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人教聋校版实用课堂资料《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1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生物世界”的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主要内容涉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分析生物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黑板、粉笔。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基本概念: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需要营养、能呼吸等。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和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5. 随堂练习: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7. 情感教育: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倡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繁殖需要营养能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遗传和变异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结构复杂程度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围绕生物多样性的定义、重要性、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保护政策。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课件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现象的判断以及生物分类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 掌握生命现象的判断方法,理解生物分类的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命现象的判断、生物分类原则的理解。
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生物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实物模型,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所给模型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说明原因。
4. 例题讲解:针对生命现象的判断,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生物分类:介绍生物分类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体系。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命现象的判断方法3. 生物分类原则及分类体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a. 植物光合作用b. 沙漠中的风化作用a. 狗、猫、兔子b. 苹果、香蕉、橙子2. 答案:(1)见附件。
(2)a. 是;b. 否。
(3)a. 哺乳动物;b. 水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掌握较好,但对生命现象的判断和生物分类原则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生物分类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自然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能力。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中,学生对生命现象判断方法和生物分类原则的理解。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以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物的分类,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 基本概念学习(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两者。
(2)出示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 生物的基本特征4. 生物分类(1)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知识。
(2)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生物进行分类。
5.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讲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重要性。
(2)出示实例,让学生分析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2.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3. 生物分类按形态结构分类按生活习性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改良环境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1)请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024年最新21《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1

2024年最新21《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一章《走进生物学》的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笔记本、教材、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标本,引发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1)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
3. 生物的基本特征:(1)教师通过PPT展示生物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
(2)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4. 生物分类:(1)教师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照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2)学生分组讨论,对生物进行分类。
5.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教师讲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区别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分类方法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3)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哪些?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较好,但对生物分类部分稍显吃力,今后需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现状,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 2.1 生物与非生物学习目标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重点难点分析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多列出。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课件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有个形象的了解,并能根据外表或者生活习性的不同说出区别。
教学预设一、引入: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在茫茫的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同时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学。
在接下去的一章里,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生物)。
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
二、新课(1)1、观察蜗牛问学生有没有去抓(抓到)过蜗牛,通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哪些地方找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请来的蜗牛。
——>>注意:珍爱生命○1使用放大镜 P30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观察指甲、头发和课文上的文字以及其他。
○2观察蜗牛的身体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的,让学生上台指出)【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3探究蜗牛的感觉你们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列举。
※探究步骤:探究,蜗牛有视觉、触、嗅、味、听觉吗?1、我们的问题是:2、对此,我们有一个假设:3、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4、以下是我们实验过程的记录:5、我们的结论是:小组总结,老师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什么?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等等。
【其他参考课题】1、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2、蜗牛喜欢吃什么?3、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是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4、蜗牛爬行时能拉多重的物体?5、蜗牛和哪些动物差不多?6、怎样为蜗牛建造一个舒适的家?【作业】:课后搜索有关蜗牛的信息,或者发挥想象,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二、生物与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
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第1课时)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1课时)【课标解读】【学习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2.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重点】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蜗牛的结构与功能【难点】1、蜗牛的结构与功能【快乐预习·感知】2、思考与讨论:书本35页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特征?(二)观察蜗牛1、观察蜗牛可用仪器。
2、蜗牛喜欢生活在环境中3、在下图中,标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
4、能分泌黏液的是,它是蜗牛的器官。
对蜗牛起保护作用的是,蜗牛获取食物靠,你认为蜗牛与我们平时见过的什么小动物相识?。
5、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不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
【互动课堂·理解】观察蜗牛1、观察蜗牛身体,指认蜗牛结构。
2、探究蜗牛的视觉:让蜗牛在光下爬行3分钟,然后使它的身体一半在阴影中,看如何爬行,得出结论。
3、探究蜗牛的触觉:用铅笔头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外壳等部位,看有没有反应?得出结论。
4、探究蜗牛的嗅觉:玻璃板一边放糖,一边放醋,蜗牛放中间,看往那边爬?得出结论。
5、探究蜗牛的味觉:玻璃板一边放糖,一边放木康,蜗牛放中间,看往那边爬?得出结论。
6、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蜗牛爬行时,用手在蜗牛上方手水平放拍手,看蜗牛有否反应,得出结论。
【轻松尝试·应用】蜗牛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等感觉。
但蜗牛没有,对声音的刺激不能作出反应。
2、通过实际观察,写出蜗牛在什么情况下会缩进壳里去。
这说明了蜗牛的壳对蜗牛有的作用;同时也说明蜗牛对外界的刺激会。
3、蜗牛爬行时会留下痕迹,主要是由于什么器官能分泌粘液()A.壳B.眼C.触角D.足4、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
对刺激有反应,对刺激没有反应。
5、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A、大熊猫B、机器人C、电脑D、月亮【智能演练·升级】6、在玩具市场上有一种电子宠物鸡、把它买回家后必须定时给它“喂食”,给它“喝水”,陪它玩,还要给它搞卫生,否则它就不能正常生长,会生病会吵闹,甚至会死亡。
最新21《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案1

最新21《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生物学》第21册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及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 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展示。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及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析它们的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讲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分类4.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分析它们的特点。
(2)简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1)身边的生物如:人、动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如:水、空气、土壤、石头等。
它们的特点:生物具有生命活动,非生物无生命活动。
(2)生物的基本特征:具有细胞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具有应激性等。
生物分类方法:形态分类、生态分类、遗传分类等。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水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空气污染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人教聋校版实用课堂资料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要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在茫茫的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同时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学。
在接下去的一章里,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生物)。
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
二、新课(1)
观察蜗牛
问学生有没有去抓(抓到)过蜗牛,通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哪些地方找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请来的蜗牛。
1、使用放大镜
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观察指甲、头发和课文上的文字已经其他。
2、观察蜗牛的身体
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的,让学生上台指出。
)
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
3、探究蜗牛的感觉
你们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列举。
探究步骤:探究,蜗牛有视觉、触、嗅、味、听觉吗?
小组总结,老师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什么?
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等等。
其他参考课题
1、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
2、蜗牛喜欢吃什么?
3、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是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4、蜗牛爬行时能拉多重的物体?
5、蜗牛和哪些动物差不多?
6、怎样为蜗牛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作业:课后搜索有关蜗牛的信息,或者发挥想象,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
小组协作培养,课堂纪律,注意聆听他人,遵守实验规范。
三、新课(2)
生物与非生物
目前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其他星球没有生物。
那么,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前面我们观察了蜗牛,用笔尖触碰它时,会有反映,但课桌不会,说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区别在于——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没有。
1、那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呢?有什么目的吗?
生:避免危险,寻找食物,寻找光亮处等多种意义。
2、列举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
你为什么会把这些这样分呢?说出这样分的目的。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除了书上列举的三个差别,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举。
生物的基本标准
4、动物与植物——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物
两界说:动物、植物
三界说:动物、植物、原生生物
五界说:动物、植物、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
(2)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课后作业:列举本地区动植物,越多越好。
四、关于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在教学中,让学生带上锄头去校园外面河边去挖,蚯蚓收获不多,但学生对于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不好,不会拿起锄头就往下挖了。
但对于蚯蚓本身的观察还不够,所以,这次把两者结合起来。
学生去挖,目的是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之前先要对一些地方提出假设。
然后回实验室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蚯蚓。
这种活动,学生兴趣很足,但叫他们写观察报告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所以,在观察前的理论方面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这样不至于玩是玩了,学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