
轻轻清洗支架和附件。

避免使用擦洗剂或过于刺激的物质。

2.避免湿润:保持固定支架及周围区域干燥,避免水快速渗透
到伤口或皮肤中。

可以使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支架。

3.观察伤口:如果存在外露的伤口或手术切口,要密切观察伤
口情况。

如果有渗出物、肿胀、红肿、发热或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咨询医生。

4.经常转动关节:根据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
动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5.配合物理治疗:根据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建议,积极参与康
复治疗和肌肉锻炼,以帮助提高骨折或手术恢复。

6.饮食调理: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蛋白质,
有助于骨骼的修复和康复。

7.避免过度活动:尽量避免激烈运动或负重,以免对外固定支
架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或损坏。

8.保持注意力:注意观察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和紧固件是否松
动。

定期检查扣紧螺母和螺栓,确保其安全可靠。

9.服从医生建议:遵循医生或护理团队的护理建议和指示,如
定期复诊、更换敷料等。

总之,外固定支架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清洁、伤口观察、关节活动、康复治疗等方面。

关键是保持外固定支架和伤口的干燥清洁,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护理和康复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骨骼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固定技术
骨科支架固定可以固定骨折,也可以矫正某些骨畸形,是骨科的一种重要器具。

骨外固定的概念起始于1840年的法国医生Malgaigne,他用1枚钉子经皮穿入胫骨骨折的一端,皮外钉尾固定于金属带上,金属带再连接于可调整周径的皮带上调整骨折移位。

真正推动骨外固定器临床实用化的是美国的Parkhin 和比利时的被称为骨折治疗外科之父的Lambotte,他们分别独立设计了各自的骨外固定器,并积极宣传和推广,认为具有容易掌握,固定牢稳,便于伤口换药,组织内不留异物,治疗期间伤肢可以活动以及无需再手术等优点。

但也逐渐发现存在许多明显的缺憾,如针道感染,固定的稳定性仍差,调整困难,使骨外固定一度受到责难而难以推广应用,使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成为一种公认的标准方法当属前苏联著名学者Ilizarov,他发明的多孔性全环式外固定器,使用直径较细钢针(1.5mm)张应力下固定,使得骨外固定稳定性和针道感染两个最主要问题得到了较满意的的解决。

目前国内使用的外固定器种类很多,用的较多的骨外固定器有李氏半环槽式和仿De Bastiani 的单边式外固定器和潍坊三维可调式外固定器。

设计要求:任何骨外固定器都包括固定针(pins),固定针握持夹(clamps)和体外连接杆(connectors)三种基本部件。

目前的骨外固定器,都存在某些不足,设计新型外固定器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最关键的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固定的稳定性,要在能保证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下达到牢稳固定。

固定的稳定性主要是由固定针和连接杆所构成的
空间几何形状所决定的,因此,结构设计时最好兼顾到可供多向性穿针的需要,与此同时能根据骨愈合进程对其稳定性进行适时调整。

2 .机械结构易于拆卸和组装。

最好能兼顾到整复与固定两种功能,可调性大,能在术后对骨断端的位置做适当调整。

3.易于多方向穿针,单边和双边外固定器虽然比较容易装卸,多需平行穿针,因其方向限制较多,且力学结构上对骨折端固定的牢稳性较差,常需增加钢针直径来提高固定刚度,这增加了针道感染的机会,众所周知,多平面穿针对骨折的固定更牢稳,理想的外固定器就需要具有多方向的穿针设计。

4.钢针的良好生物相容性与高刚度,同时能进行张力调整以适应骨折愈合不同阶段对固定刚度的不同要求。

5.固定后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术后换药或术后二次清创、二期修复处理。

6.材料选择,要求材料坚固,重量轻,能透过X线。

7.适应不同部位的治疗需要,其构件要尽可能具有通用性、可根据治疗部位和要求组装多种构型。

分类通常按功能、构型与力学结构分类。

1 .功能分类法,分四类:(1)单纯固定的外固定器,如单平面单侧Hoffmann 外固定器,固定前先要整复骨折,骨折整复对位后再安装外固定器。

(2)兼备整复和固定的外固定器,如李起鸿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后能进行复位和必要的再调整,以纠正偏差,但是,这这种外固定器的缺点是灵巧性较差。

(3)骨延长外固定器,这种外固定器具有较灵活的外固定杆,可以在轴线上延长或者缩短骨质。

(4)预防、矫正畸形的外固定器,体外连接杆可以超/不超关节固定,而且在关节处可以活动,用于关节处瘢痕挛缩的松解,或有效的防治
需长时间外固定肢体的关节僵硬或挛缩畸形。

2.构型分类法,分六类:(1)单边式(亦称半针或钳夹式):这是最简单的构型,如标准和Hoffmann、Judet与Wagner外固定器类型,其特点是螺钉仅穿出对侧骨皮质,在肢体一侧用连接杆将裸露于皮外的钉端连接固定。

(2)双边式(亦称全针或框架式):如Charnley、Anderson外固定器,钉贯穿骨与对侧软组织及皮肤,在肢体两侧各用1 根连接固定。

(3)三角式(亦称三边式):AO 三角式管道系统为其代表,可供2或3个方向穿针,多采用全针与半针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多向性固定。

(4)四边式(亦称四边型框架式):外固定器复杂的组合,其特点是肢体两侧各有两根伸缩滑动的连接杆,每侧的两杆直接按也有连接结构,必要时再用横杆连接两侧的连接杆,如vidal -Adrey 外固定器为其代表。

这种外固定器的稳定性最坚牢,但体积庞大,调整的灵活性也最差。

(5)半环式:以Fisher外固定器、国内李起鸿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为其代表,现代的半环式外固定器特点是可供多向性穿针;半环上安放钢针固定夹,但Fisher外固定器的钢针夹主要是安装在螺杆上。

这类外固定器有牢稳可靠的稳定性,特别适用于严重开放性骨折和各种骨不连及肢体延长。

(6)全环式:这种类型外固定器呈全环套放于肢体,可实施多向性穿针固定,但不及半环式简便。

美国用可透过X 线的高强度尼龙代替金属环,固定的稳定性和使用的钉与连接杆数目有关。

3.力学结构分类法骨外固定器的几何构型是其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基本反映了固定的牢固程度,即固定刚度。

但就其力学结构的稳定性而言,目前使用的各
种外固定器,可简要地分为以下三类:(1)单平面半针固定型:这类外固定器是依靠半针的钳夹式把持力保持骨断端的固定,骨断端的受力为不对称性(偏心受力),抗旋转与前后向弯屈力最差,钢针可发生变形或断裂。

用于不稳定型骨折时,骨折端易发生再错位。

但这种单平面单侧外固定器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固定小腿骨折不穿越肌肉等优点。

为加强固定的稳定性,骨折上下骨段至少需要各穿放5-6mm 螺纹钉2或3根,以增加对骨的把持力。

(2)单平面全针固定型:这类外固定器是钢针穿过骨与对侧软组织,肢体两侧有连接杆激昂两针固定,骨断端的受力呈对称性,和单平面单侧固定比较,固定的稳定性有所加强,但抗前后弯屈力与扭力的能力仍差,而且钢针穿过肌肉影响邻近关节的活动,灵活性也不及单平面单侧固定。

(3)三维组合外固定型(4)联动超关节外固定型(5)多平面固定型:可提供多向穿针固定,具有良好的骨外固定性,多针固定时,每对针相互交叉成固定的角度,即构成多平面固定型,缺点是外观复杂,面积庞大,较笨重,使用时患者易产生恐惧感。

优点:1.能为骨折提供良好的固定而无需手术:经皮穿针外固定创伤小,失血极少,可迅速而容易将骨折固定,这在有紧急的颅脑、胸、腹部脏器损伤时尤为重要。

2.便于处理伤口创面而不干扰骨折复位固定。

3.可提供牢靠固定,取决于固定器的几何构型、材料类型以及钢针和体外连接杆的数目。

4.可根据需要对骨折断端间施加积压力、牵伸力和中和力,尚可固定后进行必要的复位调整。

5.允许早期活动骨折上下关节,无痛性早期活动有助于改善血循环,减轻肌肉肿胀及
改善局部微循环,有促进骨折愈合和伤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6.适用于治疗感染性骨折与感染性骨折不连接,局部软组织菲薄或瘢痕广泛的骨折不连接。

7.便于抬高肢体以利血液循环。

8.易于卸除,无需再次手术摘除固定物。

骨外固定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也有缺点:1.和石膏与小夹板相比,甩外固定器治疗需要经皮穿放钢针或钉,而穿针或钉不仅要求技术,也要求对皮肤与针道护理;针孔处将遗留难看的瘫痕。

2.占有一定的空间和可能笨重,不便穿脱衣裤,病人可能因美学原因不接受骨外固定这种治疗。

某些病人,甚至对骨外固定有恐惧感。

3.针道需经越肌肉时,这将影响肌肉收缩,使钢针平面下的关节活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4.不像金属内固定能长期放在骨上,钢针松动与一针道感染有一定的发生率,针道一旦发生感染,则难以及时采用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适应证:1.公认的适应证:(1)伴有严重软组织的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有广泛软组织开放伤的小腿骨折。

AO 学派规定Ⅲ度开放性骨折和伤后超过6-8h 的Ⅱ度开放性骨折,均是骨外固定的适应证。

(2)骨折伴有严重烧伤,采用外固定器治疗,既可为骨折提供牢稳固定,也便于创面处理,防止肢体后侧植皮区受压迫。

(3)有广泛软组织挫压伤,肢体高度肿胀的闭合性骨折。

(4)治疗骨折同时需用交腿皮瓣、游离带血管蒂皮瓣等修复性手术。

(5)骨折需用牵伸固定保持肢体长度者。

(6)多发性创伤或多发骨折,骨外固定能为受伤的肢体提供迅速保护,便于复苏和处理威胁生命的脏器伤。

(7)需多次搬动(输送)和分期处理的战伤骨折,便于严密观察伤口。

(8)
感染性骨折与骨不连,病灶区外穿针固定,有助于控制感染和促进骨愈合冶(9)肘、膝、踝关节加压融合术。

2.可用的适应证:(1)某些骨盆骨折与脱位,骨外固定可给予较好的复位与固定,能控制出血,减轻疼痛与便于翻身。

由于穿、针较简便,抢救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时多用作快速复位固定止血,对稳定血流动力学有积极作用。

(2)骨与关节畸形的截骨矫形。

(3)肿瘤根治切除后的骨节段转位术(简称SBTL)。

(4)断肢再植术。

(5)骨关节端粉碎性骨折(韧带整复固定术),例如胫骨上、下端粉碎骨折与挠骨下端粉碎骨折,骨外固定结合少量内固定的疗效多优于单纯内固定治疗(6)髌骨与尺骨鹰嘴骨折。

(7)多发性闭合骨折。

(8)合并脑外伤的骨折。

(9)作为非坚强内固定术的补充。

(10)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