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的临床讲解
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药理学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低分子肝素钠的相关知识。
一、分子结构低分子肝素钠(LMWH)是从普通肝素分子中经过酶解、氧化、硫酸化等化学修饰而得到的一种低分子量肝素衍生物。
其分子量较为均一,一般在2000-8000道尔顿之间。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钠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更长、腺苷二磷酸酶血浆清除率更高,这使得其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二、药理学作用低分子肝素钠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对凝血酶和其他血栓形成促进物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同时,低分子肝素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减少炎症反应。
三、临床应用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且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和更好的耐用性。
同时,低分子肝素钠也可以用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通过抑制血栓的进一步扩展和促进溶解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心肌梗死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减少心肌损伤来改善患者预后。
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4.肺栓塞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治疗,通过抗凝和溶栓的作用来降低肺动脉阻塞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
5.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钠可用于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抗凝,有效预防透析器内血栓形成。
总结:低分子肝素钠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能够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对抗凝形成起到治疗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肺栓塞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指南进行剂量和疗程的选择,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物。
低分子肝素

改善局部组织供氧和血 液循环 , 促进淤血消 散
促进水肿 、 淤血吸收, 缓解疼痛
4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健康宣教
应用低分子肝素时,护士除了严密观察病情 外,还应教会患者重视并进行自我监测,包 括注意大便,尿液颜色,皮肤粘膜,牙龈有 无出血倾向。用药期间嘱患者不要热敷腹部 以免增加出血危险性,勿抠鼻,用软毛刷刷 牙;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发生碰撞或跌倒, 如有异常,及时汇报。
1 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禁忌症
2 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
Contents
目
录
3 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4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1
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 禁忌症
1 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禁忌症
目前临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
1、依诺肝素钠(克赛):
4000 AxaIU / 0.4ml /支 6000 AxaIU / 0.6ml /支
2 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
用药途径及部位
途径
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禁止肌注!!!
部位
上臂三角· 肌下缘
注射范围小 皮下脂肪层相对薄 皮下组织菲薄 易刺入肌肉层 肌层毛细血管丰富 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
腹·部
注射面积大 皮下脂肪多 毛细血管相对少 皮下温度恒定 药物吸收快 不受运动的影响
4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小结:操作要点
1
操作前按摩
2
部位选择
捏起皮肤皱褶,垂
4
直进针确定无回血
后方可注射
5
注射完毕停留数秒
7
压迫穿刺口力度、 方法、时间
8
穿刺部位禁忌按揉 热敷
3
注射前不排气
6
按进针角度拔针
9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避免皮下出血的方法讲解材料

保持清洁干燥
注射后避免与水、肥皂等接触 ,防止感染。
异常情况处理
如出现皮下出血、淤血等情况 ,可采用冷敷、压迫等方法缓 解症状。
预防措施
01
02
03
定期轮换注射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连续注射, 可采用左右交替注射的方 法,降低皮下出血的风险。
控制注射深度
根据个体差异,合理控制 注射深度,避免过深或过 浅,影响药液吸收和皮下 出血。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01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易引起皮下 出血,与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关, 也与注射操作和个体差异有关。
02
皮下出血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 ,还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 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
03
避免皮下出血的方法
正确的注射方法
80%
注射前准备
确保注射环境清洁、无菌,检查 药物有效期和包装完好性。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避免皮下出 血的方法讲解材料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与皮下出血的关
系 • 避免皮下出血的方法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提供关于如何避免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出现皮下出血的详细指 南。
背景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但在注射后容 易引起皮下出血。了解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对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 适至关重要。
重要性
确保患者安全
皮下出血可能导致疼痛、淤青, 甚至血肿,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和康复。
提高医疗质量
医务人员掌握避免皮下出血的方 法,能提高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减少医疗纠纷。
02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病。
它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抗凝剂。
本文将介绍低分子肝素钠的药物特性、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由猪或牛肺黏多糖经特殊工艺制得的抗凝血剂。
相比传统的普通肝素,它具有分子量较低、活性好、半衰期短等优势。
低分子肝素钠主要通过抑制血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来发挥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能通过提高血液纤维蛋白降解酶的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血栓栓塞等。
在手术患者中,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显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肾透析、怀孕期的高危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预防血栓的情况下。
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进行剂量调整。
一般而言,预防血栓的剂量为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而治疗血栓的剂量则为每日两次皮下注射。
注射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部位,并避免静脉内注射。
需要强调的是,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并严格遵循医嘱。
虽然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出血、止血时间延长、胃肠道不适等。
在极少数情况下,低分子肝素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出血、皮疹、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
正确认识低分子肝素钠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首先,如果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活动性溃疡病人,应慎用低分子肝素钠。
其次,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前应咨询医生,了解风险与益处。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不能与其他抗凝剂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3. Hirsh J, et al. Chest 1998;114:489S-510S
二. 药代动力学不同
克赛®——生物利用度最高
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 抗Xa 或抗IIa 活性 (%)
低分子肝素优于普通肝素较高的抗比值较高的抗活性表示抗栓作用更强出血风险小较长的半衰期依诺肝素一天12次皮下注射即可保持抗凝效果生物活性稳定皮下注射几乎100吸收生物利用度接近近100抗凝作用具有可预测性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对血小板激活为主形成的血栓抗凝作用优于内内容一血栓性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二低分子肝素已是临床重要的抗凝药物三低分子肝素之间存在差异四依诺肝素的临床应用五指南推荐的低分子肝素克塞低分子肝素之间的不同点化学结构不同药代动力学不同临床疗效不同指南推荐不同低分子肝素的抗xa
J. Fareed, J.M. Walenga, D. Hoppensteadt et al. Bi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 Inequivalenc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Ann N.Y. Acad. Sci. 1989; 556:333-353
达肝素 5000 IU anti-Xa
Tinzaparin 50 IU anti-Xa/kg
LMW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1. Collignon F, et al. Thromb Haemost 1995;73:2-12 2. Eriksson BI, et al. Thromb Haemost 1995;73:398-401
低分子肝素钠(克赛)的使用

冠心病
克赛可以用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治疗。
克赛在外科手术中的使用
克赛在外科手术中的使用已得到广泛认可,它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1
手术前
克赛可以在手术前使用,以预防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
2
手术中
克赛可以作为手术期间的抗凝治疗,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术后恢复
克赛可以继续用于术后的预防性抗凝治疗,防止血栓的形成。
2 药效差异
克赛的抗凝效果更稳定,剂量控制更容易。
3 应用联系
克赛可用作传统肝素的替代品,在抗凝治疗中发挥类似的作用。
克赛的主要作用机制
克赛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抗凝和抗血栓作用,包括抑制凝血酶和促进抗凝酶的活性。
抑制凝血酶
克赛通过与凝血因子Xa结合,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促进抗凝酶活性
克赛可以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 险。
心血管领域
克赛常用于心脏病患者的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的风险。
外科手术
克赛可以用于手术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预防性使用。
肺栓塞治疗
克赛被广泛应用于肺栓塞的治疗和预防。
克赛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
克赛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肌梗死
克赛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 成。
克赛的化学结构由碳。
特点
克赛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和更稳定的抗凝效果,适用于 长期抗凝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
克赛与肝素的区别和联系
虽然克赛和传统肝素都属于肝素类药物,但它们在分子结构、药效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联 系。
1 分子结构差异
克赛是低分子量肝素,分子量相比传统肝素较小。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是一种抗凝血剂,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栓病以及手术等领域。
它能够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避免血栓的形成和扩散。
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具有许多优势,如剂量易于调节、生物利用度高和不需要常规的实验室监测等。
低分子肝素是由常规肝素经酶解而得到的,因此其分子量较小,通常处在4000-6000道尔顿之间。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药理特点也有所不同。
首先,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实现,而普通肝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与凝血酶抗衡,阻断凝血因子Xa和IIa的结合。
其次,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度高,且不受体内抗体的干扰。
此外,由于其分子量较小,低分子肝素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可呈现出更加线性和可预测的药效。
低分子肝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心血管领域,低分子肝素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对于患有心脏瓣膜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低分子肝素可用于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在冠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也可以用于降低血栓的风险。
在血栓病领域,低分子肝素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
在手术领域,低分子肝素可用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用于妊娠期间的血栓病的防治。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天一次或两次。
剂量的调整依赖于患者的体重、肾功能以及需要抗凝的具体疾病情况等因素。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小板计数,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等。
因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总之,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具有许多优点,如剂量易调节、生物利用度高和不需要常规实验室监测等。
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它是一种抗凝剂,可以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钠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内容。
低分子肝素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它不仅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还可以抑制血栓的生长和扩展。
相比传统的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好的抗凝效果和生物利用度,且不需要常规的实验室监测。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广泛的适应症。
首先,它可以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在高危人群中,例如手术后患者或卧床休息时间较长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其次,低分子肝素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减少血栓的再次形成,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注意其用法用量。
它通常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剂量大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疾病情况而定。
对于预防血栓的患者,一般每天注射一次。
对于治疗急性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剂量会相应增加。
在注射前需要将药物轻轻摇晃均匀,然后用消毒的针头将药液注射到皮下脂肪层。
尽管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皮肤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等。
如果出现过大或持续性的出血,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对于已知对低分子肝素钠过敏的患者,不应使用该药物。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例如,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等可能增加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效应,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要谨慎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总之,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凝剂,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疾病情况确定剂量,并注意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此外,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间断用药。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 1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比较 肝素
低分子肝素
平均分子量 12,000-15,000
平均糖单位数
40-50
4,000-6,500 13-22
血浆半衰期 30-150min, 剂量依赖性 110-180min, 非剂量依赖性
抗 - Ⅹ a:抗 - Ⅱ a
1:1
2:1 至 4:1
灭活血小板表面的因子Ⅹ a 弱
强
血小板第 4 因子抑制
是
否
+ + 抑制富血小板血浆中凝血酶的产生
++++
蛋白结合 HRGP, Fn, Vn, PF4, vWF Vn
注 HRGP, 富组氨酸糖蛋白; Fn, 纤维连接蛋白; Vn, 玻联蛋白; PF4, 血小板第 4
因子; vWF, Von Willebrand 因子
肝素
与内皮细胞结合
由于细胞外基质、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血浆蛋白 对肝素的结合会逐渐接近饱和,使得在结合接近饱 和之前,肝素的生物半衰期是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延 长的,结合与灭活饱和后半衰期保持不变。一个剂 量的肝素,其得到的抗凝活性很难或者根本无法预 测。
肝素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的 血小板第 4 因子是天然的肝素灭活剂,另外,肝素 对与血小板或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结合的因子 Xa 不 起作用。肝素可和 vWF 因子结合抑制 vWF 因子 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也可直接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 小板聚集,并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强,是肝素引起出 血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肝素可使血小板聚集、 破坏,是肝素引起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继发出 血的主要原因。以上情况更多见于大分子肝素,其 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Ⅲ。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医院心内科
肝素类药物的特点
一、肝素类药物抗凝作用机制
临床常规应用的肝素来源于牛肺或猪肠,经去蛋白和 糖氨多糖链的降解处理变成分子量 5-30kDa ,含 17-100 个糖单位的片段。肝素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基本机构单位是 戊糖序列,通常只要三分之一的肝素分子含有戊糖序列。
肝素类药物本身不具有直接的可能活性,其作用在于 和抗凝血酶特异地结合,使抗凝血酶的构型发生改变,暴 露出活性中心,灭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IIa (凝血酶)、 IXa、Xa、XIa 和 XIIa 等丝氨酸蛋白酶类,能够同时抑制 凝血酶的产生和活性。
低分子肝素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 Xa 仍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 板第 4 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 境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有效。低分 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因影 响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合并症的发生,血 小板减少症罕见。
低分子肝素常规推荐剂量皮下注射无需 实验室监测,效果是肯定的,安全性也有保 证。由于皮下注射应用方便,无需监测,低 分子肝素可在门诊甚至出院后家里应用,长 期用药也变得方便、可行。药品经济学分析 显示,使用低分子肝素比使用普通肝素更便 宜。
肝素对因子 IIa 的灭活有赖于肝素 - 抗凝 血酶 - 因子 IIa 三联复合物的形成,这需要糖 单位的数目达到 18 个或者以上,少于 18 个 糖单位不能灭活因子 IIa 。因子 Xa 的灭活无 需形成三联复合物,少于 18 个糖单位的肝 素仍可使因子 Xa 灭活。肝素分子多数在 18 个糖单位以上,对于因子 IIa 和 Xa 的灭活比
是
剂量依赖性清除
是
低剂量下的生物利用度 差
抑制血小板功能
++++
肝素辅因子 Ⅱ
强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强
出血合并症
较多
抗凝监测
常需要
增加血管通透性
是
骨质疏松
+++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
低分子肝素
否(弱) 否 好 ++ 弱 弱 少 无必要 否
+ +
低分子肝素抗 Xa/IIa 比例增大,即抑制 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 用。由于低分子肝素分子大小的不同,仍有 部分分子大于 18 个糖单位 ( 分子量5400) , 抗因子 IIa 仍为其主要抗凝机制。
肝素制剂的另一缺陷是无法灭活和纤维 蛋白或细胞外基质结合了的凝血酶,一旦停 用肝素或血浆肝素水平下降,结合的凝血酶 造成凝血活性的反弹,是血栓再闭塞的主要 原因。
普通肝素应用需要病人住院和卧床,需 要静脉泵调节剂量,需要定期监测,其费用 自然不菲。
多数情况下肝素的应用需要连续静脉注 射,定期监测 APTT 调节肝素的剂量。如 果不具备监测条件,不能使用静脉肝素。如 果监测不及时,就不能及时发现 APTT 过 高或者过低的情况,不能及时相应地调节剂 量,其结果是出血和血栓的风险都增大;如 果由于采血、标本存放和运输、检测过程等 因素导致测定结果误差,风险就更大了 。
三、低分子肝素的优点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的产 物,平均分子量是肝素的 1/2 到 1/3 (表 1), 分子大小的分布也较普通肝素更为均匀。由于分 子量减小,低分子肝素不容易被细胞外基质、血 浆蛋白和细胞受体结合与灭活,因此肝素皮下注 射生物利用度好,生物半衰期延长,是普通肝素 的 2-4 倍,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效关系。另外, 由于皮下注射后损失很少,按体重一定剂量的低 分子肝素肝素,就会产生相应的可以预测的抗凝 活性(抗因子 Xa 活性)。
例几乎是一样的;而低分子肝素一半以上的 分子小于 18 个糖单位,不能灭活因子 IIa , 但仍能灭活因子 Xa ,因此,低分子肝素灭 活因子 Xa 和因子 IIa 的比例为 2-4/1 。
二、普通肝素的缺点
肝素分子结构和大小的不同、代谢和清 除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生理功能的存在,使 得肝素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和不可细胞外基
质结合灭活,余下者才能进入血液;肝素入血后与 多种血浆蛋白,与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 合而灭活,导致小剂量肝素的生物利用度明显下降; 与肝素结合的血浆蛋白许多是急性反应蛋白,在不 同个体和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下(如疾病的急性期 和慢性期),这些血浆蛋白的浓度和结合力会发生 变化。基于以上情况,小剂量皮下肝素的效果非常 差或者无效;同一剂量肝素在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 体的不同情况,达到的抗凝活性(APTT)明显不 同;有的病人甚至较大剂量的肝素也不能达到有效 的抗栓水平,称为肝素抵抗,肝素抵抗的另一个原 因可能是体内抗凝血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