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
雕

雕雕鸟纲,隼形目,鹰科,雕属。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别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
雄鸟体长63cm,雌鸟约70cm。
体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属光泽。
尾上、尾下覆羽均缀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黄色、爪黑色。
嘴黑褐色,鼻孔圆形有别于其他种。
目录基本简介-国产种类白腹海雕 Haliaeetus leucogaster玉带海雕 Haliaeetus leucoryphu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虎头海雕 Haliaeetus pelagicu渔雕 Ichthyophaga humili乌雕 Aquila clanga草原雕 Aquila nipalensi白肩雕 Aquila heliaca金雕 Aquila chrysaeto雕的分类分布范围白腹海雕 Haliaeetus leucogaster玉带海雕 Haliaeetus leucoryphu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虎头海雕 Haliaeetus pelagicu渔雕 Ichthyophaga humili乌雕 Aquila clanga草原雕 Aquila nipalensi白肩雕 Aquila heliaca金雕 Aquila chrysaeto雕的分类分布范围文章记载国产种类白腹海雕 Haliaeetus leucogaster描述:体大(7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海雕。
成鸟:头、颈及下体白色,两翼、背及尾灰色,初级飞羽黑色。
亚成鸟:浅褐色取代成鸟的白色,深褐取代灰色。
楔形尾成其特征。
虹膜-褐色;嘴及蜡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脚-浅灰。
叫声:响亮如雁叫ah-ah-ah-ah。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中国南海沿海的不罕见留鸟。
在东南部沿海、海南岛、西沙及南沙群岛均有记录。
习性:笔直立于水边树上或岩石上。
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甚优雅,飞时两翼成一角度,振翼缓慢有力。
俯冲入水捕捉近水面的鱼类,场面壮观。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惊现西溪湿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惊现西溪湿地
白尾海雕人称“鸟中老虎”与大熊猫、东北虎一样珍贵近日惊现西溪湿地被观鸟爱好者拍了下来。
白尾海雕属于鸟中老虎是顶级的捕食者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因此它的生存需要有非常完善的生态链支持才行。
完善的生态链自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特别高这种鸟冬天一般出现在长江以南的海边或者大型湿地比如江西鄱阳湖、贵州草海等地。
白尾海雕会出现在西溪湿地这样的城市湿地确实比较少见具体的原因还要进行分析不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错不然是肯定吸引不来这种“VI”的。
它的到来说明杭州西溪的生物链非常完善。
西溪湿地自从实施综保工程过程以来近3年来植物新增了115种达到了607种;昆虫增加了226种达到703种;鸟类增加了15种达到142种。
其中鹰、雀鹰、凤头鹰、赤腹鹰、普通鵟、红隼、燕隼、游隼、褐翅鸦鹃和斑头鸺鶹等10种鸟类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尾海雕 冷知识

白尾海雕冷知识
白尾海雕冷知识:
白尾海雕的体长通常在74至92厘米之间,翼展可以达到2米以上,是所有鹰中翼展中位数最大的。
成年白尾海雕的体重一般在2800至4600克之间,有些个体甚至可以达到4千克。
白尾海雕的体羽主要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其尾羽也呈楔形,但成年个体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
白尾海雕主要以鱼类为食,也会捕食其他小型动物和鸟类,甚至包括海豹幼崽和腐肉。
白尾海雕的繁殖周期较长,需要5到6年的时间才能换上成鸟的羽毛,因此繁殖率不高,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的湖泊、河流湿地等,分布范围广泛,包括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地区。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的位置。
“白尾鹰王”驾到,战斗力强过金雕的猛禽霸主——白尾海雕

“白尾鹰王”驾到,战斗力强过金雕的猛禽霸主——白尾海雕1992年,在我国的新疆地区,人们第一次发现了素有“白尾鹰王”之称的白尾海雕的身影。
那时候,白尾海雕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的猛禽,它们生活在海拔高达2500-5000米的水源区域。
而如今,人们实在很难再次一睹它的芳容,白尾海雕在我国更是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存在,甚至比金雕还要珍稀,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更是雕中保护等级最高的物种。
从此之后,每当罕见的白尾海雕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家都会激动不已。
而它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则就是今年的1月份,人们首次在云南地区发现了白尾海雕在高空中孤傲的身影。
碾压金雕的“白尾鹰王”白尾海雕成鸟的体色多为暗褐色,自身的羽毛披针形,听名字就知道它身体最显眼的部位就是自身的“白尾”,这也是最容易让人识别出它的特点。
许多人会把它和美国国鸟“白头海雕”混在一起,要记住,它们是一个“白头”,一个“白尾”。
白尾海雕成鸟的体重在6.5千克左右,翼展最长却能达到2.5米,完全称得上是一种大型猛禽。
它有着一副外强中干的身体骨架,骨架之间紧密连接,使得它们虽然身材不重,但却异常结实。
白尾猛禽之所以是猛禽,除了因为它们凶猛以外,还因为它们能够以小博大,利用自己超群的战斗技巧来压制体型大过自己的猎物和对手,以此击杀体型大过自己几级的猎物。
金雕是我们熟知的知名猛禽,它甚至能够带着比自己体型大数倍的山羊飞上天并摔下悬崖击杀,将自己的战斗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猛禽之王”。
而白尾海雕的体型和金雕不相上下,甚至稍大一丝。
它们同样能够猎杀体型大于自己的大雁、狍子、山羊等猎物。
更为凶猛的是,白尾海雕在一些案例记载中,曾多次从金雕的口中夺食。
在白尾海雕和金雕这些针锋相对的对战中,白尾海雕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大部分时候取得优胜的都是白尾海雕。
所以,白尾海雕的战斗力也是猛禽当中顶级的存在,在同类的竞争中,它们从来无所畏惧,十分霸道。
而这种从金雕口中“虎口夺食”的嚣张举动,也正是称其为“白尾鹰王”的原因所在。
利用猛禽作为环境的哨兵:瑞典对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的监测

配 对 比 例 和 染 物 浓度 的 升
高 。每 对 亲 鸟产 仔 数从 1 5 9 0年 之 前 的 平 均 13个 幼 雏 ,下 降 到 .
p rg iu 、 白尾海 雕 H l e ts liia和 白头海 雕 Haiets eer s n ai eu bcl a a l l eu a
lu o e h ls e c cp au )的数量急剧下降。因此,猛禽可以被 当作进行环
境 监 测 的 强有 力的 哨 兵 。在 瑞 典 ,猛禽 数 量 监测 被 列 为 许 多 国家 级 “ 物种 计划 (p ce rjcs” 的一 部分 ,这 些项 目主 要关 注 seis oet) p
g / g g时 , 白尾 海 雕 的繁 殖 力 才开始 得 到 改善 。 在 一 个 沿 海地 区 ,
窝仔 数 仍 低 于 1 0年 之 前 ,这 表 明可 能有 其 它 污染 物 在 影响 繁 95
瑞典 白尾海 雕的 鸟巢 和雏 乌。 摄影 :BHea d r . ln e
殖 。我 们提 出和 讨 论 了此 项 目为检 测 明显 的趋 势所 提 供 的 动 力 : 如 果在 2 0世 纪 的更 早 时期 就 开始 监 测 白尾 海 雕 繁 殖 的话 , 那 么 早 在 5O 年 代 就 可 以 发 现 在 波 罗 的 海 二 氯 二 苯 三 氯 代 乙 烷 ( i lr dp e yt c 1reh n ,即 DD dc o o i h n l i o o t a e h rh T,是 D DE的来 源) 的 负 面影 响 。 白尾 海 雕 的繁 殖量 在 DDE和 P B 类化 合 物 的影 响 下 急 C
我国白尾海雕种群与分布状况

Hebrides)和 韦斯 特 罗 斯(Wester Ross)海 岸 繁 殖 。 2007 年夏季,白尾海雕开始被引入爱尔兰共和国, 其种源来自于挪威,投放于爱尔兰西南部的凯里郡 (County Kerry)基拉尼国家公园(Killarney National Park),截至目前,全欧洲最大的白尾海雕族群位于 挪威海岸。
本文只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繁殖地进行了调查, 其结果(表 2)表明:目前白尾海雕在黑龙江、乌苏 里江流域、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繁 殖巢,在调查过程中共发现白尾海雕繁殖巢 6 处, 其中 3 巢近几年未利用,2 巢沿用,1 巢偶用;6 巢中 2 巢分 部在黑龙江 流域 中下 游 区域 ,1 巢在黑龙 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巢在兴凯湖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内,另 1 巢在乌苏里江对岸岸边,1 巢在黑 瞎子岛上,6 巢均建在高大的树上。
在欧洲中北部地区,通过对白尾海雕 DNA 的 检测研究显示:白尾海雕仍有可观的数量保持着 遗传多样性,这预示着它们的近亲交配衰退风险 很低,同时也表明了白尾海雕的数量在欧洲已成 功复原。
2 白尾海雕在我国的分布区域与种群 状况
白尾海雕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 在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区域 越冬,于北欧及亚州大陆繁殖。在本世纪 60~70 年 代期间,白尾海雕在欧洲多处地方的数量急剧下 降,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灭绝了,但通过采取保护 措施及恢复自然资源等有效措施,白尾海雕在欧洲 的数量呈缓慢回升态势。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哈尔滨 150081)
摘要:通过对我国白尾海雕分布区域和种群现状的研究,查清我国白尾海雕资源状况、分布区域、栖息地现状、种
群 受 威 胁 状 况 及 其 动 态 变 化 情 况 ,由 此 可 知 :东 北 地 区 是 白 尾 海 雕 的 重 要 繁 殖 区 域 ,我 国 关 于 白 尾 海 雕 系 统 研 究
一级保护鸟类

海雕家族有许多相貌英武的成员,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美国国鸟白头海雕,除此之外还有虎头海雕、白尾海雕、吼海雕等,其中比较少见的品种是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
玉带海雕又叫黑鹰(Pallas”s Fish Eagle),体长90厘米,体重2500~3760克,翼展2米,体重2~4公斤左右,属于大型猛禽,得名于它尾羽中部一条宽约10厘米的白色横带。
玉带海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聒噪,这种鸟叫声响亮,翱翔云霄时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高唳,繁殖期内更甚。
玉带海雕栖息于海拔3200~4700米之间有湖泊、河流和水塘的开阔地区,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也吃两栖类、爬行类以及旱獭、黄鼠、鼠兔等啮齿动物,在产羔季节偶尔捕食羊羔。
玉带海雕在非繁殖季节一般单独生活,在鱼类洄游产卵和水鸟迁徙育雏的季节会集群捕猎。
玉带海雕于每年11月~翌年3月间交配繁殖,婚姻方式为一夫一妻制,一对夫妻于3月开始营巢,一般建在大树上,雌雕每次产2~4枚卵,卵呈有光泽的亮白色,孵化期约30~40天,雏鸟跟随双亲共同生活70~105天后离巢独自生活。
玉带海雕分布于伊拉克、印度、缅甸,迁徙时经过中国的东北至江苏地区,虽然分布广泛但十分少见。
玉带海雕因为它的"玉带"倒了血霉,它的尾羽名为"腰玉",是非常贵重的饰物,猖獗的偷猎活动导致玉带海雕数量急剧减少,现存2500~10000只左右,十分罕见,被列入CITES附录Ⅱ,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约有2500~3000只。
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东方白鹳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
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
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
金州湾的白尾海雕

金州湾的白尾海雕作者:谷国强来源:《旅游纵览》2018年第11期①2010年时“小张”仍然英姿勃发白尾海雕是身长80厘米、翼展超过2.5米的大型猛禽,它与大熊猫、东北虎一样,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它勇猛雄健,被人们视作力与美的象征。
大连金州湾是目前国内已知最确定的白尾海雕集中越冬地之一,每年有24~48只白尾海雕前来越冬,吸引数以千计的国内外鸟类爱好者、鸟类学专家前来观赏、研究。
发现金州湾白尾海雕越冬地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2004年2月,大连市林业局接到市民投诉:有人在金州湾投放毒饵毒杀野鸭。
我与林业局野保站负责人一起前往调查,在现场没有发现毒杀野鸭现象,却发现十余只白尾海雕在结冰的海面上栖息。
从此我与在这里越冬的白尾海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銀鸥攻击白尾海雕的场面③白尾海雕掠食瞬间④白尾海雕犀利的目光2007年我首次将金州湾白尾海雕摄影图片发至网络上,立即引起了国内外鸟类摄影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自那以后,金州湾越来越出名,每年都有人慕名而来,这里也成了大连市生态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在长年观察越冬白尾海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对这些“国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人们的认知中,各种鸥鸟和野鸭都是白尾海雕越冬中的主要掠食对象,但在某些时候,被掠食的鸟儿也会奋起反击。
如银鸥就会利用白尾海雕在空中飞翔灵活性不如自己的弱点对其展开攻击。
而喜鹊则为了能够弥补自己不能撕碎肉块的弱点而逼迫白尾海雕进食,从而捡食白尾海雕进食掉落的肉渣。
最令我偏爱的是一只被我持续观察了十年的成年白尾海雕,它是那么雄健。
2007年一位北京朋友因为它在冰上行走的步态很似他的朋友小张而为这只白尾海雕取名“小张”,从此它有了这么一个拟人化的名字。
我目睹着“小张”一年年由弱变强,又见证他一年年由盛至衰,终于,在2015年白尾海雕的越冬季,它没有出现。
或许它已经没有体力再进行一次由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飞越数千公里来大连越冬的体力了,也可能它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大型猛禽,体长84-91厘米。
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
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500-5300米。
活动于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泽地带。
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
白天活动,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明显不同。
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
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边。
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免、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
繁殖期为4-6月,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
为波兰的国鸟。