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

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

静心斋是一座中国传统古典私家园林,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代著名文人徐在真的私人庭园。它因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而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以下是对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的深入探究。

一、园林设计概述

静心斋的总面积为约 1.17万平方米,园内景点有数十处,包括了山水、林亭、水池、花草等传统园林元素。静心斋的设计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其独到的布局和极富艺术感的景观。

静心斋的设计主题是“折衷”,即取长补短,融合各家园林

的长处,进行融合创新。“折衷”主题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融合山水和庭院的主题。静心斋的设计将山水和庭院

巧妙地运用结合在一起。几座小山环绕着园林的两侧,并与中心的池塘和园林道路相连接,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的山水画卷。

2. 融合南北园林的风格。静心斋的设计吸收了南北园林

的各自特点,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南方园林以花草为主要景观,而北方园林则更注重栽种海棠等冬春花卉。静心斋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瑰丽多姿的园景。

3. 融合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静心斋的设计巧妙

地结合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除了园内的山水和花草,静心斋还设有苏州桥、玉馆和怀倩阁等许多建筑,这些建筑给园林增添了人文气息。

4. 融合古典和现代元素。静心斋的设计在保留传统元素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思路。比如,在整个庭园中设置了灯光、音乐和投影等现代科技元素,使整个庭园变得更加艺术化和时尚化。

二、园林特色一:名花异草

静心斋园内有各种名花异草,如杜鹃花、木兰花、玉兰花、紫薇花、兰花、牡丹、菊花、海棠、荷花等。这些名花异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其中,园内的海棠被誉为“静心斋之宝”,是中国四大名花之一。每到春季,这里便会盛开一片片

粉白色的花海,极具观赏性。

三、园林特色二:建筑精美

静心斋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外,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如玉馆、怀倩阁、紫桐阁、水银阁、明痕堂等。其中,玉馆是静心斋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建筑设计精美,采用了典型的嵌花飞檐,在漆红色的墙壁上饰以金线、漆画等透出浓郁的华夏文化情趣。

四、园林特色三:音乐灯光秀

静心斋将传统的园林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了音乐灯光秀。每晚7点至9点,园林中音乐声、灯光穿梭交错,呈现出

一场瑰丽壮观的灯光秀。这一活动受到游客和园林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五、传承与创新

静心斋在传承传统花园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创新,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除了已经提到的音乐灯光秀外,静心斋还推出了园内茶楼、画廊等服务设施,使游客可以在园内品茗、观赏展览、亲近自然。

总之,静心斋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它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常人模仿不来的古典花园,它的设计和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它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瑰丽和人文精神。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 论述类文章阅读 分析综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体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臶。 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则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将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臵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印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之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臵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景观,宜静观盘桓。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知识点:中国现存的园林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知识点:中国现存的园林 一、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有大型皇家园林中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一个, 也是世界园林之一。 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设为行官。明朝由皇室改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为清漪园。咸丰十 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 军经费重建,始改名为颐和园。颐和园占地共290公顷。依据皇家园 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风景游览区三部分。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为中心,分前山和后山两大 景区。前山水面浩渺,以长堤划分湖面,湖中设岛,景深而开阔。后 山湖水曲折、山谷幽深。以仁寿殿为主的政治活动区和以玉澜堂、宜 芸馆、乐寿堂、德和园组成的帝后生活区位于园林的东北部。园内建 筑景观大多集中于万寿山南麓,佛香阁成为全园景色的构图中心。正 中主轴线一组建筑即为大报恩延寿寺。位于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与西面 另两个小岛,又构成蓬莱三岛的传统模式。后山一带有“须弥灵 境”“万宝塔”等建筑遗址。后山后湖景区最有味味的是沿河两边的 苏州街。从苏州街往东,有霁青轩和谐趣园。谐趣园是仿无锡寄畅园 而建。长廊西端湖中有一座巨石雕成的石舫,名清宴舫。1998年年底,颐和园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北部。原为清代皇帝避暑和从事各种政 治活动的场所。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完成,总面积569万平方米,园内有亭、阁、轩、榭、庙宇 等120余组景观。楼台亭阁,巍峨秀丽;湖光山色,错落有致,有南秀 北雄之美。它是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北海静心斋乾隆的设计理念

北海静心斋乾隆的设计理念 北海静心斋是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一座园林建筑,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海静心斋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和融合。园林内有大量的山石、水池、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元素。这些元素被巧妙地布局在园林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点和景观线路。同时,北海静心斋还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人工疏浚、修建园林建筑、设置假山等方式,对景点进行了优化和改造,增强了景观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强调了空间布局和景观层次的处理。园林内的场景和景点之间通过布景和分景的手法进行衔接和转换,形成了层次感明显的园林景观。同时,北海静心斋还具有较高的立体感,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形、错落有致的建筑、树木和花草的搭配等方式,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观赏体验。 再次,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涵。园林内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建筑、石刻、棋局等。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园林中,既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又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同时,北海静心斋还通过布置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为游客带来了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最后,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园

林内有大量的足够空间供游客休息、游览和体验,同时还设置了各种舒适的座椅、休息点和茶座,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此外,北海静心斋还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植被的管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式,保持了园林内的生态平衡。这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使游客能够在园林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综上所述,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和融合、强调空间布局和景观层次的处理、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涵,以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设计理念使得北海静心斋成为了一座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园林,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美学和文化体验。

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

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 静心斋是一座中国传统古典私家园林,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代著名文人徐在真的私人庭园。它因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而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以下是对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的深入探究。 一、园林设计概述 静心斋的总面积为约 1.17万平方米,园内景点有数十处,包括了山水、林亭、水池、花草等传统园林元素。静心斋的设计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其独到的布局和极富艺术感的景观。 静心斋的设计主题是“折衷”,即取长补短,融合各家园林 的长处,进行融合创新。“折衷”主题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融合山水和庭院的主题。静心斋的设计将山水和庭院 巧妙地运用结合在一起。几座小山环绕着园林的两侧,并与中心的池塘和园林道路相连接,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的山水画卷。 2. 融合南北园林的风格。静心斋的设计吸收了南北园林 的各自特点,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南方园林以花草为主要景观,而北方园林则更注重栽种海棠等冬春花卉。静心斋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瑰丽多姿的园景。

3. 融合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静心斋的设计巧妙 地结合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除了园内的山水和花草,静心斋还设有苏州桥、玉馆和怀倩阁等许多建筑,这些建筑给园林增添了人文气息。 4. 融合古典和现代元素。静心斋的设计在保留传统元素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思路。比如,在整个庭园中设置了灯光、音乐和投影等现代科技元素,使整个庭园变得更加艺术化和时尚化。 二、园林特色一:名花异草 静心斋园内有各种名花异草,如杜鹃花、木兰花、玉兰花、紫薇花、兰花、牡丹、菊花、海棠、荷花等。这些名花异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其中,园内的海棠被誉为“静心斋之宝”,是中国四大名花之一。每到春季,这里便会盛开一片片 粉白色的花海,极具观赏性。 三、园林特色二:建筑精美 静心斋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外,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如玉馆、怀倩阁、紫桐阁、水银阁、明痕堂等。其中,玉馆是静心斋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建筑设计精美,采用了典型的嵌花飞檐,在漆红色的墙壁上饰以金线、漆画等透出浓郁的华夏文化情趣。 四、园林特色三:音乐灯光秀 静心斋将传统的园林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了音乐灯光秀。每晚7点至9点,园林中音乐声、灯光穿梭交错,呈现出

从静心斋看中国园林

谈中国古典园林---------游静心斋有感 我们为了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这门课程的理解,我们去了北京北海公园的园林----静心斋,静心斋是一处皇家园林,是北海北岸最完美的建筑,碧池清水,曲桥回廊,十分清幽。原名镜清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皇子读书处。袁世凯执政时(1913年)将北园翻修,改名静心斋。解放后,这里成为文史研究馆,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在此写成。现在,静心斋早巳开放成为游览区。下面我就以游览静心斋为线索和路线,来谈一下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些理解。 静心斋背靠园垣,东枕青山,西倚寺院,南面沧波。外部轮廓因形借势,曲折参差,云墙雪白起伏,碧鲜半亭遮掩房山,还有透花园墙和瓶式角门,加上散点山石、树木花草的点缀和掩饰,这些美好的外部形象使人感到内部必更精湛、清雅、幽静、美妙。 沿太液池北岸走向静心斋时, 一路感受到的是水面烟波浩渺的 宏阔。而进入静心斋大门,顿觉深 池小院的安宁亲切。这时当能体会 柳宗元概括游观景物时,有一定规 律的交替和变化,能符合美感的心 理和生理要求。他的造园手法集中 了北方的建筑形式,楼、台、亭、 榭之大全,与南方私家园林,水景 小室融为一体。集造园手法中的小 中见大、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山静心斋平面图峦起伏因借得当。进入静心斋的正门,即到达第一个院落。此院对称布局,中心是一东西狭长的长方形水池,将蓝天白云、玉宇琼楼、古树秀莲,映入“镜”中。水池东西两侧各有9间廊屋环抱,水池南北两边都有罗汉栏板及方首望柱,古朴而素雅。水池北面是全园的主体建筑镜清斋。 一.理池 通过园林的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静心斋的水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静心斋以表现静态 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 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自然式园林也表 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 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 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 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 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掩。以建筑和绿 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 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 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二)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

论北海公园理水艺术

论北海公园理水艺术 摘要:所谓理水,是将自然界当中的各种形态的水收纳到园区当中使之成 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并加以规则。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几乎所有的园林都是有水的,水是组成园林景观的灵魂。水的利用、山石的堆叠、四季植被以及建筑的相 互结合,从而组成了中国古典造园最基本手法,也成为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于北海公园的水系进行的研究和考察,阐述出水体在北海公园景观设计上 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北海公园理水艺术 1 理水在古典园林中的地位 文震亨曾经在《长物志》一书中写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造园先理水,有水才有园。水在园林景观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典的皇家园林存在 大面积的水域,与假山、植被的结合就是大自然的缩影,这也就是古人常常比喻 的“壶中天地”;中国的私家园林当中亦不缺少这样的小景色,私家园林面积小,但是水的运用确实极为魅力的,对于尺度的把握同样讲究“小中见大”,小面积 的水面进行分割曲折,在植被的映衬下时隐时现,然而更多的却是加入了文人寄 于山林的情怀和想象,水的动静寄托的却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味。 水有它的情怀也有它的用途。园林当中的水体不仅仅是为了风景而存在的, 池沼不仅可以灌溉园区中的花木,大面积的水体甚至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而对 于皇家园林当中的大部分的木制建筑来说,池沼的存在是为防火提供水源。古人 用文字来描绘水,所寄托的就是他们“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心境。在现代的城市 公园当中,水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娱乐游戏的可能,就拿北海公园来说,水 上划船,赏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娱乐方式。 2 北海公园概况

北海公园沿袭了清朝的格局规模,属于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的西北面,全园以北海为核心。辽、金、元曾在这里建离宫,而后明、清在 北京建都之后便成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古老、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 皇家园林之一,北海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 3北海公园的理水艺术 3.1 借水源,造水景 对于古典园林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水的源头问题,古人有云“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计成在《园冶之相地》中说“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 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两点都充分的说明了水源的重要意义。 北海的水源自颐和园,从东、北两处引入水源,流入北海再由北海自西、南流入 中南海。这样水源在自然的处理下进入公园以后,运用各种形态理水的手法,才 使得水景变得有聚有散,有静有动,有大有小,有声无声。 3.2 水面有聚有分,有大有小 在园林中用水经常提到的形式就是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简而言之,其中分 散对应“大”,集中对应“小”。 在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当中,常常采用大面积的水域。大的水面集中给人一 种明朗清静的感觉,一览无余,在园区这个小天地中却展示出“以小见大”的开 朗之感,从而更加体现出帝王家胸怀天下的非凡气度。在北海公园之中三分之二 都是水域,如此大面积的水域自然要采用分散的理水形式,化整为零的理水手法 从而更加体现水的形态,水的层次和变化表现的是水的无穷无尽和蜿蜒飘渺,让 人游无倦意。北海公园的“园中之园”濠濮涧和静心斋都有这样的处理。 而静心斋的院落中有一汪小面积集中的方正池水,在这里更多体现的却是禅 意和思考,人们一进门就感受到心静如水的深刻启发。另外小水池也与门口之外 的辽阔北海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相互呼应,这样集中的小水面暗示的是 在广阔穹宇和天地间渺小和卑微的自我。

中外园林史复习重点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 大自然的造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要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 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 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则人认为: ?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 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园林组成要素:建筑——建筑营造 ?山石——筑山 ?水体——理水 植物——植物配置 封建农业文明园林特点(作用):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 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 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作用): 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 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夏、殷、周 秦、汉——————园林的生成期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两宋——————————园林的成熟初期 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后期 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殷周秦汉): ?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1200多年。 ?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 ?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 ?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 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史发展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 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 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 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赏析北海的亭式建筑

赏析北海的亭式建筑 赏析北海的亭式建筑 北海公园位于首都的中心地区,是世界现存建园最早的皇家御苑。由辽代初创,历经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逐步完善,形成今天的格局,现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北海既有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古朴自然以及寺庙园林的庄严肃穆,称得上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品和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古老的皇家御苑内水面开阔、风景秀丽、湖光塔影、楼台亭阁、叠石岩洞、苍松翠柏、宛如仙境。它不仅有巍峨的白塔、恢宏的宫殿和佛寺、精美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园建筑群、宽阔的太液池、闻名的琼岛春阴及众多的湖石假山。还有49座玲珑精巧,造型各异的亭式建筑,分布在团城、琼岛及沿湖四周庭院,起着点缀景观及安放石碑、佛像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结合北海造园艺术的特点来赏析这些亭式建筑的艺术特色。 一、集锦式的亭式建筑大全 御苑系指以园林为主的皇帝行宫或大型皇家园林。御苑造园艺术除了规模宏大以外,另一个特点是集锦式布局。北海就是以风景点、建筑群和园中园为基本要求,勾联组合成集锦式园林。它有琼岛东、南、西、北坡和五龙亭,九龙壁等风景点,有团城、猗澜堂、西天梵境、快雪堂等建筑群。还有北岸静心斋和东岸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园。 北海的49座亭式建筑从形态到造型风格都体现了这种集锦式构成特点。从亭子平面形状分有;圆形亭顶的镜澜亭、见春亭。有镜香亭、云依亭、意远亭、慧日亭等四角亭。有朵云亭、峦影亭等六角亭。有引胜亭、涤霭亭、枕峦亭、妙香亭、小昆邱等八角亭。还有扇面亭。 从立体造型来看;有单层、双层之分。亭顶形式多是攒尖顶。北海 海大部分亭子是单檐或双檐亭尖顶。也有撷秀亭歇山顶亭,还有悬山屋面的碧鲜亭等。

北海静心斋

北海静心斋 作者:陆琦 来源:《广东园林》 2017年第2期 陆琦 LU Qi 经过三年的封闭修缮,北海静心斋又重新开放喜迎游客参观。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东枕 青山,西倚寺院,南面沧波,堪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造园艺术最高的“园中之园”。 静心斋原为明代普通官房,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7 年)在扩建“西天梵境”时修建,静心斋与清漪园(颐和园)前后时期建造,是乾隆皇帝仿造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既气势恢弘, 又婉约多姿。乾隆在位时称镜清斋,取意“明池构屋如临镜”,映照心性品格,标榜明君的奉“三无私”,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以要求自己的克己之明与政治清明。乾隆 在大规模改建北海时,十分重视水系和各处水景,静心斋为各处水景之冠,园内共有大小水池 八个,各式桥梁四座,以及沁泉廊下的滚水坝等。园中殿堂华美,亭榭精巧,怪石争奇,小溪 跌玉,移步异景,气象万千,称为乾隆小花园。当年乾隆皇帝把它作为读书养性之处,后来却 成为清代皇太子的书斋和后妃们避暑消夏之场所。 不仅乾隆帝酷爱静心斋,慈禧来了也舍不得离去,这是她夏季避暑首选的“宅院”。清光 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建筑,还将铁路引入北海,在斋门口设立小 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斋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车站被毁,静心斋惨遭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下令修葺,慈禧认为“镜清”与“靖清”有谐音之忌,于是在竣工之际,下令改镜清斋为静心斋。 1913 年袁世凯执政时,对静心斋加以修缮,成为北洋政府宴请外国使节的场所。1949 年后,静心斋曾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所的办公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解放后也曾在 此办公。1981 年11 月,静心斋归还北海公园。1982 年5 月静心斋首次向市民开放。1991 年静心斋进行大修,经过20 余年的时间,又迎来本次大修。此次修缮工程极为庞杂,除解决建 筑残损、山石松动等问题,还对所有屋面进行揭瓦整修,更换糟朽望板;对建筑原有的彩画进 行了除尘、修补、油饰;恢复了原有随墙门、美人靠等建筑式样和尺四方砖墁地。各殿隔扇还 历史上首次恢复了“芝麻纱”,一种清代皇家常用的针眼如芝麻粒一样的纱织品,从颜色、图 案设计到布料材质选择都按故宫内的原样制作。为保护古建安全,除周一闭门外,每天上下午 各发放免费参观卡400 张,瞬时游客不超过100 人,超过100 人将暂停入园游览,须出来一 人才能进去一人。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写到:“北海北岸诸单位中,布置精巧清秀者,莫如镜清 斋(今亦称静心斋)。其全局面积长仅一百一十余米,广七十余米,地形极不规则,高下起伏 不齐,作成池沼假山,堂亭廊阁,棋布其间,缀以走廊,极饶幽趣,其所予人之印象,似面积 广大且纯属天然者。然而其中各建筑物虽打破一正两厢之传统,然莫不南北东西正向,虽峰峦 池沼胜景无穷,然实布置于极小面积之内,是均骤睹者所不觉也。”静心斋占地面积 4 700 m2,背靠园垣,因形借势,曲折参差,游廊起伏,山房遮掩。园内主要建筑有镜清斋、抱素书屋、 韵琴斋、碧鲜亭、焙茶坞、罨画轩、沁泉廊、枕峦亭、叠翠楼、石桥等,园内建筑大多成于乾 隆二十三年(1758 年),唯叠翠楼则较晚。 静心斋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南面为透空花墙,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景之妙。进入 静心斋宫门,隔池便是带前廊后轩的主体建筑镜清斋,取“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故名镜清

古典园林的几种形式

古典园林的几种形式 世界历史上较主要的园林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古典园林,一类是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它们的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诗情画意”,各自寓有自己的“意境”。 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建筑图案,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以比拟神圣的君主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因此,“诗情画意”“意境”,应该是每一种形象艺术所共有的内容,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境”所特有的内容,才能真正地揭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园林的特点。 那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一般说,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决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 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即: 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北海公园赏析

北海公园园林景观艺术原理分析 摘要:北海公园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拥有着近千年历史。无论是园中景色还是建筑风格都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关注北海公园的背景历史、总体布局艺术、空间构图理念、意境的营造、植物配置5个部分详细分析北海的造园艺术原理。 关键词:北海公园、布局艺术、构图理念、植物造景、意境营造 1.北海公园 1.1概念简介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中心区,东临景山公园和紫禁城故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主要由北海湖和琼华岛所组成。北海始建于辽代,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封建王朝的皇家“禁苑”,也是我国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到现在已有上千年历史。 1.2背景资料 北海园林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中描写的仙境建造的,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北海和中南海是“太液池”,琼华岛如"蓬菜",团城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今天我们不仅 能看到琼华岛上的犹如仙境的亭台楼阁,而且 还能看到神人庵、吕公洞以及铜仙承露盘等传 说中的仙岛景物。北海100多年的历史和北京 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这里是永定河 河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 早在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就在城东北郊"白莲 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在岛顶建"广寒殿 "等。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艮岳园,建琼华岛,从那时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宫苑格局。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1651年,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北海惨遭践踏。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北海闭园10余年,园林建筑略经修缮后于1925年8月1日才正式开放为公园。 1.3整体介绍 北海公园全园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楼阁,叠石岩洞,绚丽多姿,尤如仙境。有着“仙山琼阁”的之称。

北太湖石叠石技艺审美观赏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以北海静心斋北太湖石为例

北太湖石叠石技艺审美观赏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以北海静心斋北太湖石为例 作者:寿运增,聂晶,刘宁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1期 摘要院通过对静心斋北太湖石叠石技艺及造型的鉴别梳理、总结分析,在叠石工匠大师的指导传授过程中,为搭建北太湖石叠石技艺的审美观赏评价体系提供框架和依据,并运用AHP 法模糊综合评价北海静心斋、北海琼岛、故宫御花园、故宫宁寿宫、中山公园、恭王府花园北太湖石叠石的审美观赏指标值,分析影响不同样方的指标因子,打通传统技艺与社会科学的屏障,从而提升其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院北太湖石叠石技艺;审美观赏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叠石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文化深远,成就辉煌的美学创作,北海静心斋的北太湖石叠石艺术水平作为北方皇家园林造园经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内外关于美学思想的研究很多,其中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研究也是有的,但是关于叠石艺术的美学构图方面的审美研究尚没有专业资料。叠石匠人一般都是靠师傅言传身教领会,并不能通过精确数据和理论分析来广泛推广叠石艺术的美学思想,缺乏专业的美学原理和技术框架,价值标准不能统一,审美意识无法广泛传播,使叠石艺术很难传承发扬。 1 样本与指标 1.1 样本选取 以北海静心斋北太湖石叠石技艺为例,运用实例分析法探究叠石技艺的美学构图法则和意境造景艺术。从清代画家美学理论家石涛、现代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和园林大师孟兆祯院士和叠石名匠韩良顺先生等人的美学思想中,运用文献研究法熟络古今美学思想对叠石技艺的影响发展,探讨叠石社会价值的脉络发展。 1.2 评价指标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叠石景观作为评价对象,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审美标准、观赏优势,充分诠释其美学思想的特色,搭建北太湖石叠石技艺的审美观赏评价体系提供框架和依据。 自然美:①同质同色———不同的石种有不同石性特征,混用石料质地不统一,石色不清不合,拼接生硬,杂乱无章,破坏叠石的整体协调性,“同质同色”整体上自然统一。②接形合纹———叠石造山能够以形就纹,又能够以纹放形,做到接形合纹至顺势贯气,大开小和、大呼小应、石断意连,形纹统一进行造型。③相石合用———按照相石六点:“质、色、纹、面、体、资”,选择特质和功能适合其用途(立脚、结顶、拼缀、置石等),符合自然山川岩石构成的规律。 技术美: ①皴法统一———中国山水画力求表现自然真山的意境,山体的脉络和纹理表现肌理的“皴法”:折带皴法、披麻皴法、荷叶皴法和卷云皴法,宜用一法为主兼用他法,保持风格统一。②手法多样———通过模仿自然山石进行艺术提炼,用艺术的构思和特殊的技法来

《园趣》阅读附答案

《园趣》阅读附答案 阅读《园趣》,完成下列各题。 园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趣味无穷,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鲍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国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目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固的枇耙目、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欣赏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采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时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1.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模仿的对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本文,借助文中的相关信息回答2、3问。 2.静心斋环境幽雅,布局巧妙,是北海公园内一座自成格局的庭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皇太子的书斋,也被称作“乾隆小花园”。静心斋体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哪种造园方式?用何种心境才能欣赏到静心斋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外国朋友把中国园林中的艺术手法用到了家庭装饰中。大窗外葱郁的塔松,仿佛是晕染在画底的淡彩,配上室内窗台上的插花便有了独具韵味的画意。请解释外国朋友运用了中国园林中怎样的艺术手 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模仿自然景观; ②模仿山水画稿,参以诗词情调。 2.①大园包小园的建园方式。 ②用宁静的心境来欣赏。 3.借景手法。将窗外之景组合到室内构成新的空间美感。

园林设计对我国文化影响

园林设计对我国文化影响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点之一,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一、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1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

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2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极其区域化、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坝的彝族等。 近观我们的汉族,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魅力。山西大同豫河公园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明朝时有一学子赶考,在佛山南郊一条河涌上乘船渡过时,被大雨淋湿而大病一场,为此许下宏愿,若中举则一定要在此修桥,免去百姓过渡不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 提起古典园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这些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它正表明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和多种艺术风格。 那么,造园家是用什么艺术手段构造园林,引起了人们的游赏兴味的呢? 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造园家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的传统手法,大胆地取舍糅合,创造出多采多姿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景物形象。 中国古典园林还有一大特色,即形美与意美两者兼而有之。我们的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深知“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的道理,善于用书画墨迹对优美的景物

形象加以润饰、使之达到“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因此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堪称造园的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于园林空间,而是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空间。而同时,又由于它们都是造园要素,各自又有独特的个性和作用,各有它自已的存在方式和外部特征,则又可以作为单独的欣赏对象。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造园要素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采的景观效果。 山水 “秦汉造园典范”和大量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已经把自然山水作为欣赏对象。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具有林壑之美,也就有了画意诗情。媚山秀水足可供人们“游目骋怀”,它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山水景观的美感作用实在不可等闲视之呢。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囿”,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基调。山水称得上是造园的第一要素。 山

园林述要

园林述要 目录 卷首题记…………………………………………………………………一9 一造园说往概略……………………………………………………………1 0 二园林的类型………………………………………………………………2 0 三园林布局…………………………………………………………………2 6 四景物与视觉及空间过渡…………………………………………………4 4 五设景组景的意匠…………………………………………………………5 0 六南北造园风格及其特点…………………………………………………5 6 七《园冶》及南巡对造园的影响…………………………………………7 6 八南巡与仿制各园…………………………………………………………9 0 名园图录…………………………………………………………………··9 8 9 8拙政园 i 0 8鹤园 11 2瘦西湖 11 8北海 1 2 3霁清轩 l 2 8四宜书屋、 1 3 4可园 l 4 l寄畅园 1 5 0狮子林 i 5 7十笏园 1 6 2群星草堂

文献举略……· 1 0 2留园 1 0 9艺圃 1 l 4西湖 1 I 9静心斋 1 2 4谐趣园 如园、狮子林 1 3 6清晖园 l 4 4四宜书屋 1 5 2网师园 i 5 8何园 1 6 5谐趣园 1 0 4网师园 1 l 0羡园 l 1 6静明园、静宜园I 2 0颐和园 l 2 6圆明园 1 3 0避暑山庄 1 3 8瞻园 l 4 6拙政园 1 5 4怡园 i 5 9 R石山岛

l 6 8避暑山庄 1 0 6沧浪亭 1 11平山堂 l I 7见心斋 1 2 2惠山园 l 2 7西洋楼 1 3 2余荫山房 1 4 0北京西城某园 l 4 8留园 i 5 6环秀山庄 l 6 0个园 ……………………………………………………………·l 6 9 夏昌世著,园林述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0,第5页 序 夏昌世教授是我国建筑学界的前辈。早岁留学德国,现代建筑造诣颇深。 归国后与中国营造学社诸大师游,涉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调查研究中,参证现代建筑原诣,见解精辟,语多隽永。 夏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不徒囿于怀古,而是吸收丰富素材,孕生现代建筑创作新风格。广州文化公园水产展览馆,是夏公沿这条创作路线的代表作之一。展馆门前设水池,架桥渡水进入门厅,既表现了水产馆的内涵,又丰富了建筑空间。着墨不多,略施人巧,即成佳构。 夏教授现届九十高龄,寓居德国。我亦年逾八十。三十多年前,我与夏教授合作,从事岭南庭园研究,并合著《岭南庭园》书稿,拟即付梓。回想当年,

北京西苑三海皇家园林造园艺术探析

北京西苑三海皇家园林造园艺术探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博大精深,本文以北京西苑为例,从多角度分析介绍了我国古代常用的大型园林造园手法,希望能对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有所启发。 关键词:皇家园林;西苑;造园艺术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园林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历经金、元、明、清四朝营建,已属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上品之作。在清代,传统造园艺术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又是一位深谙园林艺术的造园大师,因此,在他一手经营下,西苑三海园林融合了大量经典的造园手法,可谓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西苑园林中的造园手法进行探析。 1. “一池三山”的传统园林规划理念。 “一池三山”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见的规划形式。按照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所。具有浓厚慕仙思想的秦始皇曾在离宫兰池宫中开凿兰池,在池中堆筑蓬莱山。受此启发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史》] 西苑前身太宁宫的布局即采取“一池三山”的规制,湖池中坐落着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堆筑的三岛,即琼华岛(今北海琼岛)、瑶光台(今团城)和南面的长松岛。元代时“三山”改称万寿山(琼岛)、圆坻(团城)和犀山台。到了明代,团城与太液池东岸连为一体,加之中海犀山台一带改建椒园,元代旧有的“一池三山”格局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琼华岛、钓鱼台(水云谢)和南台(瀛台)组成新的“一池三山”,新形成的“一池三山”无论在水体空间构成还是在陆地水岸形状的变化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这一格局在清代基本未有改变,一直保持到今天。 2.“园中园”的规划布局方法 在清代大型园林设计中,园中园作为一种常见的手法被广泛应用。西苑中的园中园大部分环水布置,并多有佛寺、文人园之建置。其他园中园分布于琼华岛与瀛台上,建筑较为密集。 在空间构成上,太液池沿岸的文人园以内向封闭为主要特点,与外界水景的空阔相对比,颇具奥旷之别,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内圣外王”的修身哲学:“旷为廓然公,奥乃顺应基”。这里,“奥”指代“内圣”层面的心性之学,“旷”则属于“外王”层面的经世之学,外王是目的,内圣是手段,“二不可缺一”。[ 王其亨、庄岳《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北海画舫斋的古典解释学创作意象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